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專題 > 權威訪談

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龔國平:勇攀科技高峰 甩掉“卡脖子”的手

時間 : 2022-06-16 09:25:01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實驗室.jpg

廣東高標準推進省實驗室建設。圖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在新階段塑造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選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聚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日前,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龔國平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省科技廳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把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體現到實際行動上,大力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新時期全省科技創新工作,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廣東路徑”,全面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勇攀科技高峰,甩掉“卡脖子”的手,努力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通道

  南方日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指出,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以下簡稱“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廣東科技和產業創新優勢在新的高度立起來強起來。我省將如何進一步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龔國平: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是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的具體實踐,是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通道的有效路徑,將有力支撐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省科技廳將著重從三個方面推進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一是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原創性技術支撐。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牽引,成體系布局建設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啟動實施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卓粵”計劃和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十四五”行動方案,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突破制約產業發展“卡脖子”技術,掌握更多“殺手锏”技術,儲備若干前沿技術,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二是加快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進一步做大做強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核心的成果轉化支撐體系,高質量推進國家級大院大所在粵建設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引進一批國家科技計劃重大成果在廣東實現產業化。三是提升產業創新發展水平。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省重大科技項目,全力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全力支撐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南方日報: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在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方面,廣東有哪些進一步部署?

  龔國平:我省將加快研究出臺《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的實施意見》,深入探索和踐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的基本思路、目標和任務舉措,推動在更多領域取得更大的技術突破。

  一是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加速集聚優勢創新資源和力量深入推進核心技術攻關。高質量組織實施新一輪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深入推進“廣東強芯”工程、核心軟件攻關工程、顯示裝備制造璀璨行動計劃,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地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創新項目組織與管理機制,進一步提升核心技術攻關效能。創新核心技術攻關組織模式,優化項目遴選機制,探索“揭榜掛帥”“軍令狀”“賽馬制”等多種新型項目組織管理模式,形成試點經驗并積極推廣。三是進一步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打造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王牌軍”。高標準推進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和省實驗室建設,爭取更多全國重點實驗室在粵建設布局,更好鏈接國際高端創新資源,提升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建好用好東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形成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基礎研究體系。

  構建“兩廊三極多節點”創新格局

  南方日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構建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為主軸,以港深莞、廣佛、澳珠為極點,其他城市協同支撐的“兩廊三極多節點”創新格局。對此,我省將有哪些部署?

  龔國平:構建“兩廊三極多節點”創新格局,是廣東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布局,將有助于更加充分發揮各地市資源稟賦優勢,促進粵港澳創新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形成各地優勢互補、協作互動的格局。我們將搶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戰略機遇,高質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這一格局加快形成。

  一是加快“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主軸沿線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引領,推進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和有效運作,集聚一批高端創新資源,匯聚全球頂尖研究團隊,推動“走廊”建設成為全國創新發展重要一極。

  二是發揮廣州、深圳、香港、澳門核心城市龍頭帶動作用,增強創新要素和產業集聚能力。以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為契機,促進粵港澳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加快創新要素高效流動,提升三地創新資源配置效率,打造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三是發揮其他城市的協同支撐作用。加快惠州、中山、江門、肇慶等其他珠三角城市創新發展,引導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通過省市聯動等創新機制,加強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城市之間的聯系,促進資源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協作、城市互動合作,帶動當地科技創新發展。

  構筑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大舞臺”

  南方日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指出,抓住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契機推進人才強省建設。我省將如何匯聚各類人才,支撐科技自立自強?

  龔國平:我們將深入實施人才強省“五大工程”,注重抓政策、服務和環境,著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鍛造戰略人才隊伍,為推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才支撐。

  一是充分發揮平臺項目疊加效應,構筑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大舞臺”。加強國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聯動,推動清單式引進培育“高精尖缺”人才,著力打造引才育才“金字招牌”。聚焦急需緊缺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結合實驗室體系、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以及高新技術企業扶持發展,引進培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二是持續釋放體制機制改革紅利,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試驗田”。進一步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破除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流動、保障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為人才松綁減負,持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負面清單+包干制”等改革,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

  三是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生態環境,打造全球一流科技人才“向往地”。加強與港澳協調聯動,充分發揮橫琴、前海、河套等人才和科技創新政策優勢,攜手港澳聯合招才引智,構建協同創新的區域人才共同體。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加快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專業科技園”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推動國家級基金落地和優化實施省創新創業基金,引導風投創投投“早”投“小”,為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全周期服務。

  路線圖

  ●積極推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實施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卓粵”計劃,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完善長期穩定投入機制和投入結構。引導企業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構建和完善國家基金委—廣東聯合基金、省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省市和省企聯合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大板塊“縱橫聯動”資助體系。

  ●深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十四五”行動方案,實施系列科技戰略專項,集中最優資源攻堅克難,力爭在5G、新型顯示等領域鍛造一批“殺手锏”技術,在6G、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興領域塑造更多先發優勢。支撐戰略性產業集群培育壯大,培育經濟新動能。

  ●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做大做強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完善“1+9+N”體系布局。制定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若干措施,打造我省更具競爭力和活力的科技企業群體。加快國家高新區地市全覆蓋,推動韶關、陽江、梅州、揭陽等創建國家高新區,深化省級高新區布局建設。

  ●打造科技金融融合地。出臺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創新普惠性支持力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等做大做強。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早期創業類項目和種子期、初創期企業。

  ●加快推動人才強省建設。優化實施重大人才工程,繪制全球“高精尖缺”人才地圖和引才圖譜,清單式個性化引育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化同港澳在招才引才育才等方面合作,精準鏈接全球一流人才。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