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烈士故居。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三月的汕尾海豐春光明媚,草木蔥蘢。蜿蜒于海城鎮東部的龍津河閃爍著粼粼波光,將沿河而建的一處處文化地標串珠成鏈:彭湃烈士故居、得趣書室、海豐縣總農會舊址……
這些紅色革命遺址見證了海豐這座紅色名城的百年滄桑,勾連起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短暫而偉大的一生——他便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先導者、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創始人彭湃。
1896年10月出生于汕尾海豐縣海城鎮龍津河畔的彭湃,被毛澤東譽為“農民運動大王”。他領導成立中國首個縣級農民協會,倡議創辦和主持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領導建立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他在故鄉海豐點燃了農民革命運動的星火,以燎原之勢燃遍廣東,影響全國。
如今,這些承載著彭湃革命足跡的紅色遺跡正被“活化”成紀念館,串連成一條歷史文化游徑,每天向來來往往的游客、市民訴說著90多年前那段風云激蕩的崢嶸歲月。
探索開展農民運動
海豐縣橋東龍津東二路上,一座中西合璧的白色建筑在藍天的勾勒下格外亮眼,吸引著眾多游客駐足拍照?!斑@是彭湃烈士故居,始建于清末,原屋毀于1925年,1986年按原貌修復?!庇杉t宮紅場舊址紀念館講解員林雁冰導覽引路,邁進了主樓前的小院。
眼前這座券拱式兩層建筑,坐北朝南,面臨龍津河??偯娣e868平方米的院落中,復原了風火式的山墻、精雕細琢的廊柱、特殊燒制的花磚……讓游人感受到當年這個地主家庭的氣派生活。1896年10月22日,彭湃在這里出生,并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
彭湃曾自述,年少時家里有“鴉飛不過的田產”,“被統轄的農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余人”。林雁冰介紹,受出身貧寒的母親周鳳和他的小學老師、同盟會會員林晉亭的影響,彭湃自小正直勇敢,十分同情農民和貧苦大眾。中學時代的彭湃好讀時事,還曾參與反帝反封建的學生組織。
在彭湃故居的展廳里,可以看到了一張保存完好的成績單,人們可從中了解彭湃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的求學經歷。
1917年夏,彭湃懷著尋求真理、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抱負,東渡日本求學。在社會主義思潮影響下,彭湃開始如饑似渴地研讀馬克思的學說和有關俄國十月革命的文章。他參加了旨在開展社會主義問題研究的“建設者同盟”;隨后又組織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赤心社”,參加國際性進步團體“戈斯摩”俱樂部……
“這些社會活動使彭湃進一步加深了對農民的了解與同情,也使他逐步意識到,改造中國社會必先解決農村的農民問題?!绷盅惚f。
1921年,彭湃回國后出任海豐縣勸學所所長,銳意改革教育。他聘請進步人士擔任教員,并親自參與教學實踐,革新教材內容,向學生教授馬克思主義。此外,開辟教育經費來源,推行免費教育,為勞動者和平民爭取更多教育機會,還著力推動婦女解放。
在展廳里懸掛的一張老照片,展現了彭湃當年組織學生游行的盛況:隊伍最前列,女學生們身著白衣黑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那是1922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彭湃牽頭組織縣城各學校舉行紀念游行,學生們高擎著寫有“赤化”兩字的紅旗,高呼“勞動神圣”的口號,震撼了海豐縣城,也引發了當地社會的激烈爭論和封建勢力的擔憂。
1922年5月,彭湃被免去教育局局長一職。但他并不氣餒,隨即把目光投向廣闊的農村,探索開展農民運動。
一把火燒掉自家田契
走進彭湃故居東側的得趣書室——這是彭湃的自家書室,素雅的平房里,還原了與故居截然不同的簡樸陳設。在彭湃的臥室里,懸掛著文天祥的曠世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边@兩句充滿悲壯與豪情的詩句,或許正是彭湃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
“為了得到廣大農民的信任,彭湃克服了許多困難。”林雁冰介紹,起初,彭湃身著學生服、頭戴白通帽下鄉,鄉下人以為是“公子哥”來收租討賬,紛紛躲著他。彭湃索性換上農裝,赤腳下田,與農民同吃同干,逐漸拉近了彼此距離。
那時,彭湃經常在鄉間宣講組織農會反抗地主軍閥的主張,城東龍山天后廟前的兩棵大榕樹下,成了他的宣傳據點,彭湃特意擺出從日本帶回的留聲機播放音樂,吸引村民前來聽他宣講。
功夫不負有心人。1922年7月29日,受彭湃的宣講觸動,張媽安、林沛、李老四等五位農民主動來到得趣書室,與彭湃深入暢談,并在此成立了海豐縣第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農民協會——六人農會。
如今,在得趣廣場中央立起了銅像雕塑,生動還原了彭湃組織成立“六人農會”的場景:五位進步農民將斗笠、簸箕放在一旁,環繞在彭湃身邊,共商大事?!胺闹笓],革命不要錢,要嚴守秘密……”當年六人莊嚴的誓詞仿佛縈繞耳邊。
有了張媽安等人的協助,農民協會的發展愈發順利。兩個多月后,農會已由最初的6名會員發展到500余人,并于同年10月成立赤山約農會。
然而,燃起海豐農民運動高潮的,是彭湃在自家門前點燃田契的那一把火。當年震撼眾人的情景,如今被雕刻在“龍舌埔”紀念廣場中:1922年11月的一天,彭湃在家門口搭臺請農民看戲。一場《武松打虎》之后,彭湃突然走上戲臺,將一張張田契投入火中,當場宣布自己分得的土地均歸佃農所有,并號召大家合力打倒地主惡霸這群“大老虎”。
這一把火,讓彭湃成了和農民一樣的無產者,也讓海豐農民運動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發展壯大。六人農會成立不足半年,全縣農會會員已達10萬人,約占海豐縣總人口四分之一。
1923年元旦,海豐縣總農會在縣城橋東天后宮成立,確立“圖農民生活之改造、圖農業之發展、圖農民之自治、圖農民教育之普及”的奮斗綱領。海豐縣紅色文化培訓中心主任余俊冰介紹,彭湃將農民組織起來爭取權益,還在縣城籌辦了一所農民醫藥房,農民憑農會會員證看病,不收診費,藥費折半,大受農民歡迎。
很快,農會遍及廣東省,彭湃被推選為執行委員長。1924年4月,彭湃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在廣州參與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并任第一屆和第五屆主任,培養了大批“堅韌卓絕的農民運動戰斗員”。
時光流轉,天后宮前那兩棵百年古榕,至今仍枝繁葉茂,默默守護著這段紅色記憶。
紅色家風代代傳承
“我等此次被白害,已是無法挽救……我們在此精神很好,兄弟們不要因為弟等犧牲而傷心。望保重身體為要?!苯赵谀戏饺請蟮摹都t色領讀者》節目中,彭湃的孫女彭伊娜聲情并茂地朗誦了祖父寫給周恩來同志及家人的遺書,幾番哽咽。
1929年,彭湃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他在獄中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如今,在彭湃故居正廳兩側,懸掛著6張烈士證?!傲沂孔C分別屬于我的爺爺彭湃,爺爺的哥哥彭漢垣、弟弟彭述、侄子彭陸以及我的兩位奶奶蔡素屏、許冰。他們相繼在土地革命時期,為革命光榮犧牲?!迸硪聊日f,懸掛在廳堂中央的照片,是她的太奶奶、彭湃的生母周鳳。
這位“革命母親”大力支持自己的3個兒子投身革命運動,并將自己的積蓄和首飾捐出,用作農會經費。哪怕歷經了多次喪子之痛,她仍毅然將自己的孫輩送進革命隊伍,讓他們繼承父輩遺志,參與到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
舍“小家”,為“大家”,彭家的紅色精神代代相傳。在得趣書室里,有一個展廳專門陳列著彭湃后人中的榜樣事跡,當中最廣為人知的要數彭湃之子、彭伊娜的伯父彭士祿。
彭士祿4歲時,雙親就因革命犧牲,過起了四處流浪的生活。他先后被20多戶革命群眾庇護收養。童年時,兩次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還當過小乞丐,最終被中共地下黨營救。艱難成長的彭士祿不忘共產黨和百姓的魚水恩情,立志報國??箲鹌陂g,他加入東江縱隊;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祖國科技事業發展,他在核動力研究中攻堅克難,成為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
“在我看來,發揚革命精神,傳承良好家風,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信念、一種涵養、一種實踐。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迸硪聊日J為,“責任”“人民”“國家”是彭家家風的關鍵詞,引導著她人生中的重要抉擇。
1988年,為了參與澳門回歸的籌備工作,彭伊娜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含淚離開不到半歲的孩子,與丈夫孩子分居13年,直到2000年澳門回歸工作結束,才向組織申請調回深圳,一家三口方得團圓。2014年,身為廣東省政協委員的彭伊娜發起成立“彭湃關愛基金”,啟動“得趣書吧”項目,在全國141所學校捐建1161個書室,為近10萬名學子的童年增添色彩。
陽光在得趣書室門前灑下了一地金黃,高聳的木棉樹花開正盛,鮮紅似火。與得趣書室一巷之隔的彭湃小學里,傳來孩子們的朗朗書聲,與游人的歡聲笑語交織成歌……汕尾這片紅色熱土正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