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1-00100 分類: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管、通知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成文日期: 2001-09-06
名稱: 印發廣東省人力資源開發“十五”計劃的通知
文號: 粵府辦〔2001〕75號 發布日期: 2001-09-06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印發廣東省人力資源開發“十五”計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2001-09-06  瀏覽次數:-
粵府辦〔2001〕75號

━━━━━━━━━━━━━━━━━━━

 

印發廣東省人力資源開發“十五”計劃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順德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屬有關單位:   廣東省“十五”重點專項計劃《廣東省人力資源開發“十五”計劃》業經省 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年九月六日

廣東省人力資源開發“十五”計劃

目  錄
  一、人力資源開發的基本情況   (一)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成效和經驗  ?。ǘ┤肆Y源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ㄈ┤肆Y源開發面臨的形勢   二、人力資源開發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ㄒ唬┲笇枷?   (二)規劃目標   三、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任務   (一)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ǘ┡囵B杰出人才   (三)加快企業人力資源開發步伐  ?。ㄋ模┐罅﹂_發農村人力資源  ?。ㄎ澹┘訌姼刹筷犖榻ㄔO   (六)構筑廣州、深圳人才基地  ?。ㄆ撸┘哟笕瞬乓M交流力度   四、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保障措施  ?。ㄒ唬┒喾交I集教育經費  ?。ǘ┙⒖茖W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  ?。ㄈ┙⑦m應市場經濟特點的人力資源配置機制   (四)加強各行業人力資源管理機構的建設和政策理論研究

廣東省人力資源開發“十五”計劃

  “十五”時期是我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奠基期,也是我省 經濟結構的調整期.經濟體制的完善期。實施人力資源開發計劃,全面提高國民 素質,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對于實現《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所提出的各項目標, 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人力資源開發的基本情況   “九五”期間,廣東人力資源開發能力明顯提高,人才總量進一步擴大,質 量逐步提高,人力資源管理逐步科學規范,為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 用。  ?。ㄒ唬┤肆Y源開發的主要成效和經驗   1.人力資源開發能力明顯提高。   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形式多樣,全省建立起職前與職 后教育相結合、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的教育網絡,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提高, 并于1996年成為全國率先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省 份之一。2000年,全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8年;廣州、深圳、 佛山、中山、東莞等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由199 5年的15.2萬人增加到29.9萬人,自學考試在籍考生從27.2萬人發 展到71.6萬人,同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從6.59%提高到11.35%, 高、中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職工教育、干部教育制度進一步完善。   2.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人才總量有了較大增長。中專及以上學歷人才從1995年的215.57 萬人提高到1999年的338.42萬人; 人才與人口之比從1∶31.5 提高到1∶21.6; 普通高校、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從 10.5萬人增加到14.6萬人;國有企事業單位每萬名職工科技人員從18 87人增加到2439人。  ?。常肆Y源管理效能有較大提高。   全面推進地方行政管理體制和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 工資制度,逐步規范職務晉升和工資晉級制度。企業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逐步 重視人力資本的開發、使用和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法規建設逐步加強,制定了企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的若干政策規定。打破了單一的干部委任制模式,實行選任、 考任、聘任等多種任用形式。勞動力市場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以市場手段調配 勞動力的機制正在形成,人才中介機構發揮了作用。   “九五”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經驗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高度重視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把教育發展作為人 力資源開發重點工程。1994年作出《關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提出了 建設教育強省的戰略目標;1997年作出《積極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19 98年省委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科教興粵戰略;2000年作出《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意見》,提出加快教育強 省建設步伐,推進教育現代化。   第二,認真抓好人力資源開發的規劃工作。各地各單位把人才開發作為人力 資源開發的重點。省政府成立了省人才資源開發領導小組,組織編制了《廣東省 “九五”和2010年人才規劃綱要》,各市、各部門也相應制定了本地區、本 行業的人才規劃。教育系統提出珠江三角洲教育現代化.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等方 案。不少企業把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納入企業整體發展戰略之中。   第三,注重提高人力資源開發能力。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以體制改革為突破 口,以教學改革為重點,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加強中小學的規范化建設,促進一 批學校上等級。以重點學科建設帶動有關高校的“211工程”建設。大力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與教育體制創新結合,與優 化教育結構結合,與優質教育資源開發結合,確保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 的協調發展。  ?。ǘ┤肆Y源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保瞬刨Y源開發水平不高。   教育的發展水平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中小學優質學校在校生只占全省中小 學在校生的25%,每萬人口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教 育結構不盡合理;投入趕不上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 比重為2.18%,低于全國2.79%的平均水平,中小學教育欠帳比較嚴重, 許多企業的職工教育培訓費不落實;廣東的教育資源比較豐富,非國有經濟比較 發達,與境外海外的經濟聯系比較密切,但這些資源和有利條件并沒有得到充分 的開發和利用。  ?。玻咚刭|勞動力數量不足。   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低于中等發達國家12年以上水平;本科以上人才 占人才總量14.36%,低于發達國家20—25%的水平。大專及其以上學 歷人才占勞動年齡人口5.1%,在全國排第十二位;高技術、高技能、高級管 理人才和復合型人才供給不足。  ?。常肆Y源管理能力有待加強。   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滯后。部分單位人事管理只重使用,不重培訓開發。地方 保護主義、單位部門所有的封閉性和狹隘性,造成人才使用片面性,不計成本地 使用高學歷人才,加上激勵機制尚未健全,人的積極性難以調動,造成人力資源 浪費。以市場為基礎配置人力資源的機制尚不完善,人力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尚 不健全。   (三)人力資源開發面臨的形勢  ?。保〗洕鐣l展再上新臺階。   預計“十五”期間,廣東主要經濟指標將繼續居全國前列,經濟增長質量和 效益顯著提高,GDP年均增長9%左右。經濟結構將進行戰略性調整,高新技 術產業迅速發展,信息化步伐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較大提高。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對外開放上新水平。  ?。玻瞬判枨罅吭龃蟆?   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中級及以上技能型人才和中專及其以上學歷人才, “十五”期間要增加300萬人。每萬人從事科技活動人數達到26人。高層次 人才比重逐步提高。人才需求將集中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光機電、新材料、 電器機械、石油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筑材料、汽車、醫藥、造紙、環 保等科類人才和經貿、營銷、金融、管理、法律人才以及本科師范人才。  ?。常畬W齡人口、就業培訓負擔加重。   學齡人口形成巨大壓力。要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2005年的 65%,同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提高到16%,“十五”期間分別要凈增110 萬個高中階段教育學位、60萬個各類高等教育學位。勞動力培訓、就業壓力進 一步加重?!笆濉逼陂g有近700萬人從農村向城鎮轉移。同期初高中和大學 畢業就業人數達520多萬人,外來勞動力還會持續增加。   面對這樣的形勢,廣東必須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增加教育、培訓投入, 開發全社會的教育資源,實現教育體制創新,提高人才資源的存量,為率先基本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二、人力資源開發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ㄒ唬┲笇枷?   全面實施科教興粵戰略,調動各級政府的財力和全社會資源,采取整體性人 力資源開發并突出重點的戰略,在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基礎上,重點抓好教育事業 發展、企業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抓好人才特別是高級專門人才和各類技能型人 才的培養,形成人力資源優勢;堅持把教育、培訓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母工程, 確保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增加教育投入;以提高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質、科 技文化素質、創新能力和職業技能為目標,以加快教育發展特別是高等教育發展 為突破口,以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發揮使用效益為重點,促進國民經濟持 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ǘ┮巹澞繕?   人力資源開發能力與人民群眾提高素質.競爭能力和對高層次高質量教育的 旺盛需求相適應,與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 現代化的總目標要求相適應,推進教育現代化,人力資源管理水平逐步居全國前 列,形成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環境,勞動者能夠充分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玻埃埃的曛饕A期目標:   ——進入教育強省行列。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初步形成整體性人才開發系統,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初中毛入學率從2000年的99. 55%提高到99.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從38%提高到65%,同齡人口 高等教育入學率從11.35%提高到16%,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達到115 萬人。教育質量、辦學水平和綜合效益明顯提高。重點建設一兩所高水平大學和 一批重點學科,一批大中小學校逐步居全國同類型學校前列。職業教育特別是高 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并成體系,建立現代企業教育制度,實行就業準入制度的工 種達到200個,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前培訓率達到90%以上。   ——勞動者素質有較大提高。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 人才總量逐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中級技工及其以上技能人才和中專及其 以上學歷人才總量增加300萬人,達到784萬人,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占中 專及以上學歷人才的比例接近20%,每萬人口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從2000年 的21人提高到26人。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相適應。造就一批達到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帶頭人。以培養高技術、高技能、 高級管理人才為重點,以培養工業、服務業、農業各層次技術、技能、管理人才 為主體,大力開發人力資源。   ——初步建立政府宏觀管理與企事業直接管理相結合,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 配置有機結合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政府職能得到較充分的轉變,人才自由合理 流動,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實現人盡其才。   三、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任務   (一)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保柟烫岣呔拍炅x務教育水平,努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中小學優質學校在校生占中小學在校生的比例提高到50%。加強規范化學 校建設,推進學?,F代化。大力扶持農村教育。各市縣要把改造薄弱學校作為重 要任務,并與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有條件的地區逐步推行小班教學。擴 大九年一貫制辦學模式的試驗范圍。普通高中逐步向縣城和經濟、交通發達的中 心鎮集中。創辦一批綜合高中和特色高中。高中階段教育與高等教育協調發展。 在全省招生計劃指導下,各市縣根據本地人才需求的特點、中等教育的辦學條件 和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確定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比例。  ?。玻e極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擴大本科院校規模,萬人以上大學達到15所左右。統籌規劃廣州、深圳、 珠海、東莞等市多功能的大學園區。有條件的??茖W校爭取升格為本科院校。創 辦20所左右的職業技術學院。尚未建立高等學校的地級市至少建立一所職業技 術學院。選擇一批專業舉辦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大力發展成人高等教 育及自學考試。在有條件的高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加強廣播電視大學教學網絡 建設。市縣電大和自學考試要深入到鄉鎮農村。   實現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溝通,推進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的融合,加 強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的銜接。完善各種成人教育、培訓和考試制度。形成不同 類型、不同層次教育相互溝通銜接,滿足人民群眾多種學習需要的終身教育體系。  ?。常罨逃w制改革,優化教育結構。   完善基礎教育“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體制。健全高等教育以省統籌為主的 體制,以及中央、省、市三級辦學體制和共建共管體制。建立多元辦學、多元投 資體制。非義務教育實現教育體制創新,實行國有民辦、公辦民助、股份制辦學。 明晰各級各類學校產權。2003年高校實現后勤社會化。依法落實學校尤其是 高校辦學自主權,理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與政府管理的關系。   調整高中等學校結構。強化廣州地區高校中心地位,以建設重點學校為龍頭, 提高本科和研究生比例。爭取若干所重點高校建立研究生院。2005年,普通 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粕謩e達3—4萬人、30萬人、51 萬人。統一規劃和優化整合各類中等職業學校。調整師范教育結構,重構師范教 育體系,大力發展師范???、本科和師范專業研究生教育,逐步推進師范教育舊 三級(中師、??啤⒈究疲┫蛐氯墸▽?啤⒈究?、研究生)轉變。   優化高等教育專業結構。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大力發展工科,使工科在校生 比例提高到35%以上,扶持發展農科,穩步發展理科、財經、醫科和文科,健 全職業教育體系。重點學科按國家級重點學科、省級重點學科、重點扶持學科和 扶持學科四個層次建設,使國家級重點學科及重點實驗室達到50個,省級重點 學科達到100個。建立10個工程研究中心。  ?。矗訌娊處熽犖榻ㄔO,提高教育質量。   發展以全體教師為對象、骨干教師為重點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學歷層次。 到2005年,小學專任教師要有50%達到大專學歷;初中要有50%達到本 科學歷;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要有80%以上達到本科學歷;普通 高校專任教師要有80%左右達到研究生學歷。學校行政管理干部也要按這些指 標要求提高學歷層次。實施培養新世紀基礎教育人才的“百千萬工程”和高等教 育人才的“千百十工程”。通過建設一兩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若干所重點 高校、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學科、工程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集聚和培養一 批學術帶頭人和創新人才。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建立面向21世紀 的課程體系。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手段現代化。引進和運用現代化教 育技術,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教育方法的整合,中小學要開設信息技 術必修課。加快教育系統計算機網絡建設,實施“校校通工程”,普及網絡課程。 健全教育督導制度和教育評估制度。  ?。ǘ┡囵B杰出人才   以廣東科技發展主攻方向、國家級重點學科、重點產業為目標,培養一批高 層次的科技、管理的杰出人才,提高高知識層次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帶動各領域 人才隊伍建設。   1.培養新的一批兩院院士。   做好院士后備人選的選拔工作和培養計劃,加大科研投入,確定院士培養的 主攻方向。  ?。玻當U大特聘教授數量。   繼續加大投入,在高等學校的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學科擴大國家級和省級特聘 教授崗位數量,并形成學術梯隊。  ?。常囵B大批企業高層次科技人才。   從高新技術發展的重點方向和項目中確定相關專業的培養對象,納入高層次 科技人才培養計劃。組建若干個技術創新中心和一批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引進并 通過定向培養,造就一批科技產業技術帶頭人和既懂現代化科技又有國際經營管 理能力的復合型高級人才。加快科技產業化,培養一批具備科技成果開發和轉化 能力的高級人才。   4.培養更多的博士后。   完善博士后配套政策,建設好現有博士后流動站和企業工作站,建立博士后 科技開發基地等多形式的建站模式,積極爭取在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重點 企業增設博士后站。在5年內,博士后站爭取比現有規模增加1.5倍,達到50 個左右,在站博士后400名。  ?。担囵B大批博士。   進一步擴大博士點和培養規模。每年分別評選對廣東基礎理論發展或技術創 新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博士論文和優秀碩士論文。在5年內,博士點要從現有的 157個擴大到250—300個,在學人數達到1萬人左右。   (三)加快企業人力資源開發步伐  ?。保F代企業教育制度。   建立以學校為主體或以企業為主體的多種形式的產學聯合體。把一批高科技 企業辦成學習型企業。培訓形式要靈活多樣,短期培訓和長期培訓相結合,崗前 培訓和崗位任職資格培訓相結合,國內培訓和國外培訓相結合。建立粵港澳管理 人才聯合培圳基地。不斷開拓國際合作培訓渠道,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在各行 業培養500名高級技師,5萬名技師。   2.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素質。   企業管理人員培訓制度化。建立企業經營管理者人才庫。對全省所有國有企 業領導及其后備人員進行每年不少于10天的短期適應性培訓。對企業管理人員 普遍進行一次工商管理培訓;逐步實行企業經營管理者“工商管理職業資格證書” 制度;對企業財會、法律、審計、安全、統計等專業的管理人員進行職業資格培 訓。  ?。常⒔∪珜W業證書與職業證書并重的制度。   建立以職業資格培訓為特色的就業培訓體系,使廣大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水平 有較大提高。深化職業培訓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勞動就業預備制度、職業資格證 書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培訓網絡。建立廣東省勞動保障 綜合培訓基地。各市縣至少建立一個綜合性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建立省技能人才 信息庫。   (四)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保訌娹r村教育統籌。   建設一支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農業科技、技能為重點,包 括其他科類在內的農村建設的專門人才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堅持普通教育、成 人教育、職業教育統籌和經濟、科技、教育結合的農村教育發展方針,提高農民 科技文化水平。辦好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實施“農民文化科技教育工程”, 完善“綠色證書”制度,將青壯年文化教育與實用生產技術培訓結合起來,使未 能升上高一級學校的畢業生普遍掌握1—2項實用技術,基本具備在農村從業、 創業的能力。  ?。玻訌娹r業人才的培養。   優化農業科技隊伍的學歷結構、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實施“農業技術推廣 人員素質工程”。至2005年,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要達到中專以上學歷水 平,縣級以上的要達到大專以上學歷水平。加強農業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的 建設。組織農民技術人員接受高等、中等教育,培養一支適應農業現代化的技術 骨干隊伍。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能培訓。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流動有序化工程和 智力扶貧工程,重點提高16個貧困縣勞動者技能。   建立鄉鎮人才服務站,加快農村人才市場建設步伐,逐步完善農村人才資源 開發網絡體系。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創業。  ?。常艳r業示范基地作為集聚農業科技人才的主陣地。   在珠江三角洲建立10個集研究、示范、生產、銷售、培訓于一體,且各具 優勢的省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并以此為依托,匯集省內外農業優秀人才,形成 一大批扎根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農業科技研究的人才隊伍。建立區域性農業引進與 試驗中心,并以此為依托,在承接國家和省級重大項目的區域性試驗、示范,以 及從事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二次開發和技術推廣工作中,吸引、集聚各類 農業技術人才。   建立“農業科研機構→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員→農業技術培訓”的一條 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工貿研一體化農業集團,建立縣市、鄉鎮兩級農業技術 推廣服務中心(站),初步形成基本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技術推廣服務網絡,造 就農業生產技術骨干。有條件的地區要扶持鄉鎮龍頭企業辦科研,在“公司+科 研機構+生產基地”的模式下,創造農村基層優秀技術人員參加農業科技研究的 良好條件。  ?。ㄎ澹┘訌姼刹筷犖榻ㄔO  ?。保∪刹坷^續教育制度。   建立健全公務員和黨委系統干部培訓制度。全面開展初任培訓、任職培訓和 專業知識培訓、更新知識培訓。凡晉升級別的公務員,必須經過公務員任職培訓, 其中省級機關晉升處級以上職務的,應參加任職資格培訓。每年要安排一兩周時 間學習最新的經濟、科技、國際關系、典型法律案例知識等。在高等學校開辟更 多的渠道讓中青年干部參加脫產或在職提高學歷層次的學習。  ?。玻訌妼I技術干部隊伍建設。   以市場配置為基礎,促進專業技術干部向企業流動,引導科技人員到高新技 術產業和傳統產業從事高新技術工作,優化人才的地區結構和行業結構,提高專 業技術人才在企業中的比例。鼓勵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定向資助 培養博士生,選派優秀年輕科技人員出國培訓。高中級職稱的專業技術干部每年 應參加不少于15天的繼續教育。   以人才高級化推動產業高級化。通過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建立工程研究中 心,并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踐中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推進產學研合 作,大力培養科技成果轉化型人才。   3.加快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的步伐。   拓寬培養年輕干部渠道。完善現有掛職.調任鍛煉方式,將機關中缺乏基層 經驗的干部對口派到基層鍛煉,將基層中缺少宏觀管理經驗的干部派到上級機關 鍛煉。對一些專業要求較高的干部,要派到本部門下級基層單位掛職。繼續選派 優秀年輕干部出國進修。  ?。嬛V州、深圳人才基地  ?。保愿咝录夹g產業基地建設吸引培養人才。   廣州、深圳建設成為區域性的科技開發中心。重點支持廣州、深圳高新技術 產業開發區、廣州生物島、廣深留學人員創業園的發展,確定產業發展重點,辦 出當地產業特色,并使之成為集聚人才、培養人才的基地,高新技術研制、開發、 轉化、生產的基地。  ?。玻源髮W科技園建設集聚、培養高知識層次人才。   以廣州地區高等學校密集地帶為依托,以華南理工大學科技園和中山大學科 技園為重點,構建開放式、網絡式的聯合協作基地。建設好廣州大學園區和深圳 大學城。在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基礎上,在若干所高等學校建立高科技開發研 究中心,使之成為多功能的科技開發研究基地,并在此基礎上組建科技協作網, 吸收企業參與,實行開放管理,設立研究基金,向國內外開放,吸引優秀科技人 才帶項目進來研究,也可以帶成果進來中試。  ?。ㄆ撸┘哟笕瞬乓M交流力度  ?。保e極引進省外專門人才。   引進人才主要是高層次人才、高新技術人才、大學本科以上應屆畢業生和用 人單位緊缺急需的專門人才來粵工作。  ?。玻訌娀浉郯呐_人才智力合作與交流。   建立粵港澳臺科技人才交流年會制度。積極發展多形式科技人才合作,建立 內地——廣東——香港科技人才鏈,發揮各自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積極 參與國際競爭。   3.加大高層次留學人員和海外智力引進力度。   每年舉辦中國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建立留學人員信息庫,建立健全留學人 員創業園。   采取多種合作形式,包括來粵講學、合作科研、咨詢等引進海外智力。加強 廣東國際人才網建設,對外國專家實行聘任制、特聘制或榮譽職務制,對有突出 貢獻的外國專家進行表彰。健全廣東經濟發展國際咨詢會議制度,組織專家、學 者團到國外進行考察、培訓。   4.制定優惠政策。   對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人員、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和技師的調入,原則 上不受增人計劃的限制,并可免交城市增容費;對引進人才本人及其家屬的戶籍 遷移、引進人才配偶工作的安排、子女上學提供優惠政策,并實行一條龍服務。 凡是單位急需的人才,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后,簡化入戶、遷移手續。   設立廣東省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國外智力專項資金。對來粵創業和從事科研、 技術開發以及教學工作的高層次人才給予一定數量的啟動資金,對廣東經濟、科 技、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項目給予支持。   四、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保障措施  ?。ㄒ唬┒喾交I集教育經費  ?。保鋵嵳叻ㄒ幰幎ǖ呢斦越逃度?。   各級財政要切實做到《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 育撥款的增長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 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生均公用經費逐年有所增長,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占 GDP的比例?!笆濉逼陂g連續5年每年提高省本級財政經常性支出中教育經 費所占比例1—2個百分點。各市縣政府也要結合本地實際增加本級財政支出中 教育經費所占比例。各級財政每年安排超收部分應按不低于年初確定的教育經費 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依法征足用好教育費附加。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后, 要保證財政性教育投入的總量不減。   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按教育事業的發展重新定崗、定編、定員,建立新 的教師編制標準。   保證企業培訓的投入。積極扶持企業開展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職工教育,其 費用應達到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2—2.5%。   2.教育發展與金融資本結合。   鼓勵運用金融、信貸等手段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改革現有高?;A設施投資 模式,融入銀行信貸資金,采取撥款與貸款相結合的方式,發揮政府有限資金的 擴張效應,學校通過學生收費、科研成果轉讓、產業開發等其他預算外收入歸還 本息。爭取發行教育債券、上市公司提成等方式進行教育融資。   開發非義務教育市場,鼓勵社會力量多種形式辦學,按產業方式經營,引進 社會投資,加快擴展人力資源開發能力。  ?。常鸩浇⒑侠淼慕逃杀痉謸鷻C制。   幼兒教育、非學歷教育、民辦教育逐步按成本收費。高校按不同類型和層次 分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收費為輔,以收費為主、財政撥款為輔,基本按成本收 費等3種收費模式。積極推行學資貸款、留學貸款和教育儲蓄制度、教育保險制 度。建立以國家和學校投入為主渠道的“貸、獎、助、補、減”助學政策體系。 每所學校都要從收取的學費、雜費中提?。保埃ビ糜谫Y助經濟困難學生。  ?。矗訌娊逃涃M管理。   各級各類公辦學校所收取的學費、住宿費、雜費和捐資助學費必須實行收支 兩條線,全部用于學校教育事業發展,民辦學校按教育部規定辦理。加強各類教 育經費的管理和使用及其效益的審計監督。   各級政府落實籌集教育經費的政策法規,學校特別是高校要提高籌資能力, 合理配置資源,用好用活教育經費,提高辦學綜合效益。   (二)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   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科學的人事分類管理制度,重點抓好勞動 合同管理、績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營造“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合作”的良 好用人環境。   1.推進領導干部管理制度改革。   重點是深化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引進競爭機制,使優秀人才脫穎而 出,干部能上能下。完善民主推薦、民意測驗、民主評議制度,推行公開選拔、 任前公示、職務任期、定期考核監督、多形式交流等制度。  ?。玻晟乒珓諉T和黨委系統干部管理制度。   加大競爭上崗、輪崗交流和回避工作力度。重點抓好考試錄用、職務升遷、 交流輪崗、競爭上崗、辭職辭退工作。機關內設機構中層領導職務提倡競爭上崗 方式確定任職人選。對部分領導職位試行聘任制,對技術性、操作性、輔助性的 職位試行聘用制。各市縣要加快公開選拔處級、科級領導干部的步伐。  ?。常母锸聵I單位人事管理制度。   重點是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度,建立適應不同類型事業單位特點的人事 管理制度。根據不同類型的事業單位分別實行聘任、選任、委任、考任。事業單 位管理人員實行職員制度。合理設置專業技術崗位,競聘上崗,擇優聘用。逐步 實現專業技術職務聘任與崗位聘用的統一。對教師、醫師等專業技術崗位推行執 業資格注冊管理制度,建立政府指導管理下的社會化評價機制。以崗位職責和聘 用合同為依據,建立適合不同專業技術崗位特點的考核指標體系。   建立彈性退休政策。對高層次科技人員試行彈性退休制度。  ?。矗畬ζ髽I經營者實行職業化管理。   以資產為紐帶,建立經營者分層分類管理體制。取消國有企業和企業領導人 員的行政級別。加強產權監督。改進對企業經營者的考核辦法,實行財務總監制, 建立企業年度經濟責任審計、經營者離任審計和企業重大經濟事項的經濟責任審 計制度。實行任職資格制和聘任制。引入市場機制選拔企業經營者,建立高級經 營者人才公司和省級企業經營者人才評價推薦中心,將經營者逐步推向市場。   5.健全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制度。   打破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促進人才在不同地區、部門、行業之間 的合理流動。鼓勵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復轉軍人到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工 作;鼓勵大學畢業生和中高級科技人員到鄉鎮或非公有制單位工作。建立科技人 員和教師輪流定期到農村工作制度,并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   健全勞動人事代理制度。制定勞動人事代理工作有關法規,規范勞動人事代 理行為,提高勞動人事代理服務質量。  ?。ㄈ┙⑦m應市場經濟特點的人力資源配置機制  ?。保⒔∪荚嚬芾眢w制。   建立健全權威的考試機構。實行“教考分離”,培養與使用統一。以社會公 開考試為手段,引導人們選考社會急需的專業或課程,形成勞動者積極主動學習 與用人單位合理、高效使用人才的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  ?。玻⒔∪肆Y源的考核、鑒定制度。   實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的社會化管理,規范職業技能的考核鑒定工作,公正 地考核鑒定各類技能人才。健全廣東省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組建15個國家 規定持證上崗的通用技術工種標準化職業技能鑒定所。   規范全省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考試評聘工作??萍汲晒慕洕б婧褪袌龈? 爭能力,應作為科技人員晉升職稱、增加薪金、參加評獎的重要依據。   高級技師要不拘泥于職工總數2%的比例,通過公開、客觀的考核,打破由 職工的資格決定其能否參加技師考試的陳規,激勵更多的優秀技能人才脫穎而出。   3.培育發展和統一規范人力資源市場。   建立覆蓋全省的人力資源信息網、職業介紹組織和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 絡,至2003年建成省、市、縣(區)勞動力市場信息網,并使國際人才信息 庫與國內人才信息庫聯網。   完善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依法規范勞動力市場。大力發展公益性職業介紹 服務機構,規范非公益性的職業中介組織。制訂和完善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則。建 成以中國南方人才市場、廣東省人才市場、深圳人才中心市場為主導的廣東人才 市場體系。   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改革轉向市場選擇軌道。健全畢業生分科類的就業供需見 面會。從2001年起,政府不再下達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就業計劃,只對需要特 殊人才的部門和地區提出人才保障政策和畢業生就業指導意見。畢業生實行雙向 選擇、自主就業。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高度重視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指導、鼓勵下崗人員到第三產業、非公有制 經濟單位就業,或自己組織起來就業或從事個體經營。  ?。矗⒓顧C制。   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分配制度。建立有利于優秀人才脫 穎而出的政策環境。承認人才“智力資本”的價值,肯定其合法收益。在繼續倡 導社會主義奉獻精神的同時,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鼓勵資本、技 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形成多種形式的分配制度。在一些企業可逐步推行年薪 制、持有股權等分配方式。   規范分配秩序。形成國家對機關干部和部分事業單位職工規定的工資標準、 有關部門發布的工資指導價位和最低工資標準、社會調查部門發布的市場價位、 招聘單位公布的職位薪水標準的薪酬系列。  ?。ㄋ模┘訌姼餍袠I人力資源管理機構的建設和政策理論研究  ?。保⒔∪肆Y源管理機構。   各行業都要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機構,轉變管理職能,將傳統的只重使用 不重開發的人事管理轉變為既重使用又重培養的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把知 識型員工和企業家作為企事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抓好人力資源開發規劃、人 才獲取和培訓、人力組織結構優化、智力資本的保持和激勵、人力資源的控制和 調整等全方位管理。建立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咨詢的中介機構。建立人力資源開發 的反饋系統,確保計劃的有效實施。  ?。玻囵B一批適應人力資源管理的隊伍。   高校要建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培養人力資源管理專才。開辟人力資源管理 課程,有計劃地加強對現有人事管理人員的培訓。  ?。常訌娙肆Y源理論和政策措施的研究。   建立健全人力資源開發、使用和管理的政策法規。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人力 資源理論,提高學術水平,為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開發管理提供決策 咨詢服務。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