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到2027年,力爭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與2020年相比下降15%,形成長效穩定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模式,空間支撐和要素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到2035年,縣城城鎮化率大幅度提升,田水路林村全要素、全周期、全鏈條整治取得顯著成效,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平衡更加協調。
《意見》從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優化實施、推進農用地整治、推進村莊用地整治、推進產業用地增效、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推進體制機制集成創新等六大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將整治成效納入“百千萬工程”考核內容
廣東持續推動國土空間向優向美,在全國率先基本完成省市縣三級總規編制。
《意見》要求健全縣鎮村規劃體系,推動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精準落地實施,運用好“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統籌縣城、鄉鎮、村莊規劃建設,引入未來社區理念,打造一批現代化縣城示范樣板。加快編制實施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分類有序按需編制村莊規劃。
在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方面,《意見》提出在確保城鎮開發邊界規模和擴展倍數不擴大的前提下,可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對土地開發利用方式進行局部微調、統籌優化,這一彈性機制破解了規劃剛性與發展需求間的矛盾。
同時,明確健全項目化管理機制,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行項目化管理,建立落圖斑、帶位置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庫。
如何推進體制機制集成創新?《意見》提出完善整治形成的節余指標省域內調劑和掛鉤機制、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合理拓寬項目融資渠道、完善社會資本參與模式和激勵機制等五方面要求。
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是拓展現代化發展空間、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兑庖姟诽岢鼋ⅰ坝玫刂笜顺亍敝贫?,整治區域內形成的建設用地指標(含規模)及補充耕地指標由政府管理,重點支持拆舊建新,優先滿足鄉村發展建設需要后的節余部分,可按國家政策規定在省內統籌使用。同時,鼓勵經濟欠發達地區通過指標交易、作價入股等方式與經濟發達地區建立“反向飛地”。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提出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成效納入“百千萬工程”考核內容,對工作開展較好的整治地區給予差別化資金獎勵及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在耕地集中整治區實施的綜合整治項目,形成的新增耕地經驗收后,省級按照5︰1的比例獎勵有關縣(市、區)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
土地是產業興旺的重要載體。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對鄉村產業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意見》以農用地整治、產業用地增效為重要抓手,雙管齊下。
推進農用地整治方面,《意見》明確實施耕地集中連片整治,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用地整治項目優先在耕地集中整治區實施,建成一批“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集中連片耕地。探索推進“林耕置換”“多田套合”綜合整治。在嚴守耕地紅線方面,明確確需對少量零星破碎、配套設施不完善、不便耕種的永久基本農田進行布局優化調整的,調整規模原則上不得超過所涉鄉鎮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面積的5%。
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意見》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強建后管護和保護利用。為促進耕地長期穩定高效利用,明確分類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穩妥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統籌建設一批規?;洜I的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
產業用地增效方面,《意見》提出大力推進低效工礦用地整治集聚,統籌推進城鎮低效用地整治。加快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盡土地處置利用,優化實施“三舊”改造,分類推進城中村、城鎮老舊小區等更新改造,充分運用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土地置換、完善歷史用地手續等政策,大力推進城鎮低效用地集中連片整治。
深入推進土地綜合整治,不僅要讓產業富起來,還要讓老百姓住得更舒服,實現生活空間的宜居適度。
近年來,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凸顯,村莊用地布局亟須優化。《意見》提出,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依法穩慎推進人口流失嚴重、空心化程度較深的村莊集聚,對于群眾確有需求的,可引導其將分散居住、基礎設施保障不足或低洼易澇、有地質災害避險需要的零星房屋搬遷到村莊聚集區,并做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風險監測防控。同時明確嚴禁違背群眾意愿大拆大建,不得強迫農民“上樓”。
在農村宅基地改革方面,《意見》提出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其依法自愿有償退出閑置宅基地,這既能保障農民權益,又提升了土地資源配置效率。
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加強生態空間綜合治理,是擦亮土地“顏值”的有力手段。根據《意見》,要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全域推進綠化美化提質增效。同時,加強重要生態空間綜合治理,重點推進藍色海岸帶和重點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國家級和省級“山水工程”實施、紅樹林營造修復、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地質災害隱患風險綜合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