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向東,科學城是繞不過的戰略高地。
近日,廣州科學城提升規劃深化設計成果(下稱“規劃”)通過專家評審。根據規劃內容,擬將科學城擴容7倍,至140多平方公里,相當于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全區面積的1/3。
規劃有產有城,有生態有配套,堪比歐洲、日本的一些科學城。包括建設“全球智能制造基地”“中國智造品牌中心”;打造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試驗區;5分鐘直達公園,11條地鐵納入規劃、200公里風雨連廊……最終引領科學城實現“五年大變化”。
今年3月,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印發的《廣州科學城創新發展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為科學城提出了五大目標:到2023年,廣州科學城要實現五個方面大變化——發展空間實現大優化,科技創新實現大突破,產業集群實現大提升,中小企業實現大發展,對外開放形成大格局。
為實現“五年大變化”,在這次規劃中,廣州科學城又定下了怎樣的發展經?新規劃如何為全區“北中南”區域協同發展注入新活力?又將如何影響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格局?
五次“生長”
廣州科學城擴容并非一朝一夕的“心血來潮”。其先后經歷了五次“生長”,面積由最早的3.7平方公里,擴容至最新提出的140多平方公里。
廣州科學城的建設史,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廣州市計委1992年編制《廣州東南部地區發展規劃大綱》中,選定天河區的玉樹村附近3.7平方公里,作為科學城起步區開發用地,當時稱為“廣州通訊產業基地”。
1997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印發《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體制調整方案》,明確廣州科學城是廣州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基地和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新型城區,總面積由3.7平方公里擴展到19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4平方公里。
1998年12月28日廣州科學城奠基,2001年正式啟動建設。
1999年,廣州市再次提出修改科學城的規劃,將其擴容至37.47平方公里的規模。
2012年,科學城控規修編工作提出了“聚核”“擴容”“轉型”和“提質”等規劃思路。開發建設的思維由量向質轉變,不再一味追求空間上的擴展。政府進一步明確,科學城范圍為20.24平方公里,并沿襲至今。
2018年底,該區提出重點謀劃推動科學城擴容到100平方公里左右,打造一個活力迸發科學城,五年內實現大變化。
過去22年間,科學城經濟實現飛躍式發展,成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產值貢獻最大、增長動力最強、高端要素最為密集的區域,可以說是“代表廣州未來”的現代化活力新城。
科學城在設立之初,人口僅有5500人,主要為當地村民,建設用地也僅有220公頃,開發強度不到10%。如今,科學城片區常住人口已將近10萬人,戶籍人口約2萬人。
早在2007年,微軟、英特爾、IBM這三大世界IT巨頭就齊齊落戶廣州科學城。從那時開始,廣州科學城就成為世界500強企業爭奪的寵兒。
此后,科學城更是成功引進LG液晶顯示、索尼等。至2017年,科學城營收已高達3700億元。累計落戶超過130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和項目,占全市四成,全區的八成。聚集了300多家企業研發機構,1000多家高科技企業,陸續建設了科技企業加速器等86家孵化器,吸引了3000多名海歸人才在此創新創業。
到2019年,科學城集聚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約2700億元,同比增長8.4%。
今年5月,廣州科學城因在“雙創”工作方面成績突出,獲得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這是廣州科學城連續兩年憑借“雙創”成效獲得國家通報表揚。
去年,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的《科學城規劃建設總結報告》,總結梳理了科學城規劃與建設過程中的經驗與不足。不足方面,包括由于用地資源緊張和人口規模不足,產城融合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有大量低效用地,產業用地整體亟待擴容提質,同時產業鏈尚不完善,產業關聯性不強;居住空間圍繞產業空間呈分散式布局,基礎設施配套短板明顯。
隨即,該區面向全球,正式啟動廣州科學城提升規劃設計國際競賽。
“深化設計為廣州科學城的長遠發展提供了一個系統的發展框架,針對產業、生態、交通、公共服務配套等多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并與實施項目相結合,能夠較好指導規劃理念的落地。”評審專家認為。
奔赴“萬億”強區
從規劃看,廣州科學城將全面發力“智造”。
率先布局約6.5平方公里的生物安全園區,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試驗區;
粵港澳大灣區生物安全創新港作為國內首個以中試為主的生物安全產業園也在籌建中;
將創建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示范區,重點打造航天云網、阿里飛龍工業互聯網平臺、中船“船海智云”等一批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
建設面積約65萬平方米的中國新基建產業園已提上日程,打造產業數字化發展新標桿……
未來將打造“中國智造”標桿產業,將其產業發展定位為“全球智能制造基地”和“中國智造品牌中心”。
各地科學城的最終賽場,都是產業經濟?!缎袆臃桨浮诽岢鲆趶V州科學城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目標總產值1萬億元。
全國范圍內,籌謀邁向工業總產值“萬億”強區的,除了廣州開發區,還有佛山南海區。
此次規劃,從物理空間上更加科學、集中地承載三大千億級產業,讓其不受束縛大展拳腳。
規劃提出打造集約發展用地“黃埔”經驗。該經驗即通過釋放存量空間,新增建設用地規模2793公頃;創新產業用地分類,鼓勵土地混合使用,新增混合用地992公頃;建立差別化的土地供應機制,重點功能區、工業樓宇及優質產業項目綜合采用“帶方案出讓”“標準地”、1.5級開發等多種土地供應方式,提升產業空間供給質量;支持工業用地提高容積率,允許普通工業用地基準容積率上限可達3.5-4.0,鼓勵建設工業樓宇,推動建設“摩天工廠”,打造一批“無人工廠”“無人車間”示范項目。
事實上,科學城對上述三大新興產業集群已布局多年,有相當堅實的基礎。
以生物醫藥為例,截至5月9日,其產業產值近800億元,該產業已成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支柱產業之一。目前,該區聚集生物醫藥企業超過1000家,產業規模占廣州市六成以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水平位居國內第一梯隊,獲評中國“生物醫藥最佳園區獎”,擁有一批世界級企業、世界級人才、世界級研發機構和平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科技抗疫的戰場上,園區內的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等生物醫藥類企業為高效率、高質量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了積極貢獻,突顯抗擊疫情的“廣東密碼、黃埔現象”。
跨過“分水嶺”
此次規劃,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關鍵詞---大科學裝置。
規劃指出,緊緊扭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推進布局大科學裝置、重要科研機構和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
有沒有大科學裝置,是科學城建設的“分水嶺”。首先,對比全球最成功的科學城,如比鄰東京的日本筑波科學城是全球最早的科學城之一,1968年動工??茖W城內的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集合了質子同步加速器PS、脈沖散裂中子裝置KENS等八個大科學裝機群,對提升日本的國際科技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國內,上海張江科學城是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聚地之一,擁有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等一系列大科學裝置。
國家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在合肥濱湖科學城動工,建成后將為我國開展聚變堆核心部件研發和建設提供技術基礎。
在珠三角,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的散裂中子源裝置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脈沖型散裂中子源的國家。此外南方先進光源也落戶松山湖。未來,松山湖科學城至少將擁有兩個大科學裝置。
深圳作為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其標志就是要有一大批重大科學技術設施群或重大科學裝置。而建設光明科學城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集中布局大科學裝置群。
去年重磅登場的南沙科學城規劃中,也有冷泉生態系統觀測與模擬裝置這一大科學裝置,其將為可燃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實時長期觀測和預警技術支撐,具有服務海洋強國的重要戰略和科學意義。
可見,大科學裝置堪稱一座科學城的核心競爭力,將極大提升其原始研發能力,并集聚大量人才和資金。
這讓廣州科學城有了緊迫感。
從日前召開的黃埔區兩會上透露出,該區將以原始創新搶抓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全力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承載區,推進建設太赫茲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科技設施。還將制定實施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打響“黃埔實驗室”品牌。
此前《行動方案》也提出,到2023年,力爭建設1個以上大科學裝置、10家以上中科院系列科研院所、100家以上新型研發機構和國家級企業創新平臺,將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占GDP比重提高到6%以上。
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已為各類創新要素流動鋪就暢通通道。其中廣州的獨特優勢是“國家隊”的大院、大所多。但大科學裝置的數量還不足以體現其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地位。
黃埔區兩會上提出“北中南”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將形成北部牽引、中部建帶、南部成鏈的全新“北中南”空間布局。
在這之中,中部建帶指的就是科學城要高標準布局“一核兩軸三區”,在空間上形成向西融入廣州主城、向東輻射珠江東岸地區的帶狀樞紐。
優秀的科學城和大科學裝置,能夠提升一座城市在全球的創新層次和競爭段位。其本質就是各個城市科技核心力量的競爭。這也將是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實力、產業實力整體提升的重要進程。
作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創新平臺,廣州科學城在一場悄然而起的賽道上鉚足了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