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采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省交通集團連夜組織國內12位知名橋梁專家召開專題視頻會議進行了研判。
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主要原因是,由于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據悉,大跨徑懸索橋在較低風速下存在渦振現象,振動幅度較小不易察覺,僅在特殊條件下會產生較大振幅,不影響橋梁結構安全,會影響行車體驗感、舒適性,易誘發交通安全事故。
“5月6日中午12點半以后,不到20個小時的時間,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已經恢復到正常振幅。”與會專家、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教授級高工、著名橋梁專家吳明遠表示,本次產生的渦振不會對虎門大橋橋梁結構造成大的影響。由于自身重量較大以及橋梁本身阻力較小的原因,虎門大橋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平息本次渦振,因此會出現5月5日晚的“余震”現象。
吳明遠強調,懸索橋一般有兩種振動現象,一種是渦振,一種是顫振。上世紀40年代坍塌的美國塔科馬大橋在當時發生的屬于顫振現象。根據視頻資料,塔科馬大橋劇烈的左右振動現象,與虎門大橋本次的渦振具有明顯不同。
據虎門大橋管理中心消息,根據現有掌握的數據和觀測到的現象分析,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此次振動也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后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
目前,虎門大橋橋面已基本恢復常態。截至目前,虎門大橋通車時間仍未確定,有關單位正全力加快檢測,以爭取盡早開放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