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文件庫 > 全部文件 > 粵辦函
006939748/2025-00039
工業、交通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01-26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粵辦函〔2025〕9號
2025-02-11
時間 : 2025-02-11 11:39:40 來源 : 本網
【打印】 【字體: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

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

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粵辦函〔2025〕9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關于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反映。


省政府辦公廳

2025年1月26日

 

關于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

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大力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互促互強,打造優勢產業鏈條、產業集群、融合示范載體和產業生態圈,制定如下措施。

  一、推動制造業與科技服務融合。推動科技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進行科技成果與知識產權交易,建設一批專業化、市場化技術轉移轉化機構,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推廣科技成果轉化“先使用后付費”模式,降低企業應用成本和試錯風險,對工業企業利用購買的科技成果開展技術改造或增資擴產,按規定享受省級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圍繞集成電路、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新材料等重點產業,推動制造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聯合建設一批概念驗證和中試驗證平臺。到2025年,建成30-50家省中試驗證平臺,到2027年,現代化中試驗證平臺體系基本建成,中試公共服務能力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動制造業與設計服務融合。支持引導制造企業重視和加大工業設計投入,以設計引領消費和制造。加強設計服務載體培育,進一步擴大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平臺規模,提升創新服務能力。持續深化工業設計賦能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推動更多中小企業應用工業設計,加快設計創新成果轉化落地。辦好“越來越好”國際設計大賽,提高廣東設計國際影響力。到2027年,新增培育200家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三、推動制造業與人力資源融合。鼓勵制造企業充分釋放人力資源服務需求,通過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人力資源事務外包、共建人力資源共享中心、發展專業性人力資源服務等方式,實現業務全鏈條深度融合。支持制造業龍頭企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共同組建多種形式的創新聯合體。支持人力資源機構積極服務制造業轉型發展需求,加大對電子信息、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產業集群人力資源服務保障力度,積極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舉辦省人工智能大賽,打造人才引育平臺。(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動制造業與質量服務融合。深入開展質量基礎設施助力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行動,圍繞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鏈持續打造一批質量穩鏈強鏈標志性項目,推進一批質量管理公益推廣試點。在重點產業集群推動建立一批“一站式”服務站點,支持企業加速質量管理數字化轉型實踐,提升企業“含智量”“含金量”“含新量”。開展中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深化內外貿檢測認證一體化服務,支持企業實施“灣區認證”。實施標準領航行動,拓展“灣區標準”應用場景,圍繞制造業重點領域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到2027年,重點推進17條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工作,圍繞重點產業集群建成180個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站點。(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動制造業與現代物流融合。統籌推進物流業提質增效和制造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水平,梳理推廣一批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構建快遞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網,推動快遞業廣泛覆蓋制造業環節流程,培育一批類型多元、各具特點的融合發展典型項目。到2027年,培育200個快遞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項目。(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推動制造業與電子商務融合。支持企業加快電商服務與制造業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終端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的業務協同,重點聚焦電子信息、家電、輕工紡織、現代農業與食品等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提升電商產業集聚和公共服務能力,開展產業集群與跨境電商融合發展試點。到2027年,建設20個“產業集群+跨境電商”試點,培育100個銷售額億元以上的電商品牌。(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推動制造業與技術服務融合。以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牽引,持續提升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綠色化生產服務水平,打造一批融合轉型試點示范,形成推廣一批端到端的集成式服務產品。到2025年,推動4000家細分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到2027年,培育70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00家經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綜合利用或環保裝備規范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快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鼓勵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推動制造業從單純以制造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鼓勵制造企業或服務企業面向工業設計服務、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綠色制造服務、生產性金融服務等方向,提供特色化、專業化、高效化的增值服務。到2027年,累計培育100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00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平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九、培育生產性互聯網服務平臺。做強大宗商品交易服務平臺,深化技術驅動、產業聯動,助力平臺整合各方數據資源,提升大宗商品全球貿易競爭力。做大工業品電商服務平臺,構筑工業品供應鏈數字化服務體系,打造一批工業品自有品牌,滿足產業消費升級需要。做專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數據為關鍵要素,深化場景應用,通過數字化賦能企業創新組織模式、業務模式。做優共享制造平臺,支持制造企業開放人才、倉儲、物流等數據要素,整合生產制造各環節分散閑置資源能力,集中配置通用性強的生產設備,建設共享制造工廠。到2027年,培育10家具備全國影響力的生產性互聯網服務平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圍繞“萬畝千億”園區載體建設生產性服務業配套體系,鼓勵支持生產性服務企業依托各類園區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的集群式發展。到2027年,打造形成100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廣州圍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商貿物流、科技金融等領域打造區域性、全國性服務平臺和服務中心,形成25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深圳打造國際供應鏈資源要素配置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設全球重要的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源服務基地,形成30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佛山著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設計高地,形成15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東莞圍繞制造業集群發展和專精特新發展,打造一批具備區域輻射影響力的服務平臺,形成10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惠州聚焦智能網聯、新型儲能、超高清顯示、鴻蒙生態等領域,形成10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支持珠三角其他地區大力發展具備區域輻射影響力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面向當地產業需求打造特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各有關地市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推動“引進來”“走出去”。支持金融、設計、認證認可等專業服務擴大對外開放,充分依托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國家重大戰略平臺,攜手港澳共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產性服務業高地。支持橫琴聯動澳門打造科技創新平臺載體,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性品牌展會和產業主題展會,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構建優質法律服務體系。支持前海打造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高地和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深化金融業開放創新,謀劃布局人工智能、規劃設計、文化創意等新一批集聚區。支持南沙構建“一核引領、多區聯動”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新格局,推動航運服務、科技服務、特色金融、國際貿易、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發展,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支持河套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協同香港聯手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批研發服務、測試驗證、中試轉化平臺,推進粵港檢測認證合作,積極建設深圳數據交易場所、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廣州、深圳市政府,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省大灣區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加強政策措施保障。加強統籌協調,強化對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統籌協調。進一步完善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各類支持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財稅、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落實。鼓勵各地、各部門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時,將生產性服務業納入規劃,重點支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對服務型制造、工業領域平臺經濟等采取包容審慎監管,引導新模式新業態健康可持續發展。完善統計監測,依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調查方法制度,做好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認定,定期對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情況進行監測,及時反映我省生產性服務業運行情況。加強生產性服務業相關行業商協會建設,支持各類生產性服務業商協會與制造企業開展產業合作對接,發揮其在資源匹配、行業自律、標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