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專欄 > 環境保護信息公開 > 執法監管信息

廣州將打造160千米城市生態翠環

時間 : 2023-09-26 10:54:50 來源 : 廣州日報
【打印】 【字體:

  近日,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廣州市綠地系統規劃(2021-2035)》(下稱《規劃》)。《規劃》以建設“活力公園城市”為目標愿景,構筑“森林環城、綠廊織城、公園滿城”的美好圖景。提出到2035年,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生態畫卷成為廣州亮麗名片,全面建成綠色生態網絡健康穩固、綠色服務普惠共享、嶺南園林傳承創新、花城文化精彩紛呈的活力公園城市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美廣州樣板。

  根據《規劃》,廣州將打造形成長約160千米,寬約1千米的城市生態翠環,形成串聯帽峰山省級森林公園、天鹿湖省級森林公園、蓮花山風景名勝區等節點的環城公園帶。

  堅持節儉務實建綠

  鼓勵近自然、本地化、易維護、可持續建設方式

  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格局的重要組成,兼具山水林田湖海等資源要素,北依山、中沿江、南濱海的城市風貌特色鮮明,也是廣東省首個國家森林城市。

  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和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攜領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格局,共同維育大灣區山體生態屏障和沿海生態防護帶,協調建設區域生態廊道,加快廣州與周邊城市綠色生態協同發展。

  市域層面,通過統籌建設北部生態涵養、中部城市森林和南部沿海防護三大森林生態片區,構建流溪河-珠江西航道-洪奇瀝水道等八條區域生態廊道,打造160千米城市生態翠環,高質量建設珠江景觀帶,保護白云山、海珠濕地和南沙濕地三大城市生態綠核,形成“三片八廊、一環一帶三核”的市域綠地系統空間結構,引導綠美生態、游憩、文化全面發展。

  立足于加強全市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規劃》提出構建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整合優化,開展自然保護地示范性建設,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服務功能。全市規劃自然保護地75個。

  堅持節儉務實建綠,鼓勵近自然、本地化、易維護、可持續的建設方式。科學確定本市適宜種植的綠化樹種名錄,推廣鄉土樹種應用。

  《規劃》提出依托古樹名木、歷史名園、特色風貌林蔭路等資源,保護老城區傳統綠化風貌,傳承嶺南園林文化。劃定綠線及第一批永久保護綠地,嚴格綠地保護和管控。

  未來廣州綠地、公園怎么建?

  結合廣州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向存量提升轉變的階段特征,《規劃》提出通過更新地區新增綠地預留、低效綠地公園化利用等方式,增加居民身邊的綠地,精準提升公園綠地服務水平。

  到2035年,全市規劃新增公園綠地約6320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7.5平方米/人,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0%。

  立足不同頻次、不同類型的游憩活動需求,《規劃》提出,構建完善“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四級公園體系,重點增加社區公園和游園(口袋公園),適度增補郊野公園和城市公園。

  到2035年,全市規劃公園不少于2000個。其中,自然公園70個,郊野公園約50個,城市公園約120個,社區公園約300個,游園(口袋公園)約1500個。

  為銜接綠美廣州生態建設計劃,《規劃》提出以加快全域公園建設、完善休閑游憩網絡、保護提升生物多樣性、大力提升城鄉綠量為重點版塊,推進綠地系統近期建設。

  到2025年,全市新增各類公園不少于384個、新增綠道126千米、改造綠道1000千米以上、新增立體綠化20萬平方米、建設9處自然教育基地(水鳥科普類)。

  為整合近郊休閑游憩資源,構建高品質綠色開敞空間網絡,提升城市活力和宜居水平,《規劃》提出到2035年,打造形成長約160千米,寬約1千米的城市生態翠環,形成串聯白云白海面濕地公園、帽峰山省級森林公園、天鹿湖省級森林公園、蓮花山風景名勝區、海鷗島、番禺滴水巖森林公園、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園等節點的環城公園帶。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