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日盼夜盼,今天終于盼來了南水水庫的好水!”“我們‘云點單’發布需求,黨員干部主動認領提供服務”“韶新高速修通之后,我們從新豐到韶關市區辦事再也不用趕早”……
這是韶關群眾的心聲,也是韶關把黨史學習教育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著力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地見效的寫照。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韶關各級各部門從群眾“急難愁盼”中找到辦好民生實事著力點,以“釘釘子精神”逐項抓落實,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以新擔當新作為奮力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民聲”為先??搭建黨員接單服務平臺
“現在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爬樓吃力得很。這次黨和政府又出政策又出錢,真是好樣的!”得知電梯投入使用,73歲的退休職工伍振華豎起大拇指。
伍振華所居住的廣東礦冶局錦園小區中,大部分住宅為8至10層高層步梯樓。其居民多為年事已高的離退休職工,上下樓十分困難。2018年至2019年,小區各樓道居民先后與某電梯銷售公司簽訂采購建設總包合同。由于總承包公司自身原因,在完成了部分電梯采購安裝后便停止施工。兩年來,看著空空如也的電梯井,居民的憂愁涌上心頭。
聚焦群眾需求,韶關成立推進解決錦園小區電梯加裝歷史遺留問題工作專班,走訪調查當年工程遺留下的問題,將“問題清單”轉化為辦實事的“規劃圖”,解決影響工程的系列問題。通過多方籌集資金幫助群眾完成電梯采購和施工單位甄選,該工程終于再度重啟。
搬運建筑材料的叉車來回穿梭,施工工人正在清點貨物并分批拆裝……6月20日,在小區居民的歡呼聲中,停滯兩年的電梯加裝工程重新啟動。項目施工隊現場許下“奮戰100天,力爭全面完成電梯安裝工程”的承諾,居民心中的“電梯夢”得以實現。
韶關深化“社區吹哨、黨員報到”機制,推行融合式、網約式、組團式服務,推動全市1795個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黨組織、6萬多名在職黨員深入城鄉社區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今年以來,全市在職黨員報到服務時長130多萬小時,開展為民辦實事活動3.3萬個。
同時,通過搭建“居民點單、社區下單、黨員接單”網約服務平臺,讓群眾24小時“云點單”,發布服務需求。群眾“點單”后,經社區黨組織審核把關后“下單”,由黨員、領導干部結合自身情況主動“接單”,按約定的時間地點進行報到服務。“人人可發起,人人可參與”,大大提高了黨員為群眾辦實事的便捷度、精準度。截至目前,居民個人下單5200多單,均有黨員第一時間認領,及時提供服務。
當前,韶關全市上下擰成一股繩,用心用情用力辦實事解民憂。韶關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清單,明確29個方面79項具體任務,滿足群眾需求;翁源縣提出“521實事機制”,廣泛收集各單位、各鎮村(社區)涉及各行各業的實事,梳理民生實事1688件;仁化縣開展“民情夜訪”活動,夜訪群眾2470多戶,解決群眾反映問題538宗。
民生為本??甘甜南水送入百姓家
“長期以來,韶關市區及周邊農村都把武江河作為唯一的飲用水源。如果遇到干旱、洪災及水質污染,供水就會出現危機?!鄙仃P市水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人民生活品質要提升,城市要發展,飲用水問題這個“痛點”必須要解決。25年前,韶關人大代表就意識到該“痛點”,提出并投票通過了開辟新水源的議案,南水水庫供水工程因此而生。
該工程是近年韶關市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但其牽涉面廣、施工難度大,工程進度十分緩慢。今年,韶關在項目單位開展“黨旗飄在一線、堡壘筑在一線、黨員沖在一線”黨員突擊行動,力保南水水庫供水工程順利推進。
在工程建設工地設置黨員先鋒崗,做到工地一線有黨員示范引領、項目進度有黨員督促、項目建設質量有黨員把關,形成了抓黨建促重大任務落實的“一線工作法”,通過日以繼夜的勠力攻堅,這項廣東水頭壓力最大的輸水工程得以快速推進。
6月18日,隨著南水水庫取水口閘門的開啟,南水水庫水從輸水管中汩汩而出,奔流38公里后,到達韶州自來水廠,經處理后送入韶城千萬百姓家。
“有點甘甜!”來自韶關市武江區的一名市民在家中飲用“南水”后說。
經過25年研究規劃設計建設的南水水庫供水工程正式全線通水,從根本上解決了韶關市區及周邊鎮村飲用水源單一、水質硬度偏高的突出問題,有效保障工程沿線130萬居民飲用水安全。
抓好普惠性、基礎性、長遠性民生工作,韶關各單位發揮行業系統指導作用,攻堅克難重點工程保障民生——順接京港澳、汕昆、大廣、武深4條高速公路的韶新高速公路通車,實現高速公路骨架網縱、橫線在粵北地區有效連接;韶州中學、北江中學改擴建一期工程建設的完成,進一步加強市區教育資源供給;市區80個老舊小區改造的實施,改善了老舊小區居住環境。
生態優先??“林長制”促“林長治”
參天古樹下嬉戲、綠油油的草坪上野餐、山水相依的田園里拍照……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韶關仁化縣國家森林鄉村吸引游客前來盡享富含鮮氧和負氧離子的綠色之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照進現實。
韶關地處粵北,森林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蓄積量為965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74.43%,林地保有量為144.73萬公頃,森林保有量為137.05萬公頃,生態區位重要。
“我們明確縣、鎮、村林長體系及工作職責,并積極構建村級林長、基層監管員、護林護線員為主體的‘一長兩員’森林資源源頭管護架構,確保全縣每一片森林都有責任人,每一位林長都有‘責任田’。”仁化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仁化9個鄉村入選國家森林鄉村,13個鄉村入選廣東省森林鄉村,完成了7個綠美古樹鄉村建設以及43個鄉村綠化美化示范點建設。
近日,韶關市委、市政府正式印發《韶關市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方案》,成立韶關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8項主要工作任務。全市全面建立市、縣、鎮、村四級林長體系,全力筑牢粵北生態屏障。
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林長”,負責轄區內林地、濕地和綠地等的修復、管理、利用和保護工作。通過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強化了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和主導作用。
由此,韶關初步構建起“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的縣、鎮、村三級林長體系,使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的責任由林業部門一家“獨唱”變為各級各部門齊聲“合唱”。
“通過推廣應用智慧林長管理平臺,各級監管員可以隨時查看護林員的巡山情況,護林員發現森林火情、森林病蟲等情況,可以立即在APP上通過拍照、視頻、語音等方式上報?!比驶h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韶關還以林長制改革為重要抓手,積極探索利用數字政府建設成果、大數據、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成林業管理協同高效、生態價值凸顯的林業發展新模式,促進林業管理向“智慧化”“網格化”“精細化”邁進。
當前,韶關堅持“以生態興產業、以產業促生態”的發展思路,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當地依托農林龍頭企業,重點建設和打造了一批以茶葉、油茶、中藥材、花卉等綠色惠民產業為主體的優質產業基地,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相互融合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