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甘草嶺遺址二期發掘考古現場。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8月16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黃埔甘草嶺遺址二期發掘考古現場召開媒體通報會。甘草嶺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共揭露出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304座,灰坑窖穴225座,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質地的文物702件(套)。
“甘草嶺遺址是目前廣東地區揭露墓葬數量最多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遺跡現象復雜,包含物豐富,出土遺物眾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強祿介紹。
甘草嶺位于廣州市黃埔區龍湖街湯村西南部,是一座大致為南北向橢圓形小山崗,面積約14500平方米,遺址面積近8000平方米。為配合中新廣州知識城獅龍大道(現名創新大道)的建設,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道路施工所涉及的甘草嶺遺址東區(一期)進行了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90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和戰國晚期墓葬171座。
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配合黃埔區Gy-X2303地塊及增補地塊的出讓,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出讓地塊內涉及甘草嶺遺址的剩余部分即甘草嶺西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確認有先秦時期遺存埋藏,并于今年4月初對地塊內的甘草嶺西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2600平方米。
截至目前,黃埔甘草嶺遺址二期已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遺跡419處,其中墓葬143座、灰坑窖穴140個、柱洞125個(從中可辨識出的干欄式建筑遺跡5組),不同遺跡相互迭壓打破的現象很多,表明遺址延續時間不短。出土的文物主要有泥質陶圈足罐、豆、釜和夾砂陶鼎、紡輪,以及石鉞、錛、圭、鏃、環和玉鉞、鐲、環等341件(套)。
在發掘考古現場,考古遺址中有數個深淺不一的柱洞,分散在墓葬周邊。甘草嶺遺址發掘現場負責人張雄介紹,這次共發現了5組干欄式建筑的柱洞遺跡。這種干欄式建筑也叫“吊腳樓”,是南方地區的特色建筑,通常上面住人,下面儲物或飼養家畜,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潮濕環境、遠離蛇蟲猛獸。“這次發掘揭露出的柱洞遺跡,層位關系上要晚于墓葬,表明遺址的年代延續有一定時間,且功能分區上早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別?!睆埿壅f。
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草嶺遺址一帶,還散布著多個考古遺址,如鄰近的茶嶺、沙嶺、陂頭嶺、欖園嶺等。
“甘草嶺所在的中新廣州知識城地處流溪河流域與增江流域之間的河谷地帶,是廣州地區人類活動較早的區域,地下文物尤其是先秦時期遺存埋藏豐富。”張強祿表示,甘草嶺遺址墓葬數量眾多、幾乎全面揭露的墓地,對于研究珠江三角洲北部丘陵山崗地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聚落規模、社會復雜化程度、歷史發展進程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近十多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中新廣州知識城的建設開展了大量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先后發掘了欖園嶺、陂頭嶺、茶嶺、沙嶺、馬頭莊、竹園嶺、鑊蓋頂嶺等十余處重要的早期遺址,清理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漢南越國時期古墓葬、灰坑、窖穴等遺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玉石器等文物。
張強祿認為,這為構建廣州地區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漢初期的考古學文化譜系提供了重要的實證材料,也為早期嶺南探源工程項目的持續推動和深化實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