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專題 > 權威訪談

省委常委、韶關市委書記王瑞軍:以非凡之舉奮力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時間 : 2022-07-28 08:58:10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韶關.jpg

韶關。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省黨代會報告立足大局、把握大勢,以大手筆描繪新圖景,以大氣魄謀劃新格局,以大視野提出新舉措,以大情懷彰顯新擔當,令人振奮、催人奮進?!苯?,省委常委、韶關市委書記王瑞軍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王瑞軍表示,韶關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和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要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非凡之舉奮力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展現韶關擔當、作出韶關貢獻,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南方日報:韶關將如何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

  王瑞軍:黨的領導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證。韶關始終把黨建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創新推行“三個在先”“民情夜訪”“社區吹哨、黨員報到”等發揮基層黨員和黨組織作用的機制,高質量完成市縣鎮村集中換屆工作,積累了不少經驗做法。接下來,韶關將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做到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一是狠抓政治建設。用好“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方法,持續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嚴格執行省委堅決落實“兩個維護”十項制度機制,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切實把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落實到具體行動上、體現在實際成效上。

  二是狠抓基層基礎。深入實施新一輪加強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發揮黨群服務中心陣地作用,用好“雙報到”工作機制,推動更多力量和資源向基層下沉、向一線傾斜,以抓黨建促疫情防控、鄉村振興、項目建設和基層治理,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三是狠抓干部隊伍。貫徹新時代好干部標準,健全干部“選育管用”全鏈條機制,實施干部專業能力、治理能力提升計劃,促進增強“八項本領”、提升“七種能力”。堅持嚴管厚愛結合、激勵約束并重,旗幟鮮明為擔當干事者撐腰鼓勁,激發廣大黨員干部“闖、創、干”的熱情。

  四是狠抓正風肅紀反腐。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監督,嚴肅查處各種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等突出問題以及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不正之風,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續凈化政治生態。

  全力在新賽道上實現換道領跑

  南方日報:韶關將如何在新賽道上實現換道領跑?

  王瑞軍: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和韶關數據中心集群,是國家賦予廣東的一項新的重要任務。韶關堅持把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建設作為迅速落實省黨代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作為加快產業發展的“勝負手”,于今年5月底成功承辦首屆“東數西算”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算力產業大會,現場簽約了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接下來,韶關將牢牢把握這一重大機遇,堅持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大力發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產業,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

  一是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和大數據產業。舉全市之力推進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建設,開展大數據全生態、全產業鏈招商,加快建設一批標志性、引領性的數據中心重大項目,確保到2025年建成50萬架標準機架、500萬臺服務器規模,促進數字產業加快形成集聚效應,打造廣東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新標桿。

  二是大力發展低碳新能源產業。堅持以一個碳中和研究院、一個碳中和產業園、一個碳中和產業基金、一個碳中和智庫、一個碳中和交易平臺、一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六個一”為實施路徑,統籌全域風能、光電資源開發,加快碳中和裝備產業園建設,力爭“十四五”新增1100萬千瓦綠電,確保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達到70%以上。

  三是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充分發揮韶關綠色生態、負氧離子含量高、溫泉地熱資源豐富等優勢,加快推進甘棠生物醫藥專業園區、翁源創新原料藥科技產業園、南雄市南藥產業園建設,發展南藥特色產業,打造生物醫藥生產、高端醫療服務、健康養生養老、健康旅游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

  同時,在韶關有優勢、有基礎、有潛力的現代鋼鐵、現代農業、裝備制造、綠色礦業、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現代食品、林業經濟、防災減災、內河航運和船舶制造等產業上下功夫,培育壯大新優勢、新動能,構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

  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韶關樣板”

  南方日報:韶關將如何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功能定位,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韶關樣板”?

  王瑞軍:綠色是韶關的底色,生態是韶關的名片。韶關生態環境優良、自然資源豐富,被譽為北回歸線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塊綠洲,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林業用地面積穩居全省前列,13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9個在用的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近年空氣質量AQI優良達標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前列,環境質量改善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韶關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守護好綠水青山,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一是以系統觀念統籌生態保護修復。筑牢粵北生態屏障,是韶關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加強以南嶺國家公園為龍頭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加大華南虎繁育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創建全域國家森林城市,讓韶關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二是以科技創新提升生態環保質量。發揮廣東碳中和研究院(韶關)、粵北生態環境研究院、韶關先進材料研究院等創新平臺作用,加強“有機無機一體化綜合利用”“秸稈閃爆無害化處置”“微藻固碳”等綠色低碳技術開發與應用,推廣“多孔介質燃燒器”技術,積極開展大宗固廢資源化高質利用及工業降排示范,讓變廢為寶的技術在韶關得到廣泛應用,實現科技創新賦能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三是以“兩山”理念引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堅持把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抓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林業產業,發掘利用好森林旅游、康養、科普、研學和生態的綜合價值,探索岸線、水域等資源有償使用,統籌做好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將“美麗資源”變成“美麗經濟”。

  在對接融入“雙區”和支持兩個合作區建設中拓展發展新空間

  南方日報:韶關將如何把握好“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實現更高水平發展?

  王瑞軍:韶關地處大灣區輻射內陸的樞紐位置、黃金通道。韶關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融入服務國家戰略大局,打造成為對接“雙區”和支持兩個合作區建設的先行響應地、大灣區輻射帶動內陸發展的樞紐節點、大灣區虹吸效應和集聚資源的落腳地橋頭堡。

  一是做好“三招三引”。在招商引資上,深入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大力開展精準招商和產業對接,努力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在招才引智上,大力實施“百團千才萬匠”人才工程,明確5年投入50億元引育人才,充分發揮離岸孵化器、韶關高新區等作用,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場景,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韶關發展“最大增量”。近年來,有48名院士專家團隊成員以及數百名科技產業專家來韶對接合作,引進丹霞英才3638名,引進博士、博士后數量增長22.7%。在招善引愛上,認真籌辦好第五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積極引進一批民生公益項目,讓灣區人民與韶關人民心相連、情相通,讓“人心善、風物美”在韶關大地春風化雨、蔚然成風。

  二是做好“互聯互通”。聚焦“水陸空”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把韶關丹霞機場打造成國內一流現代化機場,推進韶關港“一港三片區”、北江航道擴能升級上延工程建設,謀劃推進廈昆高鐵韶關段、滬穗高鐵韶關段和韶連高速、雄樂高速、機場高速等項目建設,提高與“雙區”互聯互通水平。

  三是做好“宜游宜食”。圍繞打造大灣區的“后花園”“康養地”“體驗場”,發展紅色旅游、文化旅游、研學旅游、鄉村旅游等新業態。圍繞建設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花瓶子”“水缸子”,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推進預制菜產業發展,健全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產業鏈,推動北江、新豐江的一江清水送灣區,讓韶關優質農產品風行“雙區”、暢銷省內、走向全國。

  以改革攻堅重塑韶關發展新優勢

  南方日報:韶關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了哪些成效,接下來將如何做?

  王瑞軍:深化改革是破解發展難題的“關鍵一招”。針對韶關作為老地級市一些干部習慣于用傳統思維做事的特點,把2021年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年”,推動11個領域109項改革,制定了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縣域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打基礎、利長遠的政策制度。2022年,開展“改革攻堅規范治理年”,推動18個重點領域、22個專項行動和256項市級任務落地落實。在推進改革過程中,我們注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改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集中力量、動真碰硬,推動韶關人民盼了25年的南水水庫供水工程建成使用、盼了32年的丹霞機場順利通航,解決了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分配、中核退休職工居民區電梯加裝“爛尾”等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每解決一個問題,就突破一個障礙,就為發展打開了新的空間、釋放了新的活力。

  接下來,韶關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全面深化改革,在突破制約上破局、在體制機制上創新,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向制度要效益,重點在營商環境、資源開發、土地利用、國資國企等領域發力,抓好“廠區變園區、產區變城區”改革和城鎮農村私搭亂建、天然氣利用、煤矸石綜合利用等專項整治,鼓勵基層改革探索創新,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打造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韶關改革實踐品牌,通過改革攻堅重塑韶關發展新優勢,讓韶關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路線圖

  ●推進新型工業化,以科技創新賦能,以園區平臺固本,以新興產業強市,以招商引資拓源,努力實現“十四五”時期工業增加值、制造業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

  ●推進新型城鎮化,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做好產城融合文章,努力實現“十四五”時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逐年上升,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善美韶關”。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發展高質量農業特色產業,建設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省第一方陣。

  ●推進資源資產價值化,全力筑牢粵北生態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盤活重點領域資源資產,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將大生態轉變為大價值。

  ●推進改革攻堅系統化,聚焦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生態環境和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推出更有創造型、引領型的改革,增強攻堅克難的能力本領,打開韶關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黨建引領,推進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建設,加強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