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 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及 五個行動計劃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及《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行動計劃(2016—2018年)》、《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行動計劃(2016—2018年)》、《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杠桿行動計劃(2016—2018年)》、《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行動計劃(2016—2018年)》、《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行動計劃(2016—2018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6年2月28日 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 (2016—2018年)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結構矛盾和問題,必須集中力量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為積極穩妥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搿?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加快實現創新發展,改善市場預期,提高投資有效性,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優化供給結構,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推動我省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提升,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經濟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部署與精準施策相結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去降補”工作總體部署,加強系統謀劃和總體設計,做到情況要摸清、目的要明確、任務要具體、責任要落實、措施要有力,找準影響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的突出問題,以精準識別引導精準施策,量化任務,細化措施,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堅持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相結合。把破解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供給側與需求側雙管齊下,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從供給側發力,從生產領域擴大有效供給,加強中高端產品和優質服務供給,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不斷增強持續增長動力。
——堅持培育發展新動能與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相結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支撐,增加創新資源和技術、設備供給,深入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技術、產品、業態、商業模式等創新。堅持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緊密結合,加快培育發展新產業,通過技術改造等手段激活存量資產,增強現有產業和企業發展動力,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有序推進產業轉移和國際產能合作。
——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運用市場機制,弘揚企業家精神,調動企業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優勝劣汰和市場出清,提高生產端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政府組織引導和協調服務,制定行動計劃,加強政策引導,完善配套政策。
——堅持重點改革攻堅與穩妥有序推進相結合。加大行政管理、投資、價格、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力度,加快形成有利于效率提升、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促進市場準入更加開放公平,創新活力進一步迸發。把握好工作節奏和政策配合,重視補短板兜底線,防范引發社會風險,確保各項工作穩妥有序推進。
二、工作目標 經過3年努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取得重要進展,“去降補”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顯著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環境顯著改善,生產經營成本和盈利水平回歸合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產業、土地、金融、財稅、環保、價格等政策體系逐步健全,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要素資源配置效率明顯提升,創新能力穩步提高,新的發展動能持續壯大,形成多層次、高質量的供給體系,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新的供需平衡。
——去產能方面。到2018年底,基本實現“僵尸企業”市場出清,其中,到2016年底,全省國有關停企業全部出清;2017年底,全省國有特困企業基本脫困;2018年底,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提高,國有經濟結構明顯優化。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嚴格控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生產能力,將鋼鐵產能控制在4000萬噸以內,水泥熟料產能控制在1.1億噸以內,平板玻璃產能控制在1億重量箱以內,造船總能力控制在800萬載重噸以內。3年累計推動珠三角地區1600個項目轉移落戶粵東西北地區,2018年粵東西北產業轉移工業園完成工業增加值2800億元。3年累計新增境外投資額達400億美元,初步形成境內外產業鏈協同發展格局。
——去庫存方面。到2018年底,全省商品房庫存規模比2015年底的1.6億平方米減少約12.5%,即在全部消化2016—2018年供應溢出約630萬平方米商品房的基礎上,力爭再化解2000萬平方米的商品房庫存。其中各城市負責化解1000萬平方米商品房庫存,通過搭建市場化、專業化、規?;》孔赓U平臺等,再化解1000萬平方米商品房庫存。各地級以上市商品住房去庫存周期基本控制在16個月以內,非商品住房去庫存周期明顯縮短。
——去杠桿方面。到2018年底,證券、期貨機構杠桿率符合相關監管指標體系要求,保險公司杠桿率全面達標,保持全省銀行機構不良貸款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直接融資占全部融資金額的比重超過35%,確保金融機構杠桿率控制在合理水平,金融業務主要風險指標達到監管要求。
——降成本方面。到2016年底,為全省企業減負約4000億元,企業綜合成本比2014年下降約5%—8%,其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約200億元、人工成本約250億元、稅負成本約2150億元、社會保險費(含住房公積金)約350億元、財務成本約650億元、電力等生產要素成本約150億元、物流成本約250億元。到2018年,企業負擔進一步減輕。
——補短板方面。到2018年底,完成軟硬基礎設施投資11500多億元,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新型城鎮化相協調、與新供給體系相匹配,布局科學、覆蓋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軟硬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全省農村配電網建設改造提前兩年達到國家要求,城鎮居民天然氣氣化率提高到35%以上,光纖入戶率提高到75%,建成集中式充換電站約500座,建成約350公里城市綜合管廊,高速公路新增通車里程2363公里,高快速鐵路新增運營里程265公里,珠三角城際鐵路新增運營里程350公里,全省萬畝以上海堤達標率提高到60%,按期完成廣佛跨界河等8條重污染流域綜合治理和170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粵東西北地區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高到90%以上、市區和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提高到95%、85%以上。全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覆蓋率提高到85%以上,年均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至630萬人次。
三、重點任務與政策措施 (一)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市場作用,采取經濟和法律手段,引導企業兼并重組,優化區域和產業布局,加強產業政策與土地、環保、財政、金融、價格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對“僵尸企業”、落后產能占有的要素資源進行盤活處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產業規模、產業結構與環境承載力、市場需求、資源保障相適應,產能利用率達到合理水平,產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
1.推進“僵尸企業”分類處置。全面摸清“僵尸企業”情況,建立國有和非國有“僵尸企業”數據庫。將國有“僵尸企業”作為處置重點,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分類,有針對性地采取兼并重組、資本運營、創新發展、關閉破產等不同方式進行精準處置。出臺國有企業出清重組“僵尸企業”促進結構優化的指導意見和省屬國有企業出清重組“僵尸企業”促進結構優化的實施方案。同時,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原則,采取市場化退出、兼并重組、扶持發展等方式,分類有序引導非國有“僵尸企業”處置。妥善解決好職工安置等問題。促進企業規范化退出,引導企業兼并重組,簡化產權、股權交易評估等程序,出臺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規范監管辦法,支持設立股權融資平臺。探索設立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投資基金。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非國有資本依法參與國有“僵尸企業”改制重組。支持省、市、縣法院設立“僵尸企業”破產處置綠色通道。
2.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制訂省淘汰落后產能計劃,分解落實淘汰落后產能年度目標。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提高淘汰落后產能標準,定期公布年度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和任務完成情況。重點清理處置高污染高排放、長期違法違規排污、未獲得環保準入的企業。
3.積極化解嚴重過剩產能。根據國家下達任務,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支持引導相關行業健康發展。引導鋼鐵企業加快優化產品結構,增加特種鋼、優質鋼等中高端產品供給;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推廣鋼結構在建設領域的應用。鼓勵生產和使用高標號水泥、純熟料水泥、專用水泥和特種水泥,改造城市周邊水泥熟料線,協同處置城市垃圾等廢棄物。支持發展平板玻璃深加工,提高優質平板玻璃比重。加快調整優化船舶產品結構,挖掘行政執法、應急救援等領域船舶裝備需求潛力,發展項目總承包(EPC)模式,支持造船企業利用現有造船基礎設施發展海洋工程裝備、船用設備等。
4.有效遏制產能盲目擴張。嚴格執行國家投資管理規定和產業政策,嚴禁違規建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新增產能項目。推進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以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為契機,在鋼鐵、水泥等行業積極探索政府引導、企業自愿、市場化運作的產能置換指標交易。加強全省重大項目規劃布局,防止新興產業出現重復投資和過剩產能。
5.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把握珠三角產業轉移趨勢,出臺粵東西北產業園區發展“十三五”規劃,加強產業轉移總體布局。研究制訂珠三角地區梯度轉移產業目錄,按年度確定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任務,促進珠三角地區要素成本較高、勞動密集但仍有市場需求的加工貿易、傳統優勢產業及符合環保標準的其他產業,加快向粵東西北地區梯度轉移。重點推動產業功能性轉移,鼓勵引導珠三角龍頭企業將生產性環節放在粵東西北地區,推動企業將外發加工生產制造環節先行轉移。推動國有企業加大對粵東西北地區投資力度。落實珠三角地區幫扶責任,推進與粵東西北地區合作共建示范園區。
6.加強國際產能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通、能源、電信、公共服務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珠?!突固构线_爾港等一批合作項目,帶動工程機械、電氣設備、網絡通信、海洋工程等我省企業優勢裝備產品輸出。研究制定我省國際產能合作實施方案,建設境外產業集聚基地和經貿合作園區,重點推進馬來西亞馬六甲皇京港及臨海工業園、伊朗格什姆自貿區、沙特吉贊經濟城等合作項目,帶動企業“走出去”和富余產能轉移,加快廣東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步伐。
7.建立健全產能結構優化長效機制。適時發布落后產能市場供需等相關信息,通過產業政策、金融、財稅、質量、環保、能耗、電價等手段,倒逼一批落后產能退出。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政府土地儲備機構有償收回企業環保搬遷、兼并重組等退出的土地,按規定支付給企業的土地補償費,可以用于支持企業做好善后處理工作和轉型發展。全面實施主體功能區配套的差別化環保準入政策,強化執法監督檢查。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兼并重組、轉型轉產、產品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向境外轉移產能、開拓市場的金融支持。
(二)著力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擴大住房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逐步消化房地產庫存。
1.有效釋放農業轉移人口城鎮購房需求。統籌推進差別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制定600萬本省和700萬外省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城鎮方案,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鼓勵各地通過發放住房補貼等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城市老舊社區居民置換新房。
2.推進住房制度改革。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逐步將公租房保障范圍擴大到非戶籍常住人口,實現公租房貨幣化。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通過政策性銀行中長期貸款支持、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措施,引導與鼓勵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收購或長期租賃庫存商品房,以公共租賃住房形式出租。加大棚改安置和住房保障貨幣化力度,做好保障房、安置房需求與商品房去庫存之間的銜接,打通供需通道,引導被保障居民家庭選擇購買或租住合適的商品房。鼓勵各地購買和租賃商品房用作鄉鎮學校教師、衛生院醫護人員中住房困難群體的周轉宿舍。
3.加快化解商業地產庫存??刂粕虡I地產開發規模,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將庫存工業、商業地產改造為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將庫存商品房改造為商務居住復合式地產、電商用房、都市型工業地產、養老地產、旅游地產等。
4.加強房地產市場引導。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各地應結合當地庫存規模情況,強化去庫存與土地供應聯動,合理安排房地產用地供應。優化“三舊”改造政策,統籌平衡商業、辦公、工業等改造項目規模。
5.支持合理住房消費。鼓勵各地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有條件的市可為港澳居民提供與本地居民同等的購房待遇。加大對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信貸支持力度,落實在不實施限購措施的城市放寬首套房和改善性需求的二套房房貸首付比例政策。加大住房公積金支持職工購房力度。加快珠三角城市群內部交通走廊、軌道交通建設,適應廣州、深圳中心城市居民到周邊城市購房的外溢需求。
?。ㄈ┯行七M金融去杠桿,促進金融業平穩健康發展。加強金融監管和監測預警,積極防范和穩妥處理各類金融風險,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
1.推動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去杠桿。全面摸清我省金融杠桿的情況,研究制定對策。推動金融機構通過增加自有資本等措施降低杠桿。提高融資項目自有資金或保證金比率,嚴控高杠桿、高風險融資項目。加強融資融券等業務風險控制,壓降證券投資業務杠桿水平。
2.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建立去桿桿風險監測和信息通報機制,制定和完善金融各行業應急預案,研究制定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金融風險重點問題監測預警制度。落實金融監管責任,強化日常監管和風險排查。
3.加強金融風險管控。強化銀行機構風險管理,落實證券、期貨風險管控措施。加強保險公司資產配置審慎性監管,落實保險機構風險防控主體責任。建立企業債券定期稽察制度,加強跟蹤企業債券兌付情況。加強地方金融機構風險防范。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完善處置非法集資工作機制。
4.加快處置不良貸款。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按照“一項目一對策”和市場化處置原則,妥善處置各類融資信托產品、私募資產管理產品等出現的兌付問題,有序打破剛性兌付預期。加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核銷和處置進度,打擊懲戒失信及逃廢債務行為。利用資本市場等途徑,盤活“僵尸企業”金融資產。穩步擴大“政銀?!钡仍圏c范圍,完善貸款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5.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實施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建立債務風險通報機制和債務違約責任追究機制。做好存量債務置換工作,完善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在國務院批準的我省政府債務限額內,提出省本級及各市縣政府債務限額,將地方政府債務分類納入預算管理。
?。ㄋ模┒啻氩⑴e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優化企業生產經營環境。加快市場化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以降低企業生產要素成本為重點,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打好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人工、稅負、社會保險、財務、生產要素、物流等成本“組合拳”。
1.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嚴格落實國家全面清理規范涉企收費措施。妥善推進部分國家規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省級及以下收入減免工作,對已免征省級收入的24項國家規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從2016年4月1日起,珠三角6市一并免征其市縣級收入;從2016年10月1日起,其他市免征其市縣級收入。加快實施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對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11項項目,在已免征5項項目省級收入的基礎上,從2016年4月1日起,珠三角6市一并免征其市縣級收入,同時對省定項目的其余6項,同步免征其省級及市縣級收入;從2016年10月1日起,其他市縣也按上述規定實施,全面實現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修訂并公布《廣東省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涉企經營服務、進出口環節經營服務性收費,調整和修訂現有外貿涉企收費政策。
2.降低企業人工成本。保持收入水平增長幅度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相適應,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降低企業招工成本。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持企業穩崗政策實施范圍,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穩崗補貼。
3.降低企業稅負成本。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繼續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全面擴圍。落實國家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政策,落實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爭取國家支持,在高端人才、天使投資、境外股權投資等方面開展財稅政策創新試點,在廣東自貿區試點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
4.降低社會保險費成本。優化社保險種結構,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推進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下調職工醫保單位平均費率、失業保險單位費率、工傷保險單位平均費率。按照“先入軌、后補繳”的原則,妥善處理養老保險欠費歷史遺留問題。降低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對繳存住房公積金確有困難的企業,可按規定申請降低繳存比例或者緩繳。
5.降低企業財務成本。推進金融服務創新,優化信貸結構。積極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企業上市,扶持發展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擴大債券融資規模,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探索開展投貸聯動試點和高新技術企業信用貸款融資試點。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培育發展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創新完善中小微企業投融資機制,推動建立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和融資對接平臺。運用地方政府置換債券減輕企業債務成本。用好各級財政投入設立的各類政策性產業基金,帶動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基金所支持的相關產業。通過事后獎補等方式,支持企業增加技術改造、研發創新投入。
6.深化價格改革降低生產要素成本。加快出臺我省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制,促進要素資源順暢流動、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生產要素成本降低。落實國家部署,利用燃煤電廠上網電價降價等空間降低工商業用電價格。加快電力市場化改革,推進大用戶直購電工作,制定實施全省輸配電價改革方案,深化輸配電價改革。推進油氣價格改革,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和管道燃氣定價機制。完善市場價格行為規則和監管辦法,加強對銀行等領域的價格行為監管。加強反價格壟斷執法,開展藥品、汽車及零配件、建筑材料等領域的反壟斷調查。推動寬帶網絡提速降費。
7.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推動取消車輛通行費年票制,取消到期或其他不符合規定的公路收費項目。清理規范流通環節收費,切實降低流通成本。支持物流行業創新,推進物流標準化試點,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財政金融扶持物流業發展政策。
?。ㄎ澹┭a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加快水電氣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管網、城際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利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等建設,加大投資于人的力度,提高投資的有效性和精準性。
1.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開展農村地區“低電壓”治理,改造升級貧困地區農村電網。開展全省貧困村中200人以上的自然村道路路面硬化建設,改造升級農村客運站亭。加快農田水利建設,統籌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實施村村通光纖工程,引導電信運營企業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建立通信機房和光纜接入節點。
2.推進天然氣主干管網、信息網、城市地下管網“三網”建設。加快建設粵東、粵西地區天然氣主干管網,完善珠三角城鎮燃氣管網。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超高速無線局域網技術在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原中央蘇區農村地區推廣應用。制訂實施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實施方案,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3.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編制全省及各地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制訂出臺充電設施標準規范,推進公交、環衛等公共服務領域充電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城際快速充電網絡,組織黨政機關、公共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建設內部充電基礎設施。
4.完善互聯互通交通網絡。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外通內聯、省內干線、區內聯網和疏港工程建設,逐步消除交通瓶頸路段。建設珠三角經粵東西北至周邊省區的高快速鐵路通道,構建珠三角城際鐵路網。完善港航公共基礎設施,重點加強珠江三角洲“三縱三橫三線”高等級航道網建設。
5.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防洪抗旱排澇重點工程建設,確保西江、北江、東江和韓江干流堤圍達標。優化水資源配置,做好跨區域水資源調度管理。加快農田水利建設。
6.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將水污染治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工程等環境基礎設施工程,分步實施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重大工程,開展全省242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按期完成廣佛跨界河、淡水河、石馬河、茅洲河、練江、小東江、九洲江、韓江等8條重污染流域綜合治理。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7.構建新型人才供給體系。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努力建成一批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推動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制度,逐步擴大職業培訓補貼工種的范圍。適應去產能過程技能培訓需求特點,加強企業轉崗人員技能培訓。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四、組織保障與督查考核 ?。ㄒ唬┘訌娊M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上來,把落實本方案和我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專項行動計劃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加強組織協調,完善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省有關部門要及時研究工作落實中的突出問題,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的溝通,制定產業、金融、財政、用地、用電等配套政策。各地級以上市政府要結合本地區實際,研究制定“去降補”方案和配套政策,發揮政策協同作用。
?。ǘ┟鞔_責任分工。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廳、金融辦、財政廳、發展改革委作為各專項行動計劃的牽頭部門,對落實相關專項行動計劃負總責;相關參與單位要各司其職,主動配合牽頭部門,全力落實各項工作安排。2016年3月底前,各地級以上市政府要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分解目標任務,確保責任到崗到人。2016年6月底前,建立全省和各市重點工作任務臺賬,完善工作動態跟蹤機制。2016年底前,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機制和政策措施。2017年底前,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2018年底前,確保完成各項主要目標任務。
?。ㄈ娀麄饕龑АR浞掷脠罂?、電視、互聯網等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意義、目標要求和政策措施,做好總體方案和行動計劃的政策解讀,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正確引導社會預期,最大限度凝聚共識,調動社會各界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同營造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良好輿論氛圍。
?。ㄋ模﹪栏穸讲榭己恕J≈备鳡款^部門要逐項制訂行動計劃的督查方案,對省直責任部門和各地級以上市政府工作落實情況實行全過程跟蹤督查,并于每季度結束后10個工作日內匯總推進落實情況報省政府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要加強統籌協調,視情況采取下達督查通知書、組織實地督查、提請省政府領導約談、掛牌督辦等方式推動工作落實。將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和5個行動計劃工作納入各地各部門績效考核、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評估考核、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評估考核等相關考核,按年度進行檢查考核。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按有關規定嚴格問責。 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去產能行動計劃(2016—2018年)
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切實做好我省去產能工作,根據《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與工作目標 ?。ㄒ唬┛傮w要求。
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把去產能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牛鼻子,把推動產業梯度轉移作為去產能優化全省產業布局的重中之重,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分業施策、標本兼治的原則,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重點突出處置國有“僵尸企業”,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著力建立產能結構優化長效機制,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ǘ┕ぷ髂繕?。
1.基本實現“僵尸企業”市場出清。到2016年底,國有“僵尸企業”中,關停企業全部出清,300戶以上特困企業脫困,虧損總額較2015年減少30%以上;非國有“僵尸企業”處置機制基本建立。到2017年底,600戶以上國有特困企業脫困,虧損總額較2015年減少60%以上,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明顯下降,國有“僵尸企業”基本實現市場出清;非國有“僵尸企業”處置有序推進。到2018年底,65%以上的國有資本集中在基礎性、公共性、平臺性、資源性、引領性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提高,國有經濟結構明顯優化;非國有“僵尸企業”基本實現市場出清,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規范有序的企業退出機制進一步完善。
2.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加快退出。2016—2018年,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國家明確的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量控制在國家規定范圍內。到2018年,鋼鐵產能控制在4000萬噸以內,水泥熟料產能控制在1.1億噸以內,平板玻璃產能控制在1億重量箱以內,造船總能力控制在800萬載重噸以內;重點行業產能利用率達到合理水平,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
3.產業梯度轉移成效明顯。2016年,推動珠三角地區500個項目轉移落戶粵東西北地區,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完成工業增加值達到2000億元。2017年,推動珠三角地區550個項目轉移落戶粵東西北地區,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完成工業增加值達到2400億元。到2018年底,三年累計推動珠三角地區1600個項目轉移落戶粵東西北地區,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完成工業增加值達到2800億元。粵東西北地區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4.國際產能合作水平明顯提升。2016年,新增境外投資額達120億美元。2017年,新增境外投資額達130億美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成一批經貿合作示范園、生產基地、資源能源開發基地和研發中心。到2018年底,三年累計新增境外投資額達400億美元,初步形成境內外產業鏈協同發展格局。
二、重點任務與政策措施 ?。ㄒ唬┚珳首R別,建立“僵尸企業”數據庫。
建立經信、國資、統計、稅務、工商、人民銀行、供電等部門間協作機制,強化地市政府主體責任,深入精準摸查企業情況,建立國有和非國有“僵尸企業”數據庫。對主要靠政府補貼或銀行續貸等方式維持生產經營,資產負債率超過85%且連續虧損3年以上,連續3年以上欠薪、欠稅、欠息、欠費,生產經營困難造成停產半年以上或半停產1年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一步精準識別,按經濟類型納入國有和非國有“僵尸企業”數據庫。國有和非國有“僵尸企業”數據庫分別由省國資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會同各地級以上市政府建立。各地要建立單個“僵尸企業”檔案,列明企業的資產總額、負債總額、拖欠稅費、產權瑕疵、需安置人數及費用等情況。(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國資委、地稅局、工商局、統計局,省國稅局、人行廣州分行、南方電網公司,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二)精準施策,分類處置“僵尸企業”。
1.重點推進國有“僵尸企業”處置。將國有“僵尸企業”作為處置重點,出臺國有企業出清重組“僵尸企業”促進結構優化的指導意見和省屬國有企業出清重組“僵尸企業”促進結構優化的實施方案。按照“精準識別、精準分類、精準發力、精準處置”的要求,根據“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的原則,利用“退二進三”、“三舊”改造等政策措施,分類推進處置國有“僵尸企業”中的關停企業和特困企業。
——加快出清國有“僵尸企業”中的關停企業。兼并重組一批。對仍有一定價值資產的關停企業,實施兼并重組,以產權轉讓、資產置換等多種方式盤活有效資產。
關閉破產一批。對資不抵債、沒有任何有價值資產的關停企業,在評估風險和成本的基礎上,履行相關程序后實施關閉破產。
——加快重組國有“僵尸企業”中的特困企業。兼并重組盤活一批。對有品牌、有市場,但規模小、負擔重的企業,通過增資減債、同類同質企業兼并重組、產權多元化改革等方式,提升資金實力、經營規模、邊際效益和市場抵御能力,加快企業轉型。
資本運營做實一批。對仍具產業價值或前景的企業,以當前推動優質資產或主營業務整體上市為契機,圍繞上市主體的資產、市場方向和發展規劃,直接納入上市資產范圍;對仍具產業價值或前景但暫不具備吸納上市條件的企業,委托給具備相關產業背景和能力的國有上市公司經營管理,擇機注入上市公司。
創新發展提升一批。支持具有一定規模、品牌和市場的企業創新發展,運用產權手段,引入戰略投資者和員工持股,激發企業活力;通過提高科技投入、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培育新業務、開拓新市場,提高企業競爭力。
關閉破產退出一批。對產品沒有市場或處于產業鏈低端的企業,以及缺乏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差、長期虧損的企業,以市場機制為主,輔以政策支持,通過產權轉讓、清算注銷等方式,依法依規處置,實施關閉破產退出。(省國資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分類處置非國有“僵尸企業”。由各市政府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原則,統籌運用經濟、行政、法律、金融等政策措施,采取市場化退出、兼并重組、扶持發展等方式,進行分類處置。
對靠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等方式維持生產經營的企業,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停止對此類企業的各種財政補貼和不同形式的保護。商業銀行要加快對此類企業不良貸款、呆壞賬的處置進度,禁止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協調金融機構繼續對此類企業放貸,加快企業市場化退出。
對資產負債率超過85%且連續虧損3年及以上企業,以及長期欠薪、欠稅、欠息、欠費和停產半停產企業,根據企業資產總額、負債總額、營業收入、拖欠金額等情況,進行分類處置:對嚴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采取破產退出的方式,引導企業依法通過申請注銷登記、破產重組和破產清算司法程序退出市場。
對現有資產和資源仍具有一定價值的企業,采取兼并重組的方式,引導優勢企業對其進行兼并重組,整合、盤活企業資產資源,提升企業經營效益空間。
對目前經營困難,但資產質量、市場前景較好的企業,采取扶持發展的方式,支持企業加快開展技術改造,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開發適應市場需求、滿足消費升級需要的產品;協助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減免企業利息或暫緩還本付息,減免企業各類費用征收,推動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各地級以上市政府,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環境保護廳、地稅局、工商局、金融辦)
?。ㄈ┞鋵嵣鐣U险?,妥善安置企業職工。
將國有“僵尸企業”職工安置方案納入省國資委和地方處置“僵尸企業”實施方案,明確職工安置途徑、經費來源、維穩風險和促進再就業措施。破產企業清算資產優先用于清償職工欠薪和職工安置。優先將“僵尸企業”下崗職工納入就業創業扶持范圍,為其提供個性化的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創業項目咨詢和跟蹤服務,按規定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創業小額擔保貸款、一次性創業資助等政策,支持自主創業帶動就業。落實處置“僵尸企業”維穩責任,做好下崗失業人員社會保險關系轉移和接續,按照規定落實社會保障待遇,依法妥善處理職工勞動關系。(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國資委、財政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四)完善市場機制,促進企業規范化退出。
1.引導企業兼并重組。進一步簡化企業兼并重組審批流程,開設“僵尸企業”兼并重組審批綠色通道,推行兼并重組網上并聯審批。落實國家有關兼并重組企業所得稅政策,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的企業股權收購和資產收購,其收購比例不低于被收購企業全部股權或轉讓企業全部資產的50%.兼并重組后不改變土地用途提高容積率的,不再增繳土地價款。支持兼并重組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公司債券、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方式融資,鼓勵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股權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參與企業兼并重組。鼓勵債權人與被處置企業通過債轉股、債務轉移、債務抵銷等方式重新簽訂債務協議,進行債務重組,減輕“僵尸企業”兼并重組及破產的債務負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國資委、地稅局、金融辦,省國稅局、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推動產權股權交易。簡化企業產權、股權交易的評估、轉讓、登記等程序,建立“僵尸企業”產權、股權交易信息發布平臺。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及各類資產平臺作用,對“僵尸企業”有價值資產進行重新整合,利用資本市場盤活企業資產。研究出臺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規范監管辦法,支持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開展運營模式和服務方式創新,提高其為企業直接融資服務能力。支持設立股權融資平臺,優先為“僵尸企業”股權交易提供融資服務。支持省屬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通過資產注入、非公開發行股票、并購重組等方式,整合省屬二級及以下企業,做強做大主業突出的資本平臺。(省金融辦、國資委,廣東證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創新金融支持方式。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力量,創新金融支持“僵尸企業”處置和產業轉型升級方式,探索設立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投資基金。在全面摸查調研的基礎上,重點選擇省內具備發展成為國際國內行業龍頭企業潛力的“小巨人”上市公司和產業落后、經營困難的上市公司,按照“分類指導、區別對待、精準發力”的原則和市場化基金投資運作方式,充分發揮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投資基金作用,提出推動相關上市公司轉型升級解決方案,支持相關上市公司加快扭虧為盈、產業整合、并購重組、管理提升,實現轉型升級。(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金融辦)
4.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國有企業依法依規處置非經營性資產和不良資產,優化資產結構,為引入非國有資本創造條件。鼓勵非國有資本通過股權收購、增資擴產、股權置換等途徑依法參與國有“僵尸企業”改制重組。確定合適的股權結構,除國家規定外,國有資本持股比例不設下限,意向合作方的選擇應對各種所有制資本一視同仁,不得對非國有資本設置不當附加條件。非主業企業,除因集團戰略發展確需保留或置入其他國有企業主業外,與主業配套不緊密、缺乏行業競爭優勢、無法發揮國有資本作用的國有企業,應通過產權轉讓、資產處置等多種方式,實現有序退出。(省國資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5.加快企業破產清算退出。支持省、市、縣法院設立“僵尸企業”破產處置綠色通道,優先受理立案,按規定減免“僵尸企業”破產清算案件訴訟費用,縮短“僵尸企業”破產清算案件審理周期,簡化審理程序,加快審理進度。開展貸款質量真實性核查,引導商業銀行加快不良貸款核銷和處置進度,并將銀行業金融機構對不良貸款、呆壞賬處置列入監管范疇。充分發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市場處置主體作用,通過盤活重組、壞賬核銷、不良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積極推進“僵尸企業”不良資產處置。(省金融辦,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五)多措并舉,有效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
1.淘汰落后產能。制訂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計劃,分解落實淘汰落后產能年度目標。實施差別化政策,提高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能耗、物耗、水耗、生態環保、安全生產、技術準入標準,對工藝裝備落后、能耗及排放不達標的項目,列入淘汰落后產能年度任務加快淘汰。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提高淘汰落后產能標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定期公布地方政府年度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完成情況,建立淘汰落后產能社會監督機制。(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環境保護廳、水利廳、質監局、安全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化解過剩產能。加強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管理,對產能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不得核準、備案,不得辦理土地(海域)供應、能評、環評審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關業務。以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為契機,在鋼鐵等行業積極探索開展產能置換指標交易,促進跨地區產能置換,引導有效產能向優勢企業和更具比較優勢的地區集中,推動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格局。(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質監局、安全監管局、海洋漁業局,人行廣州分行,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取締違法違規企業。對超標用能、產品質量不合格、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設備或生產線),責令限期整改,經整改仍不達標的,依法關閉或取締。對超標排放的企業(設備或生產線),責令限期整改,經整改仍不達標的,依法責令停業關閉。定期公告能耗、環保、質檢、安監不達標須限期整改的企業名單,以及經整改仍不達標的企業名單,依法取締關閉經整改仍不達標的企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環境保護廳、工商局、質監局、安全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六)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梯度轉移,促進全省產業合理布局。
1.強化規劃和政策引導。研究制訂珠三角地區梯度轉移產業目錄,采取更加精準的土地、財政、金融等政策,推動珠三角地區相關產業有序向粵東西北地區轉移。編制粵東西北產業園區發展“十三五”規劃,加強產業轉移總體布局。推動鋼鐵、石化等行業產能向環境承載力強的粵東、粵西沿海地區轉移。引導珠三角龍頭企業將生產環節放在粵東西北地區,帶動產業鏈集群式組團式梯度轉移,形成省內產業鏈跨區域對接延伸。鼓勵引導企業在梯度轉移過程中集中入園、更新設備、提升技術水平,實現產業二次集聚和轉型升級。推動當地政府出臺政策措施,在轉移企業的土地使用、政策和資質延續、投融資支持、職工安置、服務配套等方面提出務實舉措,破解企業不愿轉、不敢轉的問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加強產業轉移對接工作。辦好廣東省產業轉移園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對接大會,持續跟進簽約項目落地情況,推動一批珠三角行業企業組團式轉移。編印廣東省產業轉移宣傳資料,與主流媒體加強合作,宣傳園區規劃導向,推介園區投資環境,營造產業梯度轉移的良好輿論氛圍。聯合行業商協會推進整體招商,圍繞重大項目加強產業鏈招商。按月督查園區指標完成、項目落地等情況,及時協調解決問題,推動簽約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見效。(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推動加工貿易企業梯度轉移。推動企業外包加工,將生產制造環節先行轉移,形成珠三角總部基地與粵東西北制造基地合理配套、優勢互補的協調發展格局。鼓勵粵東西北地區在產業園區內規劃加工貿易企業承接基地,支持符合條件的園區申報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貨物出入境口岸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提升園區承接加工貿易企業轉移的配套能力。組織園區通過參加粵港經濟貿易技術合作交流會等大型經貿活動開展招商。(省商務廳、經濟和信息化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4.推動國有企業加大對粵東西北地區投資力度。統籌省屬國有企業支持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新投資的工業性項目原則上安排在粵東西北地區,現有生產基地需要搬遷的,優先考慮粵東西北地區的產業園區。推動省屬及珠三角地區國有企業與省產業轉移園開展合作,組織企業到園區開展投資考察,促成一批項目轉移。強化政策銜接與支持,國有企業到粵東西北地區投資項目的,省及珠三角地區政府適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確保此前企業享受的相關扶持政策在一定年限內保持不變。(省國資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5.提升省產業轉移園承接能力。以“上項目、強產業”為重點,持續推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圍繞主導產業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水平。落實產業園區資金、專項用地指標、“零收費”等扶持政策,在園區推廣分布式光伏發電和售電側改革試點,提升園區投資吸引力。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產業轉移示范園申報國家級高新區或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動縣域產業園區依托資源優勢打造專業園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科技廳、國土資源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6.推進園區對口幫扶工作。切實落實珠三角幫扶市幫扶責任,突出幫扶重點,進一步加大資源投入力度,著力推進8個合作共建示范園區建設,強化產業和項目對接,將園區打造成為本地產業梯度轉移首選地。全面深化縣域對口幫扶工作,進一步理順縣域產業園區合作共建關系,建立更具實效的合作共建體制機制,打造產業梯度轉移對接的新陣地。(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ㄆ撸┘訌妵H產能合作,引導優勢產能向外轉移發展。
1.加強對國際產能合作的統籌引導。制定我省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實施方案,完善引導對外投資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簡化項目審批和外匯審查手續,為人員出入境和機器設備及零部件通關提供便利。建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信息發布平臺、產能合作項目庫,定期發布境外投資熱點。(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經濟和信息化委,海關廣東分署、人行廣州分行,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領域合作。支持企業參與沿線地區智慧城市、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珠海—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合作項目、碧桂園“森林城市”項目、斐濟臨港工業園建設項目等重大合作項目。支持華為、中興等企業積極參與沿線國家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工程機械、電氣設備等產品輸出。(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加強與重點國家(地區)主要交通節點城市和港口合作,建設境外加工制造、資源開發、科技研發和物流型園區,重點推進馬來西亞馬六甲皇京港及臨海工業園、伊朗格什姆自貿區、沙特吉贊經濟城等合作項目建設。加強央地合作、產融合作,建立“走出去”合作戰略聯盟,集中優勢資源為園區及入園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撐服務。(省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ò耍┘訌姳O督管理,遏制產能盲目擴張。
1.控制重點行業產能總量。嚴格執行國家投資管理政策,嚴禁違規建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嚴格執行國家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業準入標準,從產品質量、環境保護、能耗和綜合利用、工藝和裝備、安全職業衛生和社會責任等方面,對在建、新建項目提出從業要求,加強項目的事中事后監管,配合國家公告符合條件的生產線和企業名單。(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分類妥善處理在建違規項目。對未按土地、環保和投資管理等法律法規履行相關手續或手續不符合規定的違規項目,各市政府要按照要求進行全面清理。未開工的違規項目,一律不得開工建設;不符合產業政策、準入標準、環保要求的違規項目一律停建。對未予認定的在建違規項目一律不得續建,由地方政府自行妥善處理;對隱瞞不報的在建違規項目,一經查實,立即責令停建,金融機構停止發放貸款,國土、環保部門依據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予以處理,對涉及失職瀆職和權錢交易等問題的予以嚴肅查處,對監管不力的要嚴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省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人行廣州分行,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引導新增產業投資合理布局。加強全省重大項目規劃布局,防止新興產業出現重復投資和過剩產能。引入行業協會等第三方機構,對主要行業的市場需求、產能等進行定期評估,發布全省產業投資晴雨表。(省發展改革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三、組織保障與督查考核 ?。ㄒ唬┘訌娊M織領導。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建立去產能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行動計劃的實施,省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在2016年5月份前出臺完善配套政策,加強協作配合。國土部門要進一步加強供地用地管理,把好土地關口;環境保護部門要繼續強化環境監管,管好環保門檻;金融部門要改進和加強信貸管理,用好金融政策。各地要建立處置“僵尸企業”領導協調機制,制定處置“僵尸企業”實施方案,提出單個企業具體處置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以及負責人。省國資委及各地級以上市政府要成立國資系統處置國有“僵尸企業”領導小組或工作小組,制定實施方案,統籌推進國有“僵尸企業”處置工作。省市共同加強宣傳引導,做好政策解讀,營造去產能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
?。ǘ娀斦С帧J∝斦鶕鞯厥小敖┦髽I”處置方案實施情況和進度,對各地市處置“僵尸企業”職工安置費用實行財政專項補貼,補貼幅度與處置進度直接掛鉤,鼓勵加快企業處置進度。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優先用于解決國有“僵尸企業”及特困企業的職工欠薪、生活費、經濟補償等歷史遺留問題。各地應將原用來補貼“僵尸企業”的資金預算,用于收購“僵尸企業”過剩設備報廢和補貼下崗職工安置。
?。ㄈ┩晟苾r格政策。按照體現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成本的原則,深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差別電價政策,各地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優惠電價政策進行清理整頓,禁止自行實行電價優惠和電費補貼。對國家限定的高耗能行業,能耗、電耗、水耗達不到標準的產能,實施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水價。
(四)實施綠色金融政策。對整合過剩產能和并購“僵尸企業”的市場主體,積極穩妥開展并購貸款業務,合理確定并購貸款利率,貸款期限可延長至7年。完善相關配套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對“僵尸企業”實行免息停息以及寬松的還本付息政策,降低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僵尸企業”成本。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施有針對性的信貸指導政策,加強和改進信貸管理。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企業兼并重組整合過剩產能、轉型轉產、產品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向境外轉移產能、開拓市場的信貸支持。加大企業“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適當簡化審批程序,完善海外投資保險產品,完善“走出去”投融資服務體系。
?。ㄎ澹┘訌姸讲榭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要將去產能行動計劃各年度目標分解落實到各有關部門和各地市,并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對各地、各部門去產能工作的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各地、各部門要將去產能工作納入年度工作重點,確保落實到位,并于每季度結束后5個工作日內將本季度推進落實去產能工作進展情況報送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匯總報省政府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視情況采取下達督查通知書、組織實地督查、提請省政府領導約談、掛牌督辦等方式推動工作落實。將處置“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工作列入相關考核項目。對國有“僵尸企業”處置工作設定專項考核指標,列入國有企業主要負責人考核體系。對違法違規建設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監管不力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對未按規定停止“僵尸企業”補貼和取消各種形式保護的市縣政府和部門,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附件: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目標表

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去庫存行動計劃(2016—2018年)
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切實做好我省去庫存工作,根據《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與工作目標
?。ㄒ唬┛傮w要求。
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要求,采取加大棚改安置和住房保障貨幣化力度、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農民工市民化、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組建專業化房屋租賃平臺等措施,按照省級統籌、屬地責任、因城施策、突出重點、有序推進的原則,逐步減少我省現有房地產庫存,推動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構建多層次、全口徑住房保障體系,積極促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均等化,提高人民居住水平,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二)工作目標。
1.全省商品房庫存規模逐步減少。到2018年底,全省商品房庫存規模比2015年底的1.6億平方米減少約12.5%,即在全部消化2016—2018年供應溢出約630萬平方米商品房的基礎上,力爭再化解2000萬平方米的商品房庫存。各城市負責化解1000萬平方米商品房庫存,其中2016年化解250萬平方米,2017年化解350萬平方米,2018年化解400萬平方米。在此基礎上,按照“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政策扶持”的原則,搭建市場化、專業化、規?;》孔赓U平臺,在各地政府、金融機構支持下,通過收購或長期租賃成批量中小套型庫存商品房,出租給有需求人群,化解1000萬平方米商品房庫存。具體工作方案由省國資委會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制定。
2.各城市去庫存周期基本達到合理區間。根據各地商品房庫存規模和房地產市場實際,將全省城市分為四種類型,實行“一類一策”去庫存政策。一類城市為庫存規模大、需求旺盛的城市,包括佛山、惠州、中山、清遠等4個城市。二類城市為庫存規模較大、需求較旺盛城市,包括江門、肇慶、東莞、韶關、汕頭、茂名、湛江等7個城市。三類城市為庫存規模小、需求平穩的城市,包括河源、梅州、陽江、云浮、潮州、揭陽、汕尾等7個城市。四類城市為住房限購的廣州、深圳市以及庫存規模小、需求旺盛的珠海市,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行動計劃,落實國家和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總體要求與目標任務。到2018年,各地級以上市商品住房去庫存周期基本控制在16個月以內,非商品住房去庫存周期明顯縮短。去庫存具體任務見《2016—2018年廣東省去庫存任務表》。
二、重點任務與政策措施 ?。ㄒ唬┘哟笈锔陌仓煤妥》勘U县泿呕Χ龋蛲ㄉ唐贩颗c保障房通道。
2016—2018年全省計劃完成棚戶區改造16萬戶,其中通過貨幣化安置4萬戶左右。各地要加快制訂實施意見,采取提高貨幣化安置獎勵標準、協助群眾購買安置住房等措施,引導棚戶區改造居民優先選擇貨幣化安置。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實施貨幣化安置的棚戶區居民給予房屋評估價格10%—20%的獎勵。商品住房庫存規模較大、去庫存周期較長的城市,按照原則上不低于50%的比例確定本地區棚改貨幣化安置目標。商品住房去庫存周期超過16個月的城市,原則上不再新建公共租賃住房,主要通過發放補貼或購買、租賃商品房籌集房源等方式提供住房保障。(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ǘ┡嘤》孔赓U市場,逐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
通過政策性銀行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支持、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資本金注入、保障房資產注入等措施,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收購或長期租賃庫存商品房,以公共租賃住房形式出租,成為大型公共租賃住房供應企業,為去庫存、滿足外來務工人員及新就業大學畢業生等群體住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賃市場提供新渠道。構建多層次、全口徑城鎮住房保障體系,主要采取公租房貨幣化方式,逐步將公共租賃住房保障范圍擴大到外來務工人員等非戶籍常住人口;按照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將住房保障逐漸覆蓋到符合條件的各類人群。采取加大銀行信貸資金支持、財政資金補貼、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措施,鼓勵房地產中介企業、物業服務企業等發展成為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形成“薄利多租”的住房商業模式。鼓勵各地購買或租賃商品房用作鄉鎮學校教師、衛生院醫護人員中住房困難群體的周轉宿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通過發放住房補貼或購買、租賃商品房方式,解決引進人才住房問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國資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廳、教育廳、衛生計生委,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
?。ㄈ┲С诌M城農業人口置業,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
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要積極配合中國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搭建“農民安家貸”等信貸平臺,大力支持農民購房。(省發展改革委、公安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中國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ㄋ模┤∠^時的限制性措施,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
對商品住房項目停止實施“90平方米以下套型住房占全部套型70%以上”的要求。切實貫徹落實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調整房地產市場外資準入和管理的相關政策;有條件的城市可放開香港、澳門居民購房限制。廣州市應及時調整執行住房限購政策的行政區域范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發展改革委、商務廳、工商局,人行廣州分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ㄎ澹┘哟缶用褓彿拷鹑凇⒍愂罩С至Χ?,降低居民購房成本。
認真落實國家有關個人住房金融、稅收等各項優惠政策。經廣東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確定的地區,居民家庭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的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降低為20%.落實國家調整房地產交易環節契稅、營業稅優惠政策。積極推動外來務工人員、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繳存住房公積金,通過優化服務提高住房公積金使用效率。開展住房公積金繳存省內異地互認,推動城市間住房公積金調劑使用。研究開展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資產證券化業務和“公轉商”、“商轉公”試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財政廳、地稅局,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
?。┲С掷吓f社區居民置換新房,改善群眾居住條件。
鼓勵各地通過發放住房補貼等方式,支持城市老舊社區居住超過一定年限、只擁有一套住房或無自有住房的戶籍家庭購買商品住房,補貼面積標準不低于城鎮居民家庭小康水平住房面積。鼓勵各地優先回購有換房需求的老舊社區居民住房作為公共租賃住房。(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七)多渠道降低商品房建設成本,穩定商品住房價格。
全面清理房地產開發和交易過程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切實降低房地產開發和交易成本。鼓勵各地搭建商品房團購、團租平臺,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支持有實力、信譽好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開展企業、項目的兼并重組及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在企業落實債權債務責任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被兼并企業逾期、到期的銀行貸款給予展期或轉貸,對兼并重組后的企業綜合授信給予并購貸款支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金融辦,廣東銀監局)
?。ò耍┻m度調整商品房供應結構,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在規劃條件許可前提下,適度允許庫存房地產項目調整房屋用途、套型結構。在不改變用地性質和容積率前提下,允許在建商品住房項目適當調整套型結構。支持各地政府出臺政策,引導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將庫存工業、商業地產改造為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將庫存商品房改造用于扶持養老、旅游等事業發展。(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國土資源廳、經濟信息委、民政廳、科技廳、旅游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九)強化土地供應和房地產市場聯動,合理控制商品房供應規模。
各地要進一步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研判,科學管控土地供應規模和時序,嚴格控制農村新增宅基地審批。根據商品房庫存規模及去庫存任務完成情況,適度調節相應類型土地供應規模,必要時暫停新增房地產開發用地供應。優化“三舊”改造政策,統籌平衡商業、辦公、工業等改造項目規模。(省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
(十)完善交通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促進區域間房地產市場均衡發展。
加快推進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網建設,加強各城市軌道交通的互聯互通。完善城市外圍地區交通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重點加快推進廣州與清遠、佛山,深圳與惠州、東莞的軌道交通網絡銜接和建設,為支持跨地區購房、滿足住房外溢需求提供便利條件。各地要加強城市公共資源均等化配置,在庫存商品房規模較大、庫存項目相對集中的區域內,整合庫存項目間公交站點、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實現功能共享。(省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教育廳、衛生計生委,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十一)引導開發商自持物業經營,促進房地產開發模式轉型升級。
鼓勵開發商自持物業經營,由快速開發銷售模式向城市綜合運營模式轉型。政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建設發展總部經濟園區、新興產業基地等合法合規用房,優先適度向自持物業企業商品房傾斜。對領取商品房預售許可證超過3年以上尚未出售的商業、辦公、工業等商品房,通過土地、規劃、金融、稅收等政策加快轉化為開發商自持物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地稅局、金融辦,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三、組織保障與督查考核 ?。ㄒ唬┞鋵嵳黧w責任。各地級以上市政府要切實承擔房地產去庫存工作的主體責任,抓緊研究制訂本市2016—2018年去庫存行動計劃及2016年度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工作措施、部門分工、時間節點等要求,周密部署,認真組織實施,確保按時完成工作任務。各市工作計劃及2016年度計劃應于2016年3月底前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備案;2017年、2018年的年度計劃于上年年底前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備案。每季度末向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報送去庫存進展情況,年底前報送年度任務完成情況。
(二)加強部門協調聯動。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作為房地產去庫存工作牽頭部門,要切實加強統籌協調和工作指導,確保各項工作措施銜接順暢。發展改革、財政、交通、國土等部門要制定相關配合政策。其他相關部門和機構要積極配合做好去庫存各項工作。
?。ㄈ┘訌姼櫠睫k。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要制訂督查方案,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工作落實情況實行全過程跟蹤督查。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將去庫存工作納入年度工作重點,確保落實到位,并于每季度結束后5個工作日內將工作情況報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匯總報省政府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視情況采取下達督查通知書、組織實地督查、提請省政府領導約談、掛牌督辦等方式推動工作落實。將去庫存工作納入相關考核項目,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按有關規定嚴格問責。
附件:2016—2018年廣東省去庫存任務表
 
 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去杠桿行動計劃(2016—2018年)
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切實做好我省去杠桿工作,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根據《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與工作目標
?。ㄒ唬┛傮w要求。
落實國家關于去杠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工作部署,堅持去金融杠桿與降融資成本并舉,防金融風險與促改革創新兩手抓,按照“去杠桿、防風險、保穩定、促發展”的總體思路,著力推動金融去杠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金融平穩健康發展,有效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支持我省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ǘ┕ぷ髂繕?。
1.確保金融機構杠桿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加強對金融機構杠桿率及管理現狀的監督檢查,持續監測資本充足率、流動性風險監管等指標,推進落實金融機構去杠桿,督促金融機構杠桿率達標。到2016年底,地方法人銀行機構杠桿率達到銀監會規定的4%的監管最低要求,個別高風險農信社資本充足率得到補充;證券、期貨機構凈資本/各項風險資本準備之和不低于100%,凈資本/凈資產不低于40%;保險公司杠桿率基本達標,償付能力有效提升;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杠桿率符合相關監管要求。到2018年底,地方法人銀行機構杠桿率保持達標;證券、期貨機構杠桿率符合相關監管指標體系要求;保險公司杠桿率全面達標;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杠桿率保持達標。
2.確保金融業務主要風險指標達到監管要求。強化金融業務風險防控,推進金融產品去杠桿,合理控制銀行融資項目、證券投資業務和保險資金投資業務杠桿水平,加強期限配比管理,確保金融業務主要風險指標達到監管要求。
3.確保金融行業安全平穩運行。完善地方金融工作部門與中直駐粵金融監管部門溝通協商機制,認真落實屬地管理職責和監管部門責任,加強全方位金融監管,有效防范各類金融風險,切實維護地方金融穩定,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到2018年底,全省銀行機構不良貸款占比保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個別機構流動性風險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4.確保金融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按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的總體要求,有效改善各類金融服務,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優化信貸投向,著力降低融資成本,有效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到2018年底,全省金融業增加值達到6500億元,占GDP比重7.5%以上;力爭全省上市企業達到50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1300家,區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達到1.6萬家;直接融資占全部融資金額的比重超過35%。 二、重點任務與政策措施 (一)全面開展排查,有效推進去杠桿工作。
1.落實國家去杠桿工作部署。加強與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銜接,及時落實國家去杠桿的要求和部署,明確我省去杠桿的重點領域,積極配合國家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省金融辦、商務廳)
2.開展去杠桿風險排查。組織各金融機構開展去杠桿風險排查,全面摸清我省金融杠桿的情況,分析研判去杠桿可能造成的風險和影響,確定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風險點”,研究應對措施,制定防范化解風險的預案。(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省金融辦、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推動金融機構去杠桿。督促金融機構加大資本補充力度,通過增加自有資本降低杠桿。尤其是資本充足率不達標的農信社,要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加快改制進程。對杠桿偏高的金融機構,采取減少風險資產、規范同業業務、控制新增投放及控制表外業務過度擴張等措施,避免資金空轉,降低資產規模,并通過降低資產業務的風險級別,把高風險業務調整為低風險業務等辦法,進一步降低杠桿。(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省金融辦)
4.促進金融產品去杠桿。高度關注金融服務對象的杠桿水平,提高融資項目的自有資金或保證金比率,嚴控高杠桿、高風險融資項目,不斷提高防控風險能力。督促證券、期貨機構落實監管要求,加強融資融券、資產管理等業務風險控制,壓降證券投資業務杠桿水平。(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
(二)密切關注去杠桿動態,及時做好預警處置。
1.加強監測預警。建立去杠桿監測和信息通報機制,加強省金融辦與人行廣州分行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以下合稱“一行三局”)、省有關部門以及地方政府的信息共享和溝通協調。推進廣東金融產業指數及安全信息監測系統建設,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金融風險的監測及預警。(省金融辦,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落實部門工作職責。金融各行業監管、主管部門切實履行一線把關的職責,加強監測監控,強化日常監管,通過監督檢查、風險排查、投訴舉報等多種途徑,及時發現問題。(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省金融辦,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及時應急處置。研究制定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金融風險重點問題監測預警制度,制定和完善金融各行業應急預案,明確監測、預警和報告流程,對金融風險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預警、及時處置。(省金融辦,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ㄈ┣袑嵓訌姳O管,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風險。
1.強化銀行機構風險管理。督促銀行機構真實反映、妥善處置不良貸款;盯防大客戶、過度授信、多頭授信和關聯授信風險;監測房地產行業風險,加強房地產信貸壓力測試,穩妥應對房企信貸風險事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補充資本,防范化解單體機構風險。嚴格規范銀行機構運用理財資金直接投資或通過非銀行機構、資產交易平臺等間接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確保銀行機構按照審慎管理要求計提各項撥備,實事求是做好加權風險計量,在源頭上防止過度授信。(廣東銀監局,各相關地級以上市政府)
2.落實證券、期貨風險管控措施。規范證券、期貨公司信息系統外部接入,嚴禁通過信息系統外部接入開展違法證券業務為場外融資提供便利;清理參與配資的資產管理產品,強化資產管理業務監管。堅決清理私募資產管理產品下設子賬號、分賬號、虛擬賬戶等情形,有序規范涉嫌配資的優先級委托人享受固定收益、劣后級委托人以投資顧問等形式直接執行投資指令參與股票投資的私募資管產品。持續關注利用一人多戶、線上轉線下等方式開展的新型場外配資活動風險,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加強理財、證券、期貨投資知識宣傳,開展中小學金融理財知識教育,不斷提高群眾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識別能力。(廣東證監局)
3.加強保險公司資產配置審慎性監管。保險機構將保險資金用于股票等高風險投資,對資產收益率、現金流和償付能力造成影響的,要及時進行壓力測試和風險評估,并視情況采取監管措施。加強風險監測分析和風險量化分析,對發現的風險隱患及時進行風險提示、窗口指導和風險質詢,強化保險機構主體責任,落實風險防控措施。(廣東保監局)
4.控制地方政府債務及企業、公司債券風險。完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機制。做好存量債務置換工作,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向市場化方向轉型。完善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加強或有債務監控,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存量項目改造,爭取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減少地方政府債務,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建立企業、公司債券定期稽察制度,重點查處擅自改變募集資金用途、重大資產重組未及時披露等違規行為。利用第三方信息系統加強在線監管,對企業、公司債券兌付情況進行跟蹤,提前告知、確保按期支付;對個別企業、公司兌付風險第一時間協調地方政府介入處理。(省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5.加強各類交易場所及相關機構監管。加強對股權交易中心、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產權交易所等交易場所的日常監管,督促交易場所完善交易制度和規則,提高風險防控水平。重點查處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違規開展金融業務,及時糾正違規行為。加強交易場所業務創新指導,強化產品風險提示,做好投資者教育及保護工作。加強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機構的監管,嚴控杠桿率過度增長,切實防范風險。完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信息報送和監測系統,推行分類監管評級,強化非現場監管,不斷提升營運水平和風控能力。(省金融辦、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ㄋ模┘涌焯幹貌涣假J款,提高金融資產質量。
1.有序打破剛性兌付預期。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按照“一項目一對策”和市場化處置原則,妥善處置各類信托產品、私募資產管理產品等出現的兌付問題,提高公眾風險意識,緩解剛性兌付壓力。(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
2.加快不良貸款處置。開展貸款質量真實性核查,引導商業銀行加快不良貸款核銷和處置進度。充分發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市場處置主體作用,通過盤活重整、壞賬核銷、不良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積極推動不良資產處置工作。加大對失信行為和逃廢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對有逃廢債務行為的企業實際控制人依法采取懲戒措施。提高案件訴訟、審查辦理及處置執行效率,加快不良貸款處置進程。(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公安廳、工商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盤活“僵尸企業”金融資產。簡化“僵尸企業”產權、股權交易評估、轉讓、登記等程序,建立“僵尸企業”產權、股權交易信息發布平臺,加強信息共享。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及各類資產交易或管理公司的平臺作用,對“僵尸企業”有價資產進行重新整合,利用資本市場等途徑盤活企業資產。穩妥有序推動“僵尸企業”重組或退出市場,支持金融機構盤活沉淀在“僵尸企業”的金融資產。(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國資委,廣東銀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4.完善貸款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鼓勵銀行機構加強與保險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合作,穩步擴大“政銀保”等試點范圍,完善貸款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省金融辦,廣東銀監局、廣東保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5.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金融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加快建設覆蓋全省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加快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建設,探索建立企業和個人信用評價標準體系。推進建設互聯網征信中心,扶持發展信用評級機構、征信公司等,提升信用信息和征信結果應用水平。(省發展改革委、金融辦,人行廣州分行,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ㄎ澹﹪绤柎驌舴欠Y,切實維護金融秩序。
1.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各級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工作機制,由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明確專門機構和專職人員,落實職責分工,優化工作程序,強化制度約束。落實各行業主管、監管部門監督管理職責,加快建立監測預警、舉報獎勵、責任追究、“正面清單”等制度,形成處置非法集資工作合力。(省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加大打擊和善后處置力度。堅持主動治理、打擊和處置相結合,壓增量、減存量,從重從快打擊各類非法集資違法犯罪,積極穩妥處置已發案件,確??傮w風險不斷減少。對互聯網金融、民間借貸、私募股權基金等非法集資案件高發領域開展專項清查整治行動,著力查處一批大案要案,保持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犯罪的高壓態勢。依法妥善做好跨省重大案件的善后處置工作,落實維穩屬地責任,暢通群眾訴求反映渠道,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有效維護社會穩定。(省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做好教育防范工作。建立健全常態化的宣傳教育工作機制,提高宣傳教育的廣泛性、針對性、有效性,實現宣傳教育廣覆蓋,以法律政策解讀、典型案件剖析、投資風險教育等方式,引導廣大群眾能識別、不參與、敢揭發非法集資活動。指導金融機構加強內部管理和金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確保分支機構和員工不參與非法集資。發揮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社會組織職能作用。加強廣告監測和檢查,強化媒體自律責任,封堵涉嫌非法集資的資訊信息。(省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六)推動直接融資發展,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1.支持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鼓勵優質中小企業、科技企業等改制上市、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以及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注冊掛牌,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研究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到創業板上市的制度設計,推動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到創業板發行上市。支持各類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和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加快發展,鼓勵股權投資基金加大對有意向改制上市企業的股權投資,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造步伐。推進廣州、前海和廣東金融高新區三大股權交易中心創新發展,為小微企業提供掛牌展示、投融資對接、培訓咨詢、私募證券發行、轉讓等服務。依托廣州股權交易中心建設“中國青創板”,打造青年大學生創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推動建立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與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的轉板機制。(省金融辦,廣東證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拓寬企業債務融資渠道。支持運作規范、償債有保障的企業通過發行公司信用債調整債務結構。推動省內企業、公司在銀行間市場發行超短期融資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企業債、資產支持票據、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產品等進行直接融資,鼓勵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組織引導具備高成長性的科技中小微企業以“區域集優”模式發行集合票據、集合債券。(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積極推動“險資入粵”。加強與保險機構對接,積極推介項目,吸引保險資金擴大對廣東的項目投資,引導保險資金以債權、股權、基金、PPP等投資模式,支持產業園區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等。(省金融辦、發展改革委,廣東保監局)
4.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融資。培育發展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保險等互聯網金融新業態,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規范發展,提高融資效率,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落實互聯網金融監管職責,加強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日常監管和風險預防處置工作。推動互聯網金融自律組織建設,在行業準入、教育培訓、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強自律管理,建立行業自律準則和業務基本規范,做好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訓教育,促進規范經營。(省金融辦、工商局,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省通信管理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ㄆ撸┲灮刨J結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1.優化信貸投向。落實國家宏觀審慎管理要求,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落實差別化信貸政策,支持、引導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強授信機制、業務流程、產品開發等領域的創新,積極改善金融服務,加大對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發展綠色信貸,創新綠色信貸服務,加大對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支持工業企業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未取得合法手續的新增產能建設項目,一律不得給予授信;對長期虧損、失去清償能力或環保、安全生產不達標且整改無望的企業及落后產能,堅決壓縮退出相關貸款。(廣東銀監局、人行廣州分行)
2.改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認真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創新改善中小微企業投融資機制的若干意見》(粵府〔2015〕66號)的各項政策措施,支持銀行機構設立小微企業專營機構,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在落實現有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政策基礎上,支持銀行機構根據自身風險偏好、風險管理水平和各地經濟金融環境,對不同地區的分支機構設置差異化的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目標。(廣東銀監局、人行廣州分行)
3.努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鼓勵銀行機構完善內部配套制度,就合理設定貸款期限、創新還款方式、開展自主續貸等制定具體的操作辦法,多種方式減輕小微企業還款壓力,降低其資金周轉成本??茖W運用循環貸款、年審制貸款等便利借款人的業務品種,合理采取分期償還貸款本金等更為靈活的還款方式,減輕小微企業還款壓力??s短企業融資鏈條,清理整頓金融服務亂收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債務負擔。(廣東銀監局、人行廣州分行、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金融辦)
4.深入推動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將金融科技產業融合推廣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轉移園、專業鎮等,設立科技金融專業服務機構,打造科技金融“一站式”服務平臺。對列入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企業,鼓勵銀行機構統一開展授信合作,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發放信用貸款。鼓勵銀行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貿易融資和存貨、清單、應收賬款等抵質押貸款業務,滿足科技創新企業融資需求。(省金融辦、科技廳,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5.探索開展投貸聯動試點。由銀行機構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合作篩選科技創新企業,開展“股權+銀行貸款”和“銀行貸款+認股權證”等融資創新。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支持條件成熟的銀行機構探索開展投貸聯動,通過設立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等形式,向園區內科技企業開展直投業務,參與企業每年的盈利分紅。(省金融辦,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各相關地級以上市政府)
三、組織保障與督查考核 ?。ㄒ唬┘訌娊M織領導。省金融辦牽頭會同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經濟和信息化委、商務廳等有關部門和“一行三局”建立去杠桿聯動工作機制,落實專門人員,加強對去杠桿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推進。各地級以上市政府要落實屬地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制度,充實機構人員,統籌推進和組織實施去杠桿防風險的具體工作,切實加強屬地監管和風險處置。
?。ǘ┘訌妳f調配合。建立省金融辦與“一行三局”和有關部門的定期會商及信息共享制度,密切關注金融風險重點領域,監控去杠桿對企業等多方資金鏈的影響,加強去杠桿風險監測和信息通報。建立完善去杠桿監測和金融風險預警機制,落實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報告和應急處置等相關工作職責。加強部門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強宣傳引導。大力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加強對投資者金融風險警示教育,提高投資者風險意識。繼續開展防范打擊非法集資宣傳教育活動,增強社會公眾對非法集資行為的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
?。ㄋ模┘訌姼櫠睫k。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認真研究制定去杠桿的具體措施和工作計劃,進一步細化工作目標和進度安排,分階段設立考核指標,抓緊推進落實去杠桿工作。省金融辦牽頭制定督查方案,進一步細化各項工作任務的責任單位、工作目標及完成時限,對各地、各責任單位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督查。各地、各責任單位要于每季度結束后5個工作日內將本季度推進落實去杠桿工作進展情況報送省金融辦匯總報省政府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視情況采取下達督查通知書、組織實地督查、提請省政府領導約談、掛牌督辦等方式推動工作落實。對履行金融監管職責不力、出現金融風險的地方政府,將按有關規定嚴肅追責。 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降成本行動計劃(2016—2018年)
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切實做好我省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工作,根據《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與工作目標
?。ㄒ唬┛傮w要求。
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落實好國家政策和創新本地政策措施相銜接,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打出“組合拳”,通過進一步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實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人工成本、企業稅負成本、社會保險費、企業財務成本、電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和企業物流成本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ǘ┕ぷ髂繕?。
到2016年底,為全省企業減負約4000億元,其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約200億元、人工成本約250億元、稅負成本約2150億元、社會保險費(含住房公積金)約350億元、財務成本約650億元、電力等生產要素成本約150億元、物流成本約250億元,企業綜合成本較2014年下降5%—8%.同時,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正稅清費,進一步清理規范中介服務項目和收費,健全要素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到2018年底,企業負擔持續減輕,企業活力進一步激發,企業競爭力明顯提升,形成企業發展與宏觀經濟發展良性循環的格局。
二、重點任務與政策措施 ?。ㄒ唬┙档椭贫刃越灰壮杀尽?
1.嚴格落實國家全面清理規范涉企收費措施。鞏固2015年以來國家全面清理規范涉企收費專項行動成果,對國家取消和停征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嚴禁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絕執行。認真落實國家新一輪正稅清費工作部署,做好政策研究及相關測算分析,保證國家政策措施在我省順利實施。(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2.妥善推進部分國家規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省級及以下收入減免工作。對《關于免征中央、省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省級收入的通知》(粵財綜〔2014〕89號)明確免征省級收入的24項國家規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從2016年4月1日起,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6市一并免征其市縣級收入;從2016年10月1日起,其他市免征其市縣級收入。(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加快實施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對省定11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在粵財綜〔2014〕89號文規定免征其中特種作業安全技術考試費、IC卡道路運輸電子證件工本費、勞動合同文本費、職業病診斷及鑒定費、河道管理范圍占用費等5項省定項目省級收入的基礎上,從2016年4月1日起,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6市一并免征其市縣級收入,同時對占用利用公路路產補(賠)償費、村鎮基礎設施配套費、綠化補償費、恢復綠化補償費、船舶排筏過閘費和專利糾紛案件處理費等其余6項省定項目,同步免征其省級及市縣級收入;從2016年10月1日起,其他市縣也按上述規定實施,全面實現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4.實行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對國家和省清理減免后保留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編制目錄清單,明確項目名稱、設立依據、收費標準等,分別在省政府和各主管部門網站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5.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項目。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工作,清理政府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項目,編制并公布中介服務項目清單。取消政府部門設立的區域性、行業性或部門間中介服務機構執業限制、限額管理。除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國家部門規章以及地方性法規、省政府規章按照行政許可法有關行政許可條件要求規定的中介服務事項外,審批部門一律不得設定中介服務。審批部門所屬事業單位、主管的社會組織及其舉辦的企業,不得開展與本部門行政審批相關的中介服務,需要開展的應轉企改制或與主管部門脫鉤。對專業性強、市場暫時無力承接、短期內仍需由所屬(主管)單位開展的中介服務,審批部門必須提出改革方案,明確過渡期限,由省編辦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論證后按程序報批。(省編辦,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法制辦)
6.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經清理規范工作明確保留為行政審批受理條件的中介服務項目,對確有必要的極少數壟斷性較強、短期內無法形成充分競爭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按照從嚴審核、從嚴控制的原則,設立實行政府定價管理的收費項目,并納入政府定價目錄,將我省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項目控制在100項以內;對事業單位提供行政審批中介服務的,省級價格主管部門會同省級財政部門將其收費納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絕大部分行政審批中介服務項目通過市場調節價格,不再由行政事業單位壟斷收費。(省發展改革委,省編辦)
7.規范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開展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整治行動,堅決取締各種亂收費。加強經營服務性收費監管,對少數存在壟斷的收費項目,加強成本監審,完善定價機制。重點加大進出口環節經營服務性收費規范力度,推進落實免除查驗沒有問題的外貿企業吊裝、移位、倉儲費用改革,調整和修訂現有外貿涉企收費政策,規范港口服務收費,適當下調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費率。(省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商務廳,廣東海事局、海關廣東分署、廣東保監局)
(二)降低人工成本。
1.合理調節最低工資標準增長。堅持收入水平增長幅度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相適應,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2016年、2017年最低工資標準暫按2015年5月發布的標準執行,并適當降低最低工資標準增幅,原則上不超過當地同期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長幅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2.加強公共就業服務。統籌推進解決就業難和招工難問題,構建高效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支持開展專場招聘活動,促進批量就業,降低企業招工成本。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和企業用工情況監測,建立行業人工成本信息發布制度,引導企業控制人工成本。(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3.提升企業勞動力技能水平。支持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對參加轉移就業培訓實施費用減免。支持技能晉升培訓,鼓勵企業組織員工參加技能晉升培訓并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支持高技能人才培養,推動校企合作,對技工院校與產業園企業對接成效顯著的給予補貼。(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
4.貫徹落實失業保險支持企業穩定崗位政策。將失業保險基金支持企業穩崗政策實施范圍由兼并重組企業、化解產能過剩企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等三類企業擴大到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對依法參加失業保險并足額繳費、上年度未裁員或裁員率低于統籌地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的企業,鼓勵其申請穩崗補貼,按該企業及其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總額的50%發放援企穩崗補貼,所需資金從失業保險基金中列支。(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ㄈ┙档投愗摮杀?。
1.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全面擴圍。在總結2012年我省實施“營改增”試點以來工作成效基礎上,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將剩余的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全部納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范圍,全面打通企業抵扣鏈條,實行不動產進項稅抵扣,增加企業增值稅進項抵扣。完善征管服務措施,引導企業推進經營管理創新,加強財務核算,積極取得抵扣憑證,用足抵扣政策,降低稅收負擔。(省財政廳、地稅局,省國稅局)
2.落實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負政策。落實國家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負政策,以及進一步簡并增值稅稅率等措施,加大工作落實力度,全力服務制造業企業發展。(省財政廳,省國稅局)
3.落實小微企業一攬子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力度落實國家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方面稅收優惠政策,簡化辦理程序,優化納稅服務,力爭實現每個小微企業應享盡享,切實減輕小微企業稅收負擔。(省財政廳、地稅局,省國稅局)
4.落實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全面落實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政策,以及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政策措施,落實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加強政策宣傳,改進稅政服務,保證政策實施到位。(省財政廳、地稅局、科技廳,省國稅局)
5.爭取國家財稅政策支持并在我省先行先試。在符合稅制改革方向和防止形成稅收政策洼地的前提下,爭取國家支持我省在天使投資、眾創空間等方面先行開展相關財稅政策創新試點,給予稅收優惠支持;爭取國家支持在廣東自貿試驗區試點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降低企業運輸成本。(省財政廳、地稅局,省國稅局)
?。ㄋ模┙档蜕鐣kU費成本。
1.優化社保險種結構。按照國家統一部署,落實精簡歸并“五險一金”政策,抓緊制訂實施方案,進一步優化社保險種結構,降低社保運行管理成本,更好實現互濟功能。(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財政廳)
2.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維持較低的社會保險費率水平,促進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保制度。從2016年下半年起,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城鄉一體化,逐步將單位費率下調到5.5%左右。從2016年3月1日起,將失業保險單位費率從1.5%下調至0.8%。在繼續貫徹落實2015年10月1日工傷保險平均費率從0.63%下調至0.43%的基礎上,2016年指導各市制定實施八類工傷保險行業基準費率政策,對執行新費率后行業基準費率升高的,繼續實施階段性下調費率措施。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推進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
3.妥善處理養老保險欠費歷史遺留問題。按照“先入軌、緩補繳”原則,推動企業全員足額參保,深入推進全民參保登記計劃,繼續解決未參保職工參保問題;抓緊出臺靈活就業人員參保辦法,推動靈活就業人員參保;2016年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7%.在以上措施基礎上,按照依法依規、統籌兼顧、實事求是、分類處理的原則,妥善解決養老保險欠費歷史遺留問題,既依法維護職工權益,又充分考慮企業的正常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地稅局)
4.降低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將我省住房公積金繳存上限從20%降低至12%,繳存基數上限從月平均工資的5倍降低到3倍。引導企業根據自身生產經營狀況在5%—12%之間自行確定合適的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對繳存住房公積金確有困難的企業,可經單位職工代表大會或工會討論通過后,申請降低繳存比例至5%以下或者緩繳住房公積金。(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財政廳)
(五)降低財務成本。
1.減輕企業融資成本。通過增信和貼息等措施引導銀行機構優化信貸投向,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對我省重點產業和項目的信貸支持。鼓勵銀行機構進行業務創新,合理設定貸款期限,創新還款方式,減輕小微企業還款壓力,降低資金周轉成本。合理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充分發揮廣東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作用,引導金融機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企業上市、赴新三板掛牌,提升企業直接融資能力。扶持我省區域性股權市場發展,擴大債務融資工具發行,引導企業積極運用交易所公司債、區域股權市場私募債、銀行間市場非金融機構債務融資工具等直接融資手段,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省金融辦、財政廳,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
2.創新完善中小微企業投融資機制。全面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創新完善中小微企業投融資機制的若干意見》(粵府〔2015〕66號),推動建立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和融資對接平臺、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企業融資政策性擔保和再擔保機構、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企業轉貸方式創新試點、企業抵質押物拓展等各項工作落地生效,切實緩解中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金融辦,人行廣州分行)
3.運用地方政府置換債券減輕企業債務成本。在財政部下達的限額內,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中用于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政府債務,降低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舉債融資成本,拉長償債期限,緩解相關企業償債壓力。(省財政廳)
4.運用政策性產業基金減輕企業資金壓力。用好各級財政投入設立的各類政策性基金,加強對受托機構的銜接和督促,推動改善融資機制,帶動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基金所支持的相關產業,減輕企業資金壓力。(省財政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住房城鄉建設廳)
5.支持企業增加技術改造、研發創新投入。采取股權投資、事后獎補等方式支持企業進行新一輪技術改造,通過實施企業研究開發事后獎補、開展創新券補助政策試點、共建面向科技企業孵化器的風險補償金等,支持企業研發創新。對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實施專項支持,以財政投入引導企業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的對接。(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財政廳)
?。┙档碗娏Φ壬a要素成本。
1.調整銷售電價。根據國家部署,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調整我省銷售電價,降低企業用電成本。(省發展改革委)
2.推進電力直接交易。進一步擴大直購電市場規模,增加參與直購電市場的主體范圍,允許大型商業用戶參與直接交易市場,逐步實現大型工商業用戶分批自愿進入市場;完善直購電交易規則,提升市場競爭強度,促進市場主體理性競爭,增強直購電市場活力。(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3.加快電力市場建設。制定實施全省電力市場建設方案,形成相對穩定的中長期交易機制,探索現貨市場、發電權交易等市場品種,逐步構建交易品種齊全、功能相對完善的電力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交易規則,提高市場競爭強度,通過市場競爭實現電力合理定價。開展“西電東送”市場交易體制研究,促進電力資源優化配置。(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
4.推進售電側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售電側市場改革,引入售電公司參與售電市場,逐步向社會資本開放售電業務,有序開放全省工商業用戶進入售電側市場,多途徑培育售電側市場主體,賦予電力用戶用電選擇權,通過售電側市場的充分競爭,降低用戶用電成本,提升售電服務質量。同時,推動電力需求側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用戶用能水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
5.降低企業用地費用。探索依據不同工業(產業)靈活采取彈性出讓年限、只租不讓、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分期供應等多種方式供應土地,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降低企業初始用地成本;盤活工業用地存量以間接增加工業用地供給,促進低效存量工業用地再利用,緩解工業用地供需矛盾。(省國土資源廳)
6.降低油氣使用成本。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和管道燃氣定價機制,根據氣源價格變化情況調整管道燃氣銷售價格。(省發展改革委)
?。ㄆ撸┙档臀锪鞒杀尽?
1.支持物流行業技術創新。鼓勵先進運輸組織方式創新,扶持甩掛運輸、多式聯運等先進運輸方式發展。建設托盤共用系統,實現配送商品一貫化運輸和托盤循環使用;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提高物流運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支持重大物流基地、城鄉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完善全省物流綜合服務網絡,促進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運輸方式有效銜接。(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商務廳)
2.推進物流標準化試點。以托盤標準化及其循環共用為切入點,加快推進廣州、佛山、東莞、中山、肇慶市物流標準化試點工作,加強物流設施設備、信息平臺和服務規范標準化體系建設。通過試點城市間和試點企業間的互聯互動、資源共享,穩步提高物流標準化服務商跨區域服務能力,輻射帶動珠三角地區乃至全省物流標準化水平提升,提高物流運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省商務廳)
3.推動取消普通公路車輛通行費。統籌考慮全省各地取消車輛通行費年票制,各市要結合實際提出實施方案,明確時限安排及債務處理等有關事項,按程序報省政府審批。結合取消年票制工作,開展收費公路清理工作,推動取消到期或其他不符合規定的公路收費項目。(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4.降低高速公路使用成本。探索高速公路建設多元化籌資模式,為降低高速公路使用成本、減輕物流費用負擔創造有利條件。(省交通運輸廳)
三、組織保障與督查考核 ?。ㄒ唬┘訌娊M織領導。省財政廳牽頭成立降成本工作小組,各責任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參與,同時分別指定處級干部為聯絡員。各地級以上市相應明確牽頭部門和各項任務負責部門,協同推進各項工作落實。各責任單位要完善工作機制,細化政策措施和分工安排,制訂具體實施方案,做到有明確分工、有時間進度、有保障措施,確保取得實效。各地、各部門主要負責人要高度重視,切實增強工作責任感,帶頭落實好本單位負責的工作。
(二)加強協調配合。降成本工作涉及部門多,政策措施涵蓋領域廣,各地、各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注重各項政策措施的統籌銜接,增強工作合力。要做好與國家相關部門的溝通匯報,密切跟進國家有關工作部署,使我省行動與國家政策要求銜接一致,并爭取上級部門政策指導和支持,確保各項政策措施既符合國家規定,又切合我省實際,增強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ㄈ┘訌娯斦U稀p免行政事業性收費后,有關部門及所屬事業單位依法履行管理職能所需經費,由同級財政預算予以統籌安排,保障工作正常開展。省財政廳要組織做好評估測算,及時做好經費安排計劃,按規定程序辦理。對其他政策措施所需的必要資金保障,一并進行測算,使各項政策措施切實可行。
?。ㄋ模┘訌娦麄饕龑?。各地、各部門要做好政策措施的解讀宣傳,及時把政策措施講明白,把企業關注的問題講清楚,最大程度發揮好政策效應。要鼓勵企業通過加強自身管理、實施技術改造、實行集約生產經營主動降低成本。要及時發布典型事例信息,回應社會關切,引導社會預期,凝聚行動共識,形成社會各界共同關注支持降成本的良好氛圍。
?。ㄎ澹┘訌姸讲榭己恕C磕瓿跤墒∝斦d組織各責任單位分解年度工作任務,印發各地、各部門執行,并按省政府統一部署,對各地、各部門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各地、各部門將降成本工作納入年度工作重點,確保落實到位,并于每季度結束后5個工作日內將本季度推進落實降成本工作進展情況報送省財政廳匯總后報省政府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視情況采取下達督查通知書、組織實地督查、提請省政府領導約談、掛牌督辦等方式推動工作落實。將降成本工作納入相關考核項目,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按有關規定嚴格問責。
附件:廣東省現行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情況表



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補短板行動計劃(2016-2018年)
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切實做好我省補短板工作,根據《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與工作目標
?。ㄒ唬┛傮w要求。
按照中央關于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的部署,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圍繞薄弱環節,加快水電氣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管網、城際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利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等建設,加大投資于人的力度,全力提升人力資本素質,使勞動者更好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力爭用三年時間,投資11500多億元,實施18項重大工程,使我省農村電網、供水、道路等設施得到明顯改善,粵東西北地區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率、天然氣氣化率、移動寬帶普及率等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信息、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城市地下管網、交通互聯互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人才供給體系與創新發展相適應,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新型城鎮化相協調、與新供給體系相匹配,布局科學、覆蓋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軟硬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ǘ┕ぷ髂繕恕?
1.農村配電網“卡脖子”、“低電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到2018年底,鄉村地區戶均配變容量達到2千伏安/戶,粵東西北農村地區用戶電壓合格率從2015年的98%提高到98.6%以上,供電可靠性大幅提高,電壓合格率及戶均配變容量提前兩年達到國家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要求。
2.天然氣主干管網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到2018年底,省天然氣主干管網拓展到粵東粵西地區,實現全省覆蓋,使全省城鎮居民天然氣氣化率從2015年的26%提高到35%以上,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3.信息基礎設施與“互聯網+”、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發展需要相適應。到2018年底,全省光纖入戶率從2015年的38.9%提升至75%,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粵東西北地區寬帶接入用戶數占全省寬帶接入用戶數比例達到43%,移動寬帶普及率從2015年的44.2%提高到6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4.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健全。到2018年底,全省建成集中式充換電站約500座,分散式充電樁約30萬個,滿足全省約15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形成布點合理、標準統一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5.城市綜合管廊系統逐步建立。到2018年底,全省基本建成城市排水防澇信息化管控平臺;城市建成區16%以上面積降雨就地消納和處理率不低于56%,城市新區硬化地面可滲透地面面積不低于32%;管線安全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升。
6.交通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互聯互通、便捷暢通。到2018年底,高速公路新增通車里程2363公里,新增出省通道6條;高快速鐵路新增運營里程265公里,運營里程約達1625公里;珠三角城際鐵路新增運營里程350公里,運營里程約達495公里;基本建成適應大型船舶需要的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和江海聯運、輻射周邊的內河航道體系;普通公路顯著改善,基本實現行政村100%通客車。
7.水利綜合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18年底,山區五市主要鄉鎮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全省萬畝以上海堤達標率從2015年的45%提高到60%;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從2015年的70%提高到76%;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從2015年的83.4%提高到9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5年的0.48提高到0.497。 8.環境污染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到2017年底,廣州、深圳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地級市建成區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到2018年底,全省劣Ⅴ類水體斷面比例有所下降;粵東西北地區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從2015年的85.5%提高到90%以上,90%以上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市區、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從2015年的87%、73%提高到95%、85%以上,鄉鎮一級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9.人力資本素質全面提升。到2018年底,全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覆蓋率從2015年的29%提高到85%以上,全部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5年的33%提高到46%左右。2016-2018年期間,年均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至630萬人次。
二、重點任務與政策措施 ?。ㄒ唬嵤┬乱惠嗈r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面提升農村配電網供電能力。
開展農村地區“低電壓”治理,建立“低電壓”治理綠色通道,對低電壓問題建立檔案并實行銷號管理,2017年前淘汰S9(1997年前投運)及以下型號高損耗變壓器。加強貧困地區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落實電網精準扶貧工作要求,保障農村地區分布式電源,特別是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的接入和消納。2016-2018年,全省農村電網建設改造投資200億元,有效解決農村配電網電壓不達標問題。(廣東電網公司,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農業廳、扶貧辦,相關地級以上市政府,廣州供電局、深圳供電局)
(二)推進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提高供氣保障能力。
加快陽江、汕頭、廣州南沙等天然氣調峰和儲備設施建設,推進中石化新粵浙管道廣東段、廣西液化天然氣(LNG)項目廣東支線、西氣東輸三線粵閩支干線、粵東粵西液化天然氣(LNG)等氣源工程。啟動粵東、粵西地區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進一步完善珠三角城鎮燃氣管網,拓展粵東西北城市燃氣管網,擴大城市燃氣管道覆蓋范圍。2016-2018年,投資600億元,新增天然氣主干管網約1000公里,建成3000公里,天然氣供應能力增加100億立方米/年,形成多通道、多主體、多氣源的供氣格局。(省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國土資源廳、海洋漁業局,相關地級以上市政府,省天然氣管網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
?。ㄈ┘涌煨乱淮畔⒒A設施建設,打造全國信息化先導區。
1.加快推進超高速無線局域網等無線寬帶網絡建設。實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推進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4G及無線寬帶城市建設工程、公共區域無線局域網絡、超高速無線局域網等項目。加快超高速無線局域網技術研發,推動超高速無線局域網技術在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交通沿線的規?;渴鹋c應用,推廣在原中央蘇區農村地區應用。加大對粵東西北地區寬帶網絡建設的投資力度。2016-2018年,全省新建公眾移動通信基站35.6萬個,新建基站站址3.9萬個。公共區域無線局域網絡熱點新增1.3萬個,無線訪問接入點(AP)新增20.1萬個,基本實現主要公共區域無線局域網絡信號全覆蓋。(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新聞出版廣電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省通信管理局)
2.大力推進光纖到戶。提升光纜網絡覆蓋密度和網間帶寬,按照優化架構、提升容量、調整接入、廣泛覆蓋的原則,建設珠三角光纜網、粵東西北骨干光纜環。實施村村通光纖工程,引導電信運營企業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建立通信機房和光纜接入節點。2016-2018年,投資400億元,新建光纜長度24.4萬公里、光纖端口2538萬個,新增光纖接入用戶1439萬戶,構建“一網三環”全省大容量骨干光纜網。(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新聞出版廣電局、發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
(四)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布局合理、科學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1.制定充電基礎設施發展規劃。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政策措施,統籌編制全省及各地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各市要將充換電設施建設和配套電網建設改造納入城鄉規劃,新建住宅停車位全部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接口;新建城市公共停車場及公共建筑類項目按不低于停車位總數的一定比例配建充換電樁或預留接口,其中廣州和深圳市不低于30%,珠三角地區其他城市不低于20%,粵東西北地區不低于10%.制定出臺充電設施標準,實現充電標準統一規范。(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廳、國土資源廳、交通運輸廳、質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廣東電網公司、廣州供電局、深圳供電局)
2.加快推進充電設施建設。組織推進公交、環衛等公共服務領域充電設施建設和大型商場、文體場館等城市公共充電設施建設。支持用戶居住地建設充電設施,鼓勵開展專業化服務與自行充電相結合的充電設施網絡建設。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加油站建設充電樁,加快構建城際快速充電網絡。積極組織具備條件的黨政機關、公共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建設內部充電基礎設施。大力推動公交電動化,到2018年底,全省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占全部公交車比例超58%,其中純電動公交車占比超46%,基本實現純電動公交車的規?;⑸虡I化運營。2016-2018年,投資608億元,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310座、分散式充電樁28萬個,加快形成多層次的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體系。(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廳、國土資源廳、交通運輸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廣東電網公司、廣州供電局、深圳供電局)
?。ㄎ澹┩七M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制訂出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實施方案,以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為重點,新建主干道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舊城區結合“三舊”及棚戶區改造、道路改擴建、河道治理、地下空間開發及地鐵建設等積極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投資200億元,建設綜合管廊約350公里,其中珠三角9市建設約200公里,粵東西北地區建設約150公里,形成因地制宜、集約高效的綜合管廊系統。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對雨水徑流進行控制與資源化利用,修復城市生態水系,大力提升城市建成區降雨就地消納和城市新區硬化路面可滲透水平,推進排水管網系統、防澇系統和海綿城市建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晟苹ヂ摶ネń煌ňW絡,基本建成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1.加快高速公路建設。進一步優化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全面推進高速公路外通內聯工程、省內干線工程、區內聯網和疏港工程,加快實施高速公路擁堵路段改擴建工程,打通斷頭路,消除交通瓶頸路段。2016年開工建設羅定至信宜(省界)高速、玉林(省界)至湛江高速等2個出省通道;建成廣佛肇高速大旺至封開段,新增1條通往廣西的出省通道。2017年新開工臨武(省界)至連州高速、連山至賀州(省界)高速等2個出省通道;建成寧莞高速路粵閩界至潮州古巷段、武深高速粵湘界至韶贛高速段、港珠澳大橋(通香港、澳門)等出省通道。2018年建成深圳東部過境高速公路,新增1條通往香港的出省通道。2016-2018年,投資2750億元,新增通車里程2363公里,全省開通26條出省通道,實現與周邊省份及港澳地區便捷通達。(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加快高快速鐵路和城際鐵路建設。重點推進珠三角經粵東西北至周邊省區的高快速鐵路通道建設,建設贛深客專、廣汕鐵路等7個項目,總里程1283公里,總投資約2000億元,其中,2016-2018年投資500億元。加快構建珠三角城際鐵路網,建設廣佛環線廣州南站至白云機場段、珠海市區至珠海機場城際橫琴至機場段等17個項目,總里程766公里,總投資約2750億元,其中,2016-2018年投資700億元。(省發展改革委、省鐵投集團,廣鐵集團,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完善港航公共基礎設施。加快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開工建設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等23個港口航道、錨地、防波堤建設工程;重點加強珠江三角洲“三縱三橫三線”高等級航道網建設,基本形成西江干線、北江干流至珠江口港口群的高等級航運主通道。2016-2018年,投資315億元,完成珠海港高欄港區主航道工程、揭陽港大南海東岸公共碼頭防波堤工程等15個沿海港口航道、錨地和防波堤建設工程,提升港口航道等級96公里,完成西江界首至肇慶航道擴能升級工程等12個內河航道項目,提升內河航道等級830公里。(省交通運輸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4.加快普通公路建設。優化普通國省道干線網絡,進一步提升農村公路通達性,提高縣鄉公路通行能力和路況水平。大力推進連接交通樞紐、經濟開發區、產業園區、旅游景區的重點經濟網絡公路建設。開展全省貧困村中200人以上的自然村道路路面硬化建設,優先實施對農村公路中較窄路面道路的拓寬改造工程。2016年-2018年,投資800億元,改造4300公里普通國省道、2000公里縣鄉公路,建設1.5萬公里新農村公路、400公里重點經濟網絡公路,加強普通公路生命防護工程建設,顯著改善普通國省道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新建和改造客運站100個、候車亭4000個,新增通客車建制村2300個,基本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安全便捷、均等一體的農村公路運輸服務網絡。(省交通運輸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ㄆ撸┘訌娝A設施建設,提高水利防災減災和水安全保障能力。
1.提升城鄉水利防災減災能力。加強大江大河防洪骨干工程、“山邊、水邊、海邊”防洪薄弱環節、中小河流治理和海堤達標加固等重點工程建設,確保西江、北江、東江和韓江干流堤圍達標。2016-2018年,投資404億元重點建設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西江干流治理工程、潖江滯洪區建設項目、中小河流治理、海堤加固達標、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工程、練江流域綜合整治水利工程等項目,完善城鄉水利防災減災保障體系。(省水利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優化水資源配置。做好跨區域水資源調度管理,優化區域引調水工程布局,加快推進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雷州半島南渡河引水工程等一批重點區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2016-2018年,投資500億元統籌推進城鎮供水體系、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重點解決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供水問題;推進連山德建水庫、廣州牛路水庫等大中型水庫項目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小型水庫,構建區域水資源配置保障體系。(省水利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加快農田水利建設。2016-2018年,投資90億元繼續推進大中型骨干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完善農村水利保障體系。(省水利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八)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實改善環境質量。
將水污染治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推進城市污染河涌綜合整治,采取控源截污管網、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措施整治全省242個城市黑臭水體;加快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工程等環境基礎設施工程。重點推進粵東西北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和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2016-2018年,投資2600億元,系統實施水面保潔、清淤清障、引流活水、生態河岸、綠化美化等工程,完成廣佛跨界河、淡水河、石馬河、茅洲河、練江、小東江、九洲江、韓江等8條重污染流域綜合治理和170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粵東西北地區新增市、縣、鎮污水處理設施816座,新增處理能力494萬立方米/日,新增配套管網總長9020千米,新增農村污水處理站2.95萬個,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城區、縣、鎮、村全覆蓋;建設粵東西北生活垃圾處理設施42座,處理能力2.19萬噸/日,治理存量生活垃圾處理場37座,新建建筑垃圾消納場80座。(省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海洋漁業局,各有關地級以上市政府)
?。ň牛┩七M現代化教育設施建設,構建新型人才供給體系。
1.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2016-2017年,省財政安排35億元用于支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加快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首批建設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等5所理工科高校和重點理工類學科。推進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省教育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有關地級以上市政府)
2.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制度,構建終身職業培訓體系。開展對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職業農民、退役軍人以及去產能淘汰企業轉崗職工的免費職業培訓行動;完善補貼政策,逐步擴大職業培訓補貼工種的范圍,使培訓補貼政策覆蓋所有去產能淘汰企業職工。通過校企合作改善實訓設施,針對去產能淘汰企業所涉職工的轉崗技能要求,采取“送教進廠”、定向培訓等方式提高技能培訓的質量。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提升各類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總體保持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規模大體相當,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推進省級職業教育示范基地(清遠)首期工程建設,總投資約30億元。(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清遠市政府)
3.加快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推進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建設,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加快基礎教育現代化步伐。統籌義務教育布局規劃和資源配置,縮小區域、城鄉、校際間差距,進一步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有效解決“大班額”問題。實施世行貸款廣東省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示范項目,投資18.3億元支持16個欠發達地區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
三、保障措施與督查考核 ?。ㄒ唬┣袑嵓訌娊M織領導。各地級以上市政府是本地區補短板推進軟硬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切實履行職責,制定具體工作計劃,明確各項工作任務的責任部門,精心組織,扎實推進,早見成效。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將補短板目標任務、重大工程進一步分解落實到各地、各部門。各項重點任務牽頭單位要加強統籌協調和指導服務。
?。ǘ﹥灮椖抗芾頇C制。各地要堅持規劃先行,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底線,在摸清家底、找準問題的基礎上,將補短板任務與發展規劃有效銜接,實施有序建設。補短板各項工作任務要落實到具體項目,相關項目要納入本地區重點項目建設,實施分類管理,在建項目加快進度,儲備項目加快前期工作,形成“建設一批、核準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良性循環。構建縱橫聯動協調機制,各地、各部門之間要主動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加快項目建設進度。
?。ㄈ﹦撔峦度谫Y機制。各地、各部門要把補短板作為重點工作,加強財政預算與補短板投資計劃的銜接,完善政府投資管理。同時,落實國家和省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政策,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通過設立政府引導基金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建設基金,發揮中央財政對我省補短板建設的支持作用。建立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通過“險資入粵”行動和設立融資風險補償金等方式,構建“政銀保企”合作機制,促進融資擔保支持補短板項目建設,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補短板重點領域加大信貸投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投資環境,放寬市場準入,提高政府服務效能,釋放投資活力。
?。ㄋ模﹪栏穸讲榭己恕J“l展改革委要將補短板行動各年度目標分解落實到各有關部門和各地市,并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對各地、各部門補短板工作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各地、各部門要將補短板工作納入年度重點工作,確保落實到位,并于每季度結束后5個工作日內將本季度推進落實補短板工作進展情況報送省發展改革委匯總后報省政府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視情況采取下達督查通知書、組織實地督查、提請省政府領導約談、掛牌督辦等方式推動工作落實。將補短板工作列入相關考核項目,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按有關規定嚴格問責。
附件:廣東省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目標及重大工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