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1-00034 分類: 科技、教育、意見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1-12-04
名稱: 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意見
文號: 粵府〔2001〕85號 發布日期: 2001-12-04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意見

發布日期:2001-12-04  瀏覽次數:-
粵府〔2001〕85號

━━━━━━━━━━━━━━━━━━━

 

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意見

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省府直屬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 21號)和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實施科教興粵戰略,全面推進素質 教育,加快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堅持基礎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  ?。保仨毎鸦A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A教育是科教興粵的奠基 工程,對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各級政府要保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加強對 基礎教育的領導,堅持依法治教,加強教育督導,督政與督學相結合。采取切實 措施,把基礎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優先將基礎教育事業的發 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優先將基礎教育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事業 發展的重點領域,優先保障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經費投入,優先保障中小學教 師工資的足額按時發放。   2.加快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是: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 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基礎教育必須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 廣東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堅持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 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發展是硬 道理,處理好基礎教育規模與結構、數量與質量、鞏固與提高、投入與效益的關 系。堅持“積極進取、實事求是、分區規劃、分步實施、分類指導”的原則,加 快實現我省基礎教育現代化。  ?。常A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任務和目標是:到2005年,全省學前三 年入園率達到75%,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 達到95%,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9.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5%;大 中城市(城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學前三年教育; 全省建設100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小學優質學校在校生達到50%。到20 10年,全省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 教育。   二、深化基礎教育體制改革,提高辦學水平和效益   4.改革和完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按照國務院的決定,我省基礎教育管理 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并分類指導,分步推進。省政 府制定全省基礎教育發展規劃,并加強統籌、指導和監督,省財政要通過轉移支 付,加大對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扶貧力度。市級政府要做好本地 區基礎教育發展規劃,加強協調、指導和監督,并適當通過轉移支付辦法,扶持 困難縣(市、區)發展基礎教育。  ?。担毨У貐^、山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級政府對本地區義務教育負有主 要責任,要抓好中小學的規劃、布局調整、建設和管理,統一發放教職工工資, 負責中小學校長、教師的管理,指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鄉(鎮)政府要承擔相 應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責任,依法征收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多渠道籌措教育 經費,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縣級政府對本地區基礎 教育負有主要責任,要做好中小學的規劃,指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加強對鎮一 級學校校長的選拔任用、教師的編制和聘用的監督管理。鎮級政府要充分發揮辦 學積極性,協助縣政府繼續鞏固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快本地區高中階段教 育發展,大力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各級政府要采取多種形式辦學,保障流動人 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叮e極探索社會力量辦學的多種形式,大力推進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試 驗。凡有利于推進教育事業發展,有利于解決政府投入不足,有利于擴大優質教 育資源,有利于改造薄弱學校的辦學形式,都可以大膽試驗。各級政府在確保義 務教育有足夠學位就近入學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地區和學??蛇M行辦學權和所有 權分離的改革。由省教育、物價、財政部門制定這類學校的資產、財務、收費管 理的具體規定。經縣級以上政府批準,在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和辦學質量的前提 下,部分公辦學??梢詳U大優質教育資源,增加的教育資源可按民辦學校運行機 制進行試驗,但不能把公辦名校改為民辦學校。通過辦學體制改革的試驗探索企 業中小學分離形式。各地要加強對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試驗的領導和管理,探 索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學校國有資產 的管理,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進行組建教育資產投資管理公司的試驗,負責國 有教育資產的保值增值。要通過調整、重組部分公辦學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改造薄弱學校,提高規模效益。逐步建立既符合教育規律,又符合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體制要求、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學校制度。  ?。罚訌妼γ褶k學校的扶持和管理。按照“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 加強管理”的方針,加快民辦學校的發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民辦中小 學、幼兒園的指導和監督。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包括改制學校)要認真 審核辦學資格和條件,規范辦學行為,建立科學規范的辦學審批制度。市、縣要 成立由社會知名人士及專家組成的民辦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教師管理、學生學 籍管理等政策與公辦學校一視同仁,保障民辦學校穩定健康發展。對承擔本地區 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政府給予一定的資助。  ?。福{整優化學校布局結構。2005年以前力爭完成全省中小學布局結構 調整和薄弱學校的改造工作。結合鄉鎮機構改革和鄉鎮、行政村建制的調整,合 理配置教育資源,逐步撤并規模過小、設點分散的學校和教學點。今后,原則上 每個行政村只辦一所小學,有條件的可提倡兩個或以上行政村聯辦小學;每個鄉 鎮只辦一所初中,人口較多的鄉鎮按每3萬人口設置一所初中。根據農村城鎮化 發展需要,有條件的地區可舉辦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寄宿制學校。調整普通高中學 校布局結構。普通高中學校設置逐步向縣政府所在地和經濟交通發達的中心城鎮 發展。充分挖掘現有優質普通高中資源,通過初高中分離、聯合辦學、新建學校 等途徑擴大優質普通高中規模。調整優化中等職業教育結構。理順中等職業教育 管理體制,整合教育資源,并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優化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   三、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9.實施素質教育要體現時代要求和廣東特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 展。各地要切實加強德育教育,改善德育教育條件。要加快推進課程教材改革, 改進教學方法和模式。教材編寫核準、教材審定實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省級 教育行政部門兩級管理。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優化課程結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 實行國家基本要求指導下的教材多樣化,構建有廣東特色、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 新的基礎教育教材體系。擴大學校開設課程和選用教材的自主權,改革中小學教 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單一渠道發行的體制,試行出版發行公開競標的辦法。因地 制宜加強中小學實驗室、圖書館(室)及體育、音樂、美術、勞動技術等教育設 施建設。要積極開展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學實驗,并總結推廣。  ?。保埃母镎猩荚囋u價制度,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改革考試內 容和方法,對小學生成績評定應實行等級制,中學部分學科實行開卷考試,重視 實驗操作能力考查。淡化以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和教師工作的主要標準,中小學 不搞學生成績排位。建立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相適應的招生考試和選拔制度。在科 學研究、發明創造及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績的學生可免試進入高校 學習。   11.大力加強信息技術和英語教育,全面推廣普通話。2001年開始, 全省城鎮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全部開設英語課程,2003年開始,全省農村小學 從三年級起基本開設英語課程。有條件的小學可從一年級開始開展英語興趣教育。 要創辦一批英語特色學校。高中畢業生基本能用英語進行日常會話。大力推進信 息技術教育,2002年,全省所有高中(含完全高中)和珠江三角洲鎮以上中 小學全部開設信息技術課程;2004年,全省所有縣城以上中小學開設信息技 術課程;2005年,全省中小學基本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部分有條件的中小學 要實行網絡化教學管理。充分利用我省先進的信息網絡平臺,發揮校園網的作用, 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全面推廣普通話,使普通話成為中小學校園語言, 小學畢業生基本能說流利的普通話。   四、增加財政投入,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保玻_保中小學教師工資發放。各級政府要切實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 建立各級財政對基礎教育投入和使用情況的通報制度。今后,縣級政府要將農村 中小學教師工資的管理上收到縣,原鎮級財政收入中用于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工資 發放的部分要相應上交到縣級財政,設立“工資資金專戶”,由財政部門根據核 定的編制和中央、省統一制定的工資項目標準,通過銀行直接撥入到教師在銀行 開設的個人帳戶中。省對財力不足、發放教師工資確有困難的縣,要加大財政轉 移支付力度,確保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珠江三角洲地區要充分發 揮鎮一級財力優勢,提高教師待遇。2001年底全省各地要全部兌現所拖欠的 教師工資,不允許出現新的拖欠。對于不能保證教師工資發放,挪用擠占教師工 資的地方,一經查實,將暫停省財政轉移支付,并追究當地主要領導人的責任。   13.確保農村中小學正常運作經費。省政府統一制定全省中小學收費項目, 初中和小學收費的基本標準,由省級教育、財政、物價部門提出并報省政府批準, 高中的收費標準由縣以上教育、財政、物價部門提出并報同級政府批準。雜費收 入要全部用于補充學校公用經費的不足,不得用于教師工資、津貼、福利、基建 等開支,以保證農村中小學正常運轉經費。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標準定額由省核 定,其來源除從學校按規定收取的雜費開支外,不足部分由縣、鎮(鄉)兩級政 府予以安排解決。  ?。保矗_?;A教育基本建設和發展經費。要進一步做好教育費附加的征收 管理工作。征收教育費附加的主要責任在縣級政府。農村教育費附加實行鎮(鄉) 征、縣管、鎮(鄉)用,征收的教育費附加納入各級財政基金預算管理,具體征 收辦法由縣政府決定。建立農村教育費附加征收責任制,確保足額征收和??顚? 用。省教育廳、財政廳每年下達農村教育費附加基本征收任務指標,對未完成征 收任務的地級以上市,省將適當扣減教育專項補助經費。   15.實施智力扶貧助學促富工程。從2001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3億 元專項資金,用于免收全省農村人均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困難家庭子女義務 教育階段書雜費。省每年資助5000名農村人均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困難 家庭子女接受中等技工教育,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會同省扶貧部門做好這方 面工作,做到“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脫貧一戶”,探索多樣性的智力扶貧模式。 各地要繼續發揮原有的希望工程、扶貧助學基金的作用,保障農村困難家庭子女 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建立和完善基礎教育對口扶貧和支援制度。珠江三角洲地區 與貧困地區、山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與縣、鎮與鎮、學校與學校之間,實行 教育對口扶貧,在經費、設備、師資等方面對口支援。實施信息技術和英語教育 試點工程。在貧困地區、山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選擇300所中小學進行信息技 術和英語教育試點,省財政給予專項補助?!?  ?。保叮匾暯鉀Q基礎教育欠債問題。處理農村教育欠債,應堅持分級審核、 核準數額、分清責任、逐步解決的原則,按新的教育管理體制,主要由縣級政府 負責,對特別困難的縣,省、市政府可根據實際,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和轉移支付 情況給予適當補助。各級政府要切實按照國務院關于中小學危房改造的要求,制 定本地區方案,把危房改造與調整學校布局結構、改造薄弱學校結合起來,市、 縣政府對中小學危房改造要統籌安排資金。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7.加強中小學教師編制管理。省編制部門要會同省教育、財政部門,按 照國家規定的編制標準,核定各縣中小學教職工編制,規范學校內設機構和崗位 設置,加強編制管理。要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推行教師聘 任制,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教師任用新機制。按照“先改革,后精簡” 的原則,堅決辭退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逐步清退代課人員,精簡、壓縮中小 學非教學人員。  ?。保福晟浦行W教師和校長的管理體制。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規定的中小學教師管理權限??h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依法履行中小學教師的資格 認定、招聘錄用、調配交流、職務評聘、培養培訓和考核獎懲等管理職能。改革 中小學校長的選拔任用和管理制度。高級中學和完全中學校長一般由縣級以上教 育行政部門提名、考察或參與考察,按干部管理權限任用和聘任。其他中小學校 長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選拔任用并歸口管理。積極推行中小學校長聘任制和職級 制,明確校長的任職資格,逐步建立校長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的機制。  ?。保梗涌鞓嫿ㄐ碌膸煼督逃w系,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要完善以現有師范 院校為主體、其他高校共同參與、培養培訓相銜接的開放的師范教育體系,建設 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加強師范院校的學 科建設,鼓勵綜合性大學和其他非師范類高等學校舉辦教育院系或開設教師資格 所需課程。到2005年,小學專任教師要有50%達到大專以上學歷,初中專 任教師要有50%達到本科以上學歷,高中專任教師要有10%達到研究生學歷。 完善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健全教師培訓機構。加大信息技術、英語、藝術類和綜 合類課程師資的培訓力度。建立優秀教師等資源數據庫。加快培養中青年骨干教 師和學科帶頭人。繼續實施培養新世紀基礎教育人才的“百千萬工程”。加強教 師對口支援工作,援助地區的學校要積極為受援地區的學校培養、培訓骨干教師。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二月四日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