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濟大省,民營經濟撐起了廣東經濟的“半壁江山”。圍繞廣東如何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等話題,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
記者:如何看待民營經濟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中的角色?當前廣東省民營經濟的整體發展態勢如何?
王偉中:廣東一直以來都是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沃土,民營經濟在廣東穩定增長、增加就業、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撐起了廣東經濟的“半壁江山”。廣東民營經濟主要有幾個方面突出特點:一是總量規模大。民營經濟在廣東經濟中分量很重,呈現“56789”特征,即貢獻了全省五成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六成以上的進出口額和稅收、七成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八成以上的新增就業、九成以上的經營主體。二是創新能力強。全省7.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7.6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89萬家專精特新企業里面,民營企業占比均超九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鏈主企業,瞪羚、獨角獸等“新物種”企業里面,九成以上是民企。三是開放程度高。2024年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額5.8萬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比重為63.6%。民營企業也是廣東企業“走出去”的主力軍,2024年民營企業境外投資項目數量、總投資額分別占全省的89.9%、82%。四是龍頭帶動強。廣東民營企業既“鋪天蓋地”,又“頂天立地”,有6家民營企業進入世界500強,50家民營企業入圍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其中既有華為、比亞迪、騰訊等龍頭企業,也有眾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隱形冠軍。
記者:民營企業普遍關注公平競爭和法治保障。廣東省在打破市場準入壁壘、優化審批流程、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等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如何應對企業反映的“隱性門檻”問題?
王偉中:廣東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省委、省政府印發實施《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出臺“制造業降成本10條”“技改10條”“科技金融15條”等一系列惠企政策,建立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聯系機制,2024年全省新增減稅降費超1500億元,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我們將聚焦民營企業關切問題,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強化企業權益保障,積極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一是優化市場環境。加快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入實施公平競爭政策,強化反壟斷執法,確保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全面落實“非禁即入”,進一步落實落細深圳、橫琴、南沙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持續消除市場準入顯性和隱性壁壘。完善民企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支持民間資本參股投資核電、高鐵、風電等重大項目,面向民間資本推介示范項目和應用場景,讓民間資本有更大空間。二是優化政務環境。強化惠企政策落實,搭建“涉企政策一鍵通”平臺,精準推送政策到相關企業,推動企業應享盡享、早享快享。規范涉企收費,健全拖欠企業賬款清償機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持續推動政務服務迭代升級。三是優化法治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堅決防止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讓廣大民營企業放心經營、安心發展。四是優化開放環境。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用好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等平臺,搭建“走出去”線上服務平臺,為民營企業提供政策咨詢、資源嫁接等服務,助力民營企業“走出去”。
記者: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廣東省如何推動產學研協同,幫助民企突破“卡脖子”技術?在支持民企參與重大科研項目、建設創新平臺方面有哪些計劃?
王偉中:今年新春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第三次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要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變革由技術革命催生而成,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性變量。民營企業是廣東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全省65%以上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都來自民營企業。我們將重點從三個方面加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一是支持民營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深入實施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向民營企業開放,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和省重大科技攻關、基礎前沿技術研究,更大力度破解“卡脖子”問題。去年省里專門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化中試平臺體系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的實施意見》,我們將圍繞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加大力度支持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建設,更好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二是支持民營企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廣東的戰略之舉、長遠之策。經過多年發展,廣東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方面形成很好的基礎,特別是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方面,去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約占全國三成,工業機器人產量約占全國一半。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抓住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集中發力、搶占先機。我們將深入實施“人工智能+”“機器人+”行動,在技術創新攻關、產業鏈整合、應用場景拓展、人才引育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深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用足用好先進科技賦能生產力發展的作用,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把民營企業打造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
三是支持民營企業做優做強做大。大力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十百千萬”計劃,努力造就50家科技領軍企業和100家鏈主企業、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0000家專精特新企業。
記者:許多中小民企面臨數字化能力不足的困境。廣東是否會通過專項資金、標桿案例推廣或產業鏈協同等方式,助力企業“智改數轉”?
王偉中:針對中小民企囿于經驗、技術、資金不足等因素面臨數字化能力不足的困境,廣東創新探索“鏈式改造”模式,通過龍頭企業訂單牽引、行業平臺價值驅動,讓大企業、大平臺帶動中小企業,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數字化轉型,經驗做法獲全國推廣。近5年來,廣東省市兩級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安排財政資金100多億元,累計推動超3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超過8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實現降本提質增效綠色安全發展。2024年,廣東省技改投資增長11.5%、連續24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為高質量發展積蓄了向上向好的強大動能。
今年廣東將深入開展工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能增量、提質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四大重點行動,繼續推廣“鏈式改造”,引導帶動企業加大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應用,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發展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推動超1萬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扎實推進4個國家級、14個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加快建設一批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全方位助力企業“智改數轉”。
記者:融資難、融資貴仍是民企發展的痛點。廣東在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方面有何突破?如何引導金融機構“敢貸愿貸”?
王偉中:近年來,廣東積極優化金融服務,不斷引導金融活水流向民營企業。一是加大制造業信貸支持力度。積極協調金融機構為制造業提供結構穩、期限長的信貸支持,2024年全省制造業貸款余額達2.8萬億元。二是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出臺“科技金融15條”,開展“補投貸”聯動試點,2024年全省科技信貸余額超2.7萬億元。三是建立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的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打造“粵信服”平臺“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專區”,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摸查企業融資需求,自2024年10月份以來,累計發放貸款超6300億元支持小微企業融資。
廣東將聚焦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暢通民營企業融資渠道。一是用好廣東省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研究完善省級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探索建立風險補償機制,著力解決長期制約小微企業融資的堵點難點問題。二是加強與金融機構聯動,拓寬信貸、債券、股權等融資渠道,用好民營企業上市“綠色通道”,建立動態管理的“上市后備企業庫”,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上市融資。三是依托“粵信服”等省內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整合水電、海關、稅務等銀行迫切需要的公共數據、政府財政支持項目信息及金融、商業等領域的數據資源,對民營企業精準信用畫像,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融資便利度。四是落實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措施,引導各類創投基金加大對初創期、種子期企業的支持力度,培育“耐心資本”,建立“盡職免責”制度,引導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記者:當前部分民營企業家存在“發展焦慮”。廣東想對他們傳遞什么信號?如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增強企業家安全感?
王偉中:當前,受多方面因素特別是復雜嚴峻的國際經貿形勢影響,民營經濟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總體上看,這些是在改革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是暫時的而不是長期的。廣東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上,有1.278億常住人口、1.5億實時在粵人口,經濟發展持續回升向好,市場空間廣闊,民營企業大有可為。
廣東將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一如既往地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完善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聯系機制,用好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等平臺,完善省、市、縣領導干部直接聯系企業機制,分領域、分區域建立民營企業代表“點對點”服務機制,本著“無事不擾、有事必到”的原則,及時了解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困難和訴求,推動解決企業在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支持民營企業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堅守主業、做強實業,聚焦專精特新、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建立“一對一”跟進服務機制,培育更多創新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