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粵府辦〔2011〕77號 |
━━━━━━━━━━━━━━━━━━━━━━━━━━━ |
印發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 “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 ?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 “十二五”規劃
目 錄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基礎 ?。ǘ┟媾R的形勢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ǘ┗驹瓌t (三)發展目標 三、主要任務 ?。ㄒ唬嵤┚蜆I優先戰略,努力實現充分就業 ?。ǘ┘涌焱七M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實現全民享有社會保障 (三)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ㄋ模┥罨峙渲贫雀母铮瑯嫿ê侠碛行虻墓べY收入分配新格局 ?。ㄎ澹┥罨耸轮贫雀母?,推進人事管理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設 ?。┣袑嵕S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ㄆ撸┨岣咿r民工綜合管理服務水平,促進農民工融入城鎮 ?。ò耍┘涌旃卜阵w系和信息化建設,全面提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水平 四、重大工程項目 ?。ㄒ唬┤肆Y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 ?。ǘ┤肆Y源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工程 (三)公共就業培訓基地建設工程 ?。ㄋ模┤肆Y源開發基地建設工程 ?。ㄎ澹┞殬I能力開發評價建設工程 ?。┕祻突亟ㄔO工程 五、保障措施 ?。ㄒ唬┘訌娨巹潓嵤┕ぷ鞯慕M織領導 ?。ǘ┘訌娙肆Y源社會保障法制體系建設 (三)加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宣傳力度 ?。ㄋ模┘哟筘斦度肓Χ?/p> ?。ㄎ澹┣袑嵓訌娙肆Y源社會保障人員隊伍建設 ? 附件:1.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主要指標 2.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表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是深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為加快推進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跨越式發展,根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發展速度更快、取得成績更大和發揮作用更突出,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面對復雜形勢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和超強臺風、特大暴雨洪澇、低溫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克服重重困難,圓滿完成“十一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全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1.穩定和擴大就業成效顯著。以《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辦法》為核心,具有廣東特色的積極就業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和就業援助能力明顯增強,創業帶動就業工作機制初步建立,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基本形成,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五年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985.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558萬人,城鄉就業人數達到5800萬人,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為28∶39∶33。 2.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社會保障制度覆蓋范圍由城鎮從業人員向城鄉居民擴展,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和保險關系順暢轉移基本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試點工作迅速鋪開,醫療保險城鄉統籌、市級統籌、門診統籌穩步推進,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范圍進一步擴大,工傷預防、補償、康復相結合的制度體系初步建立,生育保險與醫療保險協同推進。全省城鎮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險種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215萬人、5043萬人、1650萬人、2656萬人和2038萬人,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達3556億元,參保總人數和基金結余總量分別比“十五”期末增長136%和212%.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城鄉居民達到970萬人。全省企業退休人員人均養老金達1577元,比“十五”期末增長86.2%,退休人員社區管理率達70.1%,比“十五”期末增長25.6個百分點。 3.人才隊伍建設成就突出。人才規模迅速擴大,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培養引進成效顯著。全省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63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420萬人,高技能人才220萬人。全省院士總數達到86名(含雙聘院士46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048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2人,博士后4300余人。參加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取得高、中、初級合格證書人數累計達46萬人,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人數累計達1017.3萬人。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創新經濟績效和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全國首位。 4.技工教育跨越式發展。以高級技校、技師學院為龍頭,重點技校為骨干,帶動各類技校共同發展的辦學格局初步形成,全省共有技工院校245所,其中國家級重點技校50所,高級技工學校40所,技師學院22所,民辦技校77所,在校生總數、年招生數、校均規模、就業率、技能鑒定人數、教學科研成果、全國性技能競賽獲獎名次和獎牌數目、高技能人才培養量等八項綜合指標均居全國首位。成功搭建“百校千企”合作平臺,校企合作不斷深化。 5.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公務員工資制度全面實行,全省規范公務員津貼補貼工作基本完成。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分配改革平穩推進,全省義務教育學??冃ЧべY基本兌現?!捌髽I工資集體協商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實施,全省已組建工會的大中型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建制率達到70.5%。工資指導線年度發布制度化,企業職工工資不斷提高,全省平均最低工資水平五年累計提高73.3%,年均增長11.6%。 6.勞動關系協調維權維穩機制更加完善。省、市、縣三級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全面建立,全國首個省級行業勞動關系協調三方機制初步建立,街道(鄉鎮)、社區基層勞動關系協調組織逐步健全。省、市、縣(市、區)、街道(鄉鎮)四級勞動爭議預防調解網絡和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網絡基本形成,勞動人事爭議和勞動保障違法案件得到及時處理,信訪問題得以及時解決,有效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全省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84%,集體合同覆蓋職工人數達968.4萬人,共處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116.4萬宗,追回拖欠工資68億元。 7.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以公務員法為核心的公務員管理法規體系逐步健全,公務員選拔任用、考核評價、激勵約束和退出保障等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公務員考錄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省共有80萬人次報名參加公務員錄用考試,錄用公務員50303名。公務員培訓成效顯著,全省共培訓各類公務員300多萬人次。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和人員聘用工作全面鋪開,公開招聘工作穩步推進。人才評價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全省累計有22萬多人經評審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軍轉干部安置工作進一步加強,專項培訓工作步入正軌,自主擇業管理服務工作更加完善。 8.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人力資源市場、技工學校、社保經辦服務機構、基層就業服務平臺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服務網絡終端延伸至村(居)和定點醫療保險服務機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1714萬人,城鄉各類居民可在基層公共服務機構享受便捷的一站式服務。 “十一五”時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績,為“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有益經驗。第一,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只有堅決和自覺地在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中謀劃推進,才能保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科學發展、快速發展。第二,必須堅持把以人為本、改善民生作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業、社會保障和工資收入等切身利益問題,不斷改善民生福祉,才能保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和全力支持。第三,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只有與時俱進,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攻堅克難,才能有效解決和妥善處理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勞動關系和人事制度等領域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和新問題,推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第四,必須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只有以“民生為本、人才優先”為主線,結合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分類指導、量力而行,通過集中力量落實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來推進其他工作,才能保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五,必須堅持夯實基礎,提升能力。只有不斷增強干部能力素質、大力推進各項基礎建設、加強部門之間和系統上下的協調配合,才能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各項業務的順利開展提供堅實保障。 ?。ǘ┟媾R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我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但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1.發展機遇。 ?。?)經濟社會建設新要求,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提供了戰略新機遇。國家和省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人才作為經濟發展第一資源的重要性,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省委十屆八次、九次全會作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和“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的戰略部署,使我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吨榻侵薜貐^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深入實施,為我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跨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國民經濟發展新水平,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省加快促進經濟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為加快推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大發展,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強省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全省主要經濟指標多年居全國前列,2010年GDP超過4.5萬億元,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大關,財政總收入達到1.18萬億元,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對民生建設的投入力度,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省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已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勞動關系調整機制初步形成。全省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的組建,使管理服務職能更加完善,人員隊伍更加壯大,統籌推進各項工作更加有利,發展空間更為廣闊,為推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面臨的挑戰。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增強調處能力。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和產業結構深入調整,長期發展積累的老問題和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將相互交織凸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面臨新的更大考驗,特別是就業總量性過剩和結構性緊缺的矛盾依然突出、人才隊伍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勞資糾紛調處機制還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勞動關系等,都迫切要求高度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 (2)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增強管理服務能力。隨著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和不斷提高的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特別是服務對象的不斷擴大、利益主體的日趨多元化以及勞動者對體面勞動和尊嚴生活的更高追求,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迫切要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進一步加強基礎建設,增強管理能力和提高服務水平。 (3)城鎮化和老齡化步伐加快,要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增強持續發展能力?!笆濉睍r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面臨人口持續增長、城鄉勞動力流動轉移規模擴大、人口預期壽命延長和老齡化進程加速的多重壓力,任務越來越繁重,迫切要求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立足當前,放眼未來,統籌兼顧,加快轉變社會管理服務方式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ㄒ唬┲笇枷搿?/strong>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為核心,以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強省為總目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突出“保障改善民生”和“支撐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兩大重點,全面實施幸福工程,著力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改革完善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提升公共管理服務能力,將我省打造成為充分就業排頭省、全民社保先行區、人才集聚首選區、和諧勞動關系示范區,實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排頭兵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保障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業、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等利益問題,使全體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體面勞動,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圍繞增進民生福祉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2.人才優先,高端引領。全面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確立人才優先發展布局,實現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和人才制度優先創新。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加快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步伐,著力優化人才結構,創新人才發展模式,提升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 3.改革創新,先行先試。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律的認識,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時機和節奏,創新理念、思路、體制機制和工作方法,先行先試,突破深層次制度障礙,不斷破解影響民生福祉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4.突出重點,統籌兼顧。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和我省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目標要求,既要著力落實好重點人群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權利,著力抓好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又要注重打破身份分割、地區分割和行業分割,統籌推進全社會就業、社會保障、人力資源開發、收入分配的統一協調發展。 5.增強能力,優化服務。加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管理服務能力建設,提高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信息化進程,提高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水平,實現便利、高效、優質服務,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的需求。 (三)發展目標。 1.城鄉勞動者就業更加充分,就業結構更加優化。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勞動者素質明顯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明顯改善,失業風險有效控制,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和就業援助普惠化全面推進。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0萬人,其中培訓農村轉移勞動力250萬人,非農就業比例達到76%。 2.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覆蓋,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逐步融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社會保險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區域間社會保險繳費負擔和待遇差距不斷縮小。城鎮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770萬人,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達到2000元以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300萬人,其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500萬人,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00萬人;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300萬人,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分別達到80%和75%左右;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000萬人、3000萬人、2065萬人;企業退休人員社區管理服務率達到80%. 3.高端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全面推進。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進一步加大,公務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突破。適應廣東現代產業體系需要,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國際水平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和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的終身教育培訓與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初步建成。全省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95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達到550萬人,高技能人才達到4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28%),農村實用人才達到150萬人,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比例為10∶38∶52。 4.合理有序的工資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勞動者積極性進一步發揮。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全面推進,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最低工資標準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更加完善,企業工資支付保障機制逐步健全。最低工資標準年均提高13%以上,絕大部分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達到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40%以上。國有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調控和監管更加有力,不合理的工資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公務員工資制度和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健全。 5.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就業者實現體面勞動。勞動關系法律法規體系更加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創建和諧勞動關系示范區工程取得更大成效,規范有序、公正均衡、和諧穩定的新型勞動關系逐步形成。勞動保障監察更加有力,用人單位用工行為進一步規范。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2%,集體合同簽訂率達到80%,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結案率達到90%。 6.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入,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公務員法配套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分類管理制度體系建設進展明顯,考錄、考核、獎勵和交流工作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不斷提高,公務員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水準和能力全面提升。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和聘用制度全面推進,符合事業單位運行規律和特點的人事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公平公正、社會和業內認可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體系基本形成。軍轉干部安置模式進一步創新,自主擇業就業指導和管理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軍轉干部解困和穩定工作不斷加強。 7.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省、市、縣(市、區)、街道(鄉鎮)、村(居)五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大市場初步建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快,城鄉社會保障卡持卡數量達到7800萬人,持卡率達到75%。 三、主要任務 以實施就業謀福工程、社保安福工程、人才興福工程、技能致福工程、收入增福工程、和諧穩福工程為核心,推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全面發展,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強省。 (一)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努力實現充分就業。 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把擴大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樹立以民生為導向的科學發展理念,堅持普惠均等、創新管理、服務優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促進就業的關系,構建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機制。大力實施促進充分就業行動計劃,努力實現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擴大就業,在擴大內需中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在惠民生保穩定中促進各大群體就業。 1.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和《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辦法》,配套完善更加有利于促進各類人群就業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城鄉和區域統籌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就業援助政策以及投入保障政策。建立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與就業互促互動機制,制訂實施更加有利于擴大和優化就業的各項扶持政策。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和退役軍人就業扶持政策,出臺加快推進家庭服務業發展促進充分就業政策,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基金促進就業和穩定就業的作用。 2.統籌推進區域就業和重點群體就業。健全區域就業協調發展機制,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產業升級中優化就業結構、提高就業容量,引導粵東西北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積極發展高就業容量產業,鼓勵勞動者就地就近就業。加強區域勞務合作,提高區域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對接效率,推動區域統一的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跨區域轉移就業。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創新就業援助模式,繼續實施“南粵高校畢業生就業推進行動”、“南粵春暖”行動和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行動,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推動建立一批家庭服務業品牌。 3.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建立健全創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創業扶持政策,簡化創業審批程序,開辟創業綠色通道。加強創業教育,建立健全面向全社會勞動者的創業培訓體系,建設一批創業培訓定點機構,開發全省共享的創業項目資源庫,培訓提高有創業愿望城鄉勞動者的創業能力。深入實施創業富民工程,全面推進創業型城市建設,建設一批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探索通過企業資助、社會化運作等多方投資的方式籌措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經費。
4.加快建立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逐步整合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建立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管理制度和靈活有序的市場運行機制。構建完整的人力資源服務業政策體系,加快各類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培育和發展。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監管體系和誠信體系建設,完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準入制度,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嚴肅處理違法違規行為,營造公平、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環境。探索以公共服務信息為基礎建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收集、分析和發布制度。穩妥推進公共服務與經營性服務分離,實現公共服務與經營性服務優勢互補、并行發展。 5.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建立健全適應各類勞動者職業生涯發展不同階段需求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能力評價體系。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為本省農村戶籍勞動力提供一次免費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推動企業建立健全內部培訓制度,完善企業培訓平臺建設,突出抓好職工在崗培訓。繼續實施退役士兵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全面落實培訓補貼政策。 6.構建預防調控失業和穩定就業機制。建立健全以城鎮登記失業率為主的失業監測、發布制度,完善失業預警機制,對產業結構調整、重大災害和因經濟危機引起的失業風險進行積極預防及有效調控。建立健全就業景氣預測監測系統和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景氣指標體系,更有效地進行就業失業監控及指導。 ?。ǘ┘涌焱七M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實現全民享有社會保障。 貫徹落實“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建立覆蓋全民、區域協調、統籌城鄉的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 1.大力推進全民參保。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加大擴面征繳工作力度,完善各項參保政策,推動各類用人單位依法履行全員參保和足額繳費義務,引導和鼓勵符合條件的各類人群參加社會保險。不斷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窘鉀Q關閉破產和困難國有、集體企業未參保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等歷史遺留問題。穩步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 2.穩步提高社會保險待遇水平。建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與社會平均工資增長和物價上漲等因素掛鉤的正常調整機制,穩步提高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完善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建立最低養老金制度,切實保障養老金偏低人群的基本生活。按照國家要求落實新農?;A養老金,提高新農保養老待遇水平。完善企業年金政策和管理辦法,鼓勵企業通過建立企業年金提高職工養老保險水平。在確保基金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和住院費用支付比例,通過縮小城鎮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籌資水平差異,逐步縮小待遇水平差距。全面實現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金申領發放辦法,健全失業保險金正常調整機制。逐步規范和提高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待遇。 3.推進城鄉社會保險制度融合銜接。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并入新農保,形成統一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同步推進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體系。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城鄉統籌,穩步推進經辦管理資源整合。做好各項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政策和管理銜接,實現信息共享,避免重復參保。 4.促進社會保障區域均衡協調發展。鞏固和完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強化養老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力爭實現基礎養老金全省統籌,加強費率調控,實現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全省統一。鞏固和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市級統籌,進一步提高統籌層次。實現統籌區域內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與定點醫療機構、藥品經營單位直接結算,積極推進基本醫療保險關系順暢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即時結算。 5.強化失業和工傷保險綜合保障功能。加強失業保險在促進就業和預防失業中的作用,提高失業保險基金使用效率;加大統籌力度,積極推進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完善工傷預防長效機制,逐步擴大工傷預防領域,努力降低工傷事故發生率。完善工傷康復制度,拓寬工傷康復服務網絡覆蓋面,進一步降低工傷致殘率。 6.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和監督。健全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社?;痤A決算績效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政策法規體系,完善社會保險反欺詐制度,提升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技術和能力,建立數據齊全、規范統一的社會保險基金非現場監督平臺,建立醫療費用全省異地協查機制。通過與相關部門進行信息聯網,實現對基金征繳、支付、管理和運營等環節的全程嚴密監控。拓寬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渠道,努力實現基金保值增值。 7.推進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完善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機制,建立社會化管理服務資金長效籌集機制。健全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網絡,逐步建立農村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探索將社會化管理服務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范圍,將社區養老交給有資質的社會組織承擔。 8.提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水平。推動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建立省、市二級管理、結算,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服務的社保管理服務網絡,構建以社會保險服務為核心的綜合性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推行社會保障卡,逐步擴展其在社會經費繳納、待遇領取、醫療費用及時結算領域的運用;加強社會保險經辦能力建設,按人口分布狀況設立基層服務網點,以規范經辦行為、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參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訂推行社會保險標準體系。 ?。ㄈ嵤┤瞬艔娛鹇裕罅訌娙瞬抨犖榻ㄔO。 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和廣東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和創新型廣東目標,以高層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1.推進黨政人才隊伍建設。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執政本領、提高領導水平為核心,著力完善黨政人才培訓體系,加強現代公共管理和專業知識培訓,全面提升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大力推動公務員隊伍的職業化建設,全面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 2.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國際競爭力為核心,著力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和引進,加快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和管理創新能力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 3.推進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協調發展。大力推進珠江人才引進計劃、百名南粵人才培養計劃、博士后培養工程、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工程,引進、培養和積聚一批高水平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專家和經濟社會發展亟需緊缺人才。完善院士、特聘專家等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跟蹤培養、遴選推薦制度。大力實施博士后培養工程,創新博士后培養模式。構建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制訂實施專業技術人才向企業、社會組織和基層流動促進辦法,優化專業技術人才的區域、產業、行業分布。 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專業技術人才開發一體化。以專業資格互認為突破口,通過推進區域人才開發的資源共享、政策協調、制度銜接和服務貫通,創新和完善人才市場公共服務功能,推動區域內人才無障礙流動。
?
?
4.推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以提升職業技能為核心,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全面推進技能人才隊伍發展。全面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和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加強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建設,完善技能人才培養、評價、選拔、使用、激勵機制和成長體系,優化技能人才發展環境。加快推進技工教育發展,壯大技工教育規模,推進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常態化,鼓勵和支持企業能工巧匠充實到技能人才培訓師資隊伍。大力實施技工教育“三名工程”(名校、名師、名專業),提高教學水平。健全職業技能鑒定公共服務體系,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立以技能競賽選拔高技能人才的長效機制,健全優秀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制度,增強我省對優秀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度。加大對技能人才先進典型宣傳力度,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隊伍發展壯大的輿論氛圍,進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
5.推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開展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計劃,組織十萬名農業合作組織、農業專業協會領導人、鄉鎮農業企業管理人員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現代農業知識、農業企業管理知識、農業法律法規知識和鄉村管理知識培訓。組織百萬名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農民進行現代農業知識和科學種養技術培訓。重點培訓千名農業科技創業人員、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帶頭人以及一批農村種養殖大戶,使每個行政村至少有2-3名示范帶動能力強的農村實用人才。建立健全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服務、評價、激勵機制,著力打造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經營管理實用人才隊伍。 6.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以專業化、職業化為發展方向,以建立健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機制為重點,完善社會工作教育培訓體系,大力開發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加強社會工作人才繼續教育,培養造就一批適應社會建設需要的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加快推進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推進黨政機關、公益類事業單位、城鄉社區和公益社會組織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建設社會工作人才培訓基地,對現有社會工作從業人員進行大規模培訓,提高社會工作人才的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和社會工作運行機制。 7.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以平等對待、扶持發展、消除體制性障礙為重點,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人才發展政策體系,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人才共享人才創新創業資金以及各種扶持人才發展的公共資源,落實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人才平等參與各級政府開展的人才宣傳、表彰、獎勵等活動,打造一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積極參與全球競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人才隊伍。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構建合理有序的工資收入分配新格局。 不斷完善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縮小不合理的工資收入差距,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努力構建合理有序的工資收入分配新格局。 1.切實加強對企業工資分配的指導、監督和調節。完善最低工資、工資指導線、工資指導價位、國企薪酬管理、勞動標準等制度建設,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積極推動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加強區域性和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共決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研究建立全省統一的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加強勞動定額標準制訂和管理,引導企業合理確定職工工資水平。加大國有企業工資分配調控和監督檢查力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 2.全面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工資收入分配制度,全面推進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按知識、技術、管理等人力資本要素參與分配,探索建立高層次人才分配激勵機制,完善事業單位主要領導收入分配激勵約束機制。 3.著力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探索建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水平與當地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物價增長相適應的收入分配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研究實施地區附加津貼制度,探索建立公務員與企業相當人員工資調查比較制度,建立健全公務員津貼補貼水平合理確定機制。實行干部職務與職級并行、職級與待遇掛鉤制度。對長期在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的干部、長期擔任縣鄉黨政領導職務的干部實行工資福利傾斜政策。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進人事管理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設。 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和《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推進公務員管理制度、事業單位人事制度、職稱評審制度和軍轉干部安置制度改革,加大人事宏觀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服務水平,有效控制財政供養人員增長。 1.深化公務員管理制度改革。加強公務員法配套法規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務員管理機制,推進公務員分類管理,試行聘任制公務員制度,提高公務員管理科學化水平。堅持和完善從基層和生產一線考錄公務員的制度和辦法,探索建立從國有企事業單位、村(社區)組織及其他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生產一線選拔優秀人才到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以及各級黨政領導機關面向下級機關公務員進行公開遴選的機制;探索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公務員雙向掛職鍛煉,以及公務員跨系統跨部門交流輪崗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建立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公務員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對公務員的激勵保障和監督約束。推進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高公務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實施2011-2015年公務員培訓綱要,開展新一輪公務員大規模培訓,全面提升公務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 2.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開展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和人員聘用工作,推動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入軌運行。全面實行公開招聘制度,完善公開招聘辦法。制訂出臺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和人員聘用管理、競聘上崗、考核、獎懲、申訴、辭聘、解聘等管理辦法,完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人事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強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指導、宏觀調控和監督檢查工作。 3.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評聘分開的聘任制度,修訂各個系列專業技術資格條件,構建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社會和業內認可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體系。拓展職稱評價領域和等級,推進工業設計職業資格制度試點工作,逐步鋪開中學正高、小學副高職稱評審和知識產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評價試點,爭取國家支持開展技工院校、中等職業學校正高職稱評審試點和粵港專業資格互認試點。創新評價手段,引入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開發職稱評價、資格證書網絡系統和信息查詢系統。完善專業技術職業資格制度實施和專業技術職業資格考試的政策指導協調工作機制。 4.深化軍官轉業安置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地改進現行安置辦法,完善公開公平的安置機制,全力完成軍轉安置任務。加快完善自主擇業軍轉干部服務平臺建設,規范自主擇業軍轉干部管理服務。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軍轉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完善軍轉干部解困和穩定工作機制,落實企業軍轉干部解困政策和維穩措施,確保我省企業軍轉干部總體穩定。 ?。┣袑嵕S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完善勞動關系制度,健全和諧勞動關系和勞動人事仲裁調解機制,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逐步建立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體現人文關懷、和諧穩定的新型勞動關系。 1.加強人文關懷。進一步完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完善及時介入和協調處理集體協商爭議的辦法,推進勞動標準體系建設,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全面推進創建和諧勞動關系示范區工程,加強勞動關系政策法規宣傳咨詢,引導企業改善用工環境,提升管理水平,努力使職工實現體面勞動、尊嚴生活。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加強職工心理疏導,逐步建立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體現人文關懷,和諧穩定的新型勞動關系。 2.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切實提高小企業和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加強對勞務派遣用工的指導,規范企業裁員行為,推進勞動用工備案制度,加強對企業勞動用工的動態管理。以企業集體協商為主體,以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協商為重點,努力擴大集體合同制度覆蓋面。 3.推進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調解體系建設。貫徹落實“預防為主、基層為主、調解為主”的方針,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和預防,建立健全多層次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注重發揮企業、區域性、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作用,努力將爭議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發揮仲裁調節勞動人事關系的導向功能,加快推進“仲裁機構實體化、人員專業化、辦案標準化、運作規范化、工作信息化”建設。 4.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體系建設。完善勞動保障監察法規政策體系,推進勞動保障監察管理標準化、隊伍專業化、執法規范化建設,推動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量向基層延伸。大力推進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和網絡化建設,健全企業工資支付監控系統,及時預警和查處欠薪違法行為。建立完善粵港澳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協作機制,積極開展執法培訓和交流合作。
5.完善信訪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統一領導、部門協調、統籌兼顧、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信訪工作機制。暢通信訪渠道,提高初次信訪的立案率和辦結率。加強督查督辦,提高信訪工作質量和效率。強化信訪部門建設,保障信訪工作機構、人員和經費的落實。 (七)提高農民工綜合管理服務水平,促進農民工融入城鎮。 以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以提高農民工幸福指數為目標,完善農民工工作政策措施,提升農民工綜合服務管理水平,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融入城鎮。 1.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發揮政府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帶動作用,加強珠江三角洲地區和粵東西北地區對口勞務幫扶和勞務對接,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轉移。將農民工技能培訓與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緊密結合,圍繞重點區域、重點園區、重點產業開展針對性培訓,創建培訓基地,加強培訓監管,打造培訓品牌,提高培訓質量。
2.切實維護農民工權益。加快落實國家養老保險關系跨省轉移和省內轉移辦法,實現省內省際順暢轉移。以非公有制經濟為重點,著力提高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比例。提高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預防與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長效機制,妥善解決農民工權益保障的突出問題。 3.構建農民工綜合管理服務體系。加快建立覆蓋農民工的普惠公共服務制度,推動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向基層延伸,推進城鄉勞動者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和落實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的配套政策,為農民工提供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險、健康計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務。 ?。ò耍┘涌旃卜阵w系和信息化建設,全面提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水平。 以全面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為核心,以基層為重點,著力推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統一、高效、安全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信息系統應用支撐平臺,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規范、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 1.加快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圍繞統籌城鄉就業和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通過有效整合資源,逐步建立省、市、縣(市、區)、街道(鄉鎮)、村(居)五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和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 2.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整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信息資源,加快建設全省集中式數據管理中心和地級以上市數據中心,開發應用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系統,形成覆蓋全省、聯通城鄉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信息網絡。建立完善以社會保障“一卡通”為核心、以就業服務信息為基礎的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社會保險、人事管理服務信息系統,促進城鄉各類社會保險、人力資源管理業務協同辦理;建立統一的跨地區信息交換與結算平臺,支撐各項跨地區業務開展;完善聯網數據采集系統、基金監督應用系統、宏觀決策支持系統,提升各類監管、服務、決策能力;依托數據中心和網絡,搭建省內公共服務信息轉接平臺,逐步形成“一地訪問、全省服務”模式,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 3.加快完善公共服務工作機制。以公共就業服務、就業援助、職業培訓、職業介紹、人才交流、社會保險經辦、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勞動關系協調、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勞動保障監察為重點,整合各項服務資源,明確職能職責,簡化服務程序,規范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水平,形成統一、規范、高效的公共服務工作機制。 4.切實加強統計分析工作。建立健全抽樣調查、重點調查和統計報表制度,著力調整和完善統計指標體系,積極運用現代手段開展統計工作,為宏觀調控決策提供可靠數據。充分發揮信息化作用,促進統計數據資源共享。建立和完善主要指標監測預警機制,監測分析就業、社會保險、勞動關系等方面的變動情況,及時發現和處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領域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和問題。 四、重大工程項目 根據我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需要,“十二五”期間重點實施一批基礎性、全局性和示范性強的重大項目,夯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基礎。 (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 1.人力資源市場。建成集數據化、規?;?、現代化于一體的省級人力資源市場,擬設立綜合服務大廳、泛珠三角人力資源合作交流中心、省人力資源招聘市場、高層次人才引進服務中心、社會保險公共服務網點等10個功能區,提供“一站式”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 2.百縣千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在全省各縣(市、區)和街道(鄉鎮)建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平臺,作為全省集中式信息管理系統的終端載體,就近為城鄉居民提供公共就業、社會保險、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勞動關系協調、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調解、勞動保障監察和信訪等公共服務。 3.省引進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以廣東省引進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專區為基礎平臺,牽頭打造引進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以省高層次人才服務網絡為依托,建立全省引進高層次人才“一站式”網上服務專區,實現部門之間互聯互通、信息資源共享和網上受理、網上辦事,打造網上“一站式”服務平臺。以推進博士后公寓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改善高層次人才生活居住條件。 (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工程。 集中式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一體化信息系統及容災中心項目。建設覆蓋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經辦機構和服務網點的信息網絡系統和全省統一的容災中心,集中處理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數據和業務信息、集中管理和存儲全省社會保險業務電子影像化檔案。在省和21個地級以上市實現信息互聯的基礎上,開發全省就業景氣預測監測系統、企業工資支付監控系統和全省集中式電話咨詢服務系統,建設省勞動保障監察指揮中心。 (三)公共就業培訓基地建設工程。 1.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示范區。以技工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為主陣地,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每個市建立1個以上省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示范基地,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每個縣(市、區)和街道(鄉鎮)建設1個以上市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形成覆蓋市、縣(市、區)、街道(鄉鎮)三級的轉移就業培訓網絡,創建一批全國和省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 2.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區每個市建設1個以上國家級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其他地區每個市建設1個以上省級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力爭全省每個縣(市、區)建設至少1個縣級創業孵化基地,全省每年培養200名創業培訓師資,逐步構建覆蓋城鄉創業者的公共服務平臺。 3.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重點建設30個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70個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和30個技能大師工作站(室),形成集高技能人才實訓、技能評價鑒定、師資培養、職業標準開發、職業技能競賽和高技能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并爭取有2-3個基地列入國家級基地。 (四)人力資源開發基地建設工程。 1.廣東省技工教育示范基地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示范基地。以省輕工業高級技工學校、省機械高級技工學校為依托,建設廣東省技工教育示范基地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示范基地,建成集技工教育、技能培訓、技能水平評價、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覆蓋城鄉勞動者的遠程職業培訓網和全省繼續教育信息共享平臺于一體的省級技工教育和繼續教育示范基地,可容納全日制技工學校學生3萬人,社會化職業技能培訓每年1萬人次,具備承辦國家級及國際交流專業技術人員高級研修條件。 2省市共建技工教育示范項目。在韶關市原有技工教育資源的基礎上,省市共建5所超萬人的技工院校;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合作辦學,在惠州市新建1所具有國際水平的技師學院,使韶關和惠州成為全省現代技能人才儲備基地和現代技工教育體系改革示范區。 3.廣東省國際職業技能競賽基地。以1所優質技工院校為依托,建設面向國際的示范性技能競賽綜合基地,承擔國家級、省級職業技能競賽、選手強化培訓、裁判培訓、技術技能開發等各項任務,打造培養、引進和發掘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平臺。 (五)職業能力開發評價建設工程。 國家級職業能力開發評價示范基地。將省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南?;亟ǔ杉瘡V東工業設計培訓學院(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合作院校)、國家級職業能力開發評價示范基地、廣東職業發展研究中心、職業能力開發評價技術研發推廣中心、現代職業能力訓練中心、職業能力建設合作交流展示中心、職業技能競賽中心和職業能力開發評價公共服務信息平臺于一體的全國一流職業能力開發評價示范基地。 (六)工傷康復基地建設工程。 省部共建國家級工傷康復基地。依托省工傷康復中心,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建國家級工傷康復基地。 以上涉及基本建設項目的,需按程序研究論證批準后實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規劃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地要把本規劃實施擺上重要工作議程,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工作的領導。要把規劃重點指標特別是約束性指標的完成情況納入政府考核體系,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實踐科學發展觀和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依據。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制訂規劃各項目標任務的分解落實方案和重大工程項目實施管理辦法,明確責任分工,認真組織實施;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情況監測、評估、考核機制,確保各項目標任務的完成。各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密切協作,落實各項相關目標任務。 (二)加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法制體系建設。 推動修訂《廣東省職業介紹管理條例》、《廣東省人才市場管理條例》、《廣東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實施辦法》、《廣東省勞動監察條例》、《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廣東省社會養老保險條例》、《廣東省失業保險條例》,完善勞動標準、勞動關系調整、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工傷預防與康復以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相配套的地方立法和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法規規章。加強法規規章清理,積極推動城鄉居民社會保障、社會保險經辦、勞務派遣的法制化進程。完善立法起草和規范性文件制訂工作機制,建立立法起草專家庫,實行公開聽取公眾意見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復議典型案例分析制度、行政復議后續跟蹤制度、行政復議報告制度,提升行政復議效能。創新普法手段,建立街道(鄉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機構普法基地,大力推行全省用人單位勞資人員法制教育統一登記制度,制訂實施“六五”普法規劃。普遍建立法制工作聯系點,加強與用人單位、科研機構、法律服務機構的溝通聯系。完善依法行政配套制度,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三)加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宣傳力度。 加強輿情引導,創新宣傳形式,增強宣傳實效,大力宣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宣傳實施規劃的重大意義和主要內容,增強人民群眾依法維護權益意識,爭取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大力宣傳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典型經驗做法,宣傳表彰先進事跡和模范人物,發揮榜樣的示范效應和激勵作用,為規劃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加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的國際交流和對外宣傳,在人員培訓、項目合作和學術研究等領域拓寬對外合作交流渠道。 (四)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財政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積極保障機制,逐步提高人均社會保障支出水平,提升全省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加大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管理的經費投入,形成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承擔的工作任務相匹配的經費保障機制。各級財政加大對就業專項資金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重點項目的投入力度,保障重點建設項目順利實施。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渠道籌資機制,積極引進國際金融機構貸款,擴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務保障能力。加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專項資金管理,建立科學化精細化理財模式,提高專項資金使用績效。 (五)切實加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人員隊伍建設。 按照職責明確、上下貫通、關系順暢、運作協調的要求,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合理配置工作人員,優化干部隊伍結構。進一步完善基層工作平臺,充實基層工作人員,探索建立勞動保障監察協管員制度。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人員教育培訓機制,有針對性、有計劃地開展專項業務培訓,提高人員隊伍的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著力加強干部隊伍作風建設,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建設優質服務窗口,努力建設一支廉政、勤政、務實、高效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人員隊伍。 ? 附件:1.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主要指標 2.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