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稱“捏面人”,是漢族民間傳統藝術之一,源于山西,初為食用,后逐漸發展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面塑藝術于清同治年間傳入云浮郁南,郁南縣千官鎮雙龍村村民蔡恒廣從浙江學成歸來,以制作和銷售面塑為生,其后在依其家族傳承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
面塑藝術具有顏色豐富、體積較小、便于攜帶、材料便宜,制作成本低廉等特點。其主要材料有面粉、糯米粉、明礬、食鹽、色料等,還有采用羊毛、羽毛、絲線、棉花等材料,用于制作人物的胡須、頭發、冠頂之類。制作工具主要是剪刀、梳子、墨筆、小刀、竹針和竹簽等。制作面塑時,以面粉、糯米粉等混合顏料調成各色面塊,運用捻、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技巧,配以相關的道具,將面塊塑造成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面塑藝術的題材廣泛、雅俗共賞,其創作多取材自傳統戲曲、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兒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動植物等,常見作品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三打白骨精》《大鬧天宮》《霸王別姬》《十二生肖》《西湖借傘》等主題面塑,以及劉備、關羽、張飛、福祿壽、八仙、嫦娥、哪吒、唐僧師徒、楊家將、水滸英雄、十二釵、白毛女、葫蘆娃等等人物面塑。每個題材和造型背后,都蘊藏著民間的審美情趣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
面塑藝術作品創作強調在較短時間內一氣呵成,中間不間斷,其作品造型生動、細致傳神,對人物結構把握準確,面部表情刻畫惟妙惟肖,運用小小面團即可展現人物形象豐富深刻的內心世界,令人嘆為觀止。在藝術風格上,面塑藝術的造型完整飽滿,形態略有夸張,手法簡練、注重神氣,淳樸敦厚、色彩艷麗,符合群眾的審美心理,為當地群眾所廣泛喜愛,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受多元文化和現代娛樂媒體的影響,面塑藝術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加上傳承人逐漸老去和后繼乏人,面塑技藝日漸衰微,亟待予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