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南沙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正式獲批,南沙迎來發展新機遇。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南沙未來如何發展,有了答案。
日前,《廣州市南沙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批,前瞻描繪了南沙面向2035年的城市發展藍圖。
作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粵港澳全面合作新典范、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未來城市建設新標桿,南沙將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任務,發揮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現代化國際化綜合服務樞紐、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重要承載區和國家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等功能。
總規上新,灣心將如何重塑?從產業空間的協同再造到海洋科創的新質引擎,再到交通樞紐的時空重構,南沙未來城市模樣愈發明了。
空間再造+發展協同,推動“精明增長”
城市空間應當更集中還是更松散?當前的主流城市規劃觀念支持打造一座更加緊湊的城市。
這延伸出一個重要的概念——“精明增長”理念,這也是南沙規劃發展中要貫徹的重要理念之一。
今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力做強南沙重要增長極,將加快三大先行啟動區等重點區塊產業導入,推動海洋科技與裝備、郵輪游艇產業集聚發展,推進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建設。
在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中,南沙將通過堅持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做精增量、做優存量,改變此前產業空間布局較為分散的局面,并增強區域之間的協同聯動,推動發展提質增效。
空間再造,做精增量、做優存量。
在南沙科創中心橫瀝生物醫藥產業園,占地400平方米、高21層的停車場將車位垂直疊加在一起,相對于傳統的停車場,提高土地空間利用率,實現了約15倍的車位數量增加。
這就是“精明增長”理念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具現。
根據新一輪規劃,在土地配置上,南沙將有序盤活存量土地,戰略利用增量土地,不斷提升國土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全面推進低效土地梳理和整治,促進開發建設提質增效、要素流動高效暢通、城鄉發展空間緊湊布局。同時,南沙將積極推動傳統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大力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的整治提升。
今年,南沙提出將加快推進六大產業園的建設,打造集工業生產、居住生活、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社區。
在空間發展策略上,南沙將以調整重構型為主、擴張型為輔,在城市重要地區和重點功能平臺精準配置土地資源,促進要素高效流動。增量規模將集中投放至南沙灣、慶盛樞紐、南沙樞紐等重點平臺和交通樞紐地區,與存量相結合,重點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布局。
發展協同,加快從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轉變。
南沙地處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是廣深港、廣珠澳科創走廊的交會點。隨著各大跨江通道的建設,南沙正成為“縫合”珠江口東西兩岸的關鍵節點。
根據新一輪規劃,南沙將利用珠江口100公里的“黃金內灣”,增強與灣區東西兩岸重要平臺的聯動,實現區域之間的協同。
深化與東岸地區科技創新合作,南沙將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加強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協調、錯位發展,攜手創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強化與深圳、東莞等地區的科創成果轉化合作,推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升級發展。
此外,規劃還提到,將加快構建與深圳證券交易所優勢互補的“期貨+證券”金融市場體系,共同打造大灣區股票債券發行平臺和期貨交易平臺。
廣州2049城市發展戰略提出了“兩洋南拓、兩江東進、老城提質、極點示范”的“十六字方針”,其中將南沙定位為“未來發展核”,并提出“獅子洋增長極”的概念。
做強“極點”,新一輪規劃中提出,加強南沙與番禺廣州南站地區、長隆萬博片區、廣州大學城—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東部蓮花灣片區等重點平臺在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現代物流、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合作,打造大灣區現代產業集聚區。
以南沙科學城為核心,南沙還將積極聯動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天河智慧城、廣州大學城等重點科創平臺,助力建設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廣州活力創新軸。
科創賦能+郵輪啟航,點燃“藍色引擎”
向海圖強,是南沙的雄心。
近年來,南沙以做強“海港”為龍頭,深入推進海港、空港、數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聯動”,以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為主導,以臨港經濟區為主要產業園區,為廣州建設海洋強市按下“加速鍵”。
2025年南沙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力爭海洋生產總值達530億元,涉海企業達4800家。其中,發展海洋牧場設備、無人船、水下機器人等新型海工裝備產業,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等,均被視作推動海洋經濟做大做強的抓手。
在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中,南沙的一大核心功能被定位為“國家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未來,南沙將通過彰顯海洋科技創新特色,面向深遠海開發,進一步集聚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加強海洋領域交往合作,建設全球領先的海洋之城。想要在海洋領域做到全球領先,少不了國之重器的助力。
去年底,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南沙正式入列,標志著我國深海探測關鍵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助力南沙朝著“全球領先的海洋之城”的夢想更進一步。
新一輪規劃錨定了更加具體的目標:建設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和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
根據規劃,南沙將打造創新引領型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引領南部海洋經濟圈現代海洋經濟創新發展。例如,推進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聚焦高端船舶與海工裝備、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海洋電子信息、海洋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加快建設南沙海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心、南沙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孵化器等載體,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海洋經濟一大特色在于開放合作。在海洋城市林立的大灣區,加強海洋領域交往合作,共繪海洋未來藍圖,已成為南沙建設全球領先的海洋之城的必由之路。
2024年10月,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在南沙舉行。構建國際交往新平臺,承辦國際海洋論壇、大灣區國際航運論壇等國際論壇和展會,將成為南沙的新常態。未來,南沙還將加強與深圳在海洋裝備、海洋能源等重點領域合作,與東莞濱海灣新區在海洋經濟產業協同發展,推進南沙港區與東莞港協同發展港口航運、現代物流等功能等,更加密切與大灣區各地區的交流合作。
打造郵輪經濟南沙樣板,建設高品質國際郵輪母港樞紐。
郵輪產業被喻為“漂浮在海上的黃金產業”。近年來,我國郵輪與游艇產業發展強勢,郵輪旅游熱度持續走高。
在新一輪規劃中,南沙將重點打造南沙灣商圈,依托南沙郵輪母港、南沙客運港等,打造郵輪經濟南沙樣板,全面提升南沙郵輪旅游的輻射能力、服務能級和消費體驗,建設灣區濱海港口文化休閑水上門戶形象的樞紐型國際商圈。
“愛達·地中海號”已于2024年12月在南沙國際郵輪母港成功首航,覆蓋中國香港、日本、越南等熱門目的地,這也標志著南沙新的“郵輪季”啟航?!皭圻_·花城號”則于2025年1月完成全船結構貫通,預計于2026年底交付,2027年在南沙國際郵輪母港開啟國際航線運營。
郵輪一響,黃金萬兩。為了建設高品質國際郵輪母港樞紐,服務好更多的境內外旅客,南沙將進一步優化南沙客運港航班,推動建設南沙國際郵輪碼頭二期,結合南沙游艇會共同拓展面向國際東南亞及日韓國際郵輪航線,建設成為全國郵輪始發港之一和水上休閑中心。
打造灣區交通中心,謀劃“五通”新藍圖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體,那么交通就是這座城市的血液與命脈。只有構建起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城市才能健康運轉,經濟才能高質量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新一輪規劃指出,南沙正以“五通”戰略擘畫交通新圖景,將全面建成暢通南沙、貫通全市、直通灣區、聯通港澳、融通全球的灣區重要交通樞紐,構建“大灣區30分鐘優質生活圈”“全球12小時航空經濟圈”“全球123快貨物流圈”。
從這一圖景中,不難看出南沙由大灣區幾何中心向交通中心、功能中心轉型躍遷的堅定決心。當“硬聯通”的立體路網遇見“軟聯通”的規則銜接創新,大灣區人民“心聯通”的種子也已然被種下。
立體路網重構灣區時空。
打造具有濱海新城魅力的現代化都市,交通網絡的優化升級是關鍵支撐。
突破現有交通瓶頸,構建起高效便捷的立體化交通體系,這不僅關乎城市內部要素的流動效率,更直接影響著南沙在大灣區乃至全球資源配置中的樞紐地位。
推動萬環西路快速化改造、萬環西路南延線擴建工程、大角山隧道、鳳亭大道等建成通車,爭取拉通市政道路約70公里……2025年南沙區政府工作報告對完善區內交通路網錨定了新目標。
而根據新一輪規劃,以明珠灣為核心的快捷骨架路網正在構建,南沙將形成中心主城區“快速環路”,促進交通、產業、空間的融合發展,加強南沙與廣州中心城區的高效直連直通。
近年來,伴隨著慶盛站、南沙客運港、深中通道南沙線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使用,一個直通灣區、聯通港澳的交通網輪廓漸漸明朗。新一輪規劃提出,要加快推動獅子洋通道廣州段等項目建設,研究南沙至高明高速、穗深通道,爭取實現南沙與大灣區主要城市60分鐘互達、與大灣區其他城市90分鐘互達。
此外,為了提升鐵路樞紐能級,南沙站將成為跨境跨區域交通中心樞紐,支撐南沙樞紐融入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并形成以南沙站、慶盛站為核心的對外通道網絡,基本實現與大灣區主要城市30分鐘互達。
雙港引擎驅動全球循環。
大港興大城。作為“一帶一路”的海陸交匯點,南沙港區的繁榮與否,關乎到廣州這座城市的對外開放水平。
2024年,廣州港南沙港區的成績不可謂不喜人:集裝箱年吞吐量達2080萬標箱,吞吐能力躋身全球前十。已然成為國際樞紐大港的南沙港,正在引領大灣區世界級航運樞紐建設,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為進一步增強南沙港區國際航運物流樞紐功能,新一輪規劃指出,要加快建設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南沙港區五期,讓南沙提速建成廣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
做強“海港”還不夠,還要聯動“空港”,才能更有效驅動南沙各類要素進入全球大循環。
南沙給出的答案是:共建共治共享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構建與大灣區主要機場的快速直達通道,45分鐘通達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在重點功能平臺,推動建設城市候機樓,提供異地值機、托運行李等服務,提升南沙航空出行體驗。
2025年南沙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低空經濟,將明珠灣起步區超級場景打造成全空間無人體系和低空經濟發展“強磁場”。新一輪規劃同樣提出,南沙將預留通用機場配套集散道路,推動空域靈活使用機制改革,并結合重點功能平臺,探索高效便捷的跨區域直升機通航服務,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主要城市的聯系。
當物理距離的拉近催生要素流動的質變,這片803平方公里的熱土,一場前所未有的交通革新正在火熱進行。未來的南沙不僅是地理中心,更是活力迸發的經濟引擎,以“五通”新藍圖加速大灣區邁向世界級城市群的步伐。
從十大關鍵詞看十年后的南沙
關鍵詞一:戰略支點
聚焦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支點,以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為目標愿景,至2035年,南沙區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集聚、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攜手港澳建成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成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臺。
關鍵詞二:灣區前臺
以面向世界級灣區核心功能集聚和面向國際創新型人才需求的空間供給為導向,突出南沙作為灣區前臺的戰略價值,打造引領大灣區未來發展的現代化都市新核心。
關鍵詞三:創新中樞
依托大科學裝置,協同灣區網絡化功能組織,南沙將突破系統邊界,實施關鍵核心技術基礎研究專項行動,構建由廣州中心城區—南沙新區—東莞濱海灣新區—深圳大前?!愀郾辈慷紩^—香港中心城區組成的大灣區空間發展新中軸,對大灣區產業升級發揮核心引領價值提升作用,形成支撐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新中樞。
關鍵詞四:區域融合
向北融入廣州都市圈,開展穗港科教與產業合作;向南聯動灣區一體化發展,打造黃金內灣合作試驗區。這是南沙區域融合的兩個扇面。
關鍵詞五:海洋之城
建設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推進海洋大科學裝置、科研機構建設,南沙將集聚海洋科技創新資源,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關鍵詞六:未來城市
構建“1(全區綜合實證試點)+3(三個技術集中集成示范區)”實證方式,南沙將持續推進未來城市建設。聚焦住宅(社區)、園區、公建、公園、交通和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從“規劃—建設—治理”全流程探索新理念、新技術、新場景在未來城市空間的應用。
關鍵詞七:品質標桿
以打造“全球未來之城、嶺南山?;▓@”為目標,南沙將全域城鄉空間劃分為山水都市風貌區、都市門戶風貌區、多元宜居風貌區、科創智造風貌區、自然農業風貌區和港城協同風貌區六大特色風貌分區。
關鍵詞八:航運樞紐
增強國際航運物流樞紐功能,南沙將通過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強化與港澳合作共建;拓寬“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航運通道;升級江海大通道;完善陸海新通道;強化現代航運服務業探索調整擴大南沙綜合保稅區,加強與港澳合作開展航運金融、海事服務、國際船舶登記等現代航運服務;創新港澳通關模式,開拓國際航運市場,加快推進廣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
關鍵詞九:城鄉融合
推動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實現公共基礎設施共享和產業協同發展。新一輪規劃提出,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向鎮街集聚,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向鄉村覆蓋,推動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
關鍵詞十:綠美生態
以“廣州公園城市的示范區,大灣區向往的綠美生活圈”為目標愿景,南沙要構建藍綠交融的“四心兩片、多廊成網”的生態安全格局;以水為脈,構建聯通山水、串聯城鄉、功能復合的“區域—組團—社區”三級生態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