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10日在廣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劉昆
各位代表: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會提出廣東省2003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4年預算草案的報告,請予審議。
一、2003年預算執行情況2003年,全省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省委九屆二次全會精神,按照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預算,嚴格依法理財,努力增收節支,優化支出結構;根據中共廣東省委的統一部署,認真落實“非典”疫情防治經費,制定有效的財政措施,保障防治工作的經費來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依照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制的需要,深化財政改革,加快公共財政建設步伐;強化財政監督,整頓和規范財經秩序,進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受“非典”疫情沖擊,在營業稅和其他稅收受到極大影響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增收節支措施,促進增收。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預算完成情況良好,財政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據快報統計,2003年全省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313.32億元,為省代編預算1257億元的104.48%,超收56.32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收168.85億元,增長14.75%.全省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694.93億元,為省代編預算1657億元的102.29%,超支37.93億元,比上年增支174.95億元,增長11.51%. 2003年全省一般預算收入,加上中央稅收返還、各項補助和預算結轉、結余,減去支出及上解中央款項后,全省一般預算實現了收支平衡,略有結余。
2003年省級財政總收入完成411.71億元,比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預算411.08億元超收0.63億元。超收的主要項目是:(1)省級一般預算收入超收0.05億元;(2)上下級結算及中央返還收入增加0.06億元;(3)上年結余增加0.52 億元。
省級財政總支出完成411.15億元,比預算410.61億元超支0.54億元,超支的主要項目是:(1)2002年凈結余安排支出0.5億元,已經省十屆人大五次常委會議審議通過;(2)上下劃單位經費列收列支0.04億元。
另外,由于中央調資政策推遲至2003年7月1日實施,省級預算預安排的調資資金8.03億元須作調整安排,加上非典疫情發生后省級行政事業單位壓減一般性支出1.56億元,共9.59億元,已經省十屆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調整用于防治“非典”、高校建設、農村稅費改革等新增支出項目。
2003年省級財政總收入411.71億元,總支出411.15億元,收支相抵,凈結余0.56億元,全部結轉下年使用(詳見附件一)。
2003年,為確保預算任務的順利完成,我們著重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ㄒ唬┤χС帧胺堑洹狈乐?,加快公共衛生建設步伐。
按照省委的統一部署,在“非典”疫情發生后及時提出了14項財政性措施,從資金、政策上有效地支持“非典”防治工作,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一是狠抓增收節支,為“非典”防治工作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從5月1日起,除人員工資、科技、教育、重點建設安排、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的資金及其他法定支出外,省級預算內一般性支出、預算外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一律壓支5%,支持了防治“非典”等重點支出需要。全省各級財政用于“非典”防治的經費23.68億元,其中省財政6.5億元;二是制訂、落實相關減免稅費政策措施,幫助受“非典”影響嚴重的行業渡過難關,全省直接減少困難企業約9億元的負擔;三是大力支持公共衛生建設。用于公共衛生建設的資金15億元(通過基金預算調入資金安排),支持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建設;用于定點醫院建設的資金1.1億元,提高定點醫院的應急救護能力。
?。ǘ┌l揮財政職能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各級財政部門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多渠道籌集資金,集中財力辦大事,保證了與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密切相關的資金需要,促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培育和擴大有效需求。貫徹落實積極財政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投資、刺激消費、擴大出口,促進經濟增長。一是多渠道籌集資金,集中財力支持“十項重點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以財政資金帶動社會資金的投入,較好地發揮財政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二是積極支持外向帶動發展戰略。用于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貼息的資金2.27億元、科技興貿資金0.5億元、外向型民營企業發展資金0.25億元等,有效促進了外貿出口;另外,投入資金1.26億元支持海關和口岸設施建設。三是用于旅游業短期貸款貼息和工商收費缺口補助各0.5億元,旅游發展專項資金0.2億元,大大減緩了“非典”疫情對旅游業的不利影響,幫助旅游企業解決了部分困難,加快旅游業的恢復發展。
加大社會保障投入,促進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為充分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維護社會穩定,安排國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補助1.6億元、促進再就業專項補助4.64億元、智力扶貧補助0.35億元。為支持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最低生活保障專項補助投入2億元,提高重點優撫對象補助1億元;為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看病難”問題,幫助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投入0.92億元,困難地區基本醫療救助專項補助0.20億元;為幫助困難群眾解決“打官司難”問題,支持貧困地區政法系統建設和建立公職律師事務所,投入1.46億元。
支持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用于關閉破產煤礦及煤礦職工的醫療保險費用3.36億元、省屬劣勢企業退出市場的專項資金2億元、省屬企業離退休干部的離退休金補助1.11億元、省級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的專項資金1.80億元,有力支持了國有企業的重組改制,促進了國有經濟的結構調整。用于企業挖潛改造的資金2.79億元、省屬重點企業技術中心撥款0.5 億元、重點裝備工業發展扶持資金2億元,促進了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用于國家級名牌產品、馳名商標的獎勵經費0.85億元,支持名牌帶動戰略實施。用于中央糧食風險基金的配套資金2.61億元,省屬儲備糧庫5億公斤倉容建設資金1.5億元,推進我省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
推進科教興粵,建設教育強省。為加快我省教育事業的發展,用于建設高水平大學及高?!?11工程”等的專項資金4.7億元、高校廣州新校區的建設資金10億元、高?;ㄙJ款貼息的專項資金6億元,促進我省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支持高校擴大規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投入3.88億元用于對全省農村人均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困難家庭子女免收義務教育書雜費補助,解決了103萬名困難家庭子女“讀書難”問題;投入5億元支持全省664所中小學布局調整;投入3億元改造了1000所老區、山區農村學校。投入11.55億元增強我省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我省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
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支持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農村稅費改革2003年7月份在全省全面推開,用于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的資金12.17億元,保障了鎮、村兩級的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落實,確保了農村稅費改革的順利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全面推開之后,我省農民人均年負擔稅費由106.93元降為17.40元,減負率為83.73%,減負率為全國之最,普遍得到全省農民群眾的好評。為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省財政投入0.5億元扶持年純收入3萬元以下的村發展集體經濟;投入3億元解決省屬水電廠與面上水庫移民生產生活問題。為支持農業發展,用于農業綜合開發配套的資金1.63億元、農業科技推廣議案的資金0.50億元、農業龍頭企業的貸款貼息及獎勵資金0.53億元、農業示范區建設的補助資金0.30億元、農業標準化的建設資金0.15億元等,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鞏固了農業的基礎地位。
促進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增強我省經濟發展后勁。為促進我省縣域經濟的發展,省財政加大了轉移支付力度,用于轉移支付的資金為58.79億元(不含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12.17億元及已抵減各市老體制上解資金9億元),為欠發達地區基本工資發放和相對均衡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平提供了財力支持,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為減輕欠發達地區歷史債務負擔,籌措120億元,其中,100億元用于減輕地方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過程中借入的中央專項再貸款負擔;20億元用于減輕農村興辦教育所欠的歷史債務。為扶持民營經濟的發展,用于民營企業的貸款貼息2億元、民營科技園的建設資金4.2億元、民營企業科技三項費用0.5億元、民營企業接收下崗職工社保補貼0.5億元等,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帶動了社會資金的投入。經過績效評價,省財政投入民營科技園建設資金4.2億元,共帶動103.8億元社會資金的投入。
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省財政用于生態公益林補償的經費4.14億元、營造生物防火林帶等0.80億元、東江、西江、北江、韓江流域涵養林建設0.40億元、人工魚礁議案資金0.50億元、海洋科技開發專項資金0.20億元等,加強了我省林業海洋資源的保護;投入1.30億元,支持列入省“十五”環保計劃的污水處理廠建設;投入環保專項資金2.02億元,支持珠江流域整治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入9.56億元用于省屬火力發電廠脫硫資金;投入韓江樞紐建設的資金4.4億元、北江大堤除險加固建設的資金3億元、珠江八大口門整治建設資金0.2億元、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議案資金4.4億元、城市防洪工程、江海堤除險加固資金2.59億元、水利特大防汛應急資金0.63億元等,有力地支持了水利建設,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
?。ㄈ﹫猿指母飫撔拢罅ν七M財政改革。
深化部門預算改革。為進一步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充分總結經驗并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2004年省級部門預算編制工作意見》和《部門預算編制指南》,規范了支出項目和口徑,改進了預算編制方法,提高了預算透明度。同時,加強對市縣改革的指導,積極推進市縣部門預算改革。
加快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總結省計委、省財政廳等10個部門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改革實施辦法和相關配套措施,將試點范圍擴大到40個部門和16個基層預算單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減少了資金撥款環節,有效杜絕了單位挪用、截留財政資金的違規行為,保證了資金的??顚S谩?/p>
穩步推進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政府采購管理不斷規范,建立了市場準入制度、信息公告制度和嚴格的招、投、評標監管制度;政府采購范圍進一步擴大,對基建項目、汽車保險、公務用車定點加油和服務項目等都實行了公開招標;2003年全省政府采購規模達122.55億元,增長41.15%,資金節約率為12 %.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推進,強化了預算約束,節約了財政資金,加強了廉政建設。
(四)加強財政管理和監督,整頓和規范財經秩序。
落實“收支兩條線”規定,規范政府收費行為。委托銀行代理收繳省級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和罰沒收入,規范了罰款收繳管理;按照財政部的要求,開展了治理向機動車輛亂收費和整頓道路站點工作;對全省公安交警系統和國土資源系統收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收支情況進行稽查,規范了政府收費行為。
抓好省直機關單位資金清繳,規范收支管理。組織16個核查小組對89個省直機關單位和122個實行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的銀行賬戶進行全面核查,并做好資金清理收繳工作。在全面清理核查省直機關的收入來源、支出渠道、銀行開戶、獎金和福利發放情況的基礎上,對經費管理使用開支范圍、標準等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從源頭上杜絕了單位私設“小金庫”、濫發補貼的行為。
完善財政監督體系。積極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對省財政扶持14個市各3000萬元民營科技園建設補助資金進行使用效益評價,努力探索建立財政支出效益評價工作制度;加強對收入征管機關、預算執行部門、金融機構的監督,特別是加強了對防治非典專項資金、社保、扶貧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認真貫徹《會計法》,加強會計監督,嚴厲打擊做假賬行為;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組織123個檢查組對358個單位進行了檢查,共查出違紀金額近2億元;按照《注冊會計師法》的要求,加強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中介機構的監管,規范中介機構的執業行為,強化行業自律,提高執業質量和水平;繼續穩步推進會計委派制度試點,完善財務總監相關管理制度;加強全省彩票市場的監管,規范彩票市場秩序,提高彩票資金使用效率。
二、2004年預算草案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繼續向好,我省經濟增長速度將持續快速增長,2004年財政收入呈穩步增長趨勢。但是,由于出口退稅機制改革、經濟社會發展重點投入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財政工作面臨不少困難,地方幾大主體稅種幾乎都存在政策性減收因素,減收增支的因素較多,財政收支平衡任務十分艱巨。2004年仍需大力做好財政增收節支工作,收支安排應積極穩妥,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相適應。
?。ㄒ唬?004年全省一般預算草案。
2004年我省財政收支預算安排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九屆四次全會精神,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堅持“生財有道、聚財有方、用財有規”的原則,依法理財,制度創新,促進發展。嚴格依法征稅,做到應收盡收;建立激勵型機制,確保財政收入穩定、有效增長;落實出口退稅負擔政策,促進外貿出口增長;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繼續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新增財政資金重點向“三農”傾斜,向社會發展傾斜,向環境保護、擴大就業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傾斜,保障重點支出需要。堅持制度創新,不斷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和“收支兩條線”改革,提高預算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堅持以人為本,有效運用財政分配政策,促進全省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按照2004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2004年全省一般預算收入按1319.3億元安排,按可比口徑增長10%(即考慮2004年需從地方退付的出口增值稅25%部分)。全省一般預算收入加上中央稅收返還、預算結轉、結余和中央專項補助,減除各項上繳中央款項后,全省可支配財力為1855.8億元,按照《預算法》的規定和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2004年全省一般預算支出計劃相應安排1855.8億元,比2003年增長9.5%(詳見附件一)。
?。ǘ?004年省級一般預算草案。
根據我省財政預算安排的指導思想,為了維護預算的嚴肅性、合法性和權威性,確保預算收支平衡、完整統一和真實可靠,做到公開透明、準確預算,2004年省級財政預算安排的原則和重點是:(1)依法編制預算,堅持增收節支、量入為出;(2)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到期項目支出一律取消。根據《預算法》,按照公共財政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凡2003年到期的支出項目一律取消,收回資金作為2004年省級可用財力,重新編制支出預算。(3)確保政權運轉;(4)確保重點支出需要。確保教育、“三農”、科學、衛生、建設文化大省等重點支出需要,并保證財政對教育、科學的投入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特別是東西兩翼、北部山區。加強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工作力度,繼續免收農村困難家庭子女書雜費等;(5)確保改革和社會穩定。落實好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支出。支持國有企業改革,安排好就業和再就業所需經費。加大對農民增收減負、農村稅費改革、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補助、農村“四難”問題以及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力度;(6)集中財力辦大事。確保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十項民心工程”、“十大工程”以及山區工作會議各項資金的落實。保證人大提出而又有財政支付能力的議案的開支需要,解決好熱點、難點問題。改革財政投融資體制,財政用于經濟建設投資的支出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7)落實“收支兩條線”、厲行節約。行政性收費收入、罰沒收入等要按規定納入預算管理,部門支出實行預算制。2004年原則上不受理行政事業單位購建和裝修辦公樓的財政支出;(8)細化預算內容,實行零基預算。改變“基數加增長”的做法,法律法規規定增長的事業費不與單位基數掛鉤。行政事業單位一般性支出實行零增長;(9)強化規范性、提高透明度。繼續推進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改革,認真清理省直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經營性資產,逐步實現預算編制的科學、規范、透明。加強對財政資金使用及使用效果的財政監督和評價,確保財政資金的規范性、有效性、安全性;(10)建立激勵機制。完善對市縣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補助制度,建立激勵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實現全省財政、經濟有效增長。
1、2004年省級財政收入。
2004年省級財政總收入安排423.75億元,其中:省本級一般預算收入327.2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9.5%;各市凈上交收入27.92億元,比2003年預計數增加3.24億元;中央稅收返還省級收入92.30億元(包括上劃“兩稅”返還收入62.06 億元和所得稅基數返還30.24 億元),比2003年預計數增加5.8億元;上年結余0.56億元;上交中央財政收入24.23億元。
2、2004年省級財政支出。
根據2004年省級財政總收入,2004年可安排新增支出的財力為60.32億元,來源構成是:省本級收入增收3.32億元;上劃中央“兩稅”增量返還增收5.8 億元;各市上交收入增收3.24億元;收回到期支出資金42.72億元;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金比2003年減少安排5億元;2003年結余0.56億元(比上年結余減少0.32億元)。
在可安排新增支出的財力60.32億元中,擬安排新增支出59.75億元,加上繼續安排的支出363.43億元,2004年省級財政支出423.18億元, 收支相抵,凈結余0.57億元。
2004年省級財政支出的構成是:(1)省級一般預算支出314.11億元,其中扶持經濟及基本建設支出76.20億元,占24.26%;科教文衛體等事業費支出109.63億元,占34.90%;行政政法支出64.76億元(其中,行政管理費38.93億元),占20.62%;社會保障支出34.51億元,占10.98%;預備費及金融風險準備金10億元,占3.18%;專項及其他支出19.01億元,占6.05%;(2)補助市縣支出109.07億元,其中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21.99億元,高校廣州新校區及南沙開發區建設補助20億元, 一般性轉移支付及調資補助等67.08億元。
2004年省級財政支出安排的具體情況如下:
(1)加大“三農”投入,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安排農業投入37.44億元,其中:農林水部門正常事業費2.2億元,專項投入35.24億元。農林水專項投入主要包括:扶持農業生產各項投入12.11億元,潮州供水樞紐工程建設資金2.5億元,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議案資金4.00億元(另基金預算安排0.4 億元),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項目10.85億元,貧困地區農村機電排灌議案資金1.2億元,漁業轉產轉業議案資金0.7億元,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議案資金0.70億元。按可比口徑,2004年農業投入增加3.7億元,增長10.34%;二是保證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支出,安排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支出21.99億元,其中,補助珠江三角洲地區1.5億元、粵東、粵西、粵北地區20.49億元。
(2)加大扶持力度,促進經濟發展。一是鞏固和發展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投入6.3億元,其中:國有企業挖潛改造資金2.56億元、裝備工業發展專項資金2億元、重點流通企業技改貸款貼息資金0.21億元、名牌戰略專項資金及注入國企資本金等1.53億元;二是鼓勵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投入3.25億元,其中:民營企業貸款貼息2億元、開拓國際市場專項資金0.25億元、民營企業科技三項費用0.5億元、民營企業社保補貼0.5億元;三是支持外向帶動發展戰略,安排外貿出口扶持資金3.65億元,其中:欠發達地區出口“以獎代補”專項資金2.5億元,出口反傾銷應訴資金0.08億元,科技興貿資金0.5億元,出口創匯獎勵0.3億元,支持外貿出口專項資金0.15億元等;四是實施擴大內需方針,增加有效投資。安排南沙經濟開發區建設10億元,省級基本建設支出6.97億元(不含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基建支出)等。
(3)保證社會保障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安排資金34.51億元,其中:省屬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經費16.15億元,擴大就業和再就業專項經費5.79億元,省屬企業離退休干部補助1.11億元,關閉煤礦一次性繳交醫療保險資金補助3.70億元,農墾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納入統籌缺口補助0.51億元,軍轉干安置、培訓及退伍軍人補助等0.99億元;提高重點優撫對象生活和醫療補貼標準1億元,補充省級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專項資金1.80億元。按可比口徑,2004年社會保障投入比上年增加4.28億元,增長12.25%。
(4)增加教育投入,建設教育強省。安排資金55.67億元(不包括安排高校廣州新校區建設資金10億元),其中:正常事業費33.77億元;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等專項投入12.06億元,包括高?;ㄙJ款貼息專項資金6億元,高?!?11工程”專項資金2.4億元;職業教育經費0.6億元等;農村教育投入9.84億元(加上農村稅費專項轉移支付中教育經費補助約10.9億元后為20.74億元),包括困難地區中小學布局調整5億元,免收農村困難家庭子女書雜費4.08億元、山區中小學英語和信息化試點經費0.3億元等。省級普教經費支出主要向農村傾斜。按可比口徑,2004年教育投入比上年增加5.71億元,增長10.58%。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競爭力。科技三項費用和科學事業費按可比口徑增長10%,共安排資金12.44億元,其中:正常事業費4.2億元,科技專項投入8.24億元??萍紝m椡度胫饕ń洺P钥萍既椯M用2.92億元,省級重點企業技術中心研發資金0.5億元,高新技術發展資金0.50億元,自然科學基金0.20億元,院士、博士后專項補貼0.24億元。
(6)建設文化大省,改善人文環境。投入14.85億元建設文化大省(含基金預算投入1億元),其中:高校廣州新校區建設10億元,省博物館建設0.5億元,中山圖書館建設0.2億元,粵劇藝術中心建設0.10億元,省廣播電視微波電路數字化改造0.47億元,文化企業改制專項資金0.3億元,其他文化大省建設專項項目資金(含列入基金預算的文化建設費安排的1億元)3.28億元。實施禁毒工程,安排資金3.86億元,其中:用于省級強制戒毒所擴建及市縣強制戒毒所建設補助3.55億元,強制戒毒人員生活補助0.13億元,強制戒毒所修繕費0.1億元。
?。?)確保衛生投入,建立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安排資金 17.04億元,其中:正常事業費7.0億元,衛生專項投入10.04億元。衛生專項投入主要包括:農村衛生專項投入1.50億元,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引導資金1.02億元,職業病、結核病、艾滋病等防治專項經費0.42億元,醫改及公費醫療超支款等3.55億元,市縣企業離休干部醫療補助0.3億元等。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改善生態環境。安排資金9.86億元,其中:生態公益林補償費4.14億元,營造生物防火林帶等0.80億元,環保專項投入2.1億元,東江、西江、北江、韓江流域涵養林建設0.40億元,人工魚礁議案資金0.50億元,珠江整治專項投入0.25億元,水質保護專項資金0.4億元。
?。?)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安排轉移支付資金67.08億元(不含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21.99億元及抵減各市老體制上解資金9億元),增加8.29億元。包括2003年調資翹尾巴3.03億元。
?。?0)保證行政政法部門(含省垂直管理系統)正常運轉支出。安排64.76億元,其中,安排公檢法(含監獄、勞教)支出23.84億元。
?。?1)預備費安排5億元。
?。?2)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準備金安排5億元。
?。ㄈ?004年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草案。
按照財政部《2004年政府預算收支科目》的規定,納入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項目有9項,包括:養路費、公路客貨附加費、散裝水泥專項資金、文化事業建設費、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復費、殘疾人就業保障基金、水利建設基金、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根據財政部《2004年政府預算收支科目》的規定,地方稅務機關征收并繳入國庫的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才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由于省級的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目前按《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國務院令259號)的規定,納入財政專戶管理,未繳入國庫。因此,2004年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未涵蓋社會保險基金。
按上述基金范圍,2004年省級政府性基金收入77.62億元,比2003年預計數增加3.93億元,增長5.33%;支出安排77.62億元,收支平衡(詳見附件二)。
?。ㄋ模?004年省級部門預算草案。
按照編制部門預算的原則和方法,2004年省級部門預算由115個單位組成,列入部門預算的支出總計為225.10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撥款108.53億元,詳見附件三)。
三、認清形勢,堅定信心,努力完成全年財政預算任務2004年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一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指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五個統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方面都與財政改革和發展緊密相關。新形勢對財政工作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努力做好各項財政工作,圓滿完成2004年預算任務,對于促進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和當好“排頭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全省各級財政部門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第九次黨代會的部署和省委九屆二次全會、四次全會提出的要求,緊緊圍繞全省中心工作,認清形勢,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切實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把促進發展作為財政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實現財政收入的有效增長,并把財政平衡建立在有效增長的基礎上。一是要貫徹落實好中央出口退稅改革政策,結合我省的實際,認真做好分析研究和測算工作,妥善安排預算,保證出口退稅及時足額到位,確保出口退稅改革在我省順利推行。二是繼續認真落實中央積極的財政政策。按照中央提出的“國債和新增財政資金的使用要重點向‘三農’傾斜,向社會發展傾斜,向生態建設和環保傾斜,向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改善困難群眾生活傾斜”的精神,做好國債項目的選項工作,把握好國債資金的投向,落實新增財政資金的安排,加強對資金使用情況的專項監督檢查,嚴防被擠占、挪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確保重點建設項目的資金需要。三是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支持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加強對經管資產經營公司,授權經營企業集團的資產與財務管理工作,支持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抓好制糖、電力、糧食等重點行業的改革,做好省屬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分離工作,管好、用好預算安排的科技三項費用、技術改造資金和專項用于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國債資金,完善糧食風險基金管理制度,加強省屬國有資產收益收繳管理工作,大力推進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四是發揮好財政政策特別是激勵機制和投融資體制的引導功能,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促進民營經濟上新的臺階。五是加強稅收征收管理,積極組織財政收入,嚴格執行稅收優惠政策,不得越權減免稅收,不得擅自出臺減免稅和先征后返等稅收優惠政策,同時加強對非稅收入的管理,確立財政分配的主體地位,提高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增強財政宏觀調控能力。
?。ǘ┌凑展藏斦螅{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衛生、教育、文化等事業經費增加部分重點向農村傾斜,相對集中財力,確保重點支出需要。一是,針對當前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支出壓力日益增大的狀況,按照社會公共需要的標準來科學地界定財政支出的供給范圍,突出解決財政供養人員過多、對事業單位包攬過多的問題。二是,確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的實施,合理安排好“三農”、教育、科技、環保、衛生等項重點支出,實現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各級財政用于衛生、教育、文化等事業經費增加部分要重點向農村傾斜。三是,繼續壓減對一般競爭性領域的投入,將財力主要用于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方面,確保工資發放和社會保障等重點支出需要。特別是要保證國家機關正常運轉和執法辦案所必需的經費,確保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以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等的按時足額發放;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決重點優撫對象生活、醫療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妥善解決我省退役士兵的安置問題,同時,認真落實促進再就業政策措施。
同時,研究和制定措施,整合財政資源,包括整合預算內外資金、各類專項資金、國有資產收益等,統籌使用各類資金,按照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分清輕重緩急,集中財力重點支持 “十項工程”以及“十項民心工程”等項目,抓好難點、熱點問題的解決,確保把有限的資金優先投在事關經濟社會全局、最急需的項目上。
?。ㄈ┙⒓钚拓斦D移支付制度,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在保持現行財政體制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劃分明確各級政府的事權范圍和支出責任,正確處理省與市縣的財政分配關系,切實保證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的及時足額發放和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同時,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壯大縣域經濟”的要求,要對現行轉移支付辦法進行改進和完善,引進激勵機制,將轉移支付與財政收入掛鉤,使轉移支付補助既體現公平,又講求效率,充分調動各級政府發展經濟和組織財政收入積極性,有效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根據省級財力狀況,逐步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爭取更大程度上實現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均衡。
(四)建立健全財政監督機制。積極配合人大對預算的審批監督,要從制度上規范政府行為,有效防止預算執行過程中的隨意性,防止財政資金的亂用、挪用。在自覺配合接受人大、審計監督的同時,財政監督也要擴大范圍,必須涵蓋整個預算管理、國有資產管理、預算外收支管理、財務會計管理等,建立事前審核、事中監控檢查、事后評價相結合的財政監督新機制,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財政監督管理體系。一是,加強對重大工程項目的財務監督、跟蹤檢查。對省財政撥款興建的重大工程項目,從立項到工程建成,全程實行財務監督、跟蹤檢查,并選擇2—3個項目進行重點跟蹤檢查,及時了解項目立項所需財政資金等情況,監督財政資金到位情況,并對竣工項目開展績效評價,確保??顚S煤徒涃M節約。二是,對省級財政專項資金進行清理,提高存量資金的使用效益。加大對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分配、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并把監督檢查工作與績效評價結合起來,對財政專項資金分配、使用效益情況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和評價,建立事前審核、事中檢查、事后評價的監督機制。三是,實現財政部門內部監督檢查制度化、規范化,認真開展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資金運行行為的監督檢查,規范財政資金分配程序及撥付渠道,使每個環節財政資金運行都能做到有章可循。
?。ㄎ澹┓e極探索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不斷總結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經驗,積極探索開展支出績效評價,把績效評價工作作為加強財政管理不可或缺的環節。按照公共財政的理財思路,建立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制定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財政支出的經濟、社會、政治、環境等綜合效益進行評價,評定支出行為和支出結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據此不斷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把績效評價結果作為今后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同時,積極探索績效預算與零基預算相結合的新機制,鼓勵珠江三角洲經濟較發達的城市開展績效預算、零基預算改革的試點,先積累經驗,再逐步推開。
?。├^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繼續抓好稅費改革補助資金的分配落實,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市轄區農村稅費改革出現的收支缺口,按規定給予轉移支付補助。針對農村稅費改革試點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各市、縣的指導和督查,全面落實各項配套改革,進一步理順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做到人權、財權與事權的統一,大力推進縣、鄉鎮財稅管理體制規范化;加大“并鎮”、“并村”的力度,以縣(市、區)為單位要達到“并鎮”15%的目標,并推進機構編制依法管理;因地制宜,積極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做好“并?!惫ぷ?,深化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核定教師編制、嚴格控制教師人數。同時,繼續加強監督檢查力度,建立健全農村稅費改革督查網絡。對違反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特別是頂風違紀行為,給予嚴肅處理,確保執行政策不走樣,真正實現農民利益切實得到保護、農村經濟和重點事業健康發展、農村社會穩定等目標。確保減輕農民負擔。
?。ㄆ撸┐罅χС纸ㄔO教育強省。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教育強省、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決定,發揮財政職能,采取有效措施,從政策、資金上大力促進教育事業發展。一是,發揮財政教育撥款的主導作用,按照高等教育改革的總體目標,改革現行高校經費基數加增長的撥款方式,實行學生綜合定額加少量專項資金的新的預算管理辦法,科學合理地安排財政資金,調動高校擴招的積極性,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二是,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立足長遠,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認真落實資金,積極穩妥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并對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情況和資金使用效益進行全面檢查。三是,繼續完善免收農村困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書雜費制度,解決農村困難家庭子女“讀書難”問題,分類核定我省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標準定額,確保農村中小學的正常運轉。
?。ò耍┓€妥推進地方財政投融資體制改革。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合理界定財政投資范圍,通過優化投資結構,進一步提高財政運行的質量。要明確財政投資的重點,主要用于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財政投資要逐步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積極探索財政投融資體制改革,對確需財政投入的建設資金,重點通過參股投資、貼息方式,使財政資金起到“四兩撥千金”的作用。同時,健全財政投資項目的決策程序,實現財政投資項目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從而避免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
(九)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財政改革步伐。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為今后的財政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確提出要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我省的財政改革將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重規范,重實效,重配套,通過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著力解決財政運行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制。一是,部門預算改革要抓規范,進一步改進部門預算編制方法,提高預算科學性,增加資金使用的透明度,逐步完善預算編制、執行的制衡機制,切實加強對部門預算編制、執行、事后三個環節的監督;二是,國庫集中支付要抓擴大試點,加快試點進度,逐步將政府所有部門和單位納入財政集中支付范圍;三是,政府采購要擴大范圍和規模,不斷規范政府采購行為;四是,“收支兩條線”規定要進一步抓落實,清理和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凡能納入預算的都要納入預算管理,從體制上防止截留、擠占、挪用預算外資金;五是,做好對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資產的清理工作。對省直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所使用、管理(含委托其他單位管理)的房屋建筑物、土地等經營性資產進行清查登記、資產界定和資產處置,抓好工作方案和各階段工作的落實,解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利用單位物業、資產進行經營獲利問題和杜絕私設小金庫、亂發濫發錢物的現象,推進黨風廉政建設。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們將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九屆四次全會精神,在中共廣東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大的監督支持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規范管理,扎實工作,圓滿完成全年財政預算任務,為我省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和當好“排頭兵”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