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傳承?初心如磐

廣東省脫貧攻堅先進人物盧廣基:幫扶三年做好“三員”

時間 : 2021-07-07 09:51:03 來源 : 南方+客戶端
【打印】 【字體: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金沙江畔,木棉樹苗隨風搖曳。今年4月,東莞扶貧干部盧廣基在結束三年幫扶前親手將樹苗種下,寓意“英雄樹”木棉與巧家人一同成長,經歷寒冬,等待花開枝頭。

微信圖片_20210707095617.jpg

  2018年踏入巧家縣至今,昭通市巧家縣縣委常委、副縣長盧廣基帶領幫扶隊伍實施項目74個(包括9個產業項目,遍布巧家全縣,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59412人。140個村級光伏項目徹底解決140條村集體收入不達標的問題;14個農貿市場解決了農產品流通難的問題;新建65個衛生室、156個貧困村衛生室設備采購、4所學校綜合樓等有效補齊了醫療和教育等民生的短板……

  6月23日,在全省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盧廣基被評為“廣東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仡櫲陰头龅墓ぷ鳎R廣基將自己定位為三種身份:戰斗員、服務員、聯絡員。

  戰斗員:奔赴沒有硝煙的幫扶一線

  脫貧戰斗打響!扶貧干部應詔出戰。2018年,盧廣基來到云南深度貧困縣排名第六的巧家縣。上崗前三月,他便走進16個鄉鎮的100多個村進行調研。

  巧家位于云貴高原的斷裂帶,生態極為脆弱,地震頻發,山高坡陡,泥石流多發,由縣城到達最遠的鄉鎮要走5個多小時,由集鎮再到偏僻的村動則三四個小時。一到雨季,泥石流、地震災害頻發。

  “交通的極端落后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全縣基本沒有工業,農業處于低端,擺在我前面的難題是不知從何幫起,剛來時候,我嘗試從東莞拉了好多企業過來考察,他們看著無盡的盤山公路,都搖頭走了?!北R廣基回憶說。

  經過長期的思索,一條將巧家的農產品資源與東部廣闊的市場空間結合的思路逐漸清晰。選擇切合當地實際的幫扶思路是扶貧干部們的基本“戰斗”內容。一個個項目的推進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硬仗。調研、計劃、安排、推進、跟蹤、監督、協調、落實……每一步都有可能夭折,每一個都可能需要推倒重來。

  “我們不是二傳手,是要實實在在解決問題和見成效,每年都有最嚴格的國家考核、上級審計和巡察,工作不得有半點含糊。”盧廣基坦言,迎難而上的戰斗員精神是幫扶路上最大的精神支撐和收獲。

  即便是三年幫扶收官的關頭,“戰斗員”盧廣基依然堅持站好最后一班崗。今年3月,距離回到東莞只剩兩個月,許多干部已經在交接和收尾部分工作。盧廣基卻惦記著剛從白鶴灘水電站附近的搬遷的5萬多水庫移民。

  他積極協調東莞40家用工量大的企業到巧家縣開展水電移民專場招聘,又先后組織了東莞38家企業前來安置區考察周邊設廠事宜,幫助附近移民就近工作、實現安居。

  如果說戰斗員的意識是精神支撐,那服務員和聯絡員的身份責讓一個個幫扶項目變成可能。

  服務員:企業滿意,才能造福一方

  “扶貧協作就是服務好兩地,做好保姆式的服務,想方設法促成兩地的交流和合作?!边@是寫在盧廣基工作總結中的一段話。

  盧廣基的“服務員”意識貫穿于三年引進的9個產業項目中。其中,巧家縣生豬產業體系的培養正是其服務企業、服務當地意識的典型體現。

  針對巧家縣在畜牧業的自然條件優勢和在生豬養殖上有著長期的飼養經驗和傳統。2018年年底,盧廣基帶領團隊與廣東溫氏集團多次交流、磋商,以優厚的條件吸引廣東溫氏落地。不久,現代精細化養殖理念和技術就為企業和當地帶來了豐厚的收益,目前合計已經有1萬多頭豬運往市場,

  受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影響,去年九月,由東莞市望家歡農副產品配送服務有限公司聯手湖南鑫廣安農牧股份有限公司,與巧家縣政府簽訂協議,總投資11.33億元,發展“生態養豬+綠色蔬菜”種養循環項目。

  “項目入駐后將配套建設種豬廠、有機肥廠、飼料廠、屠宰廠、凍肉加工等,有望將巧家縣農業推向一個新高地,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R廣基介紹說。

  一個個項目落地的背后,最少不了的是扶貧干部跑前跑后的服務與協調。

  推進的過程并不容易,從項目簽訂到正式動工就長達三四個月。一邊與當地政府商量解決辦法,一邊與企業講政策是那段時間盧廣基的工作常態。僅選址一項工作,他前后就跑了10多次。

  是否會占用基本農田,是否會給周邊居民帶來環境問題,是否在政府用地紅線內?這些都是實地考察中要考慮到的問題。

  “一塊地一塊地的看,希望給企業最好的,服務好企業,才能留得企業,造福這里的人?!北R廣基說。

  今年4月20日,30萬頭生豬基地項目終于動工。除了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項目生產的有機肥可用于周邊農田,莊稼地里的廢料可賣給企業回收喂豬,實現循環多利用。

  聯絡員:一次對接打開村民致富路

  一通電話、一次走訪、一條信息……為幫扶地帶來的變化不容小覷。

  俯瞰巧家縣馬樹鎮,一片平川里,成片的草莓大棚成片鋪開。萬畝草莓園正是盧廣基多次“聯絡”出來的成果。

  “種草莓!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上,草莓供不應求?!?018年,馬樹鎮黨委書記楊鷺收到這樣一條重要信息。

  2018年底,盧廣基帶領楊鷺一行來到東莞,考察全國水果行業龍頭企業百果園,并邀請東莞百果園的老板和高級技術員分析巧家農業的前景分析。通過大數據分析,百果園負責人建議他們打消種植火龍果的念頭,轉向種草莓。

  這一趟聯絡,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村民的致富之門。

  第一年試點種植165畝,效果極佳。2019年擴大到6千畝,2020年擴大到1萬畝。一眼望不到邊的萬畝產業園,還帶動7000多人就業,其中大多數曾是貧困戶。

  每個月10日,是員工們最盼望的日子,因為這天發工資。53歲的李珍珍是草皮地村人,家比較遠,住在合作社的宿舍里。她已在這里工作2個月,賺了4300元。李珍珍說:“我以前在磚瓦廠上班,工資低不說,手上磨得全是水泡。現在打理草莓,輕松多了,咋能不喜歡?”

  草莓、生豬等農產品以高品質紛紛產出,一趟趟往返于東西部的貨車,打通了后續的銷售環節。聯絡東莞供銷社、幫助巧家縣供銷社轉型,強化農產品銷售職能,巧家好物有了好的銷路。

  數據顯示,2019年消費扶貧達5976.7746萬元,帶動貧困人口2964人,2020年達9231.0431萬元,帶動貧困人口13935人,實現農業發展與消費扶貧的雙贏。

  “等到種豬進圈,我要再回去看看,大約今年年底吧。我們人雖然離開,但對巧家縣的關注一直會在?!眲倧那杉铱h回到東莞沒多久,盧廣基已經在計劃著下一趟巧家縣之行。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