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向奇葩證明、循環證明說“不”!
全省推廣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
堅決砍掉各類無謂的證明和繁瑣的手續,杜絕各類奇葩證明、循環證明。凡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證明和蓋章環節,原則上一律取消!近日,廣東出臺了《關于在全省推廣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根據《方案》,廣東各級政府要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推廣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通過實現“一門在基層,服務在網上”,破除政務服務碎片化、條塊化和本位化,從群眾辦事習慣、互聯網普及程度等實際出發,打造貼身貼心服務的“整體政府”,實現網上“背對背”、基層“面對面”和辦事全覆蓋,群眾只要進“一個門”、上“一張網”,就能夠享受無部門界限、無標準差異的政府服務。
實現流水線作業、無差別對接
據了解,截至去年底,全省9.5萬多項審批和服務事項都可以實現網上辦理。接下來,廣東加快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工作,建立行政審批等服務的要素、流程、數據標準,實現流水線作業、無差別對接,變群眾奔波為信息跑路,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要盡快提高全流程辦理率、上網辦理率和網上辦結率,促使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辦理事項更加科學順暢,打破群眾辦事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使群眾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能登錄“一張網”辦事,打造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政府服務網絡。
根據《方案》要求,廣東要根據法律法規規定,全面梳理和公開公共服務事項目錄,標準化規范事項名稱、實施依據、服務對象、服務類別等基本要素,并按照應進必進的原則,全部進駐實體辦事大廳和網上辦事大廳,為群眾提供項目齊全的公共服務。要制定行政許可和服務事項的統一申辦受理標準。在申辦環節重點規范受理范圍、申請條件、申請材料、辦理時限等要素內容,依法科學合理減少申請材料,消除模糊語言、兜底條款,為群眾辦事提供清晰的指引。在受理環節重點明確受理條件及其裁量標準,大幅壓減自由裁量空間,減少群眾重復提交申請和到現場辦理的次數。要通過改革建立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服務模式,將各部門行政許可和服務事項的咨詢導辦、預約辦事、接件受理、進度跟蹤和結果信息反饋等前臺服務,集中到實體綜合服務窗口或網上統一申辦受理平臺實施;事項的審查、決定等仍由各部門在后臺開展。有條件的地區可探索群眾辦事即來即辦、立等可取的做法,由綜合服務窗口當場出具審批結果。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對省網上辦事大廳主廳和各分廳、窗口的辦事導航進行功能拓展和界面創新,按照主題分類清晰直觀劃分專欄,并提供PC端、手機端及自助設備等多種渠道,為群眾提供全程在線咨詢服務,方便群眾辦事。在實體辦事大廳設置綜合咨詢服務窗口,建立前期導辦工作制度,為群眾提供完整清晰的服務指引。
改革要分類實施分類推進
根據《方案》要求,此次改革要分類實施、分類推進。
從層級上來說,在省、市兩級,廣東要以一網式服務為主,在網上辦事大廳現有公共申辦審批系統的基礎上,拓展建設網上辦事大廳統一申辦受理平臺,與部門審批系統無縫對接,并設定便捷的審查技術手段和時限提醒功能,變多網受理為一網受理。有條件的地區可探索將部門審批系統整合到網上公共申辦審批系統,實行一個系統辦理審批。在縣(市、區)、鎮(街)兩級,廣東要著力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創新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將實體辦事大廳按部門分設的辦事窗口整合為綜合服務窗口,變多頭受理為一口受理,并與網上統一申辦受理平臺無縫對接。有條件的地區可將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延伸到村(居)。
從服務對象上來說,廣東此次改革也對法人行政許可事項和自然人行政許可事項提出了不同要求。
根據《方案》,廣東要按照先易后難、成熟一個進駐一個的原則,逐步推動各部門法人行政許可事項進駐實體綜合服務窗口和網上統一申辦受理平臺,并進行分類和標識,明確區分已進駐和尚未進駐的事項狀態,實行不同的辦事流程。在實體辦事大廳分類建設法人事項綜合服務窗口,科學劃分服務主題,將企業設立、生產經營、項目投資、工程建設等相近或相關的事項,或者相同行業、領域內的事項,整合集中到同類綜合服務窗口實行一窗通辦。以辦理事項為主題導向,在網上辦事大廳探索整合優化法人相關許可事項的申請材料和表單,實施前臺多事項一表式申辦受理,后臺多部門一站式并聯辦理的模式。
對自然人行政許可和服務事項,《方案》要求推廣“一門在基層”通用模式,要按照先珠三角、再粵東西北的步驟,逐步在全省各縣(市、區)、鎮(街)推行自然人事項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具體采取召開現場會、舉辦培訓班和考察觀摩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各地各部門的培訓和指導。要深入總結佛山市自然人行政許可和服務事項一門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經驗,統一該市各區、鎮(街)在事項、要素、流程、形象、服務等方面業務標準,真正實現一窗通辦,形成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在縣(市、區)、鎮(街)兩級應用的通用模式,夯實在全省推廣的基礎。要堅決砍掉各類無謂的證明和繁瑣的手續。凡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證明和蓋章環節,原則上一律取消。辦事部門可通過與其他部門信息共享獲取有關信息的,不得要求申請人提供證明材料。探索由申請人書面承諾符合相關條件并進行公示,辦事部門優先辦理,再相應加強事后核查與監管。要大力推進辦事流程簡化優化和服務方式創新。最大限度精簡辦事程序,減少辦事環節,縮短辦理時限,改進服務質量。建立健全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并聯辦理、限時辦結等制度,積極推行一站式辦理、上門辦理、預約辦理、自助辦理、同城通辦、委托代辦等服務。
著力建設政務服務大數據庫
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必須推進政務服務大數據庫建設,實現各類政務服務數據上下左右無縫銜接、貫通共享。根據《方案》要求,廣東要建設全省科學統一、邏輯清晰的政務服務大數據庫,完善政務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歸類、儲存、維護機制,推動省、市、縣(市、區)三級共享交換體系建設,為政務數據資源實現跨層級、跨區域、跨部門交換和共享提供有力支撐,夯實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信息化基礎。
要建立健全政務信息交換、使用、管理機制,通過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整合、打通網上統一申辦受理平臺與各部門審批、事項目錄管理、電子證照等系統,實現各系統、各環節、各時段行政許可和服務數據的互聯互通,促進部門服務相互銜接。
要梳理和編制居民個人證照目錄,建設電子證照庫,深化各地各部門政務服務信息數據的應用和共享,推進身份證號作為公共服務事項、證照、材料的統一標識號碼,實現群眾辦事的一號申辦,歷史辦事數據可重復利用,從源頭上避免重復提交辦事材料、證明和證件,杜絕各類“奇葩證明”、“循環證明”等現象,為群眾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
要以居民身份證號為唯一標識,構建群眾辦事統一身份認證體系,逐步形成網上辦事大廳、實體辦事大廳、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等多渠道、多形式相結合的便民服務一張網,實現群眾網上辦事多種渠道、一次認證、無縫切換,大幅提高公共服務的便捷性。
強化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效能監督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工程,必須加強組織領導、精心組織實施。
根據《方案》要求,廣東將在大數據管理的基礎上,建立行政許可績效評估機制,對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進行即時績效評估,不斷提高行政許可和服務效能。推動省網上辦事大廳統一申辦受理平臺與電子監察系統無縫對接,加強對行政許可和服務事項申辦、受理環節的實時監控。對擅自增加或改變申請材料、違規設置辦理條件等行為,進行紅牌警告、強制停止實施;要建立辦事超時的預警機制,對即將超時辦理的事項,進行實時預警和黃牌警告,及時提醒相關單位加緊辦理;對超時未辦的事項進行紅牌警告和督辦;對同一事項要求群眾多次申辦、反復提供材料的,通過在線監督檢查予以糾正。
公開透明是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的基本特征。在行政審批標準化和一門一網式改革中,要改變原有封閉的政府運行模式,以公開促規范、以公開促服務?!斗桨浮芬?,廣東要建立全程留痕、過往可溯、進度可查的辦事記錄與督查機制,確保所有行政許可和服務事項辦理流程、結果信息即時可查可管,實現過程公開、方便監督。要建立健全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信息公開機制和投訴舉報機制,拓寬公眾參與監督的途徑和渠道,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及時發現和查處推諉扯皮、違規辦理等問題。對各地各部門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工作情況開展評估,定期發布績效評估結果,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用。
打好廣東轉型的關鍵硬仗
在先行先試推進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4年之后,廣東再次發力政府服務模式改革。4月18日,省政府專門召開全省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全省部署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工作和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這是廣東積極把握“互聯網+”發展大勢,堅持問題導向、立足工作實際,在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省網上辦事大廳等實踐基礎上,提升廣東政府服務競爭力的又一項重大舉措。
2016年是“十三五”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今年初的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強調,要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堅決貫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強化重點領域改革攻堅,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
30多年前,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廣東以革自己命的勇氣,拿不科學、不合理的舊體制開刀,在政府服務等方面逐漸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迅速崛起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為全國的體制改革探索了道路,發揮了重要示范作用。
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是政府管理體制和服務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必將重塑信息化時代的政府權力運行流程,深刻地改變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群眾的關系,從而為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和服務方式帶來變革。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中國,面臨改革攻堅期、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的疊加挑戰。而率先進入新常態的廣東,改革處在攻堅期,發展處在轉型期,穩定處在矛盾凸顯期,各種經濟社會矛盾交織,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需要承擔的任務極為艱巨。
處在這樣一個發展轉型的關鍵節點,在全省推廣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是順應信息化趨勢、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拓展完善政府聯系和服務群眾機制、方便群眾辦事創業的重要渠道,是整合政務服務資源、有效提升政府服務水平的必然要求。
以改革推動發展,成本最小、效益最大。政府服務模式的創新,將為廣東發展轉型、越過“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供給方,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本身就是政府公共服務進行的結構性改革,有利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健全各級政府的服務功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全面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將改革落腳在民生上,既讓政務“上云端”,又讓服務“接地氣”。通過改革,建立起公開、透明、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將更好地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引導廣大群眾投身創新創業的時代浪潮。
沖鋒的號角已經吹響。廣東一定要始終保持開拓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凝心聚力,攻堅克難,推動行政審批標準化工作和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取得扎實成效,為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做出新的貢獻!
全省改革推進時間表
第一階段(2016年4月底前)
1.統一佛山市各區、鎮(街)的自然人事項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標準,砍掉各類繁瑣無謂的證明和手續,推進辦事流程簡化優化和服務方式創新,并與網上辦事大廳無縫對接,形成全省一門在基層的通用模式。
2.在珠三角其他市的縣(市、區)、鎮(街)啟動自然人事項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推廣工作。
3.在省網上辦事大廳現有公共申辦審批系統的基礎上,拓展建設省網上統一申辦受理平臺,做好與部門審批系統、事項目錄管理系統、電子證照系統的對接及調試工作。
4.制訂《廣東省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工作方案》,推動各地各部門梳理、規范和公布公共服務事項目錄。
5.推動第一批省直部門(2015年已進駐和2016年一季度擬進駐公共申辦審批平臺的省直部門)進駐省網上辦事大廳統一申辦受理平臺,并按照行政審批標準化要求,編制統一申辦受理標準,試行統一申辦受理業務。
第二階段(2016年6月底前)
1.在粵東西北地區的縣(市、區)、鎮(街)啟動自然人事項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推廣工作。
2.制訂《推進企業投資項目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工作方案》,在投資領域探索法人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并在省級和佛山、惠州、中山等地率先推進。
3.制定《廣東省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統籌建設全省統一的政務大數據庫,完善政務信息共享平臺,推動省、市、縣三級共享交換體系建設。
4.建立健全政務信息交換、使用、管理機制,制定相關技術標準,推動網上統一申辦受理平臺與部門審批系統、事項目錄管理系統、電子證照系統、效能監督系統等對接,實現系統互通、業務聯動、實時監控。
5.推動第二批省直部門(使用自建審批系統的省直部門)進駐省網上辦事大廳統一申辦受理平臺,并按照標準化要求編制統一申辦受理標準。
第三階段(2016年12月底前)
1.基本完成全省各縣(市、區)、鎮(街)自然人事項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推廣工作。
2.建成覆蓋全省的網上辦事大廳統一申辦受理平臺,逐步推動與使用國家垂直審批系統的省直部門系統對接。
3.推動第三批省直部門(使用國家垂直審批系統的省直部門)進駐省網上辦事大廳統一申辦受理平臺,并按照標準化要求編制統一申辦受理標準。
4.統籌構建群眾辦事統一身份認證體系,逐步整合網上辦事大廳、實體辦事大廳、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等不同渠道的用戶認證。
5.選擇部分辦事領域,推動實施前臺多事項一表式申辦受理,后臺多部門一站式并聯辦理的審批模式。
6.建立健全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績效評估、信息公開和投訴舉報機制,開展督促檢查和績效評估工作。
省直有關部門進駐省網上辦事大廳統一申辦受理平臺安排
第一批(20家)
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民族宗教委、安全廳、民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廳、林業廳、商務廳、文化廳、國資委、體育局、海洋漁業局、質監局、安全監管局、旅游局、人防辦、鹽務局、氣象局、地震局。(2016年3月底前完成進駐)
第二批(13家)
省編辦、科技廳、司法廳、國土資源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衛生計生委、統計局、工商局、法制辦、金融辦、中醫藥局、檔案局。(2016年6月底前完成進駐)
第三批(10家)
省教育廳、公安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含外專局)、環境保護廳、審計廳、地稅局、新聞出版廣電局、知識產權局、食品藥品監管局。(2016年12月底前完成進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