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動交流 > 回應關切

去年廣東三大商務指標創新高 工業產值占全國1/8

時間 : 2022-05-13 09:59:58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南沙自貿片區.jpg

廣東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圖為南沙自貿片區。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全省外貿進出口從2016年的6.3萬億元相繼邁上7萬億元、8萬億元大臺階,實際利用外資從1300億元突破到18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3.5萬億元躍升上4萬億元臺階?!?月12日,在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商務廳廳長張勁松通報了這些數字。

  近年來,廣東通過推進制造業、貿易等多領域高質量發展,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取得明顯成效。據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東文介紹,2021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5萬億元,位居全國首位,約占全國的八分之一,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29.9%。

  廣東自貿區吸收外資占全省近1/3

  “2021年,廣東三大商務指標創下歷史新高、實現快速增長,進出口達8.27萬億元、一年凈增1.2萬億元、增速達16.7%,實際外資1840億元、增長1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萬億元、增長9.9%?!睆垊潘烧f。

  其中,作為開放高地,廣東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各項經濟指標保持在全國自貿試驗區前列。2021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376億元,稅收收入1048億元,實際使用外資82.41億美元,占全省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30%。

  貿易貫通城鄉、聯通內外、對接產供銷,在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中具有獨特優勢。近年來,廣東推出貿易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全面部署推進貿易強省建設,有力推動全省商務發展邁上新臺階。

  比如,為搶占發展先機,實施貿易新業態工程。近年來,廣東先后獲批設立21個跨境電商綜試區、6個市場采購貿易試點,推動外貿新業態在全省全面鋪開。全省跨境電商進出口從2016年的228億元躍升至2021年3310億元,年均增長92.1%;市場采購出口從2017年的815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3159億元,年均增長40.3%。

  實施數字貿易工程,全省累計建成數字服務出口基地7個,2021年全省數字貿易進出口812.3億美元、增長22.7%。實施重大貿易平臺工程,累計建成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47個,覆蓋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紡織服裝、家具燈飾等傳統優勢產業。

  在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面,實施通關便利化改革工程。2021年,全省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較2017年壓縮81%和94%,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主要業務應用率達到100%。

  同時,內外雙向發力,實施粵貿全球品牌工程。2021年舉辦“粵貿全球”147場、“粵貿全國”102場,分別帶動廣東企業參展1.5萬家次和超2萬家次,助力消費電子、智能家電、紡織服裝、燈飾照明等廣東優勢產品打開國內外銷路、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順滑切換。

  為強化樞紐功能,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消費樞紐工程。廣州成功入選國家首批5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名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萬億元。支持深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布局建設珠海、汕頭、佛山、韶關、東莞、湛江等6個區域消費中心城市。

  在提升產業支撐、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方面,實施產業鏈招商工程。2021年簽訂跨國企業項目投資總額超4000億元,全省到資1億美元以上項目65個,??松梨?、巴斯夫等標志性外資大項目開工建設。實施貿易龍頭企業工程,2021年,外貿百強進出口超2.8萬億元、增長22.4%。

  戰略性產業集群增加值占GDP近四成

  在制造規模領先全國的同時,廣東產業的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也在不斷提升。吳東文介紹,目前,廣東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強度約為全國工業能耗強度的一半,能源利用效率居全國前列。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5G基站、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跨行業跨領域平臺、國家級綠色制造名單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背后是成千上萬家具有競爭力的制造業企業不斷成長。

  通過深入實施“立柱工程”,制造業發展基礎更加穩固。20個集群增加值約占GDP近四成,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企業310家。累計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8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29家,推動超過4.6萬家小微工業企業上規模。

  通過實施“強鏈工程”,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全面提高。2017年以來累計推動超4萬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2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6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創新和應用的加速推進,遍布全省的高新區則是創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的高地。

  “我省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目標,堅持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輻射帶動效應日益明顯?!毙侣劙l布會上,省科技廳副廳長梁勤儒介紹說,目前廣東共有國家高新區14家,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2021年最新排名顯示有11家進入全國100強,其中深圳排名第2、廣州排名第4,廣東還是唯一在全國10強和30強都最多的省份。

  新聞發布會現場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省40家高新區以占全省1%的土地面積,實現生產總值2.06萬億元,占全省的1/5;全省高新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存量近4萬家,約占全省的2/3。

  近年來,廣東不斷集聚戰略科技力量,構筑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產業體系。全省建成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17個、國家火炬特色基地27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1個,省級創新型產業集群12個。目前廣東正推進生物醫藥與健康、軟件與信息服務、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數字創意等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新興產業培育能力不斷增強,“一園區一特色”“一園區一集群”創新網絡正加快形成。

  眼下,更多中高端產業要素正在加速向廣東集聚。

  港澳居民持社?!耙豢ㄍā比藬颠_21.59萬

  “從2017年到2021年5年時間,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了接近20萬億,年均增長8.8%左右,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了9.6%,高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1.8%,高于投資的整體增速,說明我們的投資結構在不斷地優化?!睆V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黃華東說。

  投資在穩增長、調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近幾年,廣東在省級層面專門安排了30多億元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經費,超前主動謀劃了一批體量大、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廣東每年編制實施重大項目計劃,近五年編制實施的重大項目超過5000項,完成投資超過4萬億元,謀劃建設了中委廣東石化、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超百億美元的重大產業項目。

  交通領域的一批批重大項目加快落地建設,如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贛深高鐵建設項目,基本形成了覆蓋全省、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經濟發展的“血脈”流通更加暢順,廣東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的通道更加暢順。

  “硬”聯通加速,“軟”聯通提效。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二級巡視員袁偉說,廣東通過縱深推進人社領域的“就業通”“社保通”“人才通”和“治理通”等“灣區通”工程,探索出一條促進民生事業優質融合、人才要素便捷流動的創新發展之路。

  為打造宜業樂業“優質圈”,推動人力資源跨境流動便捷有序,廣東推進“就業通”。全面取消港澳人員在粵就業許可,支持實施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目前在粵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超過8.51萬人。開展大灣區(內地)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工作,兩年多來,累計超過1000人次報考。

  為打造普惠共享先行地,推動社會保障民生交流不斷深化,廣東推進“社保通”。如,出臺完善港澳臺居民養老保險措施意見,允許符合條件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在深圳參保繳費并享受待遇,首創內地赴澳門務工人員可在橫琴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截至去年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27.92萬人次。加快以社??檩d體的居民服務“一卡通”,實現社??ń鹑诠δ芸缇惩ㄓ茫壳?,港澳居民持卡人數已達21.59萬人。

  廣東還加快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打造灣區人才港體系,推進“人才通”。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人才港今年3月正式開港,實現服務、交流、展示、創新四大功能“一站式”服務。廣東九部門聯合出臺推進大灣區職稱評價和職業資格認可實施方案,已實現8個專業領域,合計超過3000名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執業。

  在打造和諧勞動關系示范區方面,廣東還推進“治理通”。如,建成粵港澳大灣區勞動爭議聯合調解中心,在珠海(橫琴)和廣州(琶洲)設立速調快裁服務站,廣州、深圳、珠海等地試點聘任港澳籍仲裁員30名、調解員14名,在深圳鹽田開展部級和諧勞動關系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成立全國首家勞動關系公共服務中心。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