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走進廣東 > 嶺南文化 > 非遺文化 > 傳統舞蹈

獅舞(從化貓頭獅)

來源 : 廣東省文化館
【打印】 【字體:

貓頭獅又叫客家獅、獬、豸,是從化特有的獅舞品種,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與珠三角一帶盛行的本地獅并存的傳統舞蹈。貓頭獅最早記載見于清宣統元年《從化縣志》“歲時民俗”:“立春前一日,有司迎土牛于東郊,里市飾百戲及獅象?!痹趶幕楊^鎮新圍村、城郊街北星村及江埔街鳳一村等客家村,每當有神廟灘頭祭祀、宗族禮儀、拜春節年賀壽時,人們必會敲鑼打鼓吹嗩吶,架起貓頭獅、戴上面具,閃展騰挪地舞獅以驅邪鎮妖,盼如意吉祥。

貓頭獅的獅頭形狀似貓,造型較一般本地獅個頭小,雙目突出如金魚眼,扁圓形的大口兇不怒,頭頂插著兩束青蔥的麥草,造型生氣盎然,溫順厚道,憨態可掬。傳統獅隊一般由24人組成,6人一組輪流上場,全套可舞1個多小時。傳統的貓頭獅舞動作風趣幽默而細膩,舞貓頭獅共有四個完整的套路,即拜四面、獅子解潔、尋青(找食)和采紅(搶香包)。伴著輕快的鑼鼓節奏,貓頭獅時而疾馳跳騰,時而磨蹭徘徊,活靈活現。貓頭獅舞步伐主要有左右橫移步、躍步、金雞獨立式、爪步幾種。伴奏有固定的敲打音樂調式,一般節奏為“咚咚喳咚咚咚叮,叮叮咚咚咚咚喳……”節奏分快、中、慢,且隨著不同節奏的鑼鼓節拍,舞蹈步伐也有所不同。

貓頭獅隊一邊舞獅,一邊唱歌,祈求一年平安和順、六畜平安、五谷豐登。幾個舞獅人罩著鑲滿紅、黑兩色邊的碎花紅底棉布獅被,更顯客家人獨有的民俗韻味。從化貓頭獅起源于民間,凝聚著群眾真摯的感情,表達了從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與追求,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貓頭獅表演場合日趨狹窄,許多藝人因生計而荒廢訓練和技藝,加之老一輩的藝人年齡逐漸增大,從化貓頭獅的傳承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困難,亟待予以保護。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