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廣東全省自然資源工作會議召開。據會上消息,過去一年,廣東爭取下達新增建設用地基礎指標居全國第一,規劃用地用海用林用礦應保盡保,超額完成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任務,海洋生產總值全國領先。
此外,去年全省新批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64個,全年新增完成投資1096億元。房地一體宅基地登記完成發證,全省742.25萬戶農民拿到了房地一體的農村住宅不動產權證。會上還指出,去年,“田長制”在廣東全面實施,耕地保護“首考”和自然岸線保有率考核順利完成,南粵大地山水林田湖草沙更加多姿多彩。
同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部署了2025年耕地保護歷史遺留問題專項整治行動,要求加強宣傳培訓,強化組織保障,做好工作協同,用好支持政策,嚴守紀律底線,推動歷史存量違法占用耕地問題有效化解。
“節地提質”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過去一年,省自然資源廳精準高效配置新增用地用林,對于國家和省有關重大項目、投資額超過5000萬元的先進制造業和民生設施項目等應保盡保,全年使用用地指標31.3萬畝,批準用地37.2萬畝、用林13.7萬畝,供應土地47.6萬畝,有效保障了廣湛高鐵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
全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擴面提質,去年新批準實施方案64個,已覆蓋19個典型縣,52個典型鎮,全年新增完成投資1096億元,完成農用地整理23.8萬畝、建設用地整理4.76萬畝、生態保護修復42.4萬畝。
持續推動國土空間向優向美,廣東在全國率先基本完成省市縣三級總規編制,部署145個試點鎮開展鎮村聯動規劃編制試點,分類有序推進1062個典型村村莊規劃編制,有效釋放837公頃村莊空閑建設用地空間。
去年7月第一號總田長令簽發,“田長制”正式在廣東落地實施。全省劃定7.6萬個網格,設定各級田長12萬余名,實現全省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全覆蓋。
作為海洋經濟大省,廣東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已經出臺,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即將發布。去年全年批準用海513宗、面積46.3萬畝,同比增長75.8%,汕頭港廣澳港區三期工程等重大項目用海順利獲批。
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廣東深入推進綠美廣東“六大行動”,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15.9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07.4萬畝。創新紅樹林營造獎勵機制,全省累計完成營造修復紅樹林5648公頃。
優先保障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合理用地
今年廣東自然資源工作如何突出融合與創新,統籌保障與保護?會上強調,要強化用地空間與自然要素供給協同融合,全面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精準度,充分發揮要素保障在穩經濟大盤中的重要作用。
廣東將高質量完成“黃金內灣”概念規劃和城市設計,深入開展珠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研究。
廣東將增強對優勢地區高質量發展保障能力。做大用活省、市計劃“指標池”,優先保障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合理用地。
今年,廣東將持續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力爭年度完成投資超過1500億元。持續加強優質項目儲備,做好整治潛力調查和前期工作,及早謀劃儲備一批具有基礎性、引領性、全局性的優質項目。在用好省財政獎補資金基礎上,支持符合條件的優質項目積極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專項資金或專項債券支持。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灣區經濟,廣東將高位謀劃海岸帶開發保護新格局,實施好《廣東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2021—2035年)》,加快出臺市級規劃,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六灣區一半島”為基本單元,推動海岸帶差異發展,逐步構建各具特色、功能互補、優勢集聚、人海和諧的海岸帶開發保護新格局。
我省將創建10個省級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深入推進省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改革試點,推動海上能源、海上礦山、海上裝備、海上藥庫、海上數據、大洋極地開發等海上系列產業創新發展,著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
此外,廣東將合理優化耕地布局,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永農動態調整機制,因地制宜開展“小田并大田”,引導行政村對“山尾、田頭、村邊”充分挖潛增加耕地,逐步調整置換不穩定耕地,實現“良田糧用”;部署開展耕地保護歷史遺留問題專項整治行動,推動歷史存量違法占用耕地問題有效化解;與林業部門深度融合,探索實行“林耕置換”,逐步實現耕地下山、林地園地上山;聯合農業部門推動“多田套合”,推動將永久基本農田逐步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今年,廣東還將系統實施山水工程和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全力推動紅樹林營造修復8000公頃、歷史遺留礦山修復7300公頃、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6.4%等“十四五”考核“硬任務”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