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分類指導、精準施策,引導資源優化配置、產業合理布局,推動全省各區域優勢互補、差異化協調發展。
做優做強珠三角核心區。推動珠三角核心區產業、營商環境、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等深度一體化,加快跨珠江口通道建設,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攜手港澳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支持深圳當好新時代改革開放尖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加快珠海經濟特區發展,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打造國際知名會展、賽事、論壇品牌,提升城市影響力。以“繡花”功夫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推進城市老舊社區微改造,促進城市文明傳承和人居環境改善。深入推進廣佛同城化。強化珠三角核心區引領帶動作用,優化區域對口幫扶協作機制,加快廣清一體化和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建設,促進產業轉移園提質增效。
支持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建設。建設好汕頭、湛江2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動汕頭進一步煥發特區活力,促進湛江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培育壯大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陽都市區,與珠三角沿海地區串珠成鏈。在粵東粵西沿海集中布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大力發展臨港化工、海工裝備、海洋生物、海上風電等產業,推進南海油氣開采。支持汕頭臨港經濟區、汕尾高新區、陽江濱海新區、湛江東海島、茂名石化基地、潮州港經濟開發區、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等建設。建設一批現代漁港和遠洋漁業基地。發展濱海旅游、海島旅游。
建設北部生態發展區。堅持生態優先,嚴控開發強度和產業準入門檻,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筑牢全省綠色生態屏障。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在韶關和清遠北部試點打造集中連片的生態特別保護區,開展粵北南嶺山區生態修復,積極創建國家公園。改造撤并一批“小而散”的低效園區。因地制宜發展綠色低碳新型工業、現代農林業、健康醫養等生態產業,支持云浮等地建設南藥基地。規劃南嶺生態旅游公路,挖掘特色旅游資源,打造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旅游休閑區。支持中心城區優化城市功能。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生態發展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堅決落實中央部署,繼續做好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四川甘孜工作,著力抓好民生項目建設、產業援建、人才智力支援等工作。加強與黑龍江對口合作,扎實推進糧食、制藥、裝備制造等領域合作。深入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