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華僑博物館外觀 圖片來源:金羊網
近日,廣州華僑博物館正式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這也是全國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設的華僑專題博物館。雖然是新近開館,但博物館所在的五仙門發電廠舊址早在百年前就和“僑”結下不解之緣,記錄了一段華僑投身電力工業乃至近代廣州發展的歷史。今天的粵講粵有古,我們就從電說開來。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紫禁城通了電燈。同年,兩廣總督張之洞托人從國外購買了一臺發電機,不久后總督衙門亮起了100盞燈,廣州成為全國最早用上電的三大城市之一。
隨著時間流逝,旅美華僑黃秉常希望將資本轉移回國內辦電廠,駐美大臣張蔭桓將其引薦給張之洞,繼任兩廣總督的李瀚章大力支持。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黃秉常創辦的廣州電燈公司開業,這是廣州第一家電燈公司,也是國內民族資本經營的第一家電燈公司。
黃秉常從美國華僑中招股集資40萬美元,并從美國威斯汀霍斯電氣公司購買了兩臺100匹馬力的發動機和兩臺1000伏特的交流發電機,發電量可滿足1500盞燈的照明需求。與煤油燈和蠟燭相比,電燈光線更明亮、也更少受到風雨侵襲,部分商號開始“嘗鮮”。據記載,從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1月起,廣州城內街道試裝電燈。三四個月后,廣州40條街道的店鋪和公共場所已安裝了700盞電燈。但昂貴的電費只有少數商號負擔得起,加之機器故障時常導致停電,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廣州電燈公司被迫關閉。
燈光熄滅只是一時。1909年(清宣統元年),廣東官方和以華僑為主的民間商人合股組成廣州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將八年前英商旗昌洋行開辦的粵垣電燈公司贖回自辦,這就是廣州最早的電力公司,也是華南地區最早的商辦電廠。因設在沿江西路五仙門一帶,人們就俗稱為五仙門發電廠,廣東第一條13.2千伏送電線路就是從這里送出。
1920年,廣州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變為完全商辦。同年在舊廠房旁建新廠房,名為廣東省會電力機廠,其成立時具有紀念意義的“1920”標志,如今在廣州華僑博物館西側的屋頂仍清晰可見。1921年,兩臺2500千瓦的發電機組投入使用,此后仍陸續添置發電機組,至1929年,公司發電量達5000多萬千瓦時。據說正是因為電廠投運,海珠大戲院才先后用上水銀燈、射燈和麥克風。
投資電力工業只是華僑投身廣州近代發展建設的縮影。據統計,1909年廣州出現了水泥廠、火柴廠、織布廠等20個工業門類、33家工廠,此后華僑投資領域不斷擴展,許多新式企業開始使用機器生產。這些投資不僅掀起了廣州工業發展的小高潮,還在部分領域填補了廣東乃至全國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五仙門發電廠的建筑設計也是近代廣州早期工業設計的縮影。建筑的沿街立面早期采用柱廊式布局,后期改造為巴洛克風格的騎樓形式。它與大元帥府、海關紅樓同樣出自“沙面建筑之父”、澳大利亞建筑設計師亞瑟·帕內(Arthur W. Purnell)。五仙門發電廠在展示歷史的同時,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
聽過這期粵講粵有古,不如親身走進廣州華僑博物館,從墻面和鋼柱中感悟百年前的風云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