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實驗室燈光亮起來了。廣東工業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院長熊曉明帶著師生研究設計安全芯片,爭分奪秒攻堅集成電路“卡脖子”難題。廣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廣工”)是省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匾劳性撔<呻娐穼W院建設,將有力支撐廣東“強芯工程”實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我們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統籌推進一流學科建設、一流人才培養?!睆V東工業大學校長邱學青說,將以服務國家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加快科研創新,全力解決關鍵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集成電路人才培養規模省內最大
近日,廣工傳來一個好消息:獲批設立省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這一基地將從集成電路教學資源、培養模式、招生方式、教學改革、產教融合、師資隊伍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建設,激發改革活力。
集成電路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是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
一年多以前,廣工集成電路學院成立,以廣東省集成電路“卡脖子”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重點建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有力支撐廣東“強芯工程”實施。如今,該學院已獲批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獲批國家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同時擁有60多位專職教師、約1500名學生,是廣東省集成電路人才培養規模最大的學院。
“成立集成電路學院,讓我們的科研工作和人才培養工作更為體系化,就像一棵大樹般,有根有干有枝有葉?!毙軙悦髡f,針對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這4個細分領域,學院引進培育專門人才,師資力量更為專業,更有利于交叉融合培養集成電路領域復合型人才。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氨仨毢粚嵒A科學研究,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才能搶占科技制高點?!毙軙悦魃钣懈杏|,當前集成電路的尺寸微縮已接近突破物理極限,這個賽道走到極限后,必然要有革命性突破,要研究新技術、新材料,才能找到創新發展的出路。
熊曉明介紹,學院已建有“廣州國家現代服務業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教育部集成電路軟硬件一體化工程研究中心”“廣東省新一代通訊芯片與射頻系統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基地7個,正圍繞軟硬件協同設計與EDA、射頻與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先進封裝、集成納電子科學、信息安全等多個主要方向推進人才培養和基礎研究,培養“中國芯”人才。
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廣工集成電路學院學生在企業出題的賽事中屢獲佳績,今年又拿下第四屆集成電路EDA設計精英挑戰賽全國一等獎。
“集成電路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突破往往不在高校和研究所,而是在龍頭企業?!毙軙悦髟谥髽I工作25年,深知產教融合對培養集成電路人才的重要性。
入職廣工后,他牽頭成功創建了本科“2+2”IC班(集成電路設計和電子設計自動化專業班),跨學院、跨專業招生,多專業深度交叉融合培養集成電路人才。IC班采取開放式新型校企培養模式,并打造以廣州國家現代服務業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為依托的創新創業通道,實踐環節占比近40%。
“IC班緊跟產業需求和前沿技術,讓學生深入學習理論知識,也豐富了項目實踐經歷。”IC班第一屆畢業生胡湘宏如今已成長為廣工集成電路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他說,“IC班產學研融合培育人才的模式讓我受益匪淺?!?/p>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熊曉明介紹,集成電路學院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已與華為、全志科技、粵芯半導體、工信部電子五所等30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和其中10多家企業共建了聯合創新實驗室,共同培養集成電路設計、制造、測試、應用等復合型創新人才。
“當前,集成電路領域應用型人才緊缺?!毙軙悦髡f,集成電路的應用場景已發生變化,從電視機、手機等靜態使用環境轉變成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動態使用環境,這不僅僅是靜態到動態的轉變,更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芯片設計出來后,如何應用在不同的行業和場景,考驗著應用者對行業背景、產品的理解和把握。
為此,廣工深入建設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學院,深化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面向產業轉型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需求著重培養應用型人才。
“產業學院最大的優勢在于培養學生的方向靈活,行業痛點、企業需求在哪方面,我們就培養哪方面的人才。”熊曉明說,將繼續擴大集成電路芯片應用班規模,回應行業企業需求。
“建設科技強國,青年應有擔當?!眳⑴c了高端通用芯片設計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等科研工作后,廣工博士研究生陳嘉松說,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擁有廣闊的平臺,要腳踏實地,把握時代機遇,努力解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實際問題,為祖國科技事業發展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