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走進廣東 > 運動賽事 > 焦點新聞

古道初醒丨一條岐澳古道 半部香山近代史

時間 : 2018-11-20 08:30:17 來源 : 南粵古驛道網
【打印】 【字體:

今年國慶期間,十八條南粵古驛道精華線路正式對公眾開放。其中,中山岐澳古道五桂山段以其保存完好的驛道本體以及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成為了最受中山市民歡迎的假期好去處??赡闶欠駮氲?,僅僅在四年之前,這條古道仍被深埋在五桂山的一片野草之下。從被發現到成為中山新的“網紅”景點,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呢?今天驛道君就帶大家看看。

1

岐澳古道

深山密林中,一條由花崗巖石磚鋪設的古道出現在世人眼前,拼成一條隱蔽在山間的古驛道。

風化的石板,坑坑洼洼裸露的表面,展示著數百年來岐澳古道曾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承擔著重要的交通使命,凋敝的云逕寺、幾乎難覓蹤跡的茶亭、日漸模糊的碑刻,讓人忍不住想象往昔熙攘熱鬧的景象。這樣的一段岐澳古道,在今年國慶節前夕對市民重新開放,吸引了健身愛好者、歷史尋蹤者、自然旅游者蜂擁而至,整個國慶小長假,其出入口的城桂路交通繁忙,停車位一位難求。

岐澳古道背后的魅力在哪?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長約5.5公里的五桂山精華段在重見天日的過程中有哪些故事?

“古道、古道,找到了古道!”

霧雨蒙蒙,木深風清,適合走古道。從萬鑫花園附近的入口處往里走,走不到幾百米,就看到相距甚近的兩條上山步道,上面一段是土路,下面一段是花崗巖石板路。

“為什么這里有兩段上山的路?”

領路上山的五桂山住建局工作人員許世偉解釋道,原來勘測的時候,就發現上面有一段土路可以上山。實際清理過程中,發現在土路下面不到一米的地方,有一段被荒草泥土覆蓋著的花崗巖石板路,鋪得不是很規則,而且看起來風化比較嚴重,也被清理出來了,這樣就形成了上下兩條路。

2

古道中,樹木也自帶歲月的痕跡。

岐澳古道再次走入人們的視線,還要往前追溯幾年。

2014年,五桂山有關工作人員初探古道。當地向導手持砍刀,一路斫斬,憑著記憶帶工作人員登山。時間真的太無情了,將曾經的繁華通道,從人們的記憶中刪除;自然界的威力太強蠻了,野草、灌木、大樹,將那條石鋪的大道踩在了自己的腳下。云逕寺大概的方位,在山腳下即可推斷,那個云逕頂也不高,海拔也就兩百米吧,但林密路陡,幾次攀爬皆不成功。錯了,折返,再上;又錯了,再折返。

3

2015年3月,工作人員挖開山路,查看土下是否有當年的石板。

數月后再探古道,他們從南側下山??抽_擋路的荊棘,一步一步沿山澗東壁下移。僅僅下山五十余米,腳下露出了石階,尋跡撥開厚厚的樹葉,七八級臺階露出了真容。盡管石階上也長了不少灌木,盡管頭上有樹枝纏繞,但斑駁的陽光下,那寬約一米、七八級高的石階,真切地呈現在面前。

轉存圖片

隱約可見的古道石階。

其后不久,岐澳古道開發利用上了中山市委、市政府的議事日程。當地有關部門在專家指導下,剝開了一段覆蓋在古道上的浮土。古道雖廢不足百年,但浮土覆蓋多在一米以上。從云逕寺向北,只現土路。向南,直下石瑩橋村,斷續露出石鋪路面約五百余米。中山市社科聯開展了有關古道的歷史文化研究和深度挖掘,并組織省、市專家做了概念性規劃和旅游文化創意研究,對岐澳古道資源的挖掘、梳理、歸納、提升等提供了重要參考。為了保護古道的原生態,五桂山政府部門組建了專門的保護隊伍,每天上山巡查;同時對古道兩旁開展清理、山墳搬遷等工作。自去年末至今年初,岐澳古道的開發利用進入快速推進階段。從古道清理到驛站建設,整個過程章法得當,節奏緊湊。今年國慶期間,岐澳古道五桂山精華段如期開放。

5

6

7

已開放的五桂山段岐澳古道,山下建有驛站等服務設施。

修舊如舊,古意猶存

當下,廣東正在大力推進南粵古驛道的建設,為岐澳古道的開發提供了重要契機,岐澳古道作為中山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南粵古驛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銜接南粵古驛道的規劃建設,是未來岐澳古道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古道修復的實踐中,如何呈現古道的“古韻”,各地因地制宜,各出奇招,成為學界爭論焦點。

8

岐澳古道五桂山段開放后,游客絡繹不絕。

走訪發現,五桂山岐澳古道精華段目前基本是遵循了“修舊如舊”的原則,古道本身結構不變,除了下山的后部分路段轉向南方電網維修人員使用的水泥小徑,其登山路徑的石板路雖然不全,但并無刻意添加,山上沿途也無太多人為建設。

行走時,且聽林海風雨語,頗有回歸歷史現場的感覺。雖然沿途風景略顯單調,林相色彩變化較小,人文解說也有待豐富。但也體現了人們對遺產原真性的保護。

9

保存完好的石板路。

對此,澳門大學教授鄭德華認為,“在開拓中使用,是最合理的方法”,歷史古跡的活化,事實上也很難做到完全不變,但首先得掌握古跡文化的重要內涵,在活化中保留其精髓。“修舊如舊”和盡量復原重點文物都是有效的辦法。如何將古跡的開發與現代市政建設相聯,賦予其更多社會意義,也是值得思考的一條路徑。

一條古道深幾許,半部香山近代史

岐澳古道,曾是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這條修筑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的古道,年代并不算久遠,七十公里的長度也不算可觀,可在那個因蒙昧而落后,因閉關鎖國而與世界文明隔絕的時代,它不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人們僅有幾條開眼看世界的通道之一。

10

空中俯瞰岐澳古道。

“岐澳”的“岐”指香山縣城石岐,也就是如今的中山市石岐城區,“澳”則指澳門。那時,中山還不叫中山,它與如今的珠海和澳門一起,都屬香山縣。

如今臨近中山的江門,那時也不叫江門,而是叫四邑。所謂四邑,是指新會、開平、恩平和臺山四縣。后來,四邑加上鶴山,便成了如今隸屬江門市的五邑地區。

香山和四邑都是著名僑鄉,尤以后者為多。祖籍四邑的華僑遍布世界各地,達四百萬人之巨。

當年出洋打拼的第一代華僑,不少就是沿岐澳古道走向澳門,乘船前往香港或者出洋。也有不少人,背負各種貨物,目的地也是澳門,不過是為了與洋人做生意,終日往返奔波。

11

岐澳古道隱在深山中。

還有一些人,沿著岐澳古道見到了一個新世界,轉頭望向自己腦后的辮子和千瘡百孔的大清,開始思索中國的未來。在他們口中,岐澳古道被稱作“香山的茶馬古道”。

《香山縣志續編》記載:“西北諸鄉,均以航行為捷;東南諸鄉,則陸路交通為多”。通往澳門,走的便是陸路。

12

岐澳古道曾被稱作“香山的茶馬古道”。

如今翻查《中山市志》,所記載的古代陸路要道有四條。除了建于康熙年間的西河石路位于西北區域外,東干大道、南干大道和長不過百米的蜆涌瑩石路都在東南區域。其中,東干大道從香山縣城東側至南朗,途經南朗鎮翠亨村,這里是孫中山的故鄉。

從南朗再出發,就可到達大名鼎鼎的唐家灣,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清華首任校長、主導庚款留美的唐國安,民族實業家唐廷樞等都出自這里。

沿著海邊繼續前行,便是澳門。南干大道從香山縣城南麓通往澳門,途經三鄉雍陌村,這里是鄭觀應的故鄉。

13

位于雍陌村的鄭觀應故居,是古驛道上的重要節點。

東干大道和南干大道,都是岐澳古道的一部分。近現代史上香山最出名的幾個人物,就這樣看著古道長大。他們也許會望向遠方,那是澳門,更遠處則是無可預知的海外,某種意義上還關乎著中國的未來。而在他們背后,仍是那個蒼涼落后的中國。

如今隱藏于五桂山脈之中,卻也因此得以保存的那段岐澳古道遺跡,當年屬于南干大道的一段。1924年,也就是民國13年,香山縣擁有了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公路——岐環公路,此后又修成多段公路。隨著岐關公路的使用,岐澳古道漸漸湮沒。

14

古道上的界碑。

七十公里的岐澳古道,非但多半不存,即使想沿原路走一趟,也因城市建設變遷而難以實現。香山人鄭彼岸曾寫過長詩《走翠微》,記錄岐澳古道上的艱辛行者。

15

2015年3月,一隊騾隊在古道旁休息。

有關岐澳古道的歷史文獻并不多,林則徐日記中的記載尤為珍貴,它甚至讓后人知道了岐澳古道的大致軌跡。這則日記的時間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七月二十五日,林則徐寫道:“二十五日,戊午,晴。卯刻出南門……自石鼓達至嶺上之平逕汛,計十里……又十里雍陌,在鄭氏祠內飯……又十里前山寨,在都司署中住……”其中的“嶺上之平逕汛”,即云逕寺遺址。鄭氏祠則是鄭觀應家族的鄭氏宗祠。

林則徐之所以經過這里,是因為他要前去巡視澳門。有感于澳門鴉片泛濫,林則徐在巡視后寫下《十無益格言》,也就是云逕寺石碑所刻。

16

云逕寺遺址。

17

鄭觀應捐資所建碑刻,上刻林則徐的《十無益格言》 。

按照林則徐的路線,從云逕寺而下,便是三鄉雍陌村,也就是鄭觀應的家鄉。這位近代最有名的啟蒙思想家,寫下《盛世危言》。有人曾說,《盛世危言》這種石破天驚、振聾發聵之作,只會出現在舊時廣東香山這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地方。

1553年,葡萄牙人強占澳門,將之作為商貿往來基地。清代海禁后,一度只剩廣州一個口岸對外,澳門地位水漲船高,成為重要的貿易中轉站。來往岐澳古道者,絕非只有香山民眾,廣州乃至粵北、粵西的客商,西方商人與傳教士,各路冒險家與拓荒者,希望出洋打拼者,紛紛踏上這條古道。

18

沿古道登頂,清風拂面。山下村莊靜謐。

沿著這條古道遠赴重洋的,有一代代華僑,還有瓷器、茶葉和絲綢。而沿著這條古道進來的,則有西方物產和先進思想。古老的中國在顫顫巍巍中與世界文明接軌,多少就是拜這條古道所賜。

也正是在這文化輻射之下,香山乃至南粵,成為中國最早向近現代文明轉型之地。甚至多年后的今天,這里仍是中國與世界文明接軌的最前線。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