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 要聞速遞

廣東工業大學開展主題教育 抓落實 探索新工科人才培養 價值引領 產學融合 協同育人

時間 : 2019-11-20 08:35:42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全國教育大會指出,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廣東工業大學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聚焦本科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創新實踐平臺資源不足、教學模式過于固化、對接創新產業發展不深入等教學難題開展深入改革。

  在改革中,廣工堅持“立德樹人、價值引領”1個核心理念,強化“重基礎、強能力、寬視野、多樣性、敢擔當”1條改革主線,培養專業型、復合型、研究型、創業型4類人才,大力拓展校企聯合、特色化培養、國際化協同等N種培養路徑,形成了“1+1+4+N”多樣性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落實立德樹人

  開展“四教育一提升”工程

  多年來,廣工圍繞“建設與產業深度融合、極具創造活力、特色鮮明、以工為主的高水平大學”的發展目標,不斷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面對大規模本科教育培養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廣工扎實推進改革,明確本科教育重點深化“四教育一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教育、國際化教育、跨學科教育和質量文化提升)改革工程,落實思政教育貫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過程等7項建設改革任務,推進新工科建設等14項專項行動,修定出臺《本科專業設置與調整辦法》等10項管理制度,著力提升本科生課堂、課程、專業、教師、培養模式和實踐平臺6大人才培養核心要素的質量。

  為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廣工先后推出多份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方案,通過整合各項要素資源,對學生進行政治、價值、文化、專業等方面的正確引領,成效顯著。

  在此基礎上,廣工深度跟蹤與分析專業的社會需求,在“專業型、復合型、研究型、創業型”中確定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卓越工程師教育試點、特色化實踐培養”等N種培養路徑。每種路徑均提供多類型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注重與多渠道聚集的教學資源、學生特征與意愿有機結合,突出學科交叉、多專業融合培養。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發展情況調整培養路徑。

  多專業培養

  構建跨界跨境新工科模式

  廣工實施多專業融合培養改革試點,探索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養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路徑,目的是要研究解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問題。例如與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結合產業轉型的實際需求,展開全面而大膽的改革嘗試,聯合創辦省內首家機器人學院——粵港機器人聯合學院。在這個學院里招收自動化、機械、計算機、信息、數學、工業設計等專業學生,實施國際聯合教學、多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全程項目驅動教學以及校企聯合培養的創新培養模式。

  不僅如此,廣工還分別與國家廣州集成電路(IC)設計基地合作設立“IC2+2設計班”,與建設銀行合作設立“科技金融創新班”,與中國印制電路行業協會(CPCA)、廣東省印制電路板協會合作設立“印制電子電路學院”,實施多專業融合培養試點??鐚W科多專業融合培養實現不同專業的學生知識結構互補、能力互補、甚至性格互補,達到學會合作的目的。

  推進產學融合

  打造校企政協同平臺

  大學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

  廣工聯合地方政府和產業,針對發展需求構建了多個協同創新平臺。為了解決地方高校創新實踐資源不足、與產業對接不夠深入等問題,廣工創新建設了“一體雙責三延伸”的協同育人平臺。

  具體來看,是學科—服務—育人、產學研用、人才培養—就業的“三位一體”,對地方—學校、對平臺—學科發展、對研究項目—學生培養的“雙向負責”。

  “向上延伸”集聚國際高端學術資源與國際高層次人才;“向下延伸”則瞄準廣東產業轉型的重大需求,聯合企業攻關;而“向內延伸”,就是要整合多學科創新資源,跨學科多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并注重將社會責任、企業文化要素融入產學全程育人過程中。

  廣工有關負責人介紹,對于學生來說,依托平臺形成了多專業融合的聯合創新班、項目組、柔性課程、講座報告、參觀體驗等內容,著力解決學生眼界不高、對市場產業實際知之不多等傳統人才培養的頑疾。同時,平臺400多名實踐指導教師,幫助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人才隊伍建設上也帶來源源不斷的益處。平臺重視與產業界共建共享高層次人才隊伍,形成“高水平平臺集聚高層次隊伍、隊伍的高層次提升平臺的水平、二者促進教學組織的豐富與創新”的良性循環。集聚了30多支高水平創新團隊,其中70%人才從高科技公司引進,孵化了500余家高科技企業,其中培育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1家,新三板上市公司4家。

  現在,平臺中的“工匠創客匯”“河源廣工大眾創空間”和“智惠創客工場”已成為國家級眾創空間,支撐了各專業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接軌打開了通道。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