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現開展升級改造工程,助力紅色資源活化。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在揭陽普寧,高約15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聳立流沙人民公園中央,為這座城市賦予了更多的紅色內涵。公園走道旁,有數十個講述紅色經典故事、革命事跡的小展板?!皥载懖磺腥A魂楊石魂”“多年山十八烈士英雄事跡”“英勇善戰的紅軍團長古宜權”……在市民陳先生眼中,這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亦如潮州的涵碧樓、汕頭的大埔會館、揭陽的揭陽學宮等,潮汕地區的紅色基因早已烙印在這片土地之中?;赝麣v史,一切有跡可循。
1927年南昌起義后,起義部隊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等率領下南下廣東,于9月23日進入潮州城。9月30日,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起義軍被迫撤出,紅色政權也隨之失去。雖僅存7日,但紅色政權點燃了潮汕地區革命的熊熊烈火,這番“紅色啟蒙”也被稱為“潮汕七日紅”。
隨后,在撤離過程中,周恩來、賀龍、葉挺等率領起義主力部隊到達揭陽普寧。起義軍領導人召開了“流沙會議”,總結了起義的經驗教訓,為下一步革命斗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有專家認為,南昌起義軍進軍潮汕后,為潮汕地區人民開展武裝斗爭、組建紅軍和創建革命根據地提供了有利條件,提出了“實行土地革命”“一切權力歸工農”等口號,讓勞苦大眾看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希望,濃烈的革命熱情為粵東大地增添了一抹紅。
人民夾道歡迎起義部隊進城
在潮州西湖湖畔,涵碧樓背倚葫蘆山青翠山色,面臨西湖水碧綠湖光,“涵碧”之名由此而來。自去年3月該地升級改造后,涵碧樓從外到內煥然一新。
樓檐頂端的紅五星與門前400余年樹齡的木棉樹相映成趣,洋樓內外新增人物塑像、雕塑群、VR設備等,且融入廣濟門、城墻等潮州傳統建筑元素。展廳以現代設計語言與傳統的設計風格,講述著當年激情澎湃的紅色故事。
在二樓展廳入口,一張南昌起義軍行軍路線圖,詳盡展示了當年起義軍在粵東的革命軌跡。涵碧樓講解員鄭思藝介紹,1927年南昌起義軍進入廣東后,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郭沫若等人于9月23日到達潮州,在此處聯合部署軍事行動。當時,賀龍部第三師司令部就設在該樓。
“當起義軍來到潮州城時,受到城里百姓熱烈歡迎?!编嵥妓囌f。
展板上以圖文記錄了當地群眾配合起義軍工作的珍貴史料。24日,起義軍從潮州出發進攻汕頭。潮安沿鐵路線各區鄉的農會、婦女協會,積極發動群眾在各地車站歡迎、慰問起義軍,做好向導、運輸等工作;起義軍占領潮州期間,潮安工農武警持續向各地發起武裝暴動,駐潮起義軍聞訊后幫助農民自衛軍和赤衛隊攻打、攻占了浮洋徐攏鄉和洪巷民團兩大反動據點,為起義軍往返潮汕之間掃除障礙,也為農民自衛軍和赤衛隊留下武器資源。
我們還在汕頭大埔會館里看到當地市民群眾歡迎起義軍進城的歷史資料。起義軍進城當天,汕頭市革命委員會和起義部隊組織各方力量,迅速開展各項工作,發布保護民眾團體和商界同胞的安民告示,維護社會治安,建立革命秩序,組織復市復工,還接管了《嶺東民國日報》。如今,這座大埔會館已經修繕活化為汕頭市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三層高的白磚小樓,為觀眾重現了這段短暫卻意義重大的歷史。
在普寧流沙教堂召開軍事會議
地方史料記載,起義軍進入普寧是“潮汕七日紅”后的一次戰略轉移。
1927年9月28日,起義軍主力向揭陽汾水進發,迎擊進抵該地的軍閥及反動派部隊。
但在汾水之戰中,敵人數量越來越多。隨后的兩天兩夜中,賀龍、葉挺等率領6000多名起義軍與1.5萬名敵軍在揭陽縣玉湖汾水村激戰兩天兩夜,殲敵3000多人。
由于敵我力量懸殊,起義軍在給敵人重創后主動撤離戰場,在揭陽縣炮臺鎮與從汕頭撤出的前敵委員會、革委會等人員匯合,渡過榕江,經潮陽貴嶼,向普寧流沙方向轉移。
1927年10月3日,當賀龍、葉挺趕至流沙后,中共前敵委員會在流沙教堂側廳召開軍事決策會議,從政治上和軍事上總結經驗教訓,并在軍事上作具體部署。而主持這場會議的,是當時正發著高燒的周恩來。
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決定取消國民黨旗號,由“下海”改為“上山”掛紅旗,把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結合起來,并研究部隊撤退路線和行動計劃,以及護送領導同志撤離工作。
“流沙會議總結了南昌起義以來的經驗教訓,這是當時起義軍最為迫切需要的?!逼諏幨胁┪镳^館長江寧文認為,南昌起義從暴動到戰略轉移,僅用了2個月時間,而會議圍繞起義軍下一步將如何開展革命斗爭,怎樣建設政權和軍隊做出部署,意義重大。
流沙會議尚未結束時,起義軍接到敵軍來襲情報,軍閥陳濟棠的兩個師已向流沙逼近。危急之下,周恩來當機立斷宣布會議結束,命令起義軍各領導干部率部隊向海陸豐方向轉移。
奇跡脫險“一個不少”
普寧當地人都知道,巍巍蓮花山,是廣東著名的革命老區。蓮花山境內峰巒重疊,山勢險峻,在戰時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1927年10月3日,起義軍主力部隊從流沙出發,向海陸豐撤離。但在途經蓮花山時,后衛部隊在距離流沙三公里外的鐘潭村遭到軍閥陳濟棠軍隊的突襲。
病中的周恩來奮力整隊,親自指揮警衛營護衛起義軍領導人突圍。該戰中,共300多位起義軍指戰員血染蓮花山畔,長眠于蓮花山下。
蓮花山一役持續入夜,由于起義軍部隊遭受突襲,隊伍被攔腰截斷,后衛部隊與前頭部隊失去聯絡。時任東江特委委員、中共汕頭市委書記楊石魂找到了與部隊失聯的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人,并在黃秀文的帶引下由金廂下海前往香港。
距普寧市區約7公里處,我們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來到了郭沫若等人當年隱匿的石洞。時任咸寮村農會主席陳開儀之孫、咸寮村原黨支部書記陳束民講述了當年陳開儀接到任務后,營救郭沫若等同志的過程。
據陳束民介紹,1927年10月3日,中共普寧黨組織成員方家悟找到了郭沫若等人并帶至陳開儀家中。為確保安全,在咸寮村的10天時間里,陳開儀曾三次轉移行蹤,從自家老宅到山間草寮,最終把郭沫若等人轉移至村西南馬鞍山打石埡石洞內,順利脫險。
“在此次危急關頭,由中共普寧黨組織派員護送的領導人共20余位,一個不少,全部安全脫險?!逼諏幨屑t色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共普寧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王宋斌形容此次行動是一次奇跡。
“當時烽炬傳千里,從此風雷遍九陔?!蓖跛伪蠼榻B說,正如郭沫若在1965年給起義軍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提詩中所說,“八一”起義軍鼓舞了當地人民的斗志,推動了武裝斗爭的發展,并且打出建立蘇維埃政府、深入開展土地革命的旗幟。“由此發展起來的大南山革命根據地,堅持斗爭長達八年之久?!?/p>
紅色記憶延綿至今
革命的春風席卷潮汕大地,這段紅色記憶的延續,離不開一代代文博人的努力。2017年11月,“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對革命遺跡的保護利用力度、遺址展陳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位文史專家為其四處奔走,不斷修繕文物建筑、豐富內部陳列。江寧文介紹,目前,普寧“八一”紀念館進行升級改造,紀念館門坊、外墻將結合“八一”主題與原建筑物元素重新設計,突出革命氣質。
我們在展廳中看到,多處繪制部隊南下線路與沿途遺址的平面展板已經開始圍蔽,將引入互動電容墻等新媒體呈現手段。未來,觀眾通過觸摸便能亮起節點城市及遺址的照片?!斑@種方式既是知識性的展示,也更富有互動趣味性,希望給觀眾一種沉浸式的觀展體驗?!苯瓕幬恼f。
而在舊址西側廳內,為了讓當年“流沙會議”的場景還原更立體化,博物館計劃打造一面近5米長的浮雕墻和塑像,將史料記載中的參會人物形象生動刻畫出來。
“這里是普寧市廣大黨員開展黨課學習及青年志愿者培訓的重要場地?!苯瓕幬谋硎?,作為粵東地區首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紀念館會定期邀請黨史專家、革命老前輩、革命先烈后代、解放軍戰士、資深紅色舊址講解員等為觀眾講革命英雄故事,通過講述革命英雄故事,切實增強廣大黨員、群眾、青少年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初心之旅?!眮碜云諏幨械诙袑W的高二學生陳鏝潼是紀念館的第一批青年志愿者講解員。這位扎著干練的馬尾,眼神澄澈的姑娘只要拿起擴音器,就能迅速進入講解員模式,講起故事來生動有趣,給不少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年來,潮州、汕頭、揭陽等地的南昌起義舊址相繼修繕活化,串珠成鏈,連綴成一條“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色基因傳承學習體驗潮汕線路,吸引了眾多單位團體沿線尋訪學習。微黨課、線上博物館、學生研學等多種新玩法助力紅色資源活化,更多人愿意走進博物館、走進遺址,探尋先輩的故事,傳承百年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