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不動搖,繼續實施科技創新八項舉措,聚焦“卡脖子”問題集中攻堅,進一步提升我省創新能力。
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建立健全基礎科學投入體系,提高基礎研究占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組建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管理委員會。全面組織實施九大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推動激光設備與器件、服務機器人、國際數學中心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平臺落戶廣東。在新一代通信與網絡、量子科學、腦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布局建設高水平研究院。深化新一輪省部院產學研合作,推進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支持引領型創新企業發展,培育更多在國際上并跑、領跑的創新成果。建設一批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加快國防科技工業成果產業化應用推廣中心建設,爭創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繼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引導高新技術企業掛牌上市。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布局建設海外研發機構,鼓勵大中型骨干企業建設省技術創新中心、企業研究院和企業重點實驗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提高到40%以上。強化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實施國家高新區地市全覆蓋行動,加快推動韶關、陽江、梅州和揭陽高新區升級發展,支持有條件的高新區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打造國際創新人才高地。優化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揚帆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推進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創新發展,集聚更多高精尖人才。完善科研人才激勵機制,加快推進高校開展科技成果處置權改革和技術入股改革試點,賦予科研機構和領軍人才更多自主權。深入推進人才分類評價和職稱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人才優粵卡制度,優化人才簽證服務。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支持有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教育,抓好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著力培育“南粵工匠”隊伍。
全面優化創新環境。認真落實“科技創新十二條”及配套措施,加大企業創新普惠性支持力度。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放管服”改革,減輕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負擔。加快建設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培育一批技術市場服務機構。發展創業投資、科技信貸,打造國際風投創投中心。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設一批雙創示范基地、眾創空間、專業孵化器。推進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商標審查協作廣州中心建設,辦好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違法犯罪活動。尊重科研規律,大力倡導科學精神,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升公民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