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7-00055 分類: 衛生、體育、通知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成文日期: 2007-02-01
名稱: 印發廣東省中醫藥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文號: 粵府辦〔2007〕6號 發布日期: 2007-02-01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印發廣東省中醫藥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2007-02-01  瀏覽次數:-
粵府辦〔2007〕6號

━━━━━━━━━━━━━━━━━━━━━━━━━━━

 

印發廣東省中醫藥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中醫藥發展“十一五”規劃》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〇〇七年二月一日


廣東省中醫藥發展“十一五”規劃


  為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中醫藥強省的決定》(粵發〔2006〕3號),全面振興和發展我省中醫藥事業、產業和文化,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強省建設,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ㄒ唬┌l展現狀。

  中醫服務覆蓋面較廣。至2005年,廣東省有中醫院(含中西醫院、民族醫院)144家,病床20360張,其中全國示范性中醫院9所、省級示范性中醫院7所、甲等中醫院56所(其中三級甲等13所)。大部分綜合醫院設立了中醫科,90%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提供中醫藥服務。

  中藥產業發展居全國前列。目前我省已擁有一批有影響力的中藥企業集團,并形成較為完善的中藥產業鏈,是我國中藥出口大省。2005年,全省有中藥飲片加工企業29家,中成藥制造企業78家,中成藥生產企業全部通過藥品生產質量規范(GMP)認證;中藥產業銷售收入89.2億元,其中中藥飲片業銷售收入13.6億元,占全國9.1%,中成藥制造業銷售收入75.6億元,占全國8%。

  中醫藥研發體系初步形成。2005年,全省有各級中醫藥科研機構13所,工程師956人;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中心、基地)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心、基地)5個。至2005年,全省共獲各級科技成果獎237項。

  中醫藥類高等教育體系日趨完善。2005年,全省共有中醫藥類本、??茖I點52個,畢業生達2134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215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17人,是全國中醫藥學科設立博士后流動站、博士點和碩士點最多的省份。

  (二)存在問題。

  我省中醫藥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地區和城市社區的中醫醫療機構長期投入不足,基礎較差,中醫“簡、便、驗、廉”的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中藥產業產、學、研脫節,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對新產品開發和新技術應用積極性不高,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在全國有絕對優勢、特色鮮明的知名企業、知名品牌、知名品種較少;中醫藥關鍵技術研發能力較弱,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和技術支撐平臺不夠完善;廣大農村中醫院和城市社區醫療機構中醫藥人才匱乏等。

  二、指導思想與目標

 ?。ㄒ唬┲笇枷搿?/strong>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市場競爭與政府扶持、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的原則,以整合資源、發展事業、做強產業、弘揚文化為總方針,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健全各級中醫院綜合醫療服務體系、中藥產業體系、中醫藥人才支撐體系和科技創新研發體系等四大體系為目標,緊緊圍繞全面提升中醫醫療水平、做強做大中藥產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強化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等五大任務,重點建設名院名科、名企名藥、名醫名校、技術創新和中醫藥文化等五大工程,全面振興和發展我省中醫藥事業、產業和文化。

  (二)發展目標。

  ——健全各級中醫院綜合醫療服務體系。到2010年,建成1所醫療、管理、服務水平一流,科研實力雄厚,人才培養走在全國前列的“研究教育型中醫院”;10所綜合服務能力較強的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縣級中醫院對鄉鎮衛生院帶動作用明顯,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設立中醫科;國家級重點??疲▽2。┙ㄔO進一步加強,達到全國領先水平;中醫診療手段進一步完善,中醫臨床療效穩步提高,在重大疑難疾病防治等方面有新突破。

  ——健全中藥產業體系。到2010年,中藥工業產值達到280億元,占全國15%左右,單個企業單個品種銷售額超5億元的達到5個以上,超億元的達到10個以上;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中藥品種25個以上,完成5—10個名優中成藥的二次開發;中藥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達15%左右,爭取有中藥產品通過藥品注冊進入國際主流藥品市場。培育若干家產值超百億元的大型醫藥企業集團,引導中小型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以大企業集團為主導,大、中、小型企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建設10個左右通過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認證的藥材種植基地,10家以上通過GMP認證的中藥飲片加工企業,5家左右擁有500個以上連鎖分店、通過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認證的醫藥零售連鎖企業;建設若干家集中藥倉儲、加工、交易、配送于一體的現代物流企業,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現代物流基地和主要中藥產品出口基地。

  ——健全中醫藥人才支撐體系。依托醫藥類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著名中醫院和名醫名師,培養若干尖端人才、一大批適用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到2010年,爭取培養1-2名中醫藥領域的院士,培養引進20名左右學術造詣高、國內知名的中醫藥學科帶頭人;培養10名左右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中醫藥名家、100名省內中醫藥界學科帶頭人、1000名具有中醫專業特色并有較高診療水平和研發創新能力的中醫骨干人才、10000名具有較扎實中醫藥理論知識和較高臨床診療水平的基層醫院及鄉鎮衛生院從業人員;培養一批中醫藥管理、知識產權、中醫藥國際化等方面的專門人才;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和提升中醫藥專業師資隊伍結構和素質;建設一批中醫藥名牌專業。

  ——健全中醫藥科技創新研發體系。逐步完善中醫藥基礎理論創新體系,開展中醫藥基礎理論自主創新研究、重大疑難疾病防治研究,力爭在中醫藏象、證候、情志理論及重大疾病治療等領域的研究有所突破;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現代中藥研發體系,建立完善新藥研發技術平臺,攻克有效成分提取技術、中藥制劑制備技術、質量控制技術等關鍵性共性技術。加大中醫藥研發經費投入,到2010年,大、中、小型中藥生產企業研發經費分別達到其年銷售額的3%、2%和1%以上。

  三、主要任務

 ?。ㄒ唬┤嫣嵘嗅t醫療水平。

  建設中醫名院。以建設“研究教育型中醫院”為重點,抓住影響臨床療效的主要問題和關鍵技術,開展科研攻關,以科研帶動臨床,培養和造就一批高素質的復合型中醫藥人才,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不斷增強和完善其綜合服務功能,在全省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建設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院。以現有條件較好的市級中醫院為基礎,建設在當地具有帶動輻射作用,特色濃厚、優勢明顯,設施、人才、管理、科研、服務一流的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院,促進當地中醫醫療水平的提高。

  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中西醫結合醫院。充分吸收和利用現代醫學理論、技術及方法,通過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深入探索中西醫學術和臨床實踐的結合點,促進中西醫醫療、學術等方面的交流融合。重點支持組建2-3個省級中西醫結合醫院或醫院集團,發揮規模效益,提高帶動輻射能力。

  打造中醫名科品牌。發揮優勢,總結經驗,推廣新技術、新成果,推動中醫??疲▽2。┙ㄔO。以國家級重點??疲▽2。辇堫^,以省級重點專科(專?。楣歉?,加快各地區中醫??疲▽2。﹨f作網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中醫院開設亞健康科室,開展臨床診斷和保健服務,充分發揮中醫“上工治未病”的獨特優勢。鼓勵將有臨床療效優勢和特色的中醫??茖27窖兄崎_發為院內成方制劑。

  完善農村基層和城市社區中醫藥服務網絡。明確縣級中醫院為基層中醫工作的骨干機構,著力加強硬件及內涵建設,增強綜合服務功能,形成中醫業務強項。到2010年,廣東省縣(市、區)級中醫機構普遍具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強的綜合服務功能,能在全縣(市、區)起龍頭帶動作用。在廣東省農村鄉鎮、城市社區大力宣傳中醫藥的優勢和特點,組織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擴大中醫藥服務領域,把中醫藥技術服務貫穿到農村衛生和城市社區醫療、預防、保健的全過程,不斷降低醫療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引導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根據當地的常見病、多發病,開設中醫藥專科(專?。?,并逐步形成特色。

 ?。ǘ┳鰪娮龃笾兴幃a業。

  打造大型中藥企業集團。調整產業組織結構,引進先進生產設備、技術和管理模式,通過聯合、兼并和重組,引導產品、技術、人才和資金等進一步向大企業集團集中,逐步形成以大企業集團為主導,大、中、小型企業分工協作、互補配套、協調發展的產業組織格局。

  培育現代中藥產業基地。積極支持中藥產業基地、產業園區建設,引導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塑造“大廣藥”區域品牌,提高產業投資吸引力,提升區域中藥產業整體規模。通過產業集聚,實現資源共享,提升中藥產業區域創新能力,發揮區域品牌效應。以廣州醫藥集團等優勢企業為核心,以大學及科研機構為支撐,支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和中山等地發展成為廣東省中藥產業集群區,帶動我省其他地區中藥產業的發展。

  加快新藥開發和名優品種二次開發。重點瞄準重大疾?。ㄐ哪X血管疾病、腫瘤、病毒性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常見病和亞健康,加快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中藥新藥品種。鼓勵企業利用新方法、新技術,對市場銷量大的名優中成藥品種進行二次研發,提升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打造知名品牌,擴大市場規模,形成10個以上拳頭產品。引進國際領先水平的醫藥技術和設備、先進管理經驗和模式,改善和提升中藥研發和生產工藝水平。加強名牌產品和知名品牌保護工作,打造優質中藥材品牌和“廣藥”品牌。

  加快制訂廣東中藥優勢品種的質量標準。以現代指紋圖譜、全息智能模擬技術等新方法、新手段制訂中西方認同的中藥指標體系,并用于中藥材研究、種植、生產、經營和使用的質量控制。通過實施中藥質量標準現代化工程,搶占發展制高點,掌握發展主動權。加強中藥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建立省、市、縣三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完善中藥再評價系統和監管體系,指導科學合理使用中藥,確保用藥安全,維護廣東省中藥產品形象。

  規范中藥材種植及飲片、配方顆粒的加工。適應市場需求,規范中藥材種植、生產和經營。以廣東特產南藥及“廣藥”品種為重點,依托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根據廣東各地區氣候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地選擇道地藥材,進行規?;鸵幏痘N植和品種經營。推廣成熟的規范化基地種植經驗,引導有實力的企業投資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在梅州、陽江、茂名、清遠、湛江、河源、韶關、揭陽、云浮、肇慶等地建設道地藥材GAP產業基地。通過優良品種的培育、無公害病蟲防治、高效安全肥料的篩選使用等具體措施,高標準控制道地藥材的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從源頭上解決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過程中的障礙性因素,促進省內中藥優勢產業鏈的形成,創立粵產“綠色中藥”品牌。大力推進中藥飲片企業GMP改造,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切實加強質量檢驗,確保藥品質量。發展中藥材提取物生產和以中藥材為基源的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相關產品,擴大中藥材應用范圍和市場。促進中藥材流通,鼓勵中藥工商企業參與中藥材基地建設,發展訂單農業,形成中藥材種植、加工、流通的良性循環。

  拓展中藥出口市場。重點支持廣東省主要中藥產品出口企業,開發、出口適合國際市場需要的中藥產品。繼續加強粵港澳合作,整合各地區管理、研發、信息等資源,共同研究開發中藥新品種,聯合開拓國際市場。推動與臺灣地區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擴大國際合作,積極吸引外商投資中藥生產企業,鼓勵國外資本參與廣東省中藥企業改制、重組,成立合資企業,支持國外企業以資金、技術、人才等投入形式與廣東省科研機構、實驗室和企業開展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中藥企業到國外投資設廠。

  大力發展中藥現代物流業。培育一批具有“統一品牌、統一質控、統一配送”的現代化中藥物流企業,支持建設若干現代化中藥物流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展中藥電子商務平臺,加強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中藥銷售網絡,擴大中藥貿易規模,培育華南地區乃至全國最大的醫藥港。

 ?。ㄈ┘哟笕瞬排囵B力度。

  創新中醫名醫“薪傳”機制。聘請全國中醫大師名家來粵以師帶徒的形式幫助我省培養中醫人才,吸引全國優秀的中醫藥人才到廣東省進行臨床研修。以名老中醫工作室為示范點,在繼承發揚傳統師承經驗的基礎上,探索新的繼承工作模式,促進不同學派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博采眾長,使中醫藥理論在師承實踐中發揚光大。同時,聯合多學科人才,開展與經驗繼承相關的科學研究,促進繼承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在全省選拔中青年西醫臨床骨干進行系統的中醫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配備名師指導,培養新一代中西醫結合骨干人才,充實壯大中西醫結合人才隊伍。

  完善中醫藥頂尖人才培養機制。采取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形式,加快我省中醫藥頂尖人才隊伍建設。以國家重點學科為載體,構建創新團隊,通過承擔高水平的科研任務,搭建我省中醫藥頂尖人才的成長平臺。利用廣東中醫藥發展的特色與優勢,努力為中醫藥領軍人才創業與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加強中醫藥院校建設。通過培養、引進等方式,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加大中醫藥教育體系的改革力度,改進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訓練模式,增設新興、邊緣學科,開展多學科交叉培養,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進一步擴大中醫藥類高等院校的招生規模,到2010年,中醫藥類本、??茖I點達到60個,招生規模達到8000人左右,在校研究生達到3500人左右,其中博士生800人左右。增設2-3個中醫藥類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增設10個左右碩士點。進一步擴大中醫藥留學生招生規模。加強中醫藥創新人才、營銷人才和實用人才培養力度,大力發展中醫藥類職業教育,為中醫藥發展輸送實用型人才。

  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工作。不斷完善中醫藥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體系,通過職業技術教育、成人學歷教育、自學考試、院校進修、專題研修、非學歷培訓、遠程教學等不同方式,為廣東省縣級中醫院和鄉村、社區醫療機構培養中醫臨床從業人員,努力改善基層中醫藥基礎條件薄弱、人才缺乏的狀況。

  (四)強化自主創新體系建設。

  強化中醫基礎研究。遵循中醫藥學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借鑒現代生命科學、系統科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前沿理論、方法及技術,對中醫藏象、證候、經絡、病因理論及方劑、藥性理論等中醫藥基礎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加強四診客觀化識別、中醫藥研究方法學、中西醫比較、中醫術語的標準化和國際化表述的研究,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中醫臨床研究。按照前瞻性、創新性的要求,加強重大疾病、疑難疾病、亞健康的中醫藥防治方案和評價方法的研究,建立規范化的廣東省中醫臨床科研協作網。以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為切入點,對中醫藥診療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的疾病開展系統研究,力爭在心腦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老年性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泌尿系統疾病、惡性腫瘤、艾滋病等疾病防治技術研究領域有所突破。密切跟蹤醫學前沿,積極開展中西醫結合的創新性研究,探索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在防治重大疾病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的作用及規律,發揮中醫藥的特色與優勢。

  突破中藥現代化關鍵技術。突出資源特色、產業化需求和知識產權導向,加強多學科協同攻關,重點加強種質優化、種植、炮制加工、制劑、質量控制、藥效篩選及評價技術研究,力爭在現代中藥生產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搶占中醫藥發展戰略制高點。

  建設中藥研究創新技術平臺。以我省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中心等主要研究基地為依托,有效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加強與國內外高水平研發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建設中藥活性物質篩選平臺、藥物安全有效性評價平臺、有效成分提取分離純化平臺、制劑相關技術平臺、質量控制技術平臺、中藥新藥臨床療效評價平臺,提供具有全行業領先水平、開放式的科研條件和技術指導服務,為中醫藥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建立和完善南藥現代質量標準體系。積極組織實施“提高國家藥品標準行動計劃”,抓緊制定完善《廣東省藥材標準》、《廣東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和《廣東省醫院制劑規范》。增強醫藥企業質量意識,建立健全藥材種植、加工、運輸、提取的工藝標準和操作規范,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具有廣東特色的中藥現代質量標準控制體系。制定中藥質量控制技術指導原則,并推動其成為國家和國際通用技術標準,掌握中藥標準競爭主動權。形成完善的中藥質量檢測控制體系,為中藥材種植、經營,中藥研發、生產、流通,中藥進出口貿易提供及時、準確、公正的檢測服務平臺。

  加強中醫藥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整理中醫藥研究項目及成果、各類中藥方劑、國內外中醫藥研究狀況等資料,建立中醫藥信息化管理服務網絡、數字化中醫藥科研信息資源平臺,通過信息資源共享加快廣東省中醫藥現代化進程。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標準化研究,制訂廣東省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與發展戰略、中醫藥標準化戰略,并建立相關數據庫、服務平臺及預警機制。建設廣東省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對道地、瀕危、珍稀藥材進行戰略性保護,形成穩定的優良中藥材原料基地。

  (五)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

  加快中醫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各級中醫院要將中醫藥文化特征作為醫院建設的重要內容,成為體現和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重要陣地。建設系列化的中醫藥公共文化基地,使之成為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公共教育場所和面向海內外弘揚中醫藥文化的窗口。

  加強中醫藥文獻整理出版工作。積極開展嶺南中醫藥傳統文化保護工作,搜集整理嶺南中醫藥文獻、廣東名老中醫學術成果和經驗,出版嶺南中醫藥系列著作和中醫藥科普讀物,傳播普及中醫藥知識,提升我省中醫藥學術文化的影響力。

  促進中醫藥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抓緊培育我省中醫藥文化產業鏈,開辟中醫藥產業新領域。借助中醫名院名科、名醫名校品牌,以發展中醫藥文化旅游為突破口,帶動中醫藥傳統文化資源的中下游產業開發,促進中醫藥文化消費成為當代健康新時尚。

  四、重大工程及項目

  為落實我省中醫藥發展“五大任務”,“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名院名科、名企名藥、名醫名校、技術創新和中醫藥文化等“五大工程”,作為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的優先領域。

  (一)名院名科工程(共5類項目)。

  中醫名院示范項目。支持省中醫院建設“研究教育型中醫院”示范項目,使之成為在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示范型現代化中醫院之一。對省第二中醫院(省中醫研究所)、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進行改造擴建,充分發揮其在中藥劑型改革、南藥開發應用研究等方面的優勢,使之成為集科研、教學、醫療服務于一體的中醫名院。

  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項目。發揮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學科群優勢,建設集醫、教、研于一體的南方中西醫結合醫院。依托中山大學多學科綜合優勢,建設1所以診治疑難雜癥為重點的中西醫結合醫院。以南海中醫院為基礎,整合區內優質資源,建設一所不設行政級別的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新方法、信息化改造和中醫院事業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綜合試點。加強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骨傷科醫院和中西醫結合肝病腎病醫療中心等項目建設。

  中醫名科升級項目。根據疾病譜的變化及群眾的醫療保健需求,結合區域醫療資源配置,重點建設中醫心腦血管病、腎病、乳腺病、皮膚性病、髖關節病、高血壓、中風、消化病、血液病、婦科病、腦病、脊柱病、風濕病、傳染病等??祈椖?,打造中醫特色鮮明、臨床診療水平全國領先的名科品牌。

  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加強縣級中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和裝備,提高中醫臨床服務水平。支持江門市五邑中醫院恩平分院建設“體制創新型中醫院”,使之成為具有示范效應的縣級中醫名院。加強城市社區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完善社區衛生機構的中醫藥基礎設施,建設一批“有中醫藥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示范社區”。

  嶺南中醫適宜技術及民間驗方、單方整理研發項目。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組織對療效確切,操作規范、簡便的嶺南中醫適宜技術及經方、民間驗方進行挖掘整理,開發應用,傳承創新。把廣東省所有民間具有一定影響和有30例以上確切臨床療效的中醫適宜技術和單方、驗方收集并建立數據庫予以保存;整理出一批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適宜技術,加強對若干個單方、驗方進行藥效學機制和毒理研究,為一、二類新藥的開發提供良好的前期基礎。

  (二)名企名藥工程(共9類項目)。

  名企示范項目。發揮我省大型中藥生產企業的龍頭作用,重點支持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開發有市場競爭力的名優產品。

  中藥新藥、名優中成藥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發揮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學院等院校的學科、技術優勢及中藥龍頭企業的研發能力優勢,重點發展青蒿素及其復方系列、華佗再造丸二次開發、口康凝膠、健行顆粒、復方牛黃、化橘紅、紫杉醇復方、銀杏內酯單體注射劑等中藥產品,以及治療糖尿病等重大代謝性疾病中藥新藥、治療艾滋病等病毒性傳染性重大疾病中藥新藥。

  海洋類中藥研究開發項目。以細胞和分子水平篩選模型為主,開展海洋類中藥研究,建立高效抗腫瘤、抗心血管病海洋類新藥篩選系統,及時追蹤和快速鑒定生理活性成分;采用基因工程技術,建立廣東特有海洋中藥基因庫,篩選出功能基因轉入海水養殖生物及微生物中表達,形成海洋生物微量活性物質的規模生產。

  中藥提取分離過程現代化建設項目。建設集中藥工程技術研究所、中試及工程化驗車間、產業化示范車間及工程技術培訓基地于一體的中藥提取分離過程現代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名優中成藥再研發指導中心項目。選擇確有療效的廣東省名優中成藥、特產廣藥作為研究對象,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以現代先進科學技術為手段,對中成藥品種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以獲得更安全、更有效、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名牌產品。

  現代中藥新藥篩選與研發工程中心項目。重點支持研究開發對防治重大和疑難疾病藥理清楚、療效確切、使用安全、技術含量高、創新性強、生產工藝先進、質量穩定可控、具有明顯中醫藥特色與優勢的中藥新藥,支持中藥標準化相關重大技術支撐條件建設。

  中藥低溫濃縮技術與機械裝備工程中心項目。運用集成超臨界CO2萃取技術、超微粉碎技術、膜分離技術,對常用中藥進行提取、分離、濃縮系統研究,獲得標準提取物,并建立其標準體系。運用集成技術開發若干個中成藥新品種和二次開發品種。

  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準產業化示范項目。推廣化州綠色生命公司化橘紅規范化種植基地的經驗,建設青蒿、化橘紅、五指毛桃、紅豆杉、沉香、西江桂、黃梔子、金銀花、巴戟天、佛手、何首烏、春砂仁、霍香、穿心蓮、蔓荊子、檀香、白木香、棗皮、黎棗、貝母、太子參、元胡、菊花、厚樸、枳殼等名藥種植基地;開展南藥、廣東特產藥材規范化種植關鍵技術、需求信息、市場變化研究,建立GAP動態管理數據庫,為廣東省GAP產業化基地建設提供服務。按照國家GMP改造建設中藥飲片加工示范項目和超微粉生產項目。

  現代中藥物流平臺建設項目。在廣州建設藥物和醫藥器材年吞吐量150萬噸的國際醫藥港;在從化、高要建設集研發、科技成果交流、中藥規范化種植、中醫藥文化和中藥交易于一體的現代化的華南國際中醫藥港;在中山建設集中藥新藥研發、產業化、物流與信息服務、人才培養于一體的華南現代中藥城;在惠州建設集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加工、研究、流通于一體的現代化中藥城(羅浮藥谷)。

 ?。ㄈ┟t名校工程(共4類項目)。

  中醫名醫“薪傳工程”項目。以省中醫院為依托,重點建設中醫科學研修院,充分利用廣東省良好的中醫基礎,匯聚全國著名中醫大師名家,吸引全國立志獻身中醫藥事業的優秀人才,系統整理和研究名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把研修院建成培養中醫名醫的搖籃。建設名老中醫工作室,構建開放式中醫師承教育示范基地。建立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證經驗文獻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

  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以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學院為依托,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建設國內一流、在國際上具有較高聲譽的中醫中藥專業,重點加強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基礎、中醫內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藥學和針灸推拿學等學科建設。

  中醫藥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工程項目。以廣東化工制藥職業技術學院為培養基地,建立實習、實訓網絡,培養一批中成藥制造業、中藥種植、中藥銷售、中藥物流等領域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利用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學院等院校的多學科辦學優勢,為中醫藥企業培養熟悉國際貿易、國際藥品注冊、國際專利注冊業務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十百千萬”人才培養項目。由省中醫藥行政主管部門牽頭,以省內有關高校為依托,培養造就10名中醫藥領域領軍人才、100名中醫優秀臨床人才、1000名市級中醫院骨干、10000名基層中醫骨干。

  (四)技術創新工程(共14類項目)。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項目。加強情志致病機理及防治應用基礎研究,建立情志致病的中醫證候診斷依據,開發用于防治情志疾病的中藥新品種;加強證候客觀化研究,探索中醫證候形成的整體及細胞分子生物學機理,構建中醫證候與病證結合的動物模型;開展加強方劑及藥性理論研究,探索方劑藥效發揮、藥物代謝、毒理等的證治規律,為創新中藥的開發奠定堅實基礎。加強中醫脈象系統工程、中醫術語規范化及國際化表述標準、脾與四臟相關理論繼承與創新等研究。

  中醫證候生物芯片與計算機模式識別研究項目。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為基礎,從臨床研究入手,通過2-3個示范性中醫證候的研究,創建證候生物芯片與計算機模式識別技術結合的研究平臺,應用于證候科學本質和變化規律研究、方證相關性及療效機理研究、中藥新藥開發、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等。

  亞健康中醫藥療法研究開發項目。充分發掘中醫學“治未病”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優化中醫調神、調身方法(包括心理療法、針灸、按摩、理療、康復、香薰、音樂療法等)和綜合序貫療法。

  重大疾病中醫藥防治項目。針對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艾滋病、肝炎、人禽流感、非典型肺炎、腫瘤、髖關節病、心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疑難病和病毒性傳染病開展中醫藥的防治研究,整合中醫藥科研、臨床技術力量,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開展臨床協作攻關,建立技術規范和診療方案,提高中醫藥的防病治病能力。

  南藥抗逆關鍵技術項目。建設全國第一個南藥植物抗逆境生理及分子生物學研究平臺。研究南藥植物的抗逆機理,闡明南藥植物次生代謝途徑及中藥有效活性物質積累規律,培育抗病蟲害、抗污染、抗旱、抗熱、抗寒等抗逆境南藥品種。

  特產藥材規范種植技術研發項目。依托省中藥研究所,聯合省內中藥材種植技術領域的專家,建設廣東省特產藥材規范種植技術研發中心。重點解決種質退化、病蟲害防治、農藥污染等技術難題,為廣東省特產藥材種植產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中藥生物工程技術創新平臺項目。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培育高產無毒天然藥效成份中藥資源,重建中藥活性成分生物合成新途徑,將國內外優特藥用植物改造成為廣東新南藥。進一步闡明部分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疾病的治療用中藥或復方的作用機制,并在此基礎上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

  中藥制劑新技術與輔料研究開發項目。開展中藥制劑新技術研究和新型藥用輔料的研究開發。建設中藥活性成分篩選平臺、中藥新制劑新劑型研究平臺、中藥質量控制藥理藥效評價平臺。

  臨床中藥學研究及療效評價項目。發揮暨南大學學科優勢,探索中藥用藥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拓展藥物生物利用度及藥效和毒副作用監控等新領域。針對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的關鍵環節,以具有優勢的中醫藥疾病治療項目為載體,開展臨床療效評價研究;創立具有中醫特色的療效評價指標體系和中醫臨床療效評價方法;建立有關疾病的中醫臨床研究操作規程;搭建臨床療效評價信息平臺;開展中風中西醫結合“醫院—社區”一體化康復方案多中心研究;開發既符合國際要求又體現中藥臨床研究特色的數據管理軟件系統。

  新藥臨床試驗關鍵技術平臺建設及臨床前評價項目。探索中藥藥代動力學規律,規范中藥臨床試驗流程,提高中藥研發水平,構建與國際接軌的中藥臨床研究技術平臺。建設實驗動物中心,建立與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配套的各種功能的實驗室,組織人員培訓并制訂標準作業程序(SOP)及管理規程。

  中醫藥信息化服務網絡項目。利用衛星數據廣播技術,構建覆蓋廣東省中醫藥行業的數字視頻專業功能平臺,使中醫藥信息傳輸和管理、學術交流、遠程教育、科普宣傳等實現數字化。建立高速中藥信息網格計算平臺,開發中藥研發信息數據庫,開展中藥研發信息數據挖掘的算法研究及算法實現,開展中藥研發信息的多層次服務。建立中醫藥文獻信息保障中心,面向廣東省提供中醫藥文獻和數字化文獻資源服務。

  中藥質量控制和再評價技術平臺項目。以藥品檢驗機構為基礎,運用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技術,建立中藥質量標準研究體系和質量控制檢測體系,為中藥材種植、經營,中藥生產、研發、流通,中醫藥進出口貿易提供及時、全面、準確、公正的檢測服務。加強對中藥產品農藥殘留、重金屬以及毒性成分等項目的檢測。建設中藥不良反應數據庫和中藥不良反應機制研究室,為中藥不良反應監測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提高中藥質量和合理使用水平。

  中醫藥知識產權與標準化研究項目。建立廣東省中醫藥知識產權與標準化研究中心,開展中醫藥知識產權戰略研究,推動建立廣東省中醫藥特別是南藥飲片標準化體系,為廣東省中醫藥行業提供信息服務、業務咨詢,建立中醫藥知識產權預警機制。

  中藥資源保護與可持續開發利用建設項目。由廣州中醫藥大學牽頭,利用現有資源,對華南地區3000多種藥用植物種質資源進行調查、收集及品質研究,通過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室內低溫及超低溫保存,建立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種質資源保存體系,研究建立相應的數據庫,為華南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改良與創新提供良好的技術平臺;結合南藥GAP基地的建設和相關中成藥品種的研究開發,綜合應用現代儀器分析技術,結合化學計量學、統計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建立能夠反映中藥多成分特征的南藥質量評價標準化體系,加強中藥材及天然藥物的質量控制,從源頭上保證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華南藥用植物進行“有價值目的基因的篩選”、“中藥新藥研究開發”等綜合開發利用。

  (五)中醫藥文化工程(共3類項目)。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項目。在廣州大學城建設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實現醫、藥、針灸等科技內涵與歷史、文化、民俗的有機結合,成為向海內外公眾展覽、宣傳中醫藥科技文化和對青少年開展中醫藥科普教育的綜合性場館。

  嶺南中醫藥文化傳播工程中心項目。建立嶺南中醫藥文庫、網站及產業化基地,策劃出版嶺南中醫藥原典文庫、嶺南中醫藥名家文庫、中醫藥科普叢書和面向海外的中華醫藥叢書。

  “本草園”項目。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已規劃的三個山體及大學城的濕地內建設“本草園”,重點種植具有嶺南特色的“廣藥”和“南藥”,使之成為藥學、植物學等相關專業教學和科研基地。

  上述35類重點建設項目,凡未經審批(或核準、備案)的,以及尚未明確建設主體的,均須按規定開展項目前期工作,辦理有關建設手續。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