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國內疫情沖擊明顯的超預期影響,廣東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全省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克服疫情沖擊,新產業較快增長,新動能不斷成長,新業態持續發力,民生支出保障有力,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總體穩定。
一、工業生產保持增長
1—4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2萬億元,同比增長4.4%。分行業門類看,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9%、4.1%、6.0%。分行業大類看,全省在產行業增長面79.5%。支柱行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0個百分點;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9%、15.7%。新產業韌性彰顯,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1%,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核酸檢測需求提升和開放新冠抗原檢測帶動醫藥制造業增長16.2%。
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
1—4月,全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4%。分領域看,工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完成投資增長26.8%;其中,工業企業持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智能化升級改造,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0.0%,占工業投資比重33.2%。制造業投資增長29.2%;新動能投資快速增長,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43.9%,增速高于全部制造業14.7個百分點。新興領域投資增勢強勁,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84.8%,其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28.6%、164.1%。民生領域投入力度不減,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分別增長11.6%、55.3%。
三、市場銷售減少
1—4月,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3萬億元,同比下降0.2%。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下降1.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7.6%。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增長0.8%,餐飲收入下降8.5%?;旧铑惿唐妨闶燮椒€增長,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飲料類、煙酒類零售分別增長6.2%、7.8%、5.1%。消費升級類商品零售較快增長,金銀珠寶類、通訊器材類零售分別增長9.7%、8.9%。線上消費保持快速增長,全省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增長14.8%。
四、進出口總額增速回升
1—4月,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2.54萬億元,同比增長1.6%,增速比一季度回升1.0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5.1%,進口下降3.8%。分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6.1%,占進出口總額比重55.0%,比上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分貿易對象看,對東盟、美國、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分別增長2.8%、15.0%、6.3%。
五、交通運輸下降
1—4月,全省貨運量同比下降7.6%;貨物周轉量下降1.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2個百分點,其中,鐵路、管道完成周轉量分別增長3.5%、1.9%。港口生產逐漸恢復,港口貨物吞吐量下降5.7%,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下降5.5%,降幅分別比一季度收窄0.3個、1.7個百分點。客運量下降32.2%,旅客周轉量下降38.4%。
六、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
1—4月,全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9%,漲幅比一季度擴大0.2個百分點。4月當月,全省CPI上漲2.4%,漲幅比3月擴大0.5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0.9%,非食品價格上漲2.7%。
附注
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均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
規模以上工業的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由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范圍每年發生變化,為保證本年數據與上年可比,計算產品產量等各項指標同比增長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數與本期的企業統計范圍盡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數據存在口徑差異。主要原因:一是統計單位范圍發生變化。每年有部分企業達到規模納入調查范圍,也有部分企業因規模變小退出調查范圍,還有新建投產企業、破產、注(吊)銷企業等影響。二是部分企業集團(公司)產品產量數據存在跨地區重復統計現象,根據專項調查對企業集團(公司)跨地區重復產量進行了剔重。
2.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范圍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固定資產項目投資及所有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
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范圍是從事商品零售活動或提供餐飲服務的法人企業、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戶。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
由于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范圍每年發生變化,為保證本年數據與上年可比,計算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等各項指標同比增長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數與本期的企業(單位)統計范圍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數據存在口徑差異。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業(單位)達到限額標準納入調查范圍,同時也有部分企業(單位)因規模變小達不到限額標準退出調查范圍,還有新開業企業、破產、注(吊)銷企業(單位)的影響。
4.進出口數據來源于海關總署廣東分署。鐵路、民航、管道運輸量來源于境內各鐵路、民航和管道運輸企業;公路和水路運輸量來源于省交通運輸廳;港口數據來源于省交通運輸廳聯網直報港口企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
5.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