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漁歌俗稱“后船歌”,主要分布在惠東縣沿海的港口、巽寮、稔山、鹽洲等地的漁村。據《惠東縣志》記載,惠東漁民的遠祖又稱 “后船疍民”,宋代從福建、潮州一帶遷入。漁歌也隨疍民遷徙而來,并逐漸衍變為具有獨特的曲調、風格和表演形式的惠東漁歌。
惠東漁歌的歌詞結構主要有兩種:一是一唱一和的上、下句結構,多為開頭或結尾加襯詞、襯句,或開頭、結尾皆加襯詞、襯句;二是四句式結構,要求一、二、四句或隔句押韻。歌詞純樸簡練,深入淺出,內容多為唱海、唱魚、訴苦、思親,真實而典型地反映了世代疍民艱辛的海上生活和飽受歧視的悲苦情懷?;輺|漁歌是舊時民長期漂泊海上用以解憂自娛的一種音樂形式和精神寄托,故男女老幼人人能唱,且多在終身以之為家的船上演唱,漸漸又融入了節慶、祭祀、婚喪習俗活動之中。惠東漁歌是使用潮州方言的無伴奏清唱,有獨唱、齊唱、對唱等多種表演形式。音樂曲調也甚為豐富,有啊啊香調、啦打嘟調、賢弟調、羅茵調等29種之多,有些曲調,如噯噯調吸收了海豐白字戲唱腔的拖腔,唉唉調(又稱苦調)糅合了媽祖廟樂的旋律,具有濃厚的地方戲曲音樂和廟堂音樂的韻味。
惠東漁歌的調式、音階比較獨特。調式多為傳統的五聲音階,但以宮、徵為多,角、羽次之;還可以是六聲或七聲音階,顯得比較自由。音階多用小跳急進排列,級進的一列音多是調性色彩較濃的主和弦音;有時也出現個別大跳,大跳時多以滑音的形式順著音階滑跳,使曲調清晰流暢、婉轉動聽。
惠東漁歌既保存了較為古樸的音樂形態,又有較為豐富獨特的表現形式和韻味,在社會學、文化學和民間音樂史研究上均有特殊價值,對當代音樂創作也有重要借鑒作用。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影響,現在當地不少漁民的后代棄漁改業,加上外來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沖擊,傳統漁歌在漁民尤其是年輕人心中,已日顯淡薄和疏離,老年漁歌手又已相繼去世,惠東漁歌正面臨失傳的危險,急需加以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