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心連心公益協會黨支部書記、戰旗救撈隊隊長趙喜昌代表。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翻開泛黃的救援記錄本,扉頁上寫著這樣一首“打油詩”:“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人民忠于黨,自愿救撈不圖利,為人解難解憂傷……”這既是趙喜昌內心聲音的表達,也是他多年水上救援生涯的寫照。
趙喜昌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惠州志愿者救撈隊隊長。從遼寧撫順“雷鋒團”退役后,在本應安享晚年的年紀,他卻“自找苦吃”,在惠州東江水上義務干起了救人工作,14年來分文不取。
在趙喜昌的帶領下,2008年至今,惠州志愿者救撈隊一共拯救了109條生命。“雷鋒團”里走出來的“救撈隊長”,成為東江的水上佳話。
兩名隊員成立最小志愿組織
“任務收到,馬上行動!”農歷大年三十,救撈隊辦公室里仍有人值班待命,接到任務后,趙喜昌和隊員立即出發。這股勁頭讓很多人難以想象,他是一名年過六旬、5級傷殘的老人。
趙喜昌對水上救援的熱情,始于一次意外。
2008年8月,他在東江游泳時,看到兩名兒童不慎落入江中,一名被游泳愛好者救起,另一名則沉入江中。
“東江水看著很平靜,實則水流湍急,大家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落水的孩子?!边@一度令趙喜昌心事重重。
回到家,趙喜昌便與老伴商量:“我水性這么好,喜歡游泳的朋友也不少,我想組織個義務救撈隊,當志愿者。”老伴一聽著急了:“老趙呀,你一把老骨頭了,還是個殘疾人,別到時候把命給搭進去了?!?/p>
沉默半晌,趙喜昌嘆了一口氣:“那個娃和咱外孫一般大,多可惜。而且,我是‘雷鋒團’出來的人,我不能不管?!?/p>
趙喜昌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李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向惠州市志愿者聯合會提交了申請書,并附上“志愿救撈、后果自負”的承諾書。就這樣,僅有兩名隊員組成的惠州市最小志愿組織成立了。
人雖少,力量卻堅韌?!熬热说谝晃弧!彼麄冎鲃优c110接警中心聯系,每當惠州水面出現溺情,總有他們第一時間救援的身影。
協會志愿者已超過500人
趙喜昌和隊友救人經常倒貼錢。
為贏得救撈時間、幫助更多溺水者,趙喜昌買來各種大小的鋼鉤,制成單桿直鉤、網掛排鉤、連環5掛鉤和甩鉤等打撈工具,還找來了人體模型,對照溺水者的常見姿勢,綁上沙袋,丟進水里模擬救援現場,撒下打撈網和拉網,一遍又一遍地嘗試。
在趙喜昌的記錄本里,詳細記錄著每次救援的時間、地點、大致經過、被救者是生還是死。每一次記錄背后,都是一個個沉甸甸的生命。
多年的水中救援和打撈經驗,讓他深感防溺水宣傳的重要性。2013年夏天,為提高群眾的防溺水意識,趙喜昌自制30米長的防溺水宣傳畫,到學校、廠礦和濱水公園巡回宣講,為4萬多名學生和企業員工講解預防溺水的常識和技能。
在趙喜昌的帶動下,越來越多人開始了解他的義舉,并主動加入到學雷鋒做好事的隊伍中。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單槍匹馬能幫助多少人?”趙喜昌說,加入到這個隊伍,不一定要下水救人,宣傳防溺水、宣傳雷鋒精神同樣重要。
多年來,趙喜昌所在的心連心公益協會不斷壯大。目前,惠州市心連心公益協會下設有一個志愿者救撈隊、一個來去自由樂隊、一個防溺水宣講團、48個企業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已超過500人。隨著人員的增多,志愿服務范圍也在不斷豐富。
“我一直在心里告訴自己,我是雷鋒生前所在部隊走出來的老兵,一定要為雷鋒和‘雷鋒團’增光?!壁w喜昌說,雷鋒精神是讓他14年來堅持下去的動力。他希望身邊能有更多“活雷鋒”涌現,不斷把雷鋒精神的種子廣播在祖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