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7-00073 分類: 文化、廣電、新聞出版、通知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成文日期: 2007-04-10
名稱: 印發廣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文號: 粵府辦〔2007〕35號 發布日期: 2007-04-10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印發廣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2007-04-10  瀏覽次數:-
粵府辦〔2007〕35號

━━━━━━━━━━━━━━━━━━━━━━━━━━━

 

印發廣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七年四月十日      ?

廣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目錄

  一、發展基礎和形勢

 ?。ㄒ唬┌l展基礎

 ?。ǘ┌l展形勢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p>

  (二)發展目標

 ?。ㄈ┛傮w要求

  三、主要任務

 ?。ㄒ唬﹥灮幕a業結構和布局

  (二)轉變文化產業增長方式

  (三)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ㄋ模┨嵘龑ν忾_放和粵港澳合作水平

  四、發展重點

  (一)平面傳媒業

 ?。ǘV播影視業

 ?。ㄈ┏霭姘l行和版權服務業

 ?。ㄋ模┭菟噴蕵窐I

 ?。ㄎ澹┪幕畔⒎諛I

 ?。┞糜挝幕諛I

 ?。ㄆ撸V告業

 ?。ò耍┕に嚸佬g業

  五、保障措施

 ?。ㄒ唬┘訌妼ξ幕a業的領導和規劃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ㄈ┲朴喓吐鋵嵨幕a業政策法規

 ?。ㄋ模┩貙捨幕a業投融資渠道

 ?。ㄎ澹┘訌娢幕a業人才隊伍建設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和《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規劃綱要》,推動全省文化產業快速、協調發展,提高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促進加快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根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所指的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及與這些活動相關聯的活動的集合。主要包括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等九大門類。

  一、發展基礎和形勢

  (一)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決策以來,全省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文化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門類逐步齊全。目前,我省文化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擁有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產業主體,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2004年,我省文化產業單位43094個、從業人員177.29萬人、營業收入5943.29億元、總資產4258.71億元,占全國同類指標的比重分別為12.5%、17.8%、34.6%、23.3%。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4年我國文化產業相關數據,我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從業人員、年營業收入均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本地區GDP比重僅低于北京市。

  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顯著增強。2004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1205.43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為6.6%,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7%,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2004—200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0%,高于全省GDP同期年均增長率。

  文化產品進出口穩步增長。2004年全省文化類產品進出口總額435.88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8.71億美元,增長22.0%。其中,出口金額361.0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7%,進口金額74.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7%。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2004年,全省國有和集體文化企業單位5291個、營業收入503.37億元、資產總額795.37億元;民營文化企業單位30821個、營業收入2232.97億元、資產總額1586.60億元;港澳臺和外商文化企業單位4740個、營業收入2459.79億元、資產總額1851.23億元。在印刷、文化用品制造、影視節目制作、演出娛樂、音像制作發行、出版物分銷和廣告業等行業,民營資本投資活躍,所占比重較大。

  文化產品和設備制造業發展較快。全省文化產品和設備制造業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實現的增加值分別為622.54億元、753.25億元和902.13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別為3.9%、4.0%和4.0%,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60.7%、61.3%和62.9%。在文化產品和設備制造業中,家用視聽設備制造業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其余依次是印刷、工藝美術品制造、玩具制造、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等。

  (二)發展形勢。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黨的十六大以來,從國家戰略高度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展文化產業進行了規劃和部署。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決策,全面推進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體制環境和社會氛圍。“十五”時期全省文化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文化市場空前繁榮,為文化產業更上一層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已進入新的重要發展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

  發展的機遇:

  市場需求巨大。隨著全省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文化消費需求在全省城鄉人民消費需求中的比重將進一步擴大。

  發展動力強勁。隨著全省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制造業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為主轉向適度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第三產業進一步發展,生產服務業比重進一步增加,產業結構進入優化升級階段,有利于社會資源和資本加快流向低能耗、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文化產業。

  拓展空間廣闊?,F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滲透力逐步增強,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文化新興產業群的生長提供了新的技術基礎,并對一些傳統文化產業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區位優勢明顯。我省率先對外開放,毗鄰港澳,粵港澳經濟文化已經形成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協調配套的發展格局;文化產業發展起步早,一些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的文化產業門類有較強的區域性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我省舉辦的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廣東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等一批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向國際市場的國際化平臺已初步形成。

  發展基礎良好。我省經濟基礎雄厚,產業體系完善,資本市場活躍,工業制造業較發達,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產業門類較齊全,產業鏈完整,擁有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產業主體。

  面臨的挑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際文化產品進入我國文化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品類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我省文化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文化企業規模偏小和勞動生產率低下、內容產品國際貿易逆差嚴重等問題進一步凸顯。

  國內地區間文化產業競爭全面展開。在各?。▍^、市)大力整合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新形勢下,我省文化產業面臨布局不平衡,文化資源和文化人才相對不足,尤其是文化產業中的文化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后等問題。2004年,我省文化服務業實現的增加值為226.74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18.8%,占GDP的比重僅為1.2%,低于上年全國1.5%的平均水平。

  我省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建設文化大省的目標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數量、質量、品種與人民群眾迅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還有待提高。

  我省文化體制機制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形勢還不相適應,文化生產力有待進一步解放,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需要進一步調動和發揮,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有待提高。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部署,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大力強化科技支撐和教育支撐,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努力建設和諧文化,為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全省人民富裕安康提供精神支撐、智力支持和文化條件。

 ?。ǘ┌l展目標。

  到2010年,基本形成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文化發展格局,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能力明顯增強,文化產業總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明顯提高,規模、質量和效益水平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對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十一五”期間,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力爭實現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0年達到3000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8%左右;文化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超過20%,到2010年達到800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25%。

  初步形成以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為龍頭、區域布局合理、所有制結構均衡發展、產業組織體系健全、技術水平先進、質量效益較高的文化產業格局。

  基本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管理規范、調控有力、保障到位的文化政策法規體系;文化創新人才為骨干、文化企業為主體的文化創新體系;財政投入、銀行信貸、企業投資、上市融資相結合的多渠道文化投融資機制。

  擁有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較強實力與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文化品牌和文化人才隊伍,原創內容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明顯增長,文化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文化市場繁榮、文化資源和要素流通順暢、文化產品豐富,成為我國重要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網絡資訊等內容創意與生產基地,文化產品和設備制造業及流通業中心,以及國內外知名的文化娛樂消費中心和文化電子商務中心。

 ?。ㄈ┛傮w要求。

  進一步探索和深化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動力、格局和目的的認識,樹立新的文化產業發展觀,形成正確的發展思路,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做到“六個堅持”: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正確處理繁榮文化事業和發展文化產業的關系,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繁榮文化事業提供經濟支持和創造動力,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基礎和載體。

  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高度重視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充分考慮文化的產業屬性,引導各類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增強社會責任,努力生產和提供既有良好社會效益,又有良好經濟效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建立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實現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的良性互動。著眼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促進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法律法規,完善相關管理辦法與措施,確保文化產業發展健康有序。

  堅持盤活存量與擴大增量相統一。深化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的改革,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快集團化建設,優化產業結構,整合優質資源,實施名牌戰略,發揮規模優勢,盤活存量,擴大增量。支持、鼓勵民營資本積極投向政策法律允許進入的文化行業,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專、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壯大我省文化產業整體實力。

  堅持重點發展與鞏固提高相統一。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大力發展文化服務業,迅速改變我省文化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直接影響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后勁的狀況。以科技進步為支撐,鞏固我省文化產品和設備制造業水平,提高我省文化產品批發零售業發展水平。

  堅持城鄉、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大力推動珠江三角洲發揮先發和區位優勢,加快產業集聚,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高新技術文化產業,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大力支持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城市與農村、東中西部之間文化產業優勢互補、良性互動。

  三、主要任務

 ?。ㄒ唬﹥灮a業結構和布局。

  優先發展內容產業。以提高內容創意和生產能力為核心,進一步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重點發展平面傳媒業、廣播影視業、出版發行業和版權服務業、演藝娛樂業、文化信息服務業等五大內容產業。調整內容優化創作、生產和經營機制,加大對重點創作生產單位、拔尖創作人才和文化精品項目的扶持和獎勵,著力提高創意創作和節目營銷能力,推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文化品牌和內容生產精品,使我省成為我國主要的內容生產與創新基地和內容產品交易中心。

  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積極推動平面設計、動漫畫設計、工藝美術、影視制作、網絡游戲、文化應用軟件開發、建筑與工業設計等為主要門類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在具有條件的市規劃建設一批功能定位準確,擁有優勢和特色,具備研發、投資、孵化、制作、培訓、交易等功能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吸引國內外的創意企業和創意人才,形成創意創作要素的空間積聚效應,努力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創意企業和創意產品三大品牌系列,增強內容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研究制訂和出臺《廣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認定管理辦法》,通過對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認定和管理工作,加大對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努力聚集產業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的產業經營,充分發揮基地的示范、窗口和輻射帶動作用。按照適度集中、形成規模、體現特色的原則,省和珠江三角洲各市以創意研發、內容生產、高新科技、物流樞紐為重點,依托現有資源,規劃建設若干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業突出、產業配套、管理規范的文化產業園區,促進優勢產業區域性集中,提高文化產業的協作配套水平。

  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各市可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著重開發利用自然人文景觀、文化遺址以及民間民俗文化等地方文化資源,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具備條件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可通過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轉移,形成富有特色與活力的優勢產業群,促進珠江三角洲、東西兩翼、北部山區的文化產業形成各有側重的發展格局。

  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法律許可的文化生產服務行業,優化我省文化產業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在項目審批、資質認定、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與國有文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在政策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可通過產權交易、共同投資、聯合開發等形式,參與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優化引進外資的結構,提高文化產業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ǘ┺D變文化產業增長方式。

  推動規?;⒓s化經營。重點建設一批有實力、有活力、有競爭力的國有或國有控股的大型文化企業和集團,推動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廣東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新華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星海演藝集團、珠江電影集團公司、家庭期刊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佛山傳媒集團等轉換經營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整合相關資源,實現做大做強,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在文化領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國有文化企業要加快推進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符合條件的積極爭取上市。

  推進文化資源合理配置。鼓勵和支持報業、廣電、出版、發行、電影、演藝集團和其他大型國有文化企業以資產和業務為紐帶,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的兼并、聯合與重組。新聞媒體下屬的經營性公司經批準在省內可互相參股或進行業務合作,促進各媒體間資本、人才、技術等資源的整合互補與優化配置。

  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充分運用先進信息、網絡技術和現代生產方式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延伸服務領域,拓展服務內容,增強文化生產的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升級,加快發展數字內容產業。全面推進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建設以媒體資源中心為核心的廣播電視傳媒業平臺,開拓新的增值服務體系。推動平面媒體、廣電媒體與互聯網、移動通信的互動融合,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芯片、技術標準、關鍵元器件和裝備的研發和應用,發展網絡電臺電視、視頻點播、流媒體、電子出版等新業務,積極促進出版產業的多媒體、網絡化發展。加快建立數字電影制作、發行和放映體系,建設大容量數字化文化資源庫。

  提升文化相關產業發展水平。提升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產業層次,培育自主品牌,填補和增強產業鏈高端環節,實現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效益型、創新型、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促進文化產業與教育、科技、體育、休閑等產業的聯動發展,與工業設計、城市建設等經濟活動相結合,擴大文化經濟增長空間。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充分利用自有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向相關產業延伸發展。

 ?。ㄈ┡嘤F代文化市場體系。

  加強文化產品、服務和要素市場建設。大力發展以圖書報刊、廣播影視節目、電子音像制品、演藝娛樂、工藝美術、文具玩具、藝術培訓、信息和旅游服務為重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市場,努力培育版權、資本、人才、技術、資源等文化要素市場,積極開發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興文化市場。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行業壟斷和城鄉分離的格局,形成以珠三角區域為中心,輻射全省,面向國內外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積極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建立公平開放的區域文化市場體系。

  打造大型文化交流和經貿平臺。加強文化會展業發展的協調、指導和管理,整合文化會展業資源,強化文化會展業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文化會展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推進文化會展業對外合作與交流。努力辦好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國際音像博覽會、廣東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聲響亞洲藝術節(廣州)、南國書香節等大型文化會展活動,培育、扶持一批大型文化會展業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會展品牌。打造以廣州、深圳為龍頭的珠江三角洲文化會展產業帶,把我省建設成為中國最具特色、最有影響力的文化會展區域中心之一。

  加快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形式,完善現代文化流通體系。加強對國有文化流通企業的扶持,支持廣東新華發行集團股份公司等大型國有發行企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資產重組和混業經營,推動規模擴張,實現做強做大,盡快形成設施齊全、功能強大、技術先進、立足本省、輻射周邊省市以至全國的出版物物流體系。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文化流通企業或參與國有文化流通企業改組改造,著力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文化流通企業集團。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和電影、演出院線建設,建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現代市場營銷體系,支持建設文化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城鄉一體的物流配送網絡。結合國家“萬村千鄉”市場建設試點工程的實施,將文化產品和服務納入鄉村連鎖店的經營范圍。

  建立健全文化市場中介機構和行業組織。積極培育和完善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推介、咨詢、拍賣等文化中介機構,重點發展版權代理、知識產權評估、演藝經紀、信息服務、法律咨詢、工藝美術品拍賣等文化中介行業,加強對文化中介機構的管理,推動文化中介機構依法依規向規范化、品牌化、規?;较蚪】蛋l展。規范發展文化行業組織,完善自律、協調、監督、服務和維權職能,充分發揮文化行業組織在規劃行業發展、維護行業利益、制訂行業規范、專業資質認證、組織行業交流、開展招商引資等方面的作用。

  進一步擴大文化消費市場。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趨勢,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消費熱點,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進一步提升城鄉居民的文化素質和欣賞水平,鼓勵和提倡文化消費,合理引導大眾消費習慣和趨向,提高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日常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增加文化有效需求,擴大文化消費市場。

  (四)提升對外開放和粵港澳合作水平。

  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傳媒集團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的方式,在境外辦報、辦刊、辦臺,與海外傳媒合辦頻道(率)、欄目、節目。加強與港、澳、臺地區的文化合作,進一步落實《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協議),擴大視聽服務等文化產業吸收外資,建立粵港澳共同文化市場,打造完整的粵港澳文化產業鏈。

  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重點扶持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文藝演出、動漫游戲、工藝美術等各類文化企事業單位的文化出口貿易,擴大其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提高市場份額,在珠江三角洲布局建設一批外向型文化產品生產基地。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的內容生產和服務類企業到海外開辦分支、分銷機構,舉辦演出、展覽等,利用國際會展平臺,擴大版權交易與合作規模,開拓國際文化市場。

  支持和引導各類文化企事業單位針對國際市場,積極開發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品牌,擴大我省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維護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秩序。

  四、發展重點

 ?。ㄒ唬┢矫鎮髅綐I。

  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報刊總印數年均增長10%,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0%,繼續保持我省報刊發行量和營業收入在全國領先的地位。到2010年,報紙總印數達到60億份,期刊總印數達到3億冊,經營總收入超過100億元。

  主要措施:提高報刊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發展水平,重點培育實力雄厚、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有大型綜合性報刊業(傳媒)集團,積極發展專業性報刊業(傳媒)企業集團。加快經營模式由一元化報刊經營向多元化內容產品經營和信息增值服務的轉變。發揮大中城市報刊中心市場的主導和輻射作用,積極開拓中小城市和農村報業市場。實施數字出版戰略,增強在多元傳播格局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逐步形成以報刊(傳媒)集團為龍頭,地方性和行業性的中小報刊(社)共同發展的報刊業市場主體;以黨報黨刊為核心、各類報刊豐富多彩的報刊品種結構;以傳統紙介質報刊為基礎,數字化網絡化內容產品和信息增值服務產品齊頭并進的內容產品體系,以及公益性報刊出版事業和經營性報刊出版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廣播影視業。

  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力爭廣播影視業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廣電業創造的增加值年均增長17%;影視業電影票房尤其是綜合性經營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20%。到2010年,我省廣播影視媒體在省內市場的占有率超過50%,并擴大廣東廣電媒體在全國市場的影響力。

  主要措施:著力打造實力雄厚、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廣播影視傳媒集團,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廣播影視市場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廣播影視內容產業,提高影視節目創作能力,建立起適應節目原創、制作、流通和增值的運營管理體系,形成結構合理、流轉順暢的產業鏈,逐步加大廣播影視市場的開放力度,在政策和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繼續推進全省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加快有線電視網絡的數字化進程,完成全省縣級以上城市有線電視由模擬向數字整體轉換,建成全省有線數字電視節目平臺、服務平臺和傳輸平臺,電影制作實現數字化,全省地級以上市廣播電臺、電視臺基本實現采、編、播數字化和節目傳輸、交換網絡化。依托廣播電視、移動電視、衛星直播、互聯網接入、遠程教育等服務,全面提升制播技術系統,加快發展網絡產業和新媒體產業。深化電影發展放映體制改革,大力培育數字電影院線,打造具有一定規模的數字電影服務網絡體系,擴大電影市場,開發城鄉電影放映增值業務。

 ?。ㄈ┏霭姘l行和版權服務業。

  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出版物品種年均增長3%,總印數年均增長5%,總印張年均增長5%,造貨碼洋年均增長5%,印刷復制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出版物發行銷售總金額年均增長6%,全省版權服務年均增長15%。

  主要措施:優先發展“精品雙效”出版物,重點發展教育、大眾、專業圖書三大板塊出版物。大力發展音像、電子、網絡出版,實施圖書、光盤、互聯網三者的立體開發和跨媒體出版。優先發展包裝裝潢印刷品印刷企業,重點發展大中型印刷企業和擁有核心技術的印刷企業,注意發展技術研發、創意設計、設備維修、原輔材料供應等短線企業。發展以粵東地區為龍頭的可錄類光盤生產復制產業群,推動印刷業向多色、高速、數碼化和個性化印刷發展。促進全省新華書店國有資產授權經營,規范和擴大連鎖經營,改造經營體制和組織結構,拓展發行網絡,培育電子商務營銷、會員制發行、直郵發行等新興銷售服務。全面推進“版權興業”工程,健全版權代理、鑒定、咨詢、貿易、認證、作品登記以及著作權使用報酬收轉等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發揮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建立智力成果創作與傳播使用的運行機制,提高版權貿易輸出量。以省出版集團為龍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出版企業,打造一批“雙效”顯著、在國內外有較強影響力的出版品牌,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南方出版內容產業帶、國際印刷基地、光盤生產基地、出版物集散基地、版權興業基地、網絡游戲動漫產業基地,繼續保持和提升我省出版業、印刷復制業、發行業、版權業等方面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ㄋ模┭菟噴蕵窐I。

  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演藝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5%,娛樂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5%,演藝和娛樂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

  主要措施: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國有藝術表演團體和演出場所,逐步走向市場。鼓勵社會資金特別是民營資本參與文藝表演團體、演出場所等國有文化單位的公司制改建,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適應市場的藝術表演團體、藝術表演場所和演出中介機構。加強藝術團體與傳媒業、旅游業、大型企業集團的聯合。形成有利于市場化發展的運作機制,如簽約制、演出經紀人制、演出季制、保留劇目制、劇目制作人制等。加快粵港澳乃至泛珠三角區域的演出網絡建設。鼓勵和支持我省文藝表演團體走出國門,開辟國外演出市場,提高演出效益。優化娛樂業的內部結構,創新娛樂業的經營方式,重點發展與高科技結合緊密的娛樂項目,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策劃、生產、演出和后續經營開發能力的藝術表演團體;擁有一批長演不衰的品牌劇目;培育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演藝人才;發展一批擅長商業演出經營運作的品牌經紀機構,基本形成文藝演出產業化運行框架,推動全省娛樂業發展盡快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性轉變。

  (五)文化信息服務業。

  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文化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2010年達到30億元。2010年,全省形成文化信息服務技術普遍適用、資源合理利用、覆蓋文化產業各領域的較為完善的信息化體系。

  主要措施:加強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國家網絡游戲動漫產業發展基地建設,形成帶動全省、輻射泛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網絡游戲動漫產業發展基地。加大軟件園區建設力度,推動廣州和珠海的國家軟件產業基地、深圳國家級軟件出口基地上規模、上水平;加快汕頭、佛山、惠州、江門、肇慶等市的軟件園建設。大力發展文化應用軟件和電子游戲軟件,建立健全軟件應用配套體系,積極培育文化類軟件消費和服務市場,大力推動軟件外包和出口。加強網絡文化治理,規范網絡傳播秩序,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發展數字化產品,提供網絡化服務,支持網絡內容提供、網絡與單機游戲的發展。加大廣播電視信息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力度。加快經營性文化信息資源的市場化開發,逐步開放網絡服務市場,大力發展網絡服務業、信息咨詢服務業等行業,繁榮和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業。發展積極健康的互聯網文化娛樂。推進文化服務業信息化,創建文化商業信息服務平臺,規范短信息服務。大力推動全省新聞出版領域信息化,建立全省新聞出版管理服務網絡,促進信息技術在網絡出版等文化產業方面的廣泛應用。建設具有廣東特色的數字化文化資源。支持從事網絡游戲、動畫漫畫、數字廣播電視、數據庫、電子出版物等研發生產、傳播的新興文化企業的發展,開拓數字娛樂新領域。建設高水平的數碼影院和大型電影數據庫。培養扶持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的大型文化信息服務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謀求國際化發展。

  (六)旅游文化服務業。

  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旅游文化服務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0%,其中,旅游外匯收入年均增長12%;接待過夜游客總人數年均增長7.5%。到2010年,把我省建設成為輻射全國、影響亞太、具有一定國際水準的旅游目的地,成為中國出入境的客流中心和集散地;全省旅游文化服務業的總體規模、速度、國際競爭力、質量和效益在全國位居前列。

  主要措施:搞好區域規劃布局,在促進保護自然資源和人文遺產的前提下,著眼于將我省文化旅游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加大開發力度,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辦好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推動旅游與地區文化特色更緊密結合。珠三角重點開發都市旅游、嶺南文化、僑鄉文化、名人文化、山水生態、休閑度假、購物娛樂等資源;粵東重點開發潮汕文化、美食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旅游等資源;粵西重點開發濱海旅游、農業生態、巖溶景觀、歷史文化等資源;山區重點開發客家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少數民族風情、生態旅游、名山風光、廣場文化等資源。以現有旅游文化景區為核心,開發和建設包括城市文化、歷史風情在內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旅游項目和景區。支持江門崖門宋元古戰場、梅州葉劍英紀念園、肇慶端硯文化旅游、韶關大南華文化、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惠州葉挺紀念館、茂名冼太夫人故里文化旅游區等一批重要文化旅游建設項目。加強旅游業信息化建設,提高旅游文化服務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重視旅游人才的培養,大力發展旅游教育與培訓。

 ?。ㄆ撸V告業。

  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廣告營業額保持每年增長15%,新建全省性、區域性廣告新媒體質量、數量均達到亞洲領先水平。到2010年,廣告營業額達到400億元以上,初步形成以高級人才為骨干,中級人才為主體的廣告人才隊伍,廣告業的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居全國前列,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主要措施:以珠江三角洲為龍頭,帶動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廣告業加快發展。利用CEPA實施、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有力時機,鼓勵港澳資本對我省廣告業的投入,拓展發展空間。積極引導外商投資開發我省廣告業的薄弱門類項目,支持國內企業與世界著名廣告企業開展合資合作。引導廣告企業通過參股、控股等形式實行強強聯合,支持有實力的廣告經營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途徑實行資本運營。推進廣告業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建設,建立和完善廣告質量評價體系、廣告效果監測體系及市場調查網絡,不斷提高廣告服務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水平。建立面向全行業的多層次、全日制和業余等多種形式相配合的人才教育培訓網絡。實施名牌服務戰略,推進廣告服務品牌建設。

 ?。ò耍┕に嚸佬g業。

  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工藝美術業總產值每年以高于15%的速度遞增,到2010年,全省工藝美術業增加值達到500億元。

  主要措施: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在廣州重點建設一個能整合全省工藝美術資源、規模大、品位高、品種多、配套齊的工藝美術場館,籌建具有交易收藏展示功能、交流服務功能、科研培訓功能和旅游觀光功能的“工藝美術園中園”和“民間收藏博覽園”。注重人才培養,重點培養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使他們成為行業的領軍人物;主要通過師傅帶徒補貼等方式,培養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種的傳承新人。進一步貫徹落實《廣東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規定》,根據廣東工藝美術業的實際,制定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實施方案,建立完善的傳統工藝美術認定保護制度,規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廣東信宜南玉、肇慶端硯、廣寧廣東綠石等珍稀礦產資源,實行保護性節制開發。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潮州、揭陽、肇慶、四會、信宜等地要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進一步培育和促進藝術陶瓷、工藝禮品、工藝雕塑、仿生工藝品四類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并將集約化優勢轉變為專業化生產、交易優勢,使其成為區域文化經濟的支柱。按照大市場、大流通的要求,整合全省工藝美術市場,逐步與國際接軌,抓緊推行行業產品、技藝標準化,規范市場行為。

  五、保障措施

 ?。ㄒ唬┘訌妼ξ幕a業的領導和規劃。

  各級政府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產業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切實把文化產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協調,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定期對文化產業發展以及文化經濟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各級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機構要切實擔負起促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重任,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同時加大發展文化產業的力度。各有關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全面落實,形成促進文化產業加速發展的良好氛圍和有效合力。

  各地、各部門要按照本規劃的要求,結合各自實際制訂“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或具體實施方案。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促進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由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強化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實現主要以行政手段為主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管理轉變,改進文化管理方式,創新文化管理手段,推進文化政務公開,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文化行政管理效能。加強對文化產業的宏觀調控,建立健全國有文化資產出資人制度和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確保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

  推動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塑造合格文化市場主體,建立規范的公司制企業。國有文化企業逐步進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推動國有文化資本向市場前景好、綜合實力強、社會效益好的領域集中,充分發揮國有文化資本在文化市場的主導作用。完善國有文化企業激勵和約束機制,制訂國有文化資產經營業績評價考核辦法和國有文化企業經營者任期目標考核辦法,制訂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

  不斷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建立依法經營、違法必究、公平交易、誠實守信的市場秩序,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加強司法和行政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構筑企業自我維權的防護墻,形成政府監管、企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的多層次、多方位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強對網絡信息和文化產品、服務市場的屬地管理,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市場秩序。

  (三)制訂和落實文化產業政策法規。

  制訂、完善和落實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建立以產業政策為主要調控手段的文化產業宏觀管理體制。加大文化產業政策貫徹落實力度,加強監督檢查工作,及時研究和解決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加強文化產業法規建設,營造促進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法制環境。積極推進文化產業立法進程,著力制訂符合我省實際和發展前景的地方性文化產業法規。在修訂和完善現行的地方性文化產業法規基礎上,抓緊制訂《廣東省文化產業促進條例》、《廣東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廣東省文物保護條例》、《廣東省文化中介機構管理辦法》等法規,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地方文化產業法規體系。全省各級文化行政和執法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營造良好的文化市場秩序和環境。

 ?。ㄋ模┩貙捨幕a業投融資渠道。

  推進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在發揮財政投入示范作用的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優化資信評估制度,開展金融產品創新,簡化審批環節,完善金融服務,加大對各種所有制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完善信用擔保制度和運行方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開拓多元化擔保業務,為中小文化企業的融資提供信用擔保服務。

  拓寬各類文化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引導社會各類風險投資機構進入文化產業領域,鼓勵和扶持一批符合國家文化產業政策、公司治理較規范、市場發展前景較好的中小文化企業在深交所中小企業板上市。

  (五)加強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制訂中長期文化產業專門人才培養計劃,實施人才培養工程。以培養高素質文化經營管理人才為重點,以提高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為基礎,制訂文化產業人才教育培訓計劃,建設文化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完善在職人員培訓制度,鼓勵高等院校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建立事業成才機制。

  面向國內外,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我省發展文化產業急需的各類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為海內外優秀文化人才來粵創業提供優質服務,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促進人才集聚,構筑文化產業人才高地。

  堅持文化品牌、創作、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實行業績與收入掛鉤,建立與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相適應的分配激勵機制。

  建立文化產業人才供求信息網和高級人才數據庫,推動文化人才市場建設,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優化人才資源配置。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