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河套深圳園區將全面破解制約“一區兩園”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與香港及國際全面對接的科研管理制度,打造國際科技合作的首選地、最佳“平臺”。
11月5日,據河套發展署消息,該署黨組近日已印發《關于全面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勇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探路先鋒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從4個方面提出79項改革任務,擬以最快速度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障礙藩籬。
擬依托福田保稅區實行封閉管理和特殊監管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處深圳河兩側,包括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園區和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園區,是繼橫琴、前海、南沙之后,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重大合作平臺。區別于其他三大平臺,河套是目前唯一以“科技創新”命名的合作區,有著“深港合作”的鮮明特色,被賦予“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等重要使命。
《實施方案》圍繞“探索高效便捷的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監管模式”“推行國際先進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構建國際科技合作新機制”和“打造國際化創新生態體系”等4個方面擬定了79項改革任務。
其中,在創新要素跨境流動上,將依托河套合作區“一國兩制”下“一區兩園”的跨境、跨制度、國際化優勢,從“創新科研人員、科研貨物、科研資金、科研數據跨境流動”等環節推動20項改革任務,構建更加高效便捷的跨境查驗監管模式,全面破解制約“一區兩園”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我國全面深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率先開辟新“通道”。
在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方面,針對“科研項目管理制度、科研成果管理制度、產學研合作方式”等提出22項改革任務,擬依托福田保稅區全域實行物理圍網封閉管理和海關特殊監管,面積有限、風險可控的特殊條件,率先引進國際先進科研規則進行壓力測試,構建與香港及國際全面對接的科研管理制度,進而集聚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高水平創新資源,打造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地”。
構建深港科技創新高效協同機制
在構建國際科技合作新機制上,《實施方案》將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充分挖掘深港兩地面向國內國際的聯系作用,擬從“創新國際產業與標準組織管理制度、國際產業中試轉化模式、國際人才引進模式”等3個方面推出15項改革,構建深港科技創新高效協同機制,推動深港高水平市場化、國際化及科技、產業的互補優勢進一步深度銜接,打造國際科技合作的首選地、最佳“平臺”。
同時,還將從“優化科研稅收政策、就業社保政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入手推出22項改革,在搭好“平臺”、當好“通道”、建好“基地”的基礎上,建立銜接國際的營商規則和環境,構建更加完備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為打造世界級的科研樞紐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為新時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大開放發揮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