“專家入駐后,孕期的產檢變得規范了,我很安心?!薄耙郧敖洺R鲞h門就醫,很不方便。專家來到饒平后,我們可以就近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薄诔敝菔叙埰娇h婦幼保健院,時常能聽到群眾對醫療水平、就醫環境點贊。
自去年11月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建立緊密型醫療聯合體以來,來自婦兒中心人才、技術、資源的全方位支持,提高了該院婦女兒童醫療衛生水平,讓饒平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省級醫院同質化、規范化的高質量醫療保健服務。
在廣東省持續推動縣域醫療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饒平縣圍繞“建設衛生強縣、打造健康饒平”的目標,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建設為重點,通過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優化醫療服務環境、加強培養引進醫療人才等措施,持續推進衛生強縣建設。如今,縣域基層群眾“看病難”得到有效緩解,“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正逐漸成為現實。
資源融合
推動優質醫療服務下沉
近日,廣東印發的《廣東省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要求,到2025年基本形成分級診療格局。
在推進分級診療工作上,饒平縣不遺余力持續深化醫療改革,探索醫療聯合體建設。目前,全縣所有醫療衛生機構加入潮汕眼科聯盟,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全面托管饒平縣人民醫院,部分醫療衛生單位也同省、市高水平醫院建立幫扶合作關系,以技術幫扶、專家坐診、建立區域協同救治網絡等方式,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通過政府主導,饒平縣還扎實推進醫共體建設,讓優質醫療服務下沉。2020年3月,饒平縣成立了以饒平縣人民醫院為牽頭單位,浮山中心衛生院、浮濱衛生院、東山衛生院等為成員單位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行行政、人員、財務、質量、藥械、信息系統六個方面統一管理。
兩年來,縣域醫共體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整合資源,加強“聯合病房”“中心藥房”“遠程診斷中心”等各類體系建設,推行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積極探索醫療風險聯合防范機制,實現縣、鎮、村醫療資源高度融合發展。
例如,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潮汕醫院(即饒平縣人民醫院)有針對性地在臨床診治、護理技術、學科建設等方面進行“傳幫帶”,帶動縣域綜合診治水平全面提升;各成員單位衛生院也加強醫護人員培訓學習,提高基層首診能力,逐步實現群眾“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的醫療服務。
破解難題
升級醫療衛生基礎設施
在2018年以前,饒平縣原有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醫療服務能力較低,多數縣重點醫院位于舊城區,占地面積小、交通不便、業務用房緊缺、發展空間受限,無法滿足廣大群眾的就醫需求。
群眾的需求就是改革的指針。為破解這一難題,饒平縣委、縣政府綜合考慮、科學布局,對發展空間受限的醫院實行易地新建,并通過充分利用上級政策,多渠道爭取投資,對縣公立醫療機構全面進行升級建設。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潮汕醫院原是縣內唯一一家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是全縣100多萬人口的醫療衛生中心,肩負著全縣醫療、急教康復、教學、科研的重任。但長期以來,不少群眾反映,醫院設備落后、床位緊缺、交通不便,看病備受困擾。
2018年,饒平縣委、縣政府決定啟動縣人民醫院整體搬遷新建項目,將醫院搬遷至縣城城東片區。項目建成后,將大大改善當地的就醫條件,為當地民眾提供更為便捷、舒適、人性化的醫療環境。更重要的是,該院將發揮優質醫療資源輻射作用,將服務能力輻射至周邊縣市及福建省鄰近縣區,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北部山區醫療衛生資源緊缺的問題,同樣牽動著縣委、縣政府的心。借省升級建設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心衛生院的政策東風,饒平縣于2017年將新豐中心衛生院按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標準升級建設為縣第二人民醫院,于2020年5月完工并實現整體搬遷投入使用,填補了饒北地區沒有綜合性醫院的空白,群眾再也不需要跑到幾十公里外的縣城看病。
針對精神障礙患者看病住院難的問題,饒平縣投入1.5億元,按二級專科醫院標準建設第三人民醫院,打破饒平縣沒有公立精神??漆t院的歷史,有效破解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難題。自5月正式運營以來,已接收患者263名。
聚焦基層
規范化建設村衛生站
今年65歲的村民吳姨一直患有高血壓,過去由于家門口沒有衛生站,她需到14公里外的樟溪鎮衛生院看病,單次車程需要30分鐘。如今,她只要來到家門口的樟溪鎮柘林村衛生站,就可以享受到相應的醫療服務。看著環境整潔、醫療設備配套齊全的衛生站,吳姨連連稱贊。
推動村衛生站公建規范化建設,是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遠”問題的有效手段。對此,饒平縣多措并舉織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打通基層醫療保障“最后一公里”。
從改善農村醫療服務條件出發,饒平縣充分利用老村址、老學校、老衛生站等產權公有的老建筑物,嚴格按省村衛生站配置要求進行村衛生站改造擴建。新建成的衛生站統一設置診斷室、候診廳、治療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室和衛生間,配齊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吸痰器等38類基本設備。2017年以來,累計投入5576萬元,建成村衛生站280所。
如何讓村醫充分發揮村民健康“守門人”職責?饒平縣定期組織村醫參加診療技術、規范執業、常見病多發病診治和處理等培訓課程,并規范化實施村醫管理制度,通過建立“每月一查、每季度一報、每年一考核”的績效考評激勵機制,將考評結果同績效補助相掛鉤,委托基層衛生院定期進行考核。饒平縣還針對性開展人才下鄉行動,下派32名基層衛生院醫生充實到部分村衛生站,消除村醫“空白點”。
創新機制
打造醫技人才“強磁場”
提升縣域醫療水平,人才是第一資源。多年來,“醫技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現實困難始終困擾著饒平縣。對此,饒平縣通過創新招才模式、拓寬引智渠道,全力營造引才聚才“強磁場”。
針對當前引聚醫療衛生人才存在的難題,饒平縣多部門聯動出臺《關于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饒平縣引進醫療衛生人才“杏林新綠計劃”實施方案》等政策,細化分解人才引進、使用、培養、激勵、流動、服務、管理、評價等舉措近20條,以增編制、降學歷、寬年齡、破職稱、優服務等方式,打通醫療衛生人才引進“堵點”和“痛點”,以機制“活”促人才“活”。
探索新型招錄模式,是饒平縣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注入“新鮮血液”的有效一招。利用縣委、縣政府賦予的人才引進自主權,饒平縣赴南方醫科大學、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江西贛南醫學院等高校招聘,2019年以來共招錄醫技人員134名。同時,參加省、市、縣各類統一招聘,近5年共招錄醫技人才272名。
與此同時,饒平縣摸索內部考核模式,采取內部競聘方式,引進全科醫師44名和首席專家2名。2014年,饒平縣開始實施訂單定向培養醫學大學生項目,爭取農村訂單定向名額,增加培養指標。截至目前,共落實指標訂單206名,已有43名學生畢業返饒,并分配到各基層衛生院工作。
要真正留住人才,必須增強外來人才的歸屬感、幸福感。饒平縣落實基層“一類供給”和邊遠地區崗位津貼,實施衛生專業技術職稱補助措施,并規劃建設人才安居工程,協助解決人才落戶、家屬隨遷、子女入學等后顧之憂。通過制訂《進一步加強人員管理使用的通知》,饒平縣還打破論資排輩藩籬,啟動一批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年輕干部和業務骨干,為引進的人才搭建成長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