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策解讀 > 文件解讀 > 媒體解讀

新型金融服務業監管成重中之重

時間 : 2016-06-15 15:02:18 來源 : 南方日報
【打印】 【字體:

省政府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

新型金融服務業監管成重中之重

  14日記者從省府網站獲悉,廣東省政府日前發布了《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下稱“通知”),并要求加強地方與金融管理部門合作,建立聯合執法、重大突發事件協作機制,強化對新型金融服務業態、機構、產品的監管,解決跨部門、跨市場產品的監管問題,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非法金融活動,做好應急處置。

  金融業須引起高度警惕

  從中不難發現,針對新型金融服務業態與跨市場金融產品的監管,是保障金融消費者權益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火熱態勢下,我國金融領域改革創新正異軍突起,移動支付、網絡借貸、眾籌等新興金融業態發展迅猛。不過,在諸如P2P網絡借貸等爆發式生長的同時,問題平臺也在不斷出現。

  近年互聯網金融取得飛速發展,多地成為問題平臺的“重災區”,部分公司相繼出現跑路、倒閉、到期兌付困難,涉嫌非法集資案件明顯增加。來自廣州市金融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廣州共有8家P2P機構被公安部門以涉嫌非法集資或詐騙立案調查,還有多家P2P網絡信貸平臺存在提現困難、網站異常、失聯等問題,基本處于停業狀態。

  “廣州互聯網金融的問題主要集中在P2P網貸平臺,截至今年5月,全市累計存在問題平臺19家,普遍是風控不嚴謹,貸款投向項目到期無法還本付息,同時還存在自融、虛設項目等較為嚴重的問題?!睆V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說。

  從全國來看,不少借助互聯網進行的非法集資和傳銷騙局也屢屢發生。特別是今年“e租寶”、“泛亞”等事件的發生,凸顯了當前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廣東金融業也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業內專家對此表示,一方面要加大打擊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管控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另一方面,管控風險不等于管住市場和管住客觀需求,要繼續支持互聯網金融企業依法依規開展業務,支持有益于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發展的金融創新,下大力氣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與此同時,針對一些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產品與服務時的不規范行為,通知也提出,要保障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等基本權利。

  “金融機構應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時、真實、準確、全面地向金融消費者披露可能影響其決策的信息,充分提示風險,不得發布夸大產品收益、掩飾產品風險等欺詐信息,不得作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金融機構應當“由消費者自主選擇、自行決定是否購買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服務,不得強買強賣,不得違背金融消費者意愿搭售產品和服務,不得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不得采用引人誤解的手段誘使金融消費者購買其他產品”。

  投資理財三招避免被騙

  面對當前十分熱門的網貸理財,普通消費者該如何避免掉入“陷阱”,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廣東省金融辦相關人士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以往發生的案件發現,一些平臺或機構的欺騙手段并不高明,只要消費者謹慎從事,把“功課”做在前面,絕大部分其實可以避免。而該負責人也建議金融消費者通過“三招”,來識別理財陷阱,避免損失。

  首先是“看一看”。投資前,要查看公司資質、注冊登記的經營范圍;查看是否有金融業務活動、有無向社會公眾吸收存款的資格;查看投資項目是否屬實。

  “尤其是對一些明顯超出經營范圍,頻繁變換公司名稱、地址、投資項目,所述項目子虛烏有或張冠李戴、故意夸張粉飾的公司所提供的所謂理財產品一定要慎之又慎?!鄙鲜鋈耸空f,“比如,有的租賃公司、實業公司、貿易公司集資十幾個億甚至幾十個億,經營范圍與金融業務根本不搭界,只要查詢一下即可辨明”。

  其次“想一想”。建議消費者在投資前,要冷靜地判斷,一些理財平臺或機構宣傳的內容是否符合邏輯、合不合常理,不要輕易被假象所迷惑。比如,去年廣東查處的某地市發生的非法集資案,承諾回報率高達2.5%月息,有的案件甚至承諾回報率高達百分之幾百。

  而通常這類許諾超高收益的平臺或機構多數“不靠譜”。對此,該人士也列舉了一系列可能是“陷阱”的情形,如:許諾超高收益率,以個人賬戶或現金收取資金,在人群流動或聚集區域擺攤設點派發廣告招攬資金,在宣傳單上印領導照片、講話、會議文件等用以證明所推銷的項目受政府支持,慫恿群眾將房產抵押獲取銀行貸款后投資所謂“項目”、“理財產品”,招攬群眾到賓館、寫字樓參加“投資推介會”,群發短信介紹理財等。

  第三招則是不妨多“問一問”。投資之前最好能咨詢專業人士,或找幾個“明白人”“合計合計”;尤其是老年投資者,在投資前一定要征求家人或子女的意見,有效控制風險。

  此外,針對一直以來時有發生的“存款變保單”“銀行理財產品變保險”等情況,廣東省保監局相關人士也建議,消費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前,應向銷售人員詳細了解欲購買產品的性質,區分清楚該產品到底是銀行存款還是保險;如果是保險,則要認真研讀保險合同條款,尤其注意保單封面的風險提示語和保險金額、保障責任、責任免除等部分,做到“心中有數”。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