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高度,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行動指南,為奮進新時代、走好新征程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苯眨瑬|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肖亞非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東莞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和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1+1+9”工作部署,確保地區生產總值高質量穩定過萬億元并接續推進高質量發展,向建設更高水平的新一線城市挺進,著力打造高品質現代化都市、灣區創新高地、先進制造之都、民生幸福美好城市。
民生支出占財政比例超七成
南方日報:對于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您有哪些學習心得體會?
肖亞非:學習宣傳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是東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黨領導東莞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莞邑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黨的百年輝煌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生動而精彩的縮影。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篇地、華南抗日根據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的東莞,擁有光榮革命傳統和紅色文化基因,要切實用偉大建黨精神激發昂揚斗志奮進新時代。
“十三五”期間,東莞投入2000多億元用于民生建設,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每年都超過七成。今年以來,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東莞持續實施2000多項民生項目。在不斷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悟“人民”兩字的分量。作為全省的經濟大市、人口大市、對外開放大市,接下來東莞要為廣東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貢獻東莞力量。
把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南方日報:東莞如何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同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更好地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肖亞非:近段時間以來,我們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核心內容來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我們將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辦實事的實際行動,有序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努力實現各類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在學思踐悟、深化認識上持續用力。突出“關鍵少數”,持續推進市領導同志帶頭講好專題黨課。深入開展新一輪“深調研”,切實把學習貫徹體會和思路轉化為具體舉措,為開好市第十五次黨代會做好準備。
在創新方式、鞏固成果上持續用力。深挖東莞特色黨史資源,大力宣傳推介紅色旅游路線和紅色故事,講好東莞改革開放歷史。高質量推進流動黨員和流動黨支部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全覆蓋,把“兩新”組織黨組織黨史學習教育打造成東莞特色亮點。
在為民辦事、落地見效上持續用力。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持續補齊學位、停車位、病床位、養老床位、就業崗位“五個位”民生短板,確保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70%以上,統籌整合低保救助、特困供養、醫療救助等10項底線民生政策,用心用情做好孤、老、病、殘、弱等困難群眾的救助保障服務,全力兜牢基本民生底線,真正把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力爭三年上市莞企數量破百
南方日報:東莞如何落實“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重要要求,在推動“雙區”建設上作出東莞貢獻?
肖亞非:近年來,東莞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扎實的產業基礎、良好的創新生態和突出的成本優勢,舉全市之力對接融入“雙區”建設,帶動各方面各領域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堅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鮮明城市特色,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一是以創新生態引領產業升級。我們將攜手深圳光明科學城,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推動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強化創新創業社區和企業實施成果轉化應用,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在推動產業升級中的牽引和帶動作用。二是以新動能推動產業優化。在全市統籌規劃了約60平方公里的產業用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設立了100億元產業引導基金,實行了“七個一”工作推進機制。我們將以此為著力點,吸引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形成“萬、千、百”億級產業集群發展梯隊。三是以科技造富壯大產業實力。我們將進一步強化對高企的政策扶持和資源傾斜,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梯度發展格局,大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力爭三年內上市莞企數量突破100家、總市值翻番。
推進重大平臺建設,著力打造對接融入“雙區”建設的重要載體。接下來,濱海灣新區將突出開放主題,進一步復制推廣自貿區政策,大力推動與前海、南沙自貿片區在交通、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深度協同,更好承接周邊自貿區政策、金融及現代服務業外溢,形成產業發展協同。松山湖將以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為契機,著力發揮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作用,大力建設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香港城市大學(東莞),聯合廣深港澳高校、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攜手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水鄉新城將高效整合資源,高質量推進新城開發建設,對接融入“雙區”建設。銀瓶合作創新區將突出生態優勢和空間資源優勢,打造更加開放的綠色發展新高地。南部各鎮將發揮臨深地理優勢和制造業基礎扎實優勢,在主動對接服務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中率先承接技術、產業和人才外溢。
全面強化與港澳合作,著力打造最佳組合、最佳拍檔。一是加強與港澳的產業協同發展。積極對接港澳優質服務業資源,加快虎門站TOD、常平“香港城”等項目建設,實現與香港城市中心快速連接,引入港澳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東莞制造業與港澳服務業“組團出?!?,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現代服務”產業體系。二是進一步深化與港澳經濟運行規則銜接,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等高效流動。三是進一步深化莞港澳青少年交流。高水平建設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粵港澳青年文化創意創新創業中心。四是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服務。為在莞的港澳居民在就業創業、社會保險、教育醫療、文體旅游等領域提供更全面優質的服務。五是進一步加強與港澳互聯互通。拓寬完善東莞港“灣區快線”,加快新港澳客運碼頭建設。
推動“軟硬聯通”,著力打造大灣區高品質現代化都市。一方面,推動基礎設施“硬聯通”。目前我們已規劃了6條地鐵與廣州連接、6條與深圳連接,接下來將繼續抓好城際軌道、高快速路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聯動。另一方面,推動規則制度和公共服務“軟聯通”。加強與港澳的規則銜接,進一步拓展與廣州、深圳在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
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南方日報:今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東莞如何確保邁過GDP萬億大關,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肖亞非:在即將進入萬億元GDP的新賽道上,堅持以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作為產業立新柱的“一號工程”。加快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規劃建設,以超常規力度實施創新投融資、產業用地、招商引資、資金、人才等綜合配套改革,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關鍵核心環節、價值鏈中高端領域,全力開拓新的支柱產業發展空間,推動東莞經濟再立新柱。
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加快打造先進制造之都。謀劃搶抓科技自立自強和國產替代新風口,推進大科學裝置、高校和企業協同創新,加快培育發展科技金融,充分激發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找準發展數字經濟的突破口、立足點,強化新技術賦能、新業態引領、新模式帶動,推動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再躍升。以碳達峰、碳中和牽引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積極引進綠色投資,支持低耗能、低污染的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可持續化改造,全面提升產業綠色循環發展水平。
全力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我們將以建設省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為統攬,狠抓土地連片收儲。強化市一級的統籌力度,推動土地連片整備;狠抓連片“工改工”,加快完善市鎮村三級利益協調機制、征地拆遷政策,加快推出一批千畝以上的連片改造空間;狠抓集體土地活化利用,引導村一級扭轉守著“一畝三分地”搞出租經濟的慣性,在集體建設用地上招引更多大項目。
■上半年經濟發展亮點
●全市GDP5000.11億元,同比增長12.0%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9%
●集成電路及關鍵元器件、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藥等新興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4.1%、25.8%、25.8%、44.1%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1%,分別高于全國、全省7.5和4.3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2%,增速居全省第二
●進出口總額增長21%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9.6%,分別高于全國、全省9和12個百分點
●市場主體總量達139.6萬戶,位居全省地級市第一
■下半年重點工作清單
●創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舉全市之力建設松山湖科學城,加快推動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預研平臺以及大灣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重點項目建設,爭取全年引進5個以上投資超30億元產業項目和一批“專精特新”項目,全年打造不少于6個優勢傳統產業核心區,爭取實現全市境內外上市企業達70家
●全力抓項目穩投資,力爭全年完成投資1150億元,實現重大項目新開工150個、建成投產80個
●持續激發消費動力,全年推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900億元
●積極推動外貿穩增長,積極推動“香港-東莞國際空港中心”項目落地
●提升資源要素保障水平,全年完成“工改工”整備、拆除1萬畝
●切實為民辦實事,加快完成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口達到9萬人,年底完成新建改擴建公辦中小學45所,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4.68萬個
●優化營商環境,力爭年底取消審批、改為備案或實行告知承諾的事項達到100項以上,實現不少于100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全市通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