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自然博物館效果圖。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8月4日,深圳自然博物館項目舉行鋼結構首吊儀式,標志著項目鋼結構工程進入全面快速施工階段。作為深圳市“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之一,深圳首家自然博物館,項目建成后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座綜合性自然博物館,為灣區提供城市和自然融為一體集中展示的平臺,促進教育與文化融合發展。
深圳自然博物館位于坪山區燕子湖片區,劃分為陳列展覽區、藏品保管保護區、公共服務區、科普教育區、綜合業務與學術研究區以及地下車庫和設備用房六大功能部分,總建筑面積約10.53萬平方米,預計2025年建成,打造深圳公共文化、文明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去年4月,深圳市建筑工務署發布了深圳自然博物館景觀設計方案,以“河流”為主線打造以“三角洲”為名的建筑和景觀設計概念,以“世界一流、中國氣派、嶺南特色”的現代大型綜合性自然博物館為建設目標,在現有和修復后的生態系統之間建立戰略連接,探索全域、全景、共生、隨在的自然生態文明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好所在地生態自然景觀、歷史建筑遺存等資源,建設無處不在的“全域全景式博物館”。
據介紹,項目主體結構中鋼結構體量大,由坪山企業中建鋼構負責制造與安裝,鋼結構采用斜柱全鋼框架結構,總量達2.2萬噸,鋼材高材質占比高,規格種類多、斜段分節多,支撐措施用量大。項目鋼柱均為不規則傾斜柱,傾斜角度最大43°,結構最大跨度42米,將采用雙“夾板自平衡技術”及“底部支撐+原位吊裝”的安裝方法。
深圳市建筑工務署有關負責人介紹,項目還采用BIM模型無縫快捷融入VR平臺,使模型的顯示效果、瀏覽方式變成VR方式,使用者可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或接入VR頭盔來查看全景漫游及模型上的各類信息,身臨其境體驗施工過程,清晰地查看工程結構的每一個部件,也可以全方位了解施工過程中的工藝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