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計劃規劃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商務廳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印發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時間 : 2020-10-09 13:12:46 來源 :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網站
【打印】 【字體:

粵工信裝備〔2020〕111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F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請徑向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反映。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商務廳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0年9月25日


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


  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依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粵府函〔2020〕82號)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情況

 ?。ㄒ唬┌l展現狀。我省汽車產業集群包含“汽車制造業”中的“汽車整車制造(汽柴油車整車制造和新能源車整車制造)、汽車用發動機制造、改裝汽車制造、低速汽車制造、電車制造、汽車車身及掛車制造、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1個大類7個中類8個小類。目前,我省是國內主要汽車生產基地之一,共有規模以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876家。隨著比亞迪、廣汽傳祺等自主品牌發展壯大,小鵬汽車、騰勢汽車、廣汽蔚來等新能源造車企業逐步發展,形成了日系、歐美系和自主品牌多元化汽車產業格局,汽車產量連續三年居全國第1位。2019年,全省汽車制造業營業收入8404.78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768.35億元;全省汽車產量311.97萬輛,占全國汽車總產量12.2%,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15.59萬輛,占全國產量13.1%。

  (二)存在問題。一是過于依賴合資企業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仍未培育出世界一流的自主汽車品牌,總體上仍處于全球汽車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水平。二是我省汽車零部件產業規模與整車生產規模不相適應,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自給率不高,對汽車產業集群支撐保障能力有待提升。三是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核心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車規級MCU、IGBT芯片等高端核心組件高度依賴進口。

  (三)優勢與挑戰。我省作為全國汽車生產和消費第一大省,汽車產業集群發展優勢明顯:一是汽車制造業規模大,擁有整車及零部件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二是依托基礎雄厚的電子信息制造業,我省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領域的跨行業融合合作具有領先優勢。三是汽車產業集聚效應不斷增強,形成了廣州花都、番禺、南沙以及深圳坪山等高度集聚產業園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一是國際國內車市整體上呈下行態勢;二是國家逐步放開外資投資汽車產業的股比限制,我省自主品牌產品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亟待增強;三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汽車業新趨勢沖擊現有格局,國際國內兼并重組將進一步提高汽車產業集中度,這些都對我省汽車產業集群建設帶來新考驗。

  二、工作目標

  (一)汽車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到2025年,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培育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汽車制造業營業收入超過11000億元,其中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營業收入突破4500億元;汽車工業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汽車產量超過430萬輛,占全國汽車總產量比重超過16%,其中新能源汽車超過60萬輛;新能源汽車公用充電樁超過15萬個。

  (二)汽車品牌影響力顯著提高。新增1-2家汽車整車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名單,培育3-4家獨角獸汽車企業,形成2-3家產銷量突破100萬輛規模的整車企業,自主品牌汽車出口及海外制造基地建設實現大發展。

  (三)產業鏈配套能力顯著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關鍵配套企業,新增2-3家百億級零部件龍頭企業,培育2-3家汽車零部件獨角獸企業。

  (四)創新平臺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汽車制造產業生態體系和創新體系進一步優化,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共性與前瞻性技術研究取得突破,國家級汽車研發檢測公共平臺及產業化發展平臺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重點任務

 ?。ㄒ唬﹫猿謩撔乱I,搶占前沿新興汽車技術創新高地。編制傳統汽車節能及混合動力系統、純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創新路線圖,明確中長期發展目標。加快對傳統燃油汽車動力系統、新能源汽車動力核心部件、燃料電池系統及核心部件、動力電池(電解質、正負極材料等)關鍵材料、充電設施、智能汽車智能終端零部件、車規級芯片及傳感器組件、軟件生態系統等領域的研發,提高汽車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品牌提升行動,打造全球知名品牌。依托自主品牌整車企業,重點圍繞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引導企業實施品牌提升及全球化戰略,強化廣東汽車品牌特色文化內涵設計和推廣工作,不斷提升廣汽傳祺、比亞迪等品牌價值。(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持續深化產業合作,堅持傳統與新能源汽車共同發展。深化與跨國汽車企業的戰略合作,推動自主品牌整車企業高質量發展。加速新能源汽車整車發展步伐,提高比亞迪、廣汽傳祺、小鵬汽車等市場占有率。建立完善廢舊汽車拆解及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廢舊電池回收處置和固廢處理體系,推動汽車綠色回收、零部件再制造、退役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廣智能網聯汽車,打造示范應用區。重點依托廣州和深圳,在公共交通領域率先探索自動駕駛示范應用,打造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示范應用案例。支持廣州建設基于寬帶移動互聯網的智能網聯汽車與智能交通應用示范區。加快推進國家5G車聯網先導區建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堅持錯位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空間布局。按照“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原則,立足現有汽車產業園區基礎及汽車產業發展新趨勢,在招商引資及產業用地等方面加強全省統籌,優化汽車制造產業區域布局。將負壓救護車、消防應急救援車等納入省公共衛生應急物資生產保供體系建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速國際化進程,增強全球化發展能力。搶抓“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機遇,制定汽車產業國際化發展戰略。鼓勵支持企業面向全球加快引進汽車設計、研發機構、研發團隊和優勢技術等各類創新資源,推動研發技術的國際化。鼓勵龍頭骨干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逐步從單一出口貿易為主向投資、技術、管理等深度合作模式轉變。(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牽頭,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重點工程

 ?。ㄒ唬﹦撔履芰μ嵘こ?/strong>

  1.突破產業技術短板。對照世界最先進水平和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目標,推動整車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關鍵零部件企業加強合作,組成若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共同突破產業鏈上的關鍵技術、汽車電子(核心芯片組件、傳感器等)、生產設備、零部件、原材料、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突出短板。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扎實推進短板項目的突破工作。(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建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創新平臺建設,面向全球引進汽車專業技術咨詢服務型企業,構建涵蓋技術、管理、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等內容的汽車技術服務體系。支持國家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電驅動系統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廣東)、國家汽車電子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新能源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州)建設,打造服務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檢驗檢測、研發中試、標準制修訂以及產業孵化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省科技廳、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產業鏈提升工程

  1.推動傳統汽車零部件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汽車零部件產業從提供零件和部件的配套向模塊化、系列化發展。鼓勵整車骨干企業與優勢零部件企業在研發、采購等層面的深度合作,建立安全可控的關鍵零部件配套體系。推進汽車零部件數字工廠、智能工廠、智慧工廠建設,構建融合原材料供應鏈、整車制造生產鏈、汽車銷售服務鏈的大批量定制化汽車零部件生產新模式。(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發展壯大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建設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產業集聚區。鼓勵電子信息及新能源領域企業與整車企業開展合資合作,加強技術聯合攻關,推進動力電池、電機、控制系統、高性能車規級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化和產業化。(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3.大力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攻關及產業化。支持燃料電池系統及核心部件技術攻關、工程研究和產品開發。支持引進和開發先進氫燃料電池汽車,推進廣州、佛山、云浮、茂名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基地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交通運輸廳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4.做強做大現代汽車服務業。加快提升汽車金融服務水平,推動汽車共享出行、動力電池融資租賃、現代物流等發展。推動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技術升級及規模化發展,助力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牽頭,省市場監管局、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品牌質量提升工程

  1.培育國際化領軍企業。鞏固我省汽車重點企業在傳統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加快現有車型更新換代和高端車型研制,支持比亞迪、廣汽新能源、小鵬汽車等企業在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做大做強,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培育具有技術創新優勢的零部件、智能出行等企業成長為獨角獸企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實施汽車質量提升計劃。支持傳統燃油整車、新能源整車及關鍵零部件企業開展技術升級和智能化改造,提高產品質量一致性和技術水平。引導企業實施質量提升計劃,建設汽車質量動態評價系統和重大質量安全事故通報機制。推廣動力電池編碼制度,建立安全可控的關鍵零部件質量控制和追溯機制。(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3.健全完善汽車標準體系。推動純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領域標準化實現新突破,適應市場需求及時更新標準。支持廣州制定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及示范應用技術標準。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的制修訂,鼓勵骨干企業、有關單位和專家承擔國際標準機構職務。(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推廣應用工程

  1.積極引導使用新能源汽車。全面實施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制度,推進佛山、云浮等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運營示范區建設。推進全省范圍內公務、公交、市政、物流、出租、環衛、倉儲、礦山、機場、港口等領域新能源化。建設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集中式充電站、公用充電樁網絡體系和布局合理的加氫設施,建立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監測平臺,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扶持政策體系。(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交通運輸廳、商務廳、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積極推進自動駕駛示范應用。制訂完善自動駕駛相關政策法規,支持廣州南沙、黃埔、番禺以及肇慶等規劃建設智能網聯汽車封閉測試區以及若干半開放、全開放測試區測試場,加快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在實現封閉景區、產業園區、海島等部分場景實現高度自動駕駛水平的基礎上,鼓勵城市特定場景的自動駕駛示范和商業化應用,引導企業在廣東省符合條件的區域打造具備各種路況及應用場景的自動駕駛、網聯汽車小鎮。(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公安廳、交通運輸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汽車產業園及測試基地建設工程

  1.打造千億級汽車產業園區。圍繞傳統燃油汽車輕量化和節能技術,新能源汽車的電機、電池和電控系統,智能網聯汽車的感知、控制、執行系統,汽車檢測和測試場地等領域,開展汽車產業“建鏈、補鏈、強鏈”專項行動。重點依托廣州花都、南沙、番禺以及深圳坪山等汽車產業基地,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發展,完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汽車銷售、汽車金融等產業鏈功能,力爭打造1-2個產值超2000億元的汽車產業園區。(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統籌建設國家級測試及試驗基地。統籌各企業對汽車及零部件的檢驗及測試需求,鼓勵各企業共同參與大型綜合性測試基地建設。推進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華南基地、南方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試驗檢測中心、比亞迪陸河試車場等項目建設,打造國家級整車及零部件試驗檢測基地。(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新一輪開放合作工程

  支持龍頭企業有序開展國內外并購、重組和戰略合作,支持企業在重點目標市場布局生產基地、研發機構和營銷網絡。組建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招商聯盟,定向吸引國外著名新能源汽車品牌和動力電池、人工智能、新材料龍頭企業來粵投資建設生產研發基地。鼓勵省內汽車行業組織推動建立汽車產業海外發展聯盟。深化汽車領域的合資合作,鼓勵現有合資汽車企業增加國內投資及引進相關先進技術。(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協調。依托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統籌謀劃全省汽車產業發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項和重要工作安排,強化資源統籌和集聚,定期召開專題協調會,研究落實產業規劃布局、用地保障、環境容量、能耗、功能性項目落地等重大事項,及時協調解決產業鏈建設中的突出問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政策規劃引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及創新發展。省財政結合財力統籌安排現有資金支持汽車產業重大投資項目、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對重點項目在立項、規劃、用地報批等方面予以傾斜,優先保障重點項目用地。切實減輕汽車制造業稅負和工業用地成本。抓好促進汽車消費政策措施的落實。(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商務廳、自然資源廳,省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重點圍繞新能源及智能網聯等新興汽車產業發展,引導金融機構給予重點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汽車企業發行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企業債券。充分發揮省產業發展基金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支持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圍繞新能源及智能汽車領域實施高端引智行動。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骨干企業深入合作,加強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相關學科建設。加快建立學校和汽車企業“雙元制”技能人才培養機制。(省教育廳牽頭,省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鼓勵行業組織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協調組建行業交流及跨界協作平臺,加強行業自律,抵制無序和惡性競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