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山遺址全景。圖片來源:廣州市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
近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對黃埔區火村二期舊村改造項目(枝山—小塱片)的考古調查勘探中,發現了一處商周時期的農業或手工業聚落遺址(喇山遺址),出土了豐富的歷史遺存。考古人員初步推定遺址面積為36500平方米,文化堆積平均深度約1.5米。
據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工作人員透露,秉持“發現一批,推薦一批”的文物普查原則。經組織文物專家評審,喇山遺址被推薦納入黃埔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線索,并將進一步開展相關的研究與保護工作。
火村二期舊村改造項目(枝山—小塱片)位于黃埔區云埔街道的廣澳高速公路兩側,由5個地塊組成,總面積約479800平方米。北部山崗西北部1200米為錐林崗遺址,西部約900米為飛鼠隱遺址。考古人員通過“拉網式”地表調查和探孔、探溝等手段,對這一地塊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勘探,總勘探面積達47000平方米。在項目范圍的北邊地塊山崗(喇山),考古人員發現商周時期的灰坑23處,并在地表及斷面內采集到夾砂黑陶片、印紋硬陶片和石錛、石戈和礪石等遺物。
這些出土遺物顯示出商周時期聚落居民濃郁的生產和生活氣息,如在H2灰坑的剖面下部,就發現了灰褐陶片和少量燒土粒,而類似的灰坑分布十分密集。廣州市考古研究院院長張強祿分析說,從這次考古勘探的總體情況推測,這里可能是商周時期一個較為發達的農業或手工業聚落。如與周邊錐林崗遺址、飛鼠隱遺址結合起來研究,或能揭示商周時期黃埔先民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歷史發展脈絡。
對于此次考古發現的文化價值,張強祿認為喇山遺址的發現,不僅增加了黃埔區商周時期考古資料,還為研究珠三角地區的古代聚落形態提供了新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