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江門這項工作被國務院點名表揚了!
5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國辦發〔2020〕9號),對2019年落實國務院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取得明顯成效的213個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相應采取30項獎勵支持措施。
江門市因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國務院點名表揚的背后,是江門深耕河長制工作所取得的扎實成效。
河湖面貌得到改善、市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日漸提升的今天,江門河長制工作正從“有名”邁向“有實”。
一批河長制“江門經驗”的誕生,承載著江門治水工作的足跡,擦亮江門河長制湖長制金字招牌。
河湖面貌“臟亂差”的河流搖身一變“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優美畫卷,這是如今鶴山市沙坪河網紅“打卡點”的景象;地面坑坑洼洼普通的人行道,美妝后煥發光彩,騎行道、步行道、跑步道、綠化道并列,成為市民游樂憩息的好去處,這是如今省級碧道試點江海區城央綠廊的新面容……
一批又一批的河長制工作成效,讓“江門經驗”日漸成熟,這也是江門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成效的縮影。
2018年,江門在全國全面推行河長制研究班上作專題經驗介紹;連續兩年在省河長制工作驗收、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特別是在2018年度省河長制工作考核中,取得地市第一名的佳績。近日,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江門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獲得4000萬元獎勵,這也是廣東省獲得激勵的唯一一家地市單位。
創新工作機制
因地制宜打出長效治水“組合拳”
江門市以江為名,境內河道縱橫交錯、水網密布、水利工程眾多,納入河長制管理范圍的河流共有749條,總長4122公里。為了更好地開展河長制工作,江門因地制宜,創新機制打出治水“組合拳”,構建了一整套長效工作機制。
全面推行河長制之初,江門率先實行“雙總河長制”,并根據河湖干支流的隸屬關系,將30條跨縣河湖進行了整合,由19名市四套領導班子成員擔任所有跨縣界河流的市級河(湖)長。下屬各市(區)也參照建立相應的河(湖)長體系,設立縣級河(湖)長99名、鎮級河長784名、村級河長1297名。江門率先將河長體系延伸到自然村一級,設立自然村河長9000多名,做到不僅“每條河流都有河長”,而且“每個河長對應一條河流”,實現河長體系全覆蓋。
有法可依、有財支撐,才能大展拳腳。江門創新人大立法強保障,出臺了《江門市潭江流域水質保護條例》,以法規的形式確定河長責任制為潭江流域水質保護的基本機制,實現河長制有法可依。同時,江門創新財政投入強支撐,市級設立潭江水資源保護專項資金和潭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縣級設立河長制專項資金,每年投入不少于1.1億元,確保全市河湖長制工作資金有來源、獎補有重點。
明確目標、監管到位,才可穩步推進。為了更好地推動治水工作落實落細,江門創新“三個清單”(月度水質清單、月度工作清單、月度問題排查清單)強抓手,建立河長巡河履職“三個清單”制度,讓河長帶著問題去巡河,兩年來共解決河湖問題14000多宗。此外,江門創新明查暗訪強監管,聘請第三方社會機構,對全市河湖治理常態化開展暗訪巡查,在媒體設立河湖整治“紅黑榜”,接受社會監督,強化監管效果。江門還出臺《江門市河長制湖長制述職方案》《江門市關于強化河長制水質考核問責工作方案》,在廣東省第一個建立市縣兩級的河長制工作年度述職制度和以水質指標為重點的河長制考核問責機制。
抓好專項行動
整治出“成效”見“長效”
“原來這里都是一些丟棄的垃圾河污染物,如今整潔多了,附近的鄉親們的河湖保護意識也提高了很多?!毙聲^三江鎮河長辦有關負責人看著虎坑水道清波蕩漾、河岸白鷺群飛的美景欣慰地說道。近期,新會區完成了今年第一次“清漂”專項行動,與前兩年不同的是,隨著江門“五清”“清四亂”專項行動的扎實推進,河道越來越干凈,如今的清理工作也沒有往常那么勞累了。
2018年初,江門在全省率先開展“五清”“清四亂”專項行動,經過兩年的扎實工作,全市列入省整治范圍的重要河湖“四亂”問題共377宗如今已全部完成銷號,整治銷號率一直名列地級市前茅。如今,江門已完成3538宗“四亂”問題和1400宗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清理河湖漂浮物14.8萬噸,超額完成1108公里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4100多公里河道全部實行常態化清漂管理。此外,為全力推進“讓廣東河更美”大行動,今年江門還將重點加快推進西江、潭江41條重點支流綜合治理工作,其中西江、潭江流域13條跨界重點支流綜合治理工作將采用“統一打包、統一推進”的EPC+O模式進行實施。
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江門市堅持追“根”溯“源”,讓整治不僅出“成效”更要見“長效”,大力開展工業、農業、生活、林業“四大污染源”治理。截至去年底,江門市已全面完成列入省清單的3793個“散亂污”企業整治任務。江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率達98.14%,全市畜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3.39%;實現鎮級污水廠全覆蓋,全市3304個自然村已覆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0%以上;2019年新增建設生態公益林17萬畝,完成森林碳匯工程1.08萬畝和森林撫育工程19.91萬畝,完成鄉村綠化美化示范村88條。
江門堅持把碧道建設作為河長制和治水模式的重大工作,作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美麗僑鄉的重要舉措,通過“邊試點、邊啟動、邊規劃”,高標準開展碧道規劃建設工作。僅一年的時間,列入省萬里碧道省級試點的9公里江門水道南岸城央綠廊碧道已全面完成,8個市級碧道示范段建設全面鋪開,目前,江門全市已完成96公里碧道建設。
今年3月江門召開的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確定了江門碧道建設將采用“統一打包、統一推進”的EPC+O模式進行實施,碧道建設工作EPC+O工程項目有望在今年6月底動工建設,2021年底完成任務,達成省定“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目標,納入打包統一推進的碧道項目共29段,總長約260公里,至2021年,江門計劃完成360公里碧道建設。一幅僑鄉“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城市連線美景圖正應際而生。
完善護河體系
注重“治”“理”結合摸索“新模式”
不僅如此,江門緊緊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著力推進河長制共建共治共享,全民動員,推動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河長制工作,探索治水“新模式”。
江門著力探索完善政府“治”+民間“理”的河(湖)長制僑鄉模式,構建“黨政主導、部門聯動、群眾參與、齊抓共管”的管水治水大格局,在實現河長體系全覆蓋的同時,創新設置市、縣兩級“河長助理”和市、縣、鎮三級“河道警長”,因地制宜設立“企業河長”“華僑河長”“人大代表河長”,構建全方位管河護水工作體系,實現“河長領銜、齊抓共管”治水實踐。江門還扎實開展河長制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區分對象開展定向宣傳,讓河湖管理保護成為社會各界自覺行動,大力構建社會共治工作格局,積極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目前,江門全市所有鎮(街)均成立超過10人的專職巡河隊和護河護水志愿者服務隊,全面構建“河長+河道警長+民間河長+專職巡河員+河道保潔員+護河志愿者”的河長制工作格局,全市共設河道警長651名,民間河長1142名,河道巡查員、保潔員3854名、護河志愿者3756名。其中,江門民間河長趙德光積極巡河、護河的事跡被20多家央媒、省媒報道,在社會公眾中反響良好,在2019年被評為“廣東十大最美民間河湖長”。
為推動河長制工作更加精準、高效,江門在省智慧河長平臺的基礎上,構建了河長制綜合管理平臺,把污染源、水質、三防、水利等有關信息納入系統,實現一張圖綜合顯示河長制湖長制有關內容。各市(區)也結合自身實際,已完成全面構建獨具特色的“互聯網+河長制”平臺。同時,江門積極推動平面數據互聯互通,成為全省第一個實現省、市、縣三級河長制管理平臺數據對接的地級市。
水美僑鄉,幸福河湖。展望未來,江門河長制工作正從“有名”邁向“有實”,“江門經驗”也成為了全國河長制工作的先進典型,漫步在江門的河岸旁,“綠水青山”的江門美景圖輪廓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