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不甩又名如意果,是廣東地區漢族傳統名點,屬于粵菜甜點??诟薪^對是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膩、味香四溢、老少咸宜。是湯圓的孿生兄弟,加姜汁特別祛寒正氣。
由來軼事:
那么這“糖不甩”的由來又是什么呢?據傳還跟八仙有關。清朝道光十九年,廣東東莞東坑鎮一帶吸食鴉片之人甚多。初春二月二,由于流毒泛濫,民不聊生,趕往東坑過“賣身節”受財主雇傭的男丁精壯無幾,大都是面黃肌瘦,勞力退減。上天大八洞神仙呂洞賓聞說后連忙打制治癮靈丹,普渡眾生。但良藥苦口,再者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條。于是呂仙人把仙丹藏于熟糯粉丸內,配以糖漿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取之“糖粉粘丹不分離”之意),搖身變成一個挑擔叫賣的老翁,從街頭到墟尾實行半賣半送。眾人吃后,果真殺住了鴉片流毒,體力、智力恢復。農歷廿四節氣倒背如流,東坑“糖不甩”因此而名揚遠近。
相傳“糖不甩”還跟男女姻緣相關呢。地處東坑、茶山、橫瀝各鎮的“埔田片”一帶,舊時男婚女嫁還比較保守,更談不上如今的自由戀愛了。每當媒婆帶后生仔到女家“相睇”,如果女方家長同意這門親事,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上的是“糖不甩”,知道這門親事“甩”不了了,于是大功告成,大碗“糖不甩”越吃越香,吃完一碗再添一碗,表明愿意好事成雙。如果女方不同意這門親事,則煮打散雞蛋的腐竹糖水,男方看到臺上擺的是碗打散雞蛋的腐竹糖水,知道這門親事“散”了,那就知趣一點,以后別再糾纏了,這時“腐竹糖水”雖甜在嘴巴,卻苦在心上,匆匆喝上一口,便告辭而去。這樣的事,對上年紀的東坑人來說,都非常清楚。
有關“糖不甩”的趣事尚多。據傳公元1883年,即光緒九年,慈禧終止聽政,光緒帝親政皇朝。廣開賢路,恢復全國科舉大考。東坑丁屋村貧苦才子丁仁長,上京赴考,沿途以吃母親所做“糖不甩”糕點充饑。試后被光緒帝欽點為癸末科當朝進士,御封“翰林院庶吉大學士”,驚動鄉梓,現存丁屋村有碑為證。
時過境遷,“糖不甩”小食已傳遍省港城鄉。
制作方法:
材料:
糯米粉200克、片糖2塊、黃糖或砂糖60克、碾碎的花生2湯匙、粘米粉、椰絲、白芝麻等適量。
步驟:
(1)花生肉碎跟芝麻拌勻,用白鑊中火炒香,待涼加入椰絲和砂糖拌勻;
(2)用篩濾過糯米粉,傾入兩湯匙至三湯匙凍開水搓成粉團,搓成小丸后放入滾水里煮熟,瀝干水分;
(3)鍋中加水煮融片糖使成糖漿,當片糖完全溶化后,慢慢加入糯米湯丸,要不時用調羹攪拌,以免粘鍋底;
(4)待湯丸熟時取出,撒上炒好的花生芝麻等配料便成。心 得:粉團搓好后要滋潤發光,有韌性、無粉粒、不粘手的才算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