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計劃規劃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印發廣東省發展現代農業與食品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時間 : 2020-10-09 14:32:41 來源 :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網站
【打印】 【字體:

粵農農〔2020〕297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發展現代農業與食品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F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請徑向省農業農村廳反映。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0年9月25日


廣東省發展現代農業與食品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與食品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實現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促進我省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粵府函〔2020〕82號)精神,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情況

  本行動計劃所指的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主要包括農、林、牧、漁業及其專業性、輔助性活動,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精制茶制造業,煙草制造業等。

  (一)發展現狀。近年,我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四區兩帶”農業發展格局為基礎,聚焦農業優勢產業區(帶),聚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促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截至2019年底(下同),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達7175.9億元、4477.17億元,均居全國第5位;水果、蔬菜、肉類、水產品等多種農產品產量及苗木花卉產值位居全國前列,飼料產量居全國第2位。食品產業發展態勢向好,已形成了門類齊全、品種繁多、產品質量較高和經濟效益較好、產業鏈較完整的產業體系。食品工業總產值6593.6億元,居全國第4位,精制食用植物油、醬油、冷凍飲品、飲料產量位居全國首位,月餅生產和出口量連續13年居全國首位,是全國主要的飲料、糖果、米粉、醬油生產出口地區?,F代農業與食品集群規模(總產值)達到1.38萬億元,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問題與挑戰。主要的問題:一是產業集聚程度偏低。受土地資源等因素制約,農業生產規?;a業化、組織化、集群化發展水平不高。二是產業鏈條較短。全產業鏈發展不足,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較低,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集群競爭力不強。大型骨干龍頭企業數量較少,部分企業帶動能力及創新能力較弱。四是高素質和技術型人才占比偏小。企業對人才培養、科技投入和技術研發應用不夠重視,高技能人才缺乏。面臨的挑戰: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存在矛盾,要素配置與產業發展匹配度有待增強,國內外市場復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

  (三)優勢與發展機遇。廣東具有獨特的氣候資源、生物資源優勢,強大的消費市場和堅實的經濟基礎。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集群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集群規模(總產值)接近2萬億元,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產值分別接近1萬億元。

  (一)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集聚水平不斷提升。力爭全省形成糧食、蔬菜、嶺南水果、畜禽、水產、精制食用植物油、嶺南特色食品及功能性食品、調味品、飲料、飼料10個千億級子集群以及茶葉、南藥、苗木花卉、現代種業、煙草5個數百億級子集群,積極發展綜合種養、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直供配送、定制食品、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創造產業要素集聚、資源高度集約的產業生態。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龍頭企業實力持續提升。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向精細化管理、高質量發展轉型。培育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7-8家,50-100億元的10家,做優做強100家上市農業企業;培育發展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食品企業7-8家,50-100億元的10家,廣州、深圳食品總部經濟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出現一批創新能力突出、規模效益顯著、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行業領軍企業。

  (三)開放合作全面深化,集群競爭力加速提升。集群內部呈現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的態勢,嶺南特色食品的全球知名度不斷提升,產業開放合作水平進一步提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對接合作進一步深化,積極參與國內外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

  (四)綠色發展全面推進,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廣泛共識,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比較完善,從土壤修復到育種選擇及產品包裝等環節,形成綠色循環的發展方式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結構。優質產品、安全特色產品的供給能力明顯增強,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產品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業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區域性、系統性重大食品安全風險基本得到控制,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三、重點任務

  (一)優化集群布局,鞏固優勢提升質量。引導各地發揮區域優勢和特色產業優勢,重點發展千億級子集群及其重要配套基礎設施,積極發展數百億級子集群。促進集群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省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林業局、中醫藥局、煙草專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落實,以下各項均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子集群及區域布局

  1.糧食。發展重點:大力發展優質稻米生產,培育壯大廣東優質絲苗米品牌,兼顧玉米、薯類作物發展,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提升糧食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切實加強副產物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區域布局:優質稻重點發展區域為粵西、粵北糧產區;糧食加工重點發展區域為粵西、粵北糧產區及珠江三角洲地區。

  2.蔬菜。發展重點:培育推廣南粵特色蔬菜品種,優化蔬菜品種結構,推廣機械化、設施化高效栽培。推廣蔬菜采后處理等產地初加工技術與裝備。發展果蔬冷鏈物流系統,開發蔬菜生物轉化、高效腌制、節能干制等加工新技術,發展休閑蔬菜食品、腌制蔬菜和方便菜等加工。發展具有廣東特色優勢的食用菌種植和加工產業。區域布局:加強城郊型商品蔬菜基地、粵西北運蔬菜基地、粵北夏秋蔬菜基地、粵東精細及加工型蔬菜基地建設。

  3.嶺南水果。發展重點:大力發展具有嶺南特色優勢的荔枝、菠蘿、柚子、龍眼、香蕉、柑橘、青梅產業,兼顧三華李、火龍果、獼猴桃、鷹嘴蜜桃、水晶梨、橄欖、無核黃皮等其他特色水果產業發展。加強水果產地商品化處理技術及裝備研發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發展水果精深加工。區域布局:荔枝、龍眼重點發展區域為茂名、廣州、惠州、陽江、東莞等;香蕉重點發展區域為茂名、湛江、陽江等;菠蘿重點發展區域為湛江;柚子重點發展區域為梅州、韶關;柑橘重點發展區域為肇慶、清遠、韶關;青梅重點發展區域為揭陽、汕尾。

  4.畜禽。發展重點:發展生豬生產及屠宰加工、以黃羽雞為重點的家禽生產屠宰及深加工兩大產業,構建種業、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配套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兼顧肉牛、肉羊、奶牛等產業發展。區域布局:生豬重點發展區域為韶關、梅州、湛江、茂名、肇慶、清遠、陽江等;家禽重點發展區域為梅州、惠州、江門、茂名、肇慶、清遠、云浮等。

  5.水產。發展重點:大力發展具有廣東特色優勢的對蝦、鰻魚、羅非魚、鱸魚、桂花魚和水產種業、深海網箱養殖產業。開展水產全產業鏈條的技術提升和產品開發應用,拓展深水網箱養殖、深遠海養殖。大力推廣綠色健康養殖模式。支持在水產養殖主產區和漁港建設冷庫和加工生產線。支持大型水產加工流通企業牽頭創建產業集群平臺公司。區域布局:珠三角地區重點打造水產品流通中心、淡水水產集聚區;粵東、粵西地區重點建設海水水產集聚區;粵東、粵西及珠三角地區鼓勵發展深海網箱養殖和大型智能化漁場;粵北地區大力推廣綜合種養、生態養殖。

  6.精制食用植物油。發展重點:以豆油、花生油、芝麻油、山茶油、堅果油、橄欖油、葵花籽油、調和油等為重點,引導企業以安全為基本要求,向“優質、營養、健康、方便”方向發展。鼓勵重點企業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布局建設大型加工基地。區域布局:重點發展區域為深圳、東莞、中山、茂名、潮州、韶關、梅州、河源、陽江。

  7.嶺南特色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發展重點:大力發展特色月餅、牛肉丸、魚丸等肉制品、特色休閑食品和涼茶、廣式臘味等傳統知名嶺南特色食品,加快發展速凍快消食品、烘焙食品、特定人群的功能性食品。支持企業開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資源食品、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及以嶺南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特殊膳食食品。區域布局:特色月餅重點發展區域為中山、茂名、湛江、潮州;肉制品重點發展區域為汕頭、潮州;涼茶重點發展區域為廣州、梅州、東莞;廣式臘味重點發展區域為廣州、中山;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功能性食品重點發展區域為廣州、珠海、汕頭、江門、惠州、中山、東莞。

  8.調味品。發展重點:鞏固醬油產量全國第一地位,推動企業從“量增”轉入“質升”,加快研發復合型和功能型產品,開發無添加、低鹽和有機等健康產品,加強品牌宣傳和保護。區域布局:醬油重點發展區域為佛山、中山、江門、陽江;鹽業重點發展區域為廣州、湛江、陽江;糖業重點發展區域為湛江。

  9.飲料。發展重點:以碳酸型飲料、包裝飲用水、果汁和蔬菜汁類飲料、蛋白飲料等為重點,鞏固飲料產量全國第一的地位,推動企業以健康安全為重點,生產科技含量高、文化內涵豐富、嶺南元素突出的新型特色功能飲料,做優做強碳酸型飲料和包裝飲用水。區域布局:重點發展區域為廣州、深圳、惠州、河源、肇慶、中山。

  10.飼料。發展重點:鼓勵企業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提升規?;剑还膭钇髽I加快科技創新,提升專業化水平。支持研發推廣精準配方技術,加快發展新興生物飼料等綠色高效飼料產品。支持企業優化產業布局,延伸拓展產業鏈。區域布局:重點發展區域為江門、佛山、湛江、廣州、茂名、惠州。

  11.茶葉。發展重點:扶持英德紅茶、潮州單樅茶、客家綠茶、江門柑茶、韶關白毛茶等優勢茶品種發展。完善茶葉標準體系,大力推進生態茶園建設,提升質量安全水平。加快打造廣東優質名茶品牌,提升茶葉品質,開展茶葉采摘、加工設備的研發,大力開發茶食品、茶飲料、茶洗護用品等深加工產品及多元化特色風味茶產品。區域布局:重點發展區域為清遠、潮州、梅州、江門、韶關等。

  12.南藥。發展重點:以廣東大宗特色中藥材,如肉桂、化橘紅、陽春砂、廣陳皮、穿心蓮、益智、廣藿香、巴戟天、何首烏、五指毛桃、牛大力、溪黃草等為重點,在原產地及適宜地區建立嶺南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和優質嶺南中藥材生產基地,發展南藥綜合加工,開發南藥藥食同源產品。區域布局:南藥種植及初加工重點發展區域為云浮、肇慶、茂名、江門、陽江、潮州等。南藥制藥精深加工重點發展區域為廣州。

  13.苗木花卉。發展重點:根據區域優勢、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大力發展盆景、觀賞苗木、蘭花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生產基地化、育苗良種化、質量標準化和市場規范化的景觀綠化苗木和木本花卉等特色苗木花卉產業。開展育種資源收集、保護和發掘利用,創新新品種,開展品種和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區域布局:珠三角地區苗木以城市綠化、家庭美化品種為主,花卉以高檔盆花、園藝小盆栽為主;粵北地區苗木以珍貴珍稀、綠色生態樹種為主,花卉以蘭花、珍貴珍稀開花及彩葉品種為主;粵東粵西苗木以沿海防護、紅樹林樹種為主,花卉以盆花、盆景等為主。

  14.現代種業。發展重點:實施現代種業創新計劃,建設廣東深圳生物育種創新中心等種業創新平臺,加快推進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和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建設,加強生物種質資源創新利用和現代生物育種研究。實施基礎性種業科技創新和商業化育種創新“雙輪驅動”,加大育種科研聯合攻關。培育壯大“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和新品種展示基地。推進林木種質資源保存體系建設,培育一批品牌化、產業化、集群化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林業種苗龍頭企業。區域布局:重點發展區域為廣州、深圳、珠海、韶關、河源、湛江、茂名、肇慶、陽江、云浮。

  15.煙草。發展重點:以市場為導向,堅持主業穩收、輔業助收的思路,進一步提升煙葉質量及特色水平,持續推動煙葉和多元產業協調發展,推動煙農收入持續增加。支持復烤企業推進重點品牌原料區域加工中心建設,引導提升“雙喜”等重點品牌。區域布局:重點發展區域為廣州、韶關、梅州、清遠、湛江。

  (二)全面對標先進,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從生產、加工、流通、科技、品牌、產業融合等方面對標國際先進水平,認清差距和短板,立足現有基礎能力,著力突破亟需解決的問題,抓緊補齊集群短板。(省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科技支撐,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實施鄉村振興科技計劃,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關鍵環節和技術領域創新能力,加快自動化、智能化、單機多功能的食品生產及檢測設備研發。高標準建設國家及省級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載體。發揮農村科技特派員作用,依托星創天地、農業科技園區、創新型縣市等創新轉化平臺,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使知識產權成為集群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開拓營銷市場,創響“粵字號”品牌。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做大做強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以及農博會、種博會、漁業種業博覽會等展會活動,推動地市打造一批特色食品工業旅游線路,舉辦粵菜美食節。探索制(修)訂廣式臘味、廣式涼果、廣式涼茶等領域的地方標準。深入開展農業和食品重點領域專利導航,大力挖掘培育地理標志產品,深入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粵字號”知名農產品品牌創建行動,大力實施供銷合作社“粵供優選”特色農產品放心品牌工程,培育和提升一批區域公用品牌、地理標志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省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文化和旅游廳、衛生健康委、商務廳、供銷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深化開放交流,提高對外合作水平。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引導集群企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信譽農場”“菜籃子”基地建設,持續提升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境外農業合作園區建設水平。支持企業建設“一帶一路”貿易港口展銷平臺,探索創建中國(廣東·東莞)農業自由貿易試驗區。大力扶持發展遠洋漁業,推動水產養殖企業“走出去”。廣泛開展食品工業科技的國內外交流合作,提高技術引進吸收與自主研發能力。(省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重點工程

  (一)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工程。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支持新建或改造完善一批糧食倉儲物流和應急保障設施。推動生豬、家禽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促進畜禽養殖工廠化、園區化、產業化發展。打造生豬優勢產區,恢復并穩定生豬產能,持續抓好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實施水產種業提升工程,推進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建設。統籌建設一批漁港經濟區,推動建設1-2個遠洋漁業基地。加快推進天然橡膠生產保護區建設,提高天然橡膠供給保障能力。統籌整合供銷系統農產品生產服務、冷鏈物流、銷售渠道等優勢資源,打造放心農產品直供配送網絡。(省農業農村廳、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農墾總局、供銷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食品飲料產業結構優化工程。鞏固擴大我省調味品、精制食用植物油、飲料、廣式月餅市場占有率。支持烘焙食品、涼果蜜餞、糖果、瓶裝水、功能飲品、涼茶飲品向綠色健康化發展,引導嶺南特色食品與文化旅游相結合,增加產品附加值。支持食品企業與科研機構、藥品企業開展合作,開發推廣藥食同源品種。在安全、標準、規范的前提下,科學開發應用天然食品添加劑和功能食品配料。鼓勵企業針對中高端消費需求,生產科技含量高、文化內涵豐富、嶺南元素突出的新型特色食品飲料。挖掘新興食品飲料領域潛力,發展即食食品、定制食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等。(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衛生健康委、科技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集群平臺構筑工程。以“抓龍頭、補鏈條、延產業、育集群”為總體目標,打造一批集群平臺。按照大產業、大區域、大品牌、大科技、大企業、大市場的思路,建設國家、省、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梯次發展格局。抓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的專業鎮村及農業產業強鎮。扶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連線連片打造菠蘿、荔枝、茶葉、柚子、生豬、深海網箱養殖和農產品冷鏈物流等農業優勢產業區(帶),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動建設南粵黃羽雞、廣東金柚等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支持飲料、調味品、烘焙食品、涼茶、臘味、休閑食品、糧油加工、涼果、糖果、農副食品加工等專業集聚區和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廣州、深圳食品飲料總部經濟建設,國家級肇慶南藥市場建設。建立新型鄉村助農服務示范體系,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集群平臺。(省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供銷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龍頭企業培育工程。支持骨干農業龍頭企業立足農業優勢產業區(帶)布局,整合資源要素,在規?;亟ㄔO、大型農機設備及加工設備購置、種養設施升級改造、冷鏈物流等環節謀劃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在穩產保供、智慧農業、精深加工、現代種業、生物科技等領域引進省外大型農業企業。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完善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共設風險保障金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小農戶共享現代農業發展紅利。加大林業龍頭企業培育和扶持力度。鼓勵食品加工類企業申報各級農業龍頭企業,引導食品飲料行業骨干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支持現有總部型企業總部與制造環節分離,提升骨干企業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龍頭企業。(省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科技創新驅動工程。引導和支持集群企業圍繞育苗育種、原料種養、產品研發、裝備研制、加工工藝、物流運輸、質量控制等環節,充分運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模式,加快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推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在農業及食品生產各環節的集成應用。積極組建和推動建設重大研發創新平臺,推進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省級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試公共服務平臺等一批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與交易平臺建設。鼓勵和支持食品飲料企業、科研院校等開展深度合作,加快形成食品飲料產業科技創新體系。(省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發展改革委、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數字農業提質增效工程。實施廣東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行動計劃,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大力發展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提升農業農村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平。推進“互聯網+農機作業”,建設智能農機大數據平臺。依托國家精準農業航空施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農用無人機產業高地,支持農業機器人研發、生產。(省農業農村廳、發展改革委、商務廳、科技廳,華南農業大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市場體系建設提升工程。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支持經營主體建設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從源頭加快解決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初一公里”問題,發展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建立面向中小農戶、運行高效的農資農技服務體系。支持食品冷鏈物流、智能物流建設項目,鼓勵企業構建集生產、倉儲、運輸、銷售、配送于一體的食品安全溫控供應鏈體系,培養合格的物流配送司機和快遞員。依托廣東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廣泛借助融媒體資源,持續加大宣傳力度,創新推廣數字化農產品營銷新業態和菜籃子“車尾箱”工程新模式,著力塑造“粵風濃郁、口碑優良、安全放心”的品牌形象。(省農業農村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供銷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綠色安全保障工程。加強綠色農業科技創新,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節水灌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種質資源評價與保存、森林質量提升等關鍵技術研發,促進成果集成應用。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耕地分類管理、耕地質量提升、農業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等項目實施。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建立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示范區。強化食品安全標準指引,鼓勵行業組織(商會、協會、學會)、科研院所、食品骨干企業等牽頭制訂高于強制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壓實食品安全企業主體責任,強化種植養殖、生產加工、銷售餐飲、物流配送等全鏈條質量安全管控,建立數字化、信息化的生產監測系統,落實風險控制、安全追溯等制度。(省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局、衛生健康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組織領導及協調機制。按照省政府對培育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工作部署,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進一步建立健全合作機制,立足職能、密切配合,形成推動集群發展的強大合力。各地要統籌整合資源,進一步調整優化集群發展布局,探索區域協同、聯動發展機制。(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地方金融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集群發展的扶持力度,創新支持方式。要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優先保障“三農”投入,探索建立對農業優勢產區的財政支持機制。要著力破解集群發展用地難題,積極推動各類型人才向集群聚集,不斷強化金融服務,為集群發展提供支撐保障。(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地方金融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鼓勵行業組織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協調組建行業交流及跨界協作平臺,引導各環節市場主體自主調節生產經營決策,整合線上線下企業的資源要素,推動業態創新、模式變革和效能提高。鼓勵行業協會、商會主動完善和提升行業服務標準,發布高標準的服務信息指引,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學會等溝通橋梁作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民政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大力宣傳現代農業和食品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穩定市場預期,培育合作理念。推介一批典型模式,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宣傳建設成果,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建設的良好氛圍。(省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人才隊伍培養。鼓勵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與產業精準對接,增設相關學科、專業;與相關企業合作開展精準培養,探索“訂單式”、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實施“廣東技工”“粵菜師傅”“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鼓勵行業從業人員提升專業技能,完善職稱評定和薪酬制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教育廳、總工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