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粵古驛道這座龐大的“博物館”里,有著數之不盡的奇景奇觀。河源的新豐江邊上的田源鎮有一種奇特的農業裝置。數百年來,當地人利用這種高效的裝置一直過著相對富足的生活。
遠山如黛,近水含煙。高聳的戈羅筆山腳下,新豐江蜿蜒而來,逶迤而去,新豐江古驛道人來人往,綿柔流動著的盡是生機盎然。
寧靜的肖屋村,恰座落在新豐江古驛道旁。而村口不遠處,兩座奇特的裝置正臥枕在汩汩流淌的水中央,這就是肖屋魚梁。
時值一月,水位較為低淺,魚梁大部分露出水平面,可以看到它的大致結構。魚梁由兩排橋墩和中間的竹排架構造而成,整體呈U形狀,喇叭口朝著上游,將流淌的江水悉數吞納,而后化成若干股支流從兩側、底下流走。
仔細一瞧,碩大的橋墩由大石塊堆砌而成,外表用藤條纏繞結實,粗粗的圓柱體佇立在急流江水中,任它驚濤拍岸,我自巋然不動。
橋墩與橋墩之間,用柴、竹、藤等常見的材料作連接,形成一排整體。中間則是長長的竹排架,呈一定的角度斜斜插進江中,末端遇到水流,激發出嘩嘩的沖洗聲。
在視野開闊的江畔,粗粗糲糲的魚梁格外顯眼,有一種不加修飾的原始感,透露著一種簡約質樸的生活美學。
剛好遇到有村民守候在魚梁附近,只見他半蹲著,眼神凝望著遠處如黛的戈羅筆山峰。沒過多久,天色越來越陰暗,江水越來越湍急,嘩啦啦的水聲不停沖擊著竹排,令人喜出望外的景象終于出現了,不一會工夫,數十條洄游的魚兒被水流沖到竹席上面,大多數是白色半透明狀,有大有小,大的比巴掌還長,出水以后在席子上蹦蹦跳跳,共同演奏著一曲歡快的舞蹈。魚水兩分的精彩瞬間,更是充滿了鮮活感,一幅栩栩如生的“鯉魚躍龍門”畫卷,引起圍觀人群的歡聲雀躍,更是讓村民的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此時村民拎起紅色的小水桶,手腳輕靈地躍落到竹排架,徒手將竹席上的魚,一條條撿進桶里。今天魚梁收獲不是很多魚,因為上游沒下雨,雨大了水才大了,才會有更多魚兒逆流而上。
據說在以前,每家每戶輪流日夜派人守著魚梁,魚多的時候一畚箕一畚箕地撈,有時每天有兩三千斤。
魚梁的造型結構和用料都是幾百年以來代代相傳。魚梁兩邊用藤條織的筐裝石頭,并用木樁以固定竹排,竹排前方兩側各留兩個大孔門,類似龍門。當魚逆流而上的時候,遇到阻擋即會沿所留的兩側兩個龍門游入。
遇前方急流,身強力壯的魚一下子就游上去了,體力較差的魚被沖到緩緩上升的竹排“斜坡”上,水順著魚梁的排水孔往下漏 ,小魚隨著水流漏下河里,其它魚就留在竹排上了,這樣選擇性的捕撈,身強力壯的魚游上去可以繼續繁殖,小魚留在河里可以繼續長大。
肖家人在新豐江捕了幾百年魚,而且還是每天上千斤捕撈量,但是新豐江的漁業資源依然豐富。這種選擇性的捕撈技術,就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也是難以掌握的,可以想象古人的智慧!
據說,新豐江上的這兩個魚梁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比連平建州立制的歷史還要更悠久些??梢哉f,這種從農耕社會傳承下來的捕魚術,是當地老祖宗留給子孫后代的一門營生。
聽肖屋魚梁傳人肖大伯講,肖屋村人多地少,以前村里勞動力大多出外修建魚梁,新豐江流域有不低于二十座魚梁。
以前江西、福建包括廣東的梅州、從化等地都是肖家人去修建的,因為魚梁至少要三兩年維修一次才能確保其牢固性,但是解放后因為政策原因,肖家人再也沒出外修建魚梁,所以其它地方的魚梁大多因缺少維護而被大水沖毀,留下的只有以魚梁為名的地名和文字記載。而新豐江上留存的也只有田源鎮肖屋村旁的這兩座魚梁。
“魚梁”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其技術傳承在如今面臨失傳。現在村里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這門技術,懂得建造魚梁的肖家人也基本都是六十歲以上。為了讓現存的“魚梁”技術及本地的傳統文化能夠重新煥發光彩,當地正計劃將肖屋“魚梁”文化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