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縣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海域面積廣闊,海洋生物豐富,發展太平洋牡蠣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所產牡蠣產量高、肉質肥美。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閩、粵、臺三省交界,主島周圍10米等深線內海域面積24.6萬畝,其中可養面積10萬畝,海域面積廣闊,海洋生物豐富,海洋生物種類達1300多種。南澳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5℃,海區營養鹽充足,餌料生物種類多樣,海區年平均氣溫22.5℃,年平均鹽度32%,溶解氧6.95毫米∕升,PH值7.8~8.2,水質COD含量為0.28~1.42毫克∕升,海水養殖區不受工農業、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污染,潮流暢通。南澳海洋自然條件優越,沿海岸線海域有案嶼、獵嶼、虎嶼、官嶼等十多個島嶼作為天然屏障,形成了龍門灣、白沙灣等具有自然優勢的天然養殖區,對發展太平洋牡蠣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養殖情況
牡蠣養殖業發展,使太平洋牡蠣養殖生產成為該縣海水養殖業重要產業支柱及拳頭產品。2005年全縣海水養殖總面積達4.13萬畝,產量5.38萬噸,產值18785萬元,其中太平洋牡蠣養殖面積達2.1萬畝,占全縣養殖面積51%,養殖產量3.78萬噸,占全縣養殖產量70.4%。太平洋牡蠣養殖生產已成為該縣漁業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成為解決轉產轉業漁民及下崗職工生活出路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壯大漁農村集體經濟的新產業,達到漁民增收、漁業增效,確保了漁區的穩定。
太平洋牡蠣養殖生產在該縣已有20多年的歷史,1984年從青島引進太平洋牡蠣種苗20畝,在深澳白沙灣西南側灘涂海區開展木樁式吊養試驗,當年試驗獲得成功。經過十多年來水產科技人員對太平洋牡蠣海區養殖技術及養殖方式進行試驗、探索、研究和實踐,總結出一套深水延繩式的養殖方式和生產管理經驗,促進了太平洋牡蠣養殖業向規?;?、科學化發展的新局面。特別是2000年對太平洋牡蠣養殖實施了貝藻類混養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即是太平洋牡蠣與龍須菜、紫菜等藻類進行混養、間養,其生態養殖面積比例為3:1,即太平洋牡蠣養殖面積為3畝,龍須菜、紫菜等藻類養殖面積則為1畝,通過貝藻類混養、間養促進養殖品種生物鏈的相互作用,改善了海區的水質,提高了太平洋牡蠣養殖品種單位產量,防止了養殖海區富營養化和貝類暴發性的病害。為使太平洋牡蠣養殖業可持續健康發展,該縣對深澳白沙灣等太平洋牡蠣養殖海區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多次的清理整治,制訂了太平洋牡蠣養殖海區的生產管理制度,并核發了《養殖證》。還先后出臺了《南澳縣水域灘涂海水增養殖的規劃》、《南澳縣海水增養殖暫行規定》等有關地方性的法律法規,使該縣海水養殖生產走上規范化道路。
太平洋牡蠣原產于日本、澳大利亞,是一種養殖周期短、產量高、肉質肥美的優良貝類。1999年8月,南澳國家五部委批準為全國科技興海示范基地后,大膽承擔了國家863海洋生物領域的重大項目《太平洋牡蠣三倍體育苗養殖中試》,在青島海洋大學專家的指導下,建起了年可培育太平洋牡蠣苗2000畝以上的育苗中心,據國家有關部門的實地驗收,在南澳生長的三倍體太平洋牡蠣成貝開口死亡率、每串重量分別比二倍體減少50%和增長107%,為南澳獲取太平洋牡蠣養殖高產、穩產,推動養殖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成為項目奪得全國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的5個中試基地之一。
與此同時,南澳縣著眼太平洋牡蠣的規?;l展,把它作為全縣海水養殖的重點項目來抓,形成5大養殖區,全縣養殖面積從1998年的3000畝增至2002年的1萬畝,總面積增長了2.3倍,成為中國南方太平洋牡蠣的主要養殖基地之一。深澳白沙灣太平洋牡蠣養殖基地是南澳縣最早開發建設的基地,到2002年,整個養殖基地僅吊養的太平洋牡蠣面積就達4000畝,年總產量1萬噸,產值1000萬元。
特色
礪殼翠綠色,礪體肉質呈乳白,口感鮮美、細嫩,內體邊緣有一輪淡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