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4-00013 分類: 港澳臺僑工作、通知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4-02-27
名稱: 轉發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省人民政府關于扶持貧困華僑農場經濟發展議案的辦理情況報告的決議的通知
文號: 粵府〔2004〕18號 發布日期: 2004-02-27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轉發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省人民政府關于扶持貧困華僑農場經濟發展議案的辦理情況報告的決議的通知

發布日期:2004-02-27  瀏覽次數:-


粵府〔2004〕18號

━━━━━━━━━━━━━━━━━━━━━━━━━━━

轉發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省人民政府
關于扶持貧困華僑農場經濟發展議案的
辦理情況報告的決議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省人民政府《關于扶持貧困華僑農 場經濟發展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并作出了相應的《決議》?,F轉發給你們, 請認真貫徹執行。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省人民政府
《關于扶持貧困華僑農場經濟發展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的決議

(2004年1月14日廣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廣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聽取并審議了省人民政府 《關于扶持貧困華僑農場經濟發展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會議原則同意這個報告。
  會議認為,省八屆人大五次會議代表提出的《關于扶持貧困華僑農場經濟發 展的議案》從1998年開始實施。幾年來,在省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有關市、 縣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實施華僑農場體制改革,加大資金投入,解決僑場職 工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統籌等問題,華僑農場的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歸難僑生產 和生活條件有明顯的改善,基本達到議案提出的目標和要求。
  會議強調,由于華僑農場歷史遺留的問題較多,脫貧奔康的任務還很艱巨, 省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有關市、縣人民政府在該議案辦理結束后,應繼續落實 和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繼續深化華僑農場體制改 革,落實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把華僑農場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華僑 農場的各項社會事務由地方統籌管理,經費列入預算,減輕華僑農場政策性社會 性負擔,幫助華僑農場脫貧奔康。
  二、加大對華僑農場基礎建設的扶持力度,增加資金投入,促進招商引資工 作。同時,要深化華僑農場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完善生產經營機制,加快華 僑農場經濟發展。
  三、切實加強華僑農場土地管理,加快完成華僑農場土地確權和發證工作。 要妥善解決華僑農場土地權屬糾紛,依法處理非法侵占華僑農場土地的行為,確 保華僑農場的土地資源和合法使用權益。
  四、不斷完善華僑農場職工社會保險制度,解決好遺留問題,特別是歸難僑 的養老、醫療、失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華僑農場歸難僑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五、采取有效措施,解決華僑農場歸難僑的危房問題,改善他們的生活居住 條件。對華僑農場的危房改造,要按統一規劃、拆舊建新、建設新村、分期實施 的原則,逐步解決危房住戶困難問題,使華僑農場職工和歸難僑安居樂業。


關于扶持貧困華僑農場經濟發展議案的辦理情況報告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
 ?。保梗梗纺晔“藢萌舜笪宕螘h代表提出的《關于扶持貧困華僑農場經濟發 展的議案》(第57、104、130號),于2001年實施到期時,雖然貧 困華僑農場經濟有一定的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因此,省政府在向 省人大常委會提交的議案辦理情況報告中,提出將議案辦理期限延長至2003 年。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作出了“關于加強扶持貧困華僑農場經濟發 展工作的決議”。兩年來,在省人大的支持監督和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共同努 力下,我省扶持貧困華僑農場經濟發展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僑場經濟有了較 大的發展,歸難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3年8月,省政府組織省僑辦、 計委、財政廳、勞動保障廳等單位赴江門、清遠等市檢查,認為實施議案基本達 到了預期目的,建議予以結案?,F將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認真落實各項措施,議案辦理取得顯著成效
 ?。ㄒ唬┘訌婎I導,落實責任
  省政府于2001年9月印發《批轉省發展計劃委員會關于加快華僑農場改 革與發展意見的通知》(粵府〔2001〕62號),并于同年10月召開了全 省華僑農場深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提出了加快推動華僑農場改革發展的政策措 施。2002年,省政府下發了《轉發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扶持貧困華僑 農場經濟發展工作的決議的通知》(粵府〔2002〕33號),對進一步實施 好議案提出了明確要求。2002年9月,省政府印發《關于華僑農場改革工作 若干問題的補充通知》(粵府函〔2002〕365號),對華僑農場改革所涉 及的職工參加社會養老保險補繳統籌金、納入地方統籌后每年的基金收支缺口補 助、職工解除勞動關系后一次性經濟補償金等具體問題作出了規定。2002年 11月,省政府召開華僑農場改革工作會議,強調要從政治穩定、社會穩定、經 濟發展以及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認識華僑農場改革與發展的 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任務,突出重點,落實責任,推動華僑農場改革發展和盡 快脫貧奔康。
  議案實施期間,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親自主持解決一些重大問題。200 2年6月,盧瑞華省長主持召開的九屆92次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了華僑農場 改革問題,決定優先支持華僑農場的改革,并提高省對華僑農場職工參加社會養 老保險一次性補繳統籌金和職工解除勞動關系后經濟補償金的補助比例,兩項資 金的補助比例提高到80%。湯炳權副省長親自抓落實,深入到華僑農場調查研 究,并多次主持會議,聽取有關部門的匯報。為了加強對華僑農場改革工作的指 導和協調,省政府成立了省華僑農場改革工作協調小組,由分管副秘書長任組長, 協調小組加強對華僑農場改革試點的指導、協調,督促地方政府落實有關措施, 推動了華僑農場改革的順利進展。
  華僑農場所在地政府也十分重視華僑農場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負起主要責 任,并將華僑農場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總體規劃,積極加以扶持。不少 地方政府建立起掛鉤聯系制度,明確分工對口幫扶,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各地 政府還重視加強華僑農場領導班子建設,選派一些素質高、有魄力、有思路、具 有開拓精神的年富力強干部到華僑農場改制后的僑區(鎮)擔任領導職務,帶領 華僑農場發展經濟,脫貧奔康。
 ?。ǘ┓e極推進華僑農場體制改革,使其融入地方經濟發展
  實施議案期間,我省積極推進華僑農場體制特別是領導體制改革工作,取得 了明顯的成效。全省華僑農場通過設區建鎮等多種方式,融入所在地方經濟社會 發展。地方政府對設區建鎮的華僑農場賦予相應的經濟和行政管理權限,進一步 理順關系,納入地方扶貧總體規劃,加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文化、教 育、衛生等工作也逐步納入地方統籌管理。深化華僑農場體制改革,為華僑農場 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僅打破了華僑農場長期封閉落后的局面,減輕了其 政策性、社會性負擔,解決農場辦社會問題,也使華僑農場真正在行政上融入地 方,管理上融入社會,經濟上融入市場。
 ?。ㄈ┘哟筚Y金投入,將僑場職工養老保險全部納入地方社保統籌
 ?。保梗梗改辏∝斦淮涡园才牛矗埃埃叭f元,幫助貧困華僑農場職工養 老保險納入地方統籌。但由于未能解決一次性補繳統籌金問題,退休職工養老金 發放標準偏低;部分農場仍未真正納入地方統籌,自收自支,養老金資金缺口大。 為進一步完善華僑農場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省政府決定對華僑農場職工養老保險 納入地方統籌的一次性補繳統籌金,由省和所在市兩級財政分擔。2002年至 2003年,省財政共安排3.52億元,幫助17個困難華僑農場職工養老保 險納入地方統籌管理,解決了華僑農場職工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問題,減輕了 華僑農場的社會性負擔,也解除了廣大職工的后顧之憂,使退休職工生活有了基 本保障。如清遠市英紅華僑農場職工養老保險在1998年低標準初步納入地方 統籌,人均每月養老金僅120元,2002年11月完全納入地方統籌后,人 均每月養老金提高到360元。又如惠州市楊村華僑農場,原來一直未能參加社 會養老保險統籌,退休職工每月僅拿30至50元的生活費,生活十分困難。從 2002年11月完全參加地方養老保險統籌后,退休職工人均每月養老金達到349元。
  對困難華僑農場納入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后每年的收支缺口,省決定從200 3年至2005年按各地實際的統籌水平對基金收支缺口實行全額補貼,由省財 政和社?;鸸餐袚?。其中省財政負責60%,省社保調劑基金負責40%; 從2006年開始由所在地社保統籌基金解決。省每年在養老保險調劑金中也加 大了對華僑農場的調劑力度。1997年至2001年,省共安排華僑農場養老 保險調劑金3417萬元,2002年增加安排調劑金1464萬元。
 ?。ㄋ模┓e極籌集華僑農場改制職工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
  為進一步深化華僑農場的改革,加快華僑農場的發展,幫助華僑農場與僑場 職工盡快擺脫目前的困境和脫貧致富,參照國家的有關政策規定,省政府決定對 楊村、英紅、大旺、潼湖、英德、黃陂、清遠、消雪嶺、大南山、普寧、陸豐、 蕉嶺、合成、大槐、海宴、崗美、奮勇17個華僑農場在冊職工解除勞動關系后 的一次性經濟補償給予補助,由省和所在地級市兩級財政共同分擔,其中,省財 政負擔80%,各所在地級市財政負擔20%。2002年至2003年,省財 政共安排2.8億元,對17個華僑農場所在地級市財政進行補助。
  為加強對經濟補償金的管理,確保經濟補償金真正落實和兌現到華僑農場每 一位職工手上,華僑農場對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給予發放一次性經濟補償金,要 求各地按照省政府粵府函〔2002〕365號文的要求制定經濟補償金的具體 支付辦法和設立資金專賬(戶)進行管理,對華僑農場職工申領經濟補償金要進 行造冊,配合當地勞動保障、僑務部門認真審核把關,并采取集中支付方式將補 償金直接支付到華僑農場職工個人的銀行賬號上,以確保資金到位、??顚S?。
 ?。ㄎ澹┴斦D移支付制度得到落實
  華僑農場改制設區建鎮后,所在市政府按照省政府要求,按現行財政體制已 將華僑農場納入本級財政管理,對收入不能滿足支出需求的華僑農場實施轉移支 付。考慮到華僑農場以及地方財政的實際困難,省財政從2002年起,增加對 粵東、粵西、粵北等山區和欠發達地區有關市、縣17個困難華僑農場專項補助 4950萬元,幫助山區和欠發達地區市縣落實對華僑農場財政轉移支付。
  (六)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大政策、資金的扶持力度,幫助解決農場辦社會的問題
  為扶持貧困華僑農場經濟社會發展,省政府及有關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對15 個貧困華僑農場給予扶持?!熬盼濉敝痢笆濉逼陂g,省計委每年安排500萬 元基建投資,扶持貧困華僑農場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和歸難僑居住 條件。“十五”期間,省財政每年繼續安排扶持農場發展生產資金600萬元, 重點扶持貧困華僑農場發展“造血”項目,水利建設補助資金500萬元,老歸 僑事業費增加為50萬元。省教育部門將華僑農場的薄弱學校列入省1998— 2002年“改薄”資金扶持計劃,安排“改薄”資金90萬元。省衛生、交通 等有關部門也加大對貧困華僑農場的專項資金扶持,為華僑農場加快經濟和社會 發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ㄆ撸┳龊脷w難僑及其子女重新調整安置,加大培訓推薦就業的工作力度
 ?。保梗梗纺曛粒玻埃埃衬辏∮媱?、勞動保障、僑務部門幫助華僑農場歸難 僑及其子女近千人重新調整安置到城鎮入戶和工作。此外,省僑務部門以多形式、 多類型的職業培訓方式,使歸難僑及其子女掌握一門專業技能,融入社會就業。 1997年至2003年,省僑務部門共舉辦各類型職業技能培訓班63期,培 訓歸難僑及其子女近2000人,并積極聯系有關用工單位推薦就業,推薦就業 率達80%。通過重新調整安置和培訓后推薦就業等做法,使盡可能多的歸難僑 及其子女脫離土地融入城鎮,解決了工作出路,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
  (八)土地管理進一步規范,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2001年9月,省政府辦公廳轉發了省僑辦、省國土資源廳、省農墾總局 《關于國有農場土地確權與登記發證工作意見的通知》,要求各級國土部門加快 土地確權登記,妥善解決華僑農場土地權屬糾紛,采取有力措施切實保護華僑農 場土地合法使用權益。目前,各地國土等有關部門正抓緊開展對華僑農場土地確 權和登記發證工作,并協助農場依法做好土地權屬糾紛的調處工作。華僑農場與 周邊農村土地權屬糾紛近年有所減少。各僑區(鎮)也成立了國土管理機構,健 全規章制度,加強土地規范管理。
 ?。ň牛┗A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強,投資環境逐步完善
  各級政府加大對華僑農場水利、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投入,華僑農場的 基礎設施得到不斷改善?!熬盼濉逼谀∪A僑農場通國道、省道的公路已全 部鋪設為平坦的水泥路,包括場內的水泥公路達600公里,是“八五”期末的 2.5倍。華僑農場電網改造納入了當地農網改造計劃,農電管理體制基本理順。 至2002年底,華僑農場農電體制移交地方管理順利完成,納入了全省電網建 設規劃,用電基本實現了與全省同網同價。供水設施有較大改善,基本解決了群 眾生活用水困難的問題,近九成的群眾用上了自來水。
  華僑農場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措施,招商引資勢頭 良好。據不完全統計,至2002年底,在我省華僑農場落戶的“三資企業”有 433家,實際利用外資13.75億美元,2002年創匯近2億美元,繳納 稅款總額近1億元人民幣。隨著全省公路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貧困華僑農場招 商引資薄弱的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如地處粵北地區的英德華僑農場突破了以往 招商引資的空白局面,從2001年至2002年,成功引進外資企業9家,到 位投入資金400萬美元,不僅促進了農場經濟發展,還解決了近千名待業青年的就業出路。
  (十)經濟加快發展,群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議案實施期間,華僑農場積極推進內部改革,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經濟總體 水平有新的提高。2002年全省華僑農場實現社會總產值82.6億元,比1 997年增長17%,勞均收入7527元,比1997年增長36%,人均收 入3400元,比1997年增長了22%。其中15個貧困華僑農場實現社會 總產值15.4億元,同比增長44%。勞均收入5649元,同比增長48%, 人均收入2775元,同比增長46%。僑場經濟持續發展,群眾生活水平和質 量不斷改善。群眾最低生活保障也得到較好的解決,絕大部分華僑農場的低保救 濟工作已納入屬地管理,基本做到應保盡保。各地有關部門對解決華僑農場歸難 僑的居住困難進一步引起重視,多方面采取措施,使華僑農場歸難僑的居住條件 不斷得到改善。

  二、繼續采取措施,加快推動華僑農場改革與發展
  議案實施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于改制前華僑農場的政策性、社會性支 出負擔重,造成歷史遺留的問題較多,脫貧奔康的任務還很艱巨。一是僑場歷史 債務較重,制約了農場經濟發展。二是歸難僑住房絕大多數是上世紀六、七十年 代接待安置時趕任務、趕時間突擊建造的,標準低、質量差,現相當部分殘破失 修。目前全省華僑農場歸難僑居住殘舊危房面積近40萬平方米。三是職工收入 水平與全省農民收入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據統計,2002年全省華僑農場人均 純收入3400元,僅為當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912元的87%。
  華僑農場是集中安置歸難僑的基地,推動華僑農場和歸難僑盡快脫貧奔康, 是我省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既是維護社會安定局面的需要,也直接 關系到我國對外政治影響和我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笆濉?期間,省政府繼續支持、推動貧困華僑農場改革與發展,進一步深化華僑農場體 制改革,強化屬地管理,實現政企分開,剝離社會職能,使華僑農場完全融入地 方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改善歸難僑生產生活條件。
  (一)切實加強領導,繼續深化改革,加快華僑農場真正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從講政治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推動華僑農場改革發 展,促進貧困華僑農場脫貧奔康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切實加強組 織領導。華僑農場所在市、縣政府要切實擔負起主要責任,把華僑農場納入當地 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和扶貧攻堅統一計劃,切實幫助華僑農場脫貧奔康;要將 華僑農場的教育、衛生等社會事務納入地方統籌管理,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以切 實減輕農場社會性負擔;要加大對華僑農場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推進華僑 農場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發展;要加強華僑農場領導班子建設,繼續選派德才兼 備、年富力強的干部到農場改制后的僑區(鎮)擔任領導,更好地帶領華僑農場 推進改革,發展經濟。
 ?。ǘ┲匾暯鉀Q華僑農場歸難僑危房改造的問題
  要進一步改善歸難僑生活和居住條件,使歸難僑安居樂業。按照原址改建、 拆舊建新、建設新村、分期實施的原則,與華僑農場設區建鎮后的總體規劃相結 合,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解決近五千戶歸難僑危房戶住房困難問題。資金籌措 采取“個人、農場、政府各出一點”的辦法,以個人自籌為主,農場和政府補助 為輔。為解決好歸難僑危房改造的問題,由省僑辦會同省計委、財政廳、建設廳 等部門進行專題調研,提出解決方案。
 ?。ㄈ┘哟笕A僑農場招商引資的力度
  要支持和推動華僑農場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通過組織參與各類招商引資 洽談會,加大華僑農場招商引資的宣傳力度。要通過增加工業建設用地指標,減 少華僑農場招商引資的成本,提高華僑農場招商引資的競爭力。要充分發揮華僑 農場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優勢,把握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多形式、多 渠道招商引資,逐步發展外向型經濟,形成多元化經濟格局。除引進工業、加工 業外,還要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吸引外資或民營企業到農場獨資或合資、合作創 辦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
 ?。ㄋ模┺D變思想觀念,深化內部改革
  華僑農場的干部群眾要按照“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 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要求,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摒棄“等、 靠、要”的思想,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深化內部改革,逐步改 革和完善生產經營機制。一是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 業、產品結構,積極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的集 約化、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地方政府要支持有條件的華 僑農場創辦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二是要以產權改革為核心,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使場屬國有資本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對場屬工商企業實行放開搞活,采取多種 形式改革企業經營機制,對資不抵債又長期虧損的企業實行關閉破產;對部分效 益和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可通過產權轉讓或風險抵押租賃經營等方法,煥發企 業生機。做好國有資產的清產核資、債權債務的追繳和清償工作,確保國有資產 不流失。三是不斷改善歸難僑生產生活條件,使其基本生活有保障。加強歸難僑 勞動技能的培訓,拓寬就業渠道,使歸難僑更好地自立發展,真正融入當地社會。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一月五日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