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酥丸黃金酥丸制作工藝以純粹手工制作為本,既延續了客家人制作肉丸的傳統技法,又承載了惠陽地區的歷史人文,形成了有別于一般客家肉圓的獨特制作工藝,作為制成品的“黃金酥丸”既是東江傳統風味名菜之一,又可以作為各種客家傳統菜肴的食材,是客家傳統飲食文化的代表。黃金酥丸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清袁枚《隨園食單》中即有相關記載,延續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黃金酥丸在眾多客家肉圓制作中獨具特色,與其精心的選料、獨特的工藝和其背后的文化意蘊有著密切關系。一般來講,制作黃金酥丸要經過選料、捶打、合漿、捏丸、浸泡、油炸六道傳統工序,各環節都有獨特技巧,其中尤以選料、捶打和油炸最為特別。制作酥丸要用當天凌晨宰殺土豬肉,肥瘦肉分別炮制且比例嚴格。在食材炮制方面需遵循著食材自然特性,比如廚師對水的把握稱得上“水多一滴少一滴都會影響酥丸品質”;調味品也只選擇鹽,杜絕現代工業社會中味精、嫩肉粉等產品;不用面粉增加肉漿粘度,而單純以手工捶打等方法,來激發、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經過炸制而成的黃金酥丸,外觀金黃而飽滿、入口緊實不肥膩,既可作為單獨菜品食用,也可與其他食材搭配烹飪,制成各式各樣美食佳肴。一直以來,每逢年節、紅白喜事、家人團聚等場合,當地客家人便制作、食用黃金酥丸,一些老字號的酒樓也以黃金酥丸為原料烹飪出鮑汁燴黃金酥丸、清燜黃金酥丸、銀絲黃金煲等一系列客家風味佳肴。
黃金酥丸制作工藝是客家傳統飲食中族群性與地方性的統一的典型代表,其傳統工藝蘊含了客家先輩對食材的認知、對烹制方法的研究和對生活的創造,而通過油炸的方式解決食物儲存問題,反映出客家先輩在質樸生活中衍生的智慧。此外,在海內外客家鄉親的眼中,黃金酥丸不單是一種獨特的風味,更是承載著家鄉的感情,是海外客屬人群“鄉情”、“鄉愁”的寄托。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很多傳統技藝逐漸被機械所取代,市面上很多經銷商、小攤販還摻雜膨松劑、味精等添加劑,傳統技藝備受沖擊;同時,一些老師傅相繼過世,新入行的廚師多沒有耐心一棒棒捶打肉漿、制作酥丸?,F如今酥丸味道已與客家人味蕾漸行漸遠,黃金酥丸制作工藝正面臨著不斷衰退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