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韶關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狠抓中心城區城市擴容提質,大力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使老工業基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一、工作亮點成效
(一)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增速全省排名同比前進5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1.05億元、增長6.7%,增速全省排名第四;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工業用電量等重要指標增速排全省前列。在廣東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創新方面的指數名列北部生態發展區第一。
(二)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提前一年實現倍增,凈增70家、同比增長42.17%,增速排全省第一;機械基礎零部件創新型產業納入國家第三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名單,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成為全省唯一入選的地級市。
(三)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2019年森林覆蓋率、有林地面積、活立木蓄積量繼續居全省首位,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稱號,市區空氣質量優良達標率為92.6%,改善幅度全省最大,主要江河斷面和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100%達標,環境質量改善幅度居全國前列。
?。ㄋ模┏鞘形γ黠@提升。中心城區“東進、南拓、西融、北優”發展戰略扎實推進,老舊小區通過改造實現舊貌換新顏,教育現代化縣(市、區)實現縣域全覆蓋,衛生強市建設扎實推進,城市能級不斷提升,回流人口數逐年上升,2019年末常住人口比2018年末增加3.28萬人。
二、主要做法舉措
(一)加強組織領導,統籌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工作。一是加強組織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工作,先后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市委書記專題會議、市政府專題會議等,研究部署工作。制定出臺《韶關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工作方案》,成立市長任組長,常務副市長任副組長,發改、工信、科技、自然資源等部門及各縣(市、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高效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二是加強政策支撐。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設立韶關前海熙正產業發展基金、韶關市眾投邦創新創業投資等6支政府投資產業基金,吸引社會資金投資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設立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撬動銀行向入池企業實際發放貸款累計8億元。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產業轉型升級、城市提升等項目,2019年為企業減負33億元,安排用地指標4392.71畝。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一是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深入實施百家優質企業“倍增”計劃和工業技改三年行動計劃,加快鋼鐵、有色冶金、能源電力、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韶鋼、丹冶、大寶山等重點骨干企業提質增效明顯。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旅游文化、大數據、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支柱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大數據產業初具規模,“華南數谷”大數據產業園被確定為省級大數據產業園,華韶數據谷、鷹碩大數據中心等一批項目落戶韶關,廣東聯通BPO一期項目投入運營,產業投資規模達163.5億元;文旅產業加快發展,入選全國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現有博雅生物制藥(廣東)、麗珠集團韶關利民制藥廠等21家重點醫藥企業。三是促進產業園區集約發展。深入實施園區三年提升計劃,加強園區道路和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大產業招商力度,推進產業節約集約發展。省級產業園實現縣域全覆蓋,2019年全市產業轉移園規上工業增加值124.06億元、占全市比重37.2%。
?。ㄈ﹫猿謩撔乱I發展,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一是注重培育創新主體。出臺《韶關市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扶持辦法實施細則》,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后備企業名單,引入廣東嶺南制藥有限公司等3家高新技術企業,2019年有106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總量達到236家,提前一年超額完成三年倍增目標。二是注重打造創新平臺。高標準謀劃高新區發展,韶關新區“國家專用工程機械及關鍵零部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獲科技部認定。乳源經濟開發區成功創建省級高新區。推進韶關高品質金屬材料研究院、現代農業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依托工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發機構。2019年,新增企業研發機構50家,億元以上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過60%,規模以上企業覆蓋率超過35%。推進孵化育成體系建設,新增4家市級孵化器(眾創空間),總量17家,其中2家分別獲得省級運營評價A、B級。三是注重人才引進和培養。大力實施韶關丹霞英才計劃,出臺《韶關市扶持產業科技人才實施意見的實施細則》《韶關市扶持高校畢業生在韶就業實施意見》,落實產業科技人才普惠制政策,促進高層次人才、技工人才等安心在韶關工作。2019年,新引進6個創新創業人才團隊、61名產業發展領域緊缺適用人才和664名產業科技人才。
?。ㄋ模┷`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一是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19年全社會能源消費量1258.81萬噸標煤,單位GDP能耗1.024噸標煤/萬元,實現全年能耗強度目標任務。深化工業污染源脫硫脫硝除塵治理,完成韶關冶煉廠燒結機環集煙氣超低排放改造、韶關電廠10#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市區周邊11家磚廠環保治理設施升級改造?!耙黄笠徊摺蓖七M化工、工業涂裝、涂料制造、電子制造以及機動車和油品儲運銷等行業領域減排,削減VOCs排放量967.772噸。二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市產業園區實現循環化改造全覆蓋,市區和樂昌循環經濟環保園(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兩個項目順利動工。積極推廣使用清潔生產技術,韶關鴻豐綠色環保科技有限公司35萬噸/年一般工業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韶關市北紡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中水回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等項目扎實推進。三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完成15個中央土壤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建設和56個鎮級生活垃圾填埋場整改,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扎實推進大寶山、凡口礦等周邊區域土壤治理與修復,大寶山礦投入10億多元開展綜合整治,礦區污水100%循環利用,重金屬去除率99%,有關經驗做法于2020年4月2日在《人民日報》專文刊發。加強綠色礦山創建,省級綠色礦山28家、占全省9.75%,居全省前列。
?。ㄎ澹嵤┏鞘刑嵘こ?,增強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一是加快老城區改造提升。深入實施“東進、南拓、西融、北優”城市發展戰略,開展全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工作,推進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加快城市主干道沿線、城中村、背街小巷面貌提升工程建設,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累計完成“三舊”改造項目8個,在建項目13個,完成30個老舊小區示范改造。二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統籌推進給排水、垃圾處理、信息通信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2019年新增供水管網27.2公里、城鎮污水處理廠34座、截污管網322公里,建成體育公園5個、公共停車位3312個、風度書房24間,率先在北部生態發展區普及15年基礎教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實現全覆蓋。三是推進產城融合。堅持項目化推進,謀劃布局金融、大數據、醫藥健康、文化體育等產業和發展樓宇經濟,吸引大灣區企業區域性總部或區域中心入駐,鼓勵本地企業總部入駐新區,著力打造高端特色產業新高地,輻射帶動市域其他片區發展。目前,金融集聚區首批5個項目動工建設。
?。┩七M全面深化改革,為老工業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一是深化國企改革。抓好國企改革重組,完成農信社改制,水投集團正式掛牌,城投集團、新區實業集團組建扎實推進。推進國有“僵尸企業”出清,2019年出清53戶、完成率66.25%,力爭2020年完成出清任務。積極推進國企“三供一業”分離移交,2019年完成分離移交12.4萬戶,完成率100%。2019年市國資委監管國有控股、參股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增長6.6%、利潤總額增長18%。二是健全民營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全面落實支持民營企業28條,制定出臺《韶關市促進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建立《企業心聲》“政企通”等平臺,貼心服務民營企業發展。2019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61.5億元、增長5.5%,民營經濟占全市生產總值的46.6%。15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成長性企業,新增上規企業申報達到84家、完成率168%。三是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模式延伸至鎮村,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全市通辦”“粵省事”韶關專版上線運行,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以內,開辦便利度居全省第6位、粵東西北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